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發展史

1920年,徐光憲生於浙江上虞縣一戶家境優越的律師家庭。

 他從小善於邏輯推理,偏愛理化,初中時期,學霸小徐就拿下了奧賽冠軍(浙江省數理化競賽優勝獎),並有機會接受朱自清、豐子愷一眾大師的授課。中國稀土發展史

幼年徐光憲與家人,照片可見年幼時家境富裕

1936年,徐家家道中落,因為交不起學費,加上日寇侵華,學霸小徐在杭州和寧波轉了兩次學,從高中改學職高,入了土木、鐵路兩項專業,職高畢業後,本來安排去鐵道部門實習,結果中介人捲走了路費沒去成,後來考上大學,又因為戰亂無法就讀。

 1940年,徐光憲再考入交大,攻讀化學。交大對於徐光憲有著重大的意義,每天與高門檻選拔出的精英們思辨,打造了他紮實的學術根基。在他回校任職助教期間,徐光憲與同班同學高小霞結為夫婦,隨後兩人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量子化學專業深造。

 戰亂求生的經歷對學霸小徐人生軌跡影響巨大,如何靠自己的才智讓故土變得富強,成了他每天除了琢磨化學公式外最熱衷的事情。

 留美幾年後,徐光憲攜夫人回到了祖國。

 1972年,美國正陷入印支半島的雨林無法自拔,中國也正承受著來自北境的壓力,迫切的國防需求使得各國把目光投向了稀土。

 稀土是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平時主要用在永磁材料、石化、玻璃。

 沒有稀土,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沒有智能手機、特斯拉和高鐵的世界,世界原油轉化率只剩下現在的一半,美國也造不出激光制導武器。

 被統稱為稀土的17種化學元素,因為其特殊的光電磁催化屬性,被稱為工業的維生素。而這17種極為重要的戰略元素中的15種,因為化學性質的相近,只能擠在在元素周期表當中的一個方框里。這意味著,自然狀態之下,他們往往兩兩一起生成合金礦,或者與其他元素的共生成礦。

 合成或共生狀態下,它們與廢品無異,而將其中的各個元素分離,就成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1970年代的稀土業已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礦藏地圖與當今已沒有明顯差異,但開採尤其是提煉技術,早已取得巨大的進步。

 在此之前,因為技術落後,中國不得不低價出口稀土精礦,再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購入稀土產品。

 迫切需要在此領域內有所突破的中國,找到了擁有世界最先進工藝的法國羅地亞工廠,求購稀土分離的相關技術,但傲慢的法國人不止要價遠遠超過中國人的預期,更是要求產出產品的大頭必須賣給對方。沒有工業技術,中國只能忍氣吞聲,為法國貢獻研發支出並承擔環境污染,地位上僅相當於一家沒有獨立話語權的分公司。

中國稀土發展史

徐光憲與研究團隊成員

歷史的重任落在了徐光憲的肩上。

時年52歲的徐光憲,自20年前藉由歸國探母的名義回國後,第三次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前,他已經以北大教授的身份,在物質結構、核物理化學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對鐠和釹兩種元素的分離是徐博士需要攻克的難題。

 鐠可製作護目鏡,且是製造飛機引擎合金的重要元素,而制導導彈的必備組建,固體激光器則需要單一稀土元素釹。鐠和釹性能卓越,但也是眾多元素中最難分離的一對,難到科學家在用希臘詞創建「鐠釹」這個詞時,其內在含義就是「雙生子」。

 即便強如業界標杆羅地亞廠,對此只能進行離子分離,產出量小,成本高。而徐博士則選擇萃取法,完成分離和提純。

徐博士說,萃取類似泡藥酒,把藥材中的相關物質轉移到酒裡面。而兩種元素的分離需要放在兩種互不相容的溶劑中,後者可以理解為油和水,混合物中的兩種物質,一種喜歡往水裡跑,另一種喜歡往油里跑,油和水是容易分開的,再把兩種物質分別從水和油中提取。

思路確定之後,經過兩年的艱苦攻關,最終團隊在實驗室成功實現了鐠和釹分離。從量化指標來看,當時業界基準的分離係數是1.4,徐博士達到了4,同時在純度上達到了創世界紀錄的99.99%。

 無法進行產業化落地的研究成果都是耍流氓,研究成果剛剛誕生,徐博士就利用該方法,對國內積壓的幾乎被視作廢料的鐠釹富集物進行了處理,成功實現了「變廢為寶」,成為產學研結合的典範。

 不過,打通產業閉環的掣肘依然存在。

 因為國內原料產地過於分散,同類精礦的成分構成及其比例千差萬別,這使得分離過程中的很多關鍵參數無法通過理論獲得,只能通過俗稱「搖漏斗」的原始人工模式操作,耗費人力的同時,難以實現計算機模擬,更無談起後續的自動化生產。

 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徐博士帶領團隊,開創了「一步放大技術」(即「串級萃取理論」),顛覆了傳統分離操作中,繁複的逐級放大試驗到工業化應用的流程,而直接從計算機模擬到工廠生產,保證一次試車成功。這一成果將原本至少1年多的過程縮短到了幾個星期,同時實現了生產的全自動化。更重要的是,此方法適用於所有元素。

 從對行業的貢獻來說,這兩項成果相當於調教了中國的稀土研究領域的底層代碼,並一舉將中國稀土研究推上了頂級玩家的牌桌。

 0到1已經實現,下面則要從1走到100。

 許多年後,近90歲的徐光憲對央視記者說,一項新的理論要得到大家認可,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1978年,徐博士開辦了「串級萃取」講習班,為的是通過向生產端人士無償普及新理念,加速稀土分離新技術的落地。重資產的行業屬性使得生產端人士的介入度和決策成本極高,徐博士的第一口螃蟹始終無人品嘗,直到80年代初,上海躍龍廠的總工程師下定決心,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後,行業迅速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那是一個狂熱的年代,快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樸素願望,使得科學家們毫無保留地將「專利」無私地提供給廠家。國營大廠在躍龍廠的榜樣作用下,迅速將「串級萃取」落地,效率遠超過往的分離效果,行業工廠利潤可觀,嗅覺敏銳且更具爆發力的地方國營廠和私企開始入場,他們拿出比大廠總工程師原工資多出不止一個0的待遇引進人才。瞬間,生產鏈上相關一萬多個工廠在各地出現(徐光憲採訪時原話)。

如今市值超過15億港元的H股上市公司——中國稀土,就是其中的代表。創始人蔣泉龍在1984年從國企下海,以3000元在江蘇宜興創辦了一家鄉鎮企業。靠著「串級萃取」技術,迅速將一家簡陋的稀土分離廠,發展為稀土開採冶煉集團,並於1999年登陸港交所。

 歐美人管這段歷史叫「中國衝擊」(China Impact)。

中國稀土發展史

中國稀土資源分布圖

 技術紅利帶來的巨大產能,迅速被輸出到海外。1980年代初,中國單一稀土產量約為20噸,而到了90年代,該項產量超過美國,達到了萬噸量級,2000年以後,我們的巔峰產量達到了12萬噸,佔據全球稀土產量的90%。

12萬噸的國內單一稀土產量,對應的是10萬噸的世界總需,供過於求,大家都想要搶奪出口份額,必然帶來惡性競爭,21世紀初的稀土價格比較1990年下降至原來的1/4,坊間傳言「稀土開始被當做豬肉賣」,有的混合稀土,確實可以賣到豬肉價,所以當廉價的中國稀土湧入後,原本世界第一稀土主產國美國便關停了全部工廠,不再自行生產。

 其實在1998年,國家就已經開始對稀土產品出口實行配額管理制,配額總量逐年減少。但由於產業布局散,競爭秩序亂,國外進口商總會採取種種手段,規避配額限制。

 除了過度競爭帶來的低利潤,環保污染則是行業發展的另一個副產品,據統計,2010年,中國政府估計該行業每年生產2205萬噸有毒廢物。

 在最近關於稀土的討論中,大家通常會為自1980年代到2010年近30年時間,行業的無序和缺乏整體規劃而倍感遺憾,但考慮到當時特定的環境,行業出現這種情況有他的必然性。

 稀土行業早期的創業者普遍讀書不多,挖人得到核心技術後,便不再進行後續的技術研發,擴大產能和壓價成了唯二的競爭手段。而且當時只要能賺取外匯,對國家都是有功勞的,至於其他,所有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另外礦主們認為:限制開採的政策尚未落地,指不定過些天,政策就不了了之了,別人都沒停工,那咱也干著。

 一個野蠻生長的草莽行業就這樣走過了前30年,但這其實並非問題的重點。問題的重點在於,30年的沉澱,國家形成了駁雜但卻始終高效運轉的供應鏈配套體系和產業技術壁壘。而在「中國衝擊」下,美國等國即便在供給充沛的情況下,形成完整的上體系,需要15年的時間。(資料源自美國政府報告《稀土材料:制定綜合性手段有助於國防部更好管控供應鏈中的國家安全風險》)

 2009年1月,人民大會堂,徐光憲院士領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只頒發給做出最傑出貢獻的一兩位科學家)。但他本人覺得,他在幾年前的那次諫言,比這個獎項更有意義。

那是2004年,在目睹各地對稀土資源的私挖濫采(據青雲會讀者說贛州開採曾十分混亂),和稀土精礦、新材料和元器件1:50:500的長期價值的剪刀差後。徐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上書中央要求儘快規範開採秩序,終於扭轉了稀土資源無序開發的局面。

 稀土企業的聯合重組逐步展開,開採的專家審查制度也得以確立,在稀土出口方面採取提高關稅,實行更加嚴格的配額管理制度,2006年開始,稀土價格終於開始上漲,並於2011 年達到新高,一些稀土元素價格甚至上漲了10倍以上。

 價格的上漲令人欣喜,但更重要的是,國家決策層,已開始將稀土視作調節國際關係的戰略物資,並開始著力發展以精礦為原料的下游產業。

2010年9月的釣魚島海域,日本巡邏船衝撞中國漁船並強行扣押我漁船船長,中國當即關停了向日本出口稀土的通道,全球稀土價格大漲,日本很快釋放了被扣中國漁船船長。

 眼看被掐住了脖子,美、歐、日坐不住了,2012年3月,他們以違反入世承諾為由,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對稀土徵收出口稅等做法,向WTO發起訴訟。

當時,中國以「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由申辯,但最終敗訴。但從行業發展來看,這次敗訴未必是壞事,中國對稀土行業的管理,開始走上了更加符合世界通行規則、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方式。

 2015年,中國按照WTO的裁決結果取消了稀土出口配額制和出口關稅。2016年10月,稀土行業發展的十三五規劃正式出台,明確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所有稀土產業要整合進六大稀土集團——中鋁公司、北方稀土、廈門鎢業、中國五礦、廣東稀土、南方稀土。

 當市場格局從完全競爭,進入壟斷競爭甚至寡頭壟斷的時候,企業的對產能的把控和議價能力會變得相當強大,2019年前4個月,和美國開始貿易戰後,中國稀土出口就下降4.3%,自由制定價格和產能,由企業自主決定,是符合WTO標準的(你懂的)。

中國稀土發展史

 重點國家稀土產量及儲量

再讓我們來看看牌桌上的其他玩家,手中的底牌是怎樣的。

在美國,80%的稀土來自中國,2012年上市的400多家稀土創業公司中,進入了生產階段的只有不到五家,達到正常產量的只有兩家,其中一家破產後在中國融資的幫助下復活,另一家在短期內失去了經營許可。

 這個美國唯一一家的稀土礦業公司叫Mountain Pass Materials,位於加州,他們需要將稀土半成品出口到中國再進行精鍊,然後用於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中(特斯拉瑟瑟發抖)。儘管美國友商也想在國內建立自給自足的稀土產業閉環。但公開數據卻很是打臉,坐擁140萬噸儲量,但其稀土開採分離,經歷了全球第一、關停、重啟、被收購重啟,2017年稀土產量為零,到2018年,感受到危機的美國政府,才在川普授意下,Mountain Pass Materials才重啟一座從2002年開始被封存的礦山。

總之,我們相信美國的科技,但問題是重塑產業生態的所有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員、資金以及時間,全美勞動力市場有多少掌握稀土開採、冶煉技術的技術人員可以3年內上崗?

 再看澳洲和日本。

2009年的稀土漲價後,各國重啟開採計劃。一家澳大利亞公司決定投資2.3億美元,在昔日四小虎之一的馬來西亞關丹建一座稀土提煉廠,提煉4000公里外的澳洲沙漠深處的稀土礦,其號稱達到理論產能後,能夠滿足全球1/3的需求,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工藝不到家,對關丹當地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如今產能距離理論值相距甚遠,而繼續增產則很可能引起當地居民遊行。

 日本號稱在深海發現了稀土礦,儲量夠自己用上700年,但深海開採技術不成熟,2022年前不太可能實現開採,項目整體進度,比美國Mountain Pass還要遲很多。

 稀土這一局,我們暫時坐莊。

 如今,中國稀土儲量仍是世界第一(36%-39%)。更重要的,我們擁有界獨一無二的幾乎100%的稀土產業鏈,囊括了稀土資源生產、進口(2018年,自緬甸進口2.6萬噸精礦)、精鍊、材料科學、冶金、知識產權、研發以及商業與國防應用等幾乎全部領域(稀土專利佔全球30%,截止2018年8月,專利申請量累計比美國多出2.3萬件)。所以萬萬不要相信,美國近30年來不開採稀土是為了環保的鬼話,其真正的癥結是,沒有產業鏈。

貿易戰這件事情還是很有它的積極意義,它讓我們可以藉由對標者為參照物,來衡量我們在各個領域的競爭力,貿易戰可以讓我們結合時空背景,更理性地看待70年以來國家的發展。

 2009年領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時,徐光憲說:

 「榮譽,屬於我們這個集體。」

 這當然是個公開場合的常用辭彙,但這平靜辭彙的背後,是中國稀土工業人士幾十年的心血結晶。

 也是我們民族,手中的利刃。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