中美博弈中隱藏的潛實力

最近中美博弈中第二隻靴子終於落地,美國宣布對中國2000億美元加征關稅——不是之前威脅的25%,而是10%。不過川普留了一個尾巴——宣稱在明年1月會對這2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增加到25%。

這是啥意思?

擺在桌面上有兩層意思。

其一,威脅中國不得報復(或者報復的強度),否則明年關稅就會增加到25%——這個10%——25%之間的空間就是美國準備作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

其二,給受加征關稅影響的美國企業轉移供應產業鏈的時間。

 第一點我們先按下不表,我們來談談第二點——為什麼要給美國企業轉移供應鏈的時間。

原因是在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之前,8月20日——27日(六個工作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搞了一個聽證會——主要是聽取加征關稅對美國本土企業的影響。

這個聽證會來了358名企業代表,結果非常意外——超過95%的美國企業代表反對加征關稅,6天聽證會變成了美國版的「厲害了,我的中國」的故事會。美國企業代表給美國官員們描述了無數個選擇中國企業作為合作夥伴的理由——完整的產業鏈、齊全的配套、高超的工藝、聰明而又勤奮的工人、發達的物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下載美國聽證會記錄)。

後來美國貿易辦公室的官員乾脆直接提問——能否把供應鏈轉移到其它國家。結果美國代表的回答卻非常一致——不能,全球其它國家找不到能替代中國的供應鏈,最樂觀的回答也是——相當長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中美博弈中隱藏的潛實力

所以,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後果不但無法阻止中國商品進入美國,而且加征的關稅成本還得是美國人民自己來承擔。

這真是一個令美國官員非常沮喪的結果——事實也是如此,今年1——8月中美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下,在美國前期已經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征了關稅的情況下,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反而創歷史新高!

所以,不要說美國政府給美國企業3個月的時間來轉移供應鏈——就是給3年,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為什麼?

給大家講一講這裡面的邏輯,某種意義上也是給大家梳理一下中國隱藏的潛實力。

中美博弈中隱藏的潛實力

中國是全球的製造業基地——這個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全球唯一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這個大家也知道;中國在中低端製造業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個大家還是知道。但是,這三者合為一體意味著什麼,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

一說中低端製造業,普通人的感覺就是很「容易」的印象——所以,說到中國在中低端產業具有壓倒性優勢就很容易「不以為然」。其實事實遠非如此。

舉兩個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的例子。

先來一個一次性打火機——對,就是一元一個的那種打火機。

這個打火機有啥?塑料殼、火石、鋼輪、液化丁烷——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但是偏偏中國拿下全球90%的產量。為什麼?

很簡單,發達國家不願做,發展中國家不能做。

為什麼發達國家不願做?因為附加價值太低,一般發達國家撐死了只有幾千萬產業工人,即使做點零部件也是盡量去做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價值更高的。廉價的小商品是不屑去乾的——而且現在就算去做,也無法與中國競爭,因為我們有規模優勢、成本優勢。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不能做?我們來看看這個打火機的主要部件——塑料殼、火石、鋼輪、液化丁烷——涉及兩大工業門類,一個是化工(塑料殼、液化丁烷),一個是鋼鐵(鍊鋼與鋼鐵加工)。任何一個國家想搶走這個打火機產業就得先配套完善的化工與鋼鐵產業鏈——如果為了生產打火機就去配套化工與鋼鐵產業鏈——估計十八輩老祖宗都會氣得活過來。當然,如果配件全部外購再本地組裝,估計氣活過來的老祖宗會再次氣死。

再來一個拉鏈——對,就是拉鏈門的拉鏈。

拉鏈有啥?化纖與銅齒銅扣——還是屁技術含量沒有,但是要拿到價廉物美的化纖與銅齒銅扣你就得配套煉化聚酯的化工產業,以及銅精鍊與銅加工產業,道理與打火機一樣,真不惜一切代價去搞,老祖宗又得氣活過來氣死過去。

你看看,這兩個屁大的小商品產業要搞起來都千難萬難,更何況一些大件商品——自行車看上去很簡單吧,本次美國貿易聽證會上美國自行車協會就給了一個數據,中國出口美國自行車佔美國進口總數的94%——找替代生產商是不可能的!

現在你明白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多麼強大!可以這麼說,只要這個工業體系拿到的產業,別人想搶走——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低端製造,也是千難萬難。

過去十幾年東南亞一票國家以低廉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各種優惠政策想從中國轉移一部分低端產業鏈出來,結果怎麼樣?

紡織業是出去了一部分——這是工業體系中門檻最低的,但是沒有化工產業鏈配套,結果就是上游的染料產業還捏在中國手中——這玩意在紡織業中相當於電子產業的「晶元」——結果就是一票東南亞紡織業(包括印度、越南、孟加拉國等等)被江浙一幫染料企業按在地上反覆摩擦……

《我不是葯神》中不是宣傳印度仿製葯很發達嗎?真相就是沒有化工業配套——印度所有仿製葯原料都是從中國進口(呃,印度連最簡單的維生素都無法生產)——然後壓成片劑就成就了印度「偉大」的仿製葯。

印度每年要消費10億+台手機,於是印度政府提高關稅來搞手機生產國產化,所以很多巨頭都在印度設廠——目前在印度銷售第一品牌的小米就在印度設廠——其實就是從中國進口全套零部件然後在印度組裝一遍,其它巨頭也是如此。

為什麼東南亞一票國家折騰幾十年都搞不像樣的工業體系?

一個工業體系的核心基礎是什麼?

以鋼鐵煉化加工為主的重工業+三酸一鹼為核心的化工業。沒有這兩個產業,玩什麼產業都是扯淡——呃,連打火機與拉鏈都搞不出來!

建立這兩個產業的門檻是非常非常高的——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所有的發展國家除了中國,就沒有一個能夠跨過這兩個產業的門檻。

那麼,中國重工業與化工業的底子是什麼時候打下的?

是毛時代。沒錯,就是被無數人抨擊否定的毛時代。 

<

中國有一票公知天天給老百姓洗腦對國家百般詆毀——首先就是對毛時代全面否定。

現在我就來給梳理一下毛時代的工業化歷程——讓大家見識一下,沒有建國前三十年執政黨與我們父輩的艱苦奮鬥,那有今天中國硬懟美國貿易戰的底氣?那有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

建國之初滿目瘡痍,1949年,全國森林覆蓋率只有8.6%,北方地區不足5%——這是什麼概念?就是當時人類聚居地已經基本看不到成型樹木——都被老百姓砍掉做成了燃料。40年代末期全國災害不斷——暴雨、乾旱、泥石流層出不窮,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可憐的35歲。急劇惡化的生態已經表明,一個農業社會的國家,5億人口已經超越了這片土地承購承載的極限,按照自然法則,或者爆發戰爭,或者爆發生態災難,讓總人口自然淘汰到4億以下,才會慢慢恢復生態平衡——中國幾千年歷史基本就是這樣一個循環,所謂的改朝換代的歷史,其實本質就是一個生態惡化後自然洗牌的歷史。

怎麼辦?

怎麼才能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怎麼才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延長老百姓的壽命?

怎麼才能根本上遏制惡化的生態,重建青山綠水?

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答案:

工業化。

人類社會絕大多數問題的解決方案歸根結底就是工業化。

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做起來卻千難萬難。

建立一個工業體系需要天文數字的金錢,需要海量的工業設備,需要上億熟練的產業工人以及幾百萬優秀的工程師……而這一切,新中國都沒有。

於是一套高積累模式被設計出來,把每一粒糧食、每一個水果都勒緊褲腰帶省下來,去買機器買設備。

這還遠遠不夠——

任何國家工業化過程,必然將過去農業社會形成穩定利益格局砸得粉碎,重建一個以工業體系為核心的全新社會結構。在工業化的衝擊下,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大批手工業者紛紛破產。伴隨工業化的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就是社會的劇烈動蕩。

縱覽世界列強工業革命歷史,字裡行間都是斑斑血淚。

英國工業化產生了羊吃人,法國有大革命——整個歐洲在工業革命期間都打成一鍋粥;美國工業化導致了南北戰爭,日本呢?為了搞工業化讓國民承擔了4倍於當時滿清政府的稅負,還一船一船把農家女子送到南洋當妓女賺外匯,就這樣還爆發了西南戰爭。

中國為了避免工業化對社會的巨大震蕩就搞了戶籍制度——相當於設計了一個「安全帶」將國民牢牢的綁在土地上。這個制度在後世與城市化進程格格不入,但是在前三十年對於工業化初期維護社會穩定還是很有作用的。

然後,我們就開始拚命搞工業化,與時間賽跑。

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煤鋼為主的重工業,是三酸一鹼的化工業——基礎的基礎還是鋼鐵產業——有鋼就有煤,有鋼就有肥。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知道為什麼農業社會總是無限循環生態災難?

因為植物性燃料生長遠遠慢於人口的自然增長!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幾千年來柴永遠排第一?比糧食還重要?

因為糧食幾個月就可以收穫,柴木要生長几年十幾年幾十年!

中國煤礦資源豐富,但是要把煤炭開採出來運輸到各地作為工業與民用的燃料——就得有一個工業基礎,有一個鋼產量的基礎(開礦的機械裝備、運輸的鐵路鐵軌統統都需要鋼鐵)——這就是有鋼就有煤的原因。

我們大跨越全民拚命鍊鋼(雖然是頭腦發熱心態過於急躁)不就是希望多弄一點鋼鐵嗎?鋼鐵產量真TM太重要了。

首先來看看有鋼就有煤,50年中國鋼產量61萬噸,對應煤炭產量3000萬噸,到60年大跨越高峰時期,鋼產量1351萬噸,煤炭4億噸;61年跌下來,鋼產量780萬噸,煤炭2億噸——相比50年也是增加了7倍!

有煤意味著什麼?僅僅是遏制生態的惡化,給國民補充急需的燃料嗎?遠遠不止!

有煤就有命!沒錯,這個命就是生命的命!

40年代中國人平均壽命只有35歲,建國之初大致是在40歲左右,知道中國人平均壽命是哪個階段突然飆升嗎?

是大跨越,大饑荒之後,是煤炭產量過了2億噸這個數量級之後。

中國人均壽命圖

中美博弈中隱藏的潛實力

60年之後國人壽命一路飆升,到78年達到67歲,相當於現在印度人的水平。

這個階段中國人食物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嗎?

沒有。這個階段雖然國力突飛猛進,但是高積累的政策讓這個階段老百姓生活水平並未改善。1957-1978年22年間,全民所有制職工名義年工資由637元增加到644元,僅增加7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78年城鎮職工實際收入僅僅相當於57年85%。農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扣除物價增長因素,年增長不足1%。

1978年與1957年相比,全國人均消耗主要消費品,除了豬肉與食糖略有增加外,糧食、食用油、牛羊肉、家禽水產等人均消耗量均有所下降。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壽命突然增加近一倍?

是涼白開、抗生素與赤腳醫生體系。

涼白開是因為有了工業化燃料(煤炭)。沒有工業化燃料之前,有限的柴火只能去保證煮飯,日常飲水是生水為主。這種不衛生的飲用水習慣導致幾千年來層出不窮的烈性傳染病反覆爆發: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斑疹傷寒、傷寒、肺病、麻瘋、瘧疾、吸血蟲病…吸血蟲病是不是沒聽說過?飲用河水、溪水最容易染上這種病,發病的時候人就象孕婦一樣肚子越來越大,死亡前非常痛苦,死亡後切開肚子——滿滿一肚子都是寄生蟲。

60年解決了工業燃料的問題,化工業的發展讓開水瓶大量普及,60時代是中國人創記錄的全民喝上涼白開的時代——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抗生素普及是靠化工業。抗生素具體的研究有一個海歸學者張為申貢獻很大,讓新中國60年代抗生素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後來被譽為中國的抗生素之父。

赤腳醫生體系是毛親自指示創建的效率最高的農村醫療體系——後來被聯合國作為不發達國家樣板向全世界推廣。

涼白開+抗生素+赤腳醫生體系意味著中國人基礎衛生水平以及醫療水平已經擺脫農業社會跨入到工業社會的階段,所以才有了人均壽命的突飛猛進!沒有毛時代的工業成就,我們的父輩——40後50後60後這一批人大部分都活不到21世紀!

時至今日,東南亞一票國家很多貧民都還喝不上涼白開,那些地區往往也是各種傳染病反覆爆發的高疫情地區。(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詢一下外交部的官網,那裡有對中國公民到東南亞旅遊的安全與衛生建議,呃,以印度為例,你要去旅遊外交部建議就得接種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傷寒熱疫苗、流感疫苗、口服霍亂疫苗……)

下面再談談有鋼就有肥,這個肥是化肥的肥。

中國與印度耕地面積其實差不多,印度自然條件更好(土地肥沃、日照充分,水源充足),但是中國糧食產量反而是印度的2倍,蔬菜產量是10倍。知道是為什麼嗎?

主要原因就是化肥——有肥就有糧

我們現在一畝地大致要用30公斤化肥,如果替換成人畜糞便要提供同樣多的養分就需要1噸——就算中國人均耕地只有2畝,在農村社會一家人加家畜能出產幾噸糞便嗎?

化肥生產靠設備——這個技術含量不高,但是這些設備都必須承受化肥生產過程中高溫高壓——鍊鋼水平、材料工藝才是關鍵——基本上能夠造化肥廠的設備就能造核潛艇的外殼——這個問題我們到70年代才解決。

化肥能大規模量產,糧食產量一下子就上來了。同時,化工業的發展還能提供大量廉價塑料水管與塑料薄膜——知道這兩個玩意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可以大規模推廣大棚種植!土地利用效率幾乎增長一倍!中國一年7億噸逆天的蔬菜與水果產量就是靠著這個塑料大棚搞出來的!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鋼鐵產業與化工產業才是工業體系的基礎。只要有了這兩個產業,工業化才算入了門,不僅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延長壽命,更重要的是才能把終端製造業拿下來——包括打火機、拉鏈、玩具、自行車、熱水瓶等等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沒錯,這些都是低端製造業,但是你不從低端做起能夠一步到位去做高端?小學都沒畢業你能去考研究生?現實世界還TM真有這樣的國家——低端產業都沒搞定就去搞高端——對,就是具有「迷之自信」的印度,這些年經常宣稱要實現軍工國產化——要自己搞坦克,搞飛機,搞航母——最後結果如何?就是一個笑話!

中美博弈中隱藏的潛實力

我研究世界工業史常常感嘆——工業體系在前期簡直就是一頭吃人不吐骨頭的怪獸——世界列強的工業革命歷程基本都是踩著屍骨趟著血水走過來的。中國的代價也很大——但絕對不能因為代價而否定毛時代非凡的成就。沒有前30年的時間打下了工業化的底子——哪有改革開放後40年的經濟騰飛?

很多人只看到改革開放的成就,對前三十年的打底子做基礎的成就視而不見——那麼,用腳指頭想一想,全世界亞非拉一大票發展中國家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要多少有多少,各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要什麼給什麼,最後誰干出來稍微像樣的工業體系?

亞洲四小龍?這是沒有可比性的。新加坡是地理位置好,收點過路費就吃飽了,香港作為大陸轉口貿易的窗口吃點差價也能賺得盆滿缽滿,韓國、我國台灣地區也就2000來萬人口,美國主子轉移幾條產業鏈就能過得不錯。中國作為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是沒法靠旅遊、貿易或者部分產業鏈發展起來的。只能自己咬著牙齒一步步先重工後輕工,先低端後中端高端扎紮實實走過去。

還有人大放厥詞,說為什麼50年代我們不搞改革開放?不談當時的國際環境,講幾個數據,49年中國產業工人不到1000萬,工程師只有10萬(合格的只有4萬),這樣一點人力規模拿什麼去「改革開放」?50年代初蘇聯與我們關係好的時候,給了個156工程援助——以重工業為主,主要集中在東北,可憐號稱中國工業基礎最好的東北連接受這點設備的工人與技術人員都湊不齊,還是從全國大城市調人(上海調了10萬),幾乎把共和國箱子底都掏乾淨了,才勉強籌齊這156個大型項目的人員。

78年的時候,中國已經有2億熟練的產業工人,有700萬合格的工程師,有齊全的工業體系——這才是改革開放的基礎!

現在你再回頭看看美國加征關稅的聽證會上95%的美國企業反對,美國企業家反覆講要替代中國供應鏈幾乎是不可能的——你有什麼感覺?

不能用後三十年來否定前三十年!

現在中國基本上把中低端產業全拿下來了,開始衝擊高端產業——包括晶元、大飛機、汽車、高端儀器設備等等。過去我們把中低端產業拿下來,結果就是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基本就沒有什麼工業化機會了——中國的產能可以供應全世界;如果中國再把高端產業拿下來,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會被打到發展中國家這個層級。

人類科技在一些關鍵領域沒有決定性突破之前,全球競爭基本還是存量博弈的格局。(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改天展開來給大家講——這個直接關係到中美博弈的終極時間表)

感謝執政黨,感謝XXX,感謝我們的父輩;感謝他們在前三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給共和國攢下了深厚的潛實力,讓中國在後30年能一飛衝天,讓今天的中國可以硬懟世界頭號強國的挑戰,讓中國人再百年屈辱之後終於可以勇敢的宣稱——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