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能成為基建狂魔?

上個月底在深圳和讀者見面時,有人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一直拿印度和中國比較,說中國是中央集權制的大政府,所以更適合搞大基建,因為有了大基建,工業化就更容易,但你又說美國以前也是基建狂魔,為什麼美國這樣的小政府基建也能做得這麼好?這不符合你說的大政府與小政府的概念。 

這個問題我當時在現場答得並不全面,回來後我又想了好久,也有人點撥,花了半個月才想清楚,並且搞懂了後面的規律,我把這種現象,叫治理國家的成本。 

這世上干任何事都是要成本的,你開公司要成本,你開車要成本,你追女生要成本,維持住一個家庭的生存也要成本,同樣,建設國家也是要成本的。 

只要收益大於成本,所做的事情就可以持續,如果成本過高,收益過低,這件事就一定會崩盤。 

治理國家也是一樣。 

世界上實現過現代工業化的國家,早期代表是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蘇聯,後期代表是韓國、中國,所有實現現代工業化的國家,要完成第一桶金,就只有兩條路可以選。 

第一條叫殖民,殖民是個很文雅的稱呼了,確切地說就是搶別人家財產,奴役別人家的人口,殺光別人家敢反抗的漢子,英國法國就是這樣起家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其實就是全天24小時在線搶錢的意思,法國現在還在悄悄地殖民西非,兩個國家的殖民是非洲現在陷入苦難的主要原因,非洲的脊樑就是被英法兩國打斷的。德國後發起來,也要搞工業化,發現全世界地盤被瓜分完了,主要就是被英法兩國瓜分的,因此忿忿不平跟英法從一戰打到二戰,本質上就是搶資源。 

第二條叫內卷,翻譯過來就是內部剝削。越到後期,要工業化就越難,德國想成為一個工業強國,要得到大家的認可,得跟所有強國干一架,被揍得鼻青臉腫還能爬起來。英法一看是條硬漢,再打下去我們也得脫層皮,才承認了他工業強國的地位,現在德國是歐盟的主要受益人,這是他拿命換來的。

後面日本工業化過程也極慘烈,日本還是一邊殖民一邊內卷,他們搞殖民學的是法國殖民非洲那一套,屬於深度殖民,搶下地盤,逼著這塊地的人學日語,這跟英國人的代理人方式有差別,英國是盡量用低成本控制殖民地,法國日本是從經濟到文化都要下苦功夫同化殖民地。日本跟大清打甲午海戰時,日本農民的人均賦稅是大清農民的六倍,全靠原始化肥撐了過來,從明治維新到1930年代,還有140萬日本女性集體下南洋賣淫掙錢,捐給政府造軍艦,可見日本當時內卷也非常嚴重,將一個國家的承受力發揮到了極致。 

輪到蘇聯和中國發展工業化時,地球上已經站滿了大佬,英法美德個個拿著菜刀一臉兇悍守著自己的勢力範圍,分分鐘準備砍人的樣子,作為一個後發國家,中蘇紛紛表示惹不起,社會社會,這時肯定沒有殖民地可搶了,就只能選擇內卷。中蘇內卷也是非常非常痛苦的,搞的都是剪刀差,壓低農產品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以保證工業系統先活下來,中國的農民承受了半個世紀的痛苦,我們從蘇聯接收過來的156個項目,1970年代跟美國交好後的「四三方案」、「八二方案」,這些工業系統能活下來,都是用農民的苦難換來的。 

中國長年搞城鎮農村二元社會也是這個原因,農民事實上屬於內卷階層,我小時候我媽常對我說,將來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成為城裡人,那是因為農村生活太痛苦了,農民自己都憎恨自己生在這個階層。 

一直到中國實現工業化之後,渡過了這個痛苦期,才開始反哺農民階層,現在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比二十年前才有了質的飛躍。 

後期發展的韓國也只能選擇內卷,這個跟你選擇什麼政治制度其實沒什麼關係,韓國人對自己也下得了狠手,用著昂貴粗糙的國產貨,也不準用廉價優質的進口產品,能幾百萬人去中東蓋房子,前後派出32萬軍人去越南幫美國人打仗,這些都是吃苦吃出來的,日本韓國工業化完成後,開始回饋給農民,所以他們農產口都賣得特別貴,控制進口農產口進入本地市場,保護本國農民,這些農民也是工業化時被內卷過的,國家對他們有愧疚。 

我們常聽到一句古詞: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裡的百姓其實主要指農民階層,動亂時他們要吃很多苦,向上發展時他們又逼不得已要被內卷。多說一句,文藝男青年一般看得到事情的現象,能抒發情感,能悲天憫人,但情感大於理性,一般看不到事物更深層次的宏觀規律,找不到問題的根源,能發現問題但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國家只有這麼點資源,也沒有其他方法搞錢,最後後發國家都只能選擇在發展早期,犧牲農民這條路。 

也不是非要這樣,是真的沒有辦法。 

說了半天,這跟美國搞大基建有個毛線關係? 

有關係的,我說過,美國其實主要是英國後裔跟德國後裔為主的國家,現在拉丁人、黑人的數量在增長,但早期就是英德後裔,尤其是英國人後裔為主的新教白人國家,這些人天天都要念經,念完經再出門砍印第安人,這些人可不是本地土著,而是移民,原住民印第安人早被殺得差不多了。 

這就是美國跟中國最大的區別,美國國土遼闊,英國人跟德國人能手牽手到處亂溜達,是因為當時美國全國人口只有7600萬人(1900年統計數據),美國人搞西部大開發的時候,茫茫百里可能就兩戶人家,東家的閨女只能嫁給西家的後生,還別挑,你騎馬跑一上午見不到其他活人,是個男的還能呼吸就只能嫁了。 

美國這種幹掉原住民後,殖民地本土化的基本盤,使他一開始治理國家的成本就非常低。 

比如建設鐵路、公路這種全國大基建,你換中國和印度試試,平均每公里要拆掉多少座房子?多少塊田地?這中間要一家一家談下來,談得你吐血好不好,而美國修100公里鐵路,中間可能都是茫茫一片無人區,想找個人要口水喝都找不到,誰來找你麻煩? 

當時各個州還出政策,交通越發達我這城市就越賺錢,要錢給錢,要地給地,再加上有廣東、福建的廉價華工跑來做苦力,一年跑來一萬人,這些華工每天在烈日下工作12個小時,每周工作六天,給美國人做牛做馬,鐵路修得飛起。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基建狂魔?

橫跨美國大陸的首條鐵路──太平洋鐵路竣工,這條鐵路鋪滿了華工的血汗,但沒有一個華工出席典禮。

 所以美國在基建狂魔時代,能修好40多萬公里鐵路,1.5萬個機場,12.4萬公里高速公路,3400名工人410天能建好381米的帝國大廈。 

這個數據有多可怕呢?就是到了今天,新版基建狂魔中國,也只有15萬公里高速公路,14.6萬公里營業鐵路,500多個機場。 

不過也不能單純看數量,也要看質量,比如美國的鐵路都拆了許多,現在主要跑貨運,鐵路質量也不能跟現在中國鋪的鐵路相提並論,另外美國機場雖多,但純大多數是私人小型機場,並不是高等級機場。 

美國有他獨特的歷史原因,使他治理國家的成本異常低廉,成為基建狂魔1.0版本,那中國為什麼成為了基建狂魔2.0版本?為什麼其他國家,比如巴西、印度沒有接過美國的接力棒? 

還是成本問題。 

新中國在建國初期,1951年就完成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土地分給了農民(集體所有),有部分地主階層甚至直接槍斃了。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基建狂魔?

 我們拿印度做一下對比,我去年11月去印度農村調研時,最吃驚的事情就是調研的農村居然一半人沒有地,靠做紡織一類的工作養活,而村子裡還有大地主,一家就有1800畝地(請閱讀:《印度調查報告》),這就麻煩了,因為沒有進行過土改,一是想建工廠或者建鐵路,需要一大片地時,你得一個一個跟地主們談,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拿下一塊地,而且地主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通常還慫恿佃農們反抗政府政策,使大基建和大工業沒辦法好好執行下去。 

印度為什麼建不好高速公路和高鐵,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另一個現象是中國城市只有城中村,沒有印度、東南亞、南美國家常見的貧民窟,住在貧民窟里的人,其實就是沒有土地的人,只能在城市裡找工作求生存,一旦失業就會有生存危機,手停口停,而中國因為分過土地(我以前是農村戶口時,村裡也分過地給我),有一個基礎的生產資料在,生存最困難時也可以回家種地。 

可以說,是土地改革使中國有了大工業和大基建的可能性,我們前進時遇到的阻力,就會比印度這樣沒有改革過的國家要小得多。 

沒有土改害死人。 

但是問題又來了,我在這篇文章的前面不是說新中國農民也過了幾十年苦日子嗎?既然土改了,為什麼農民還這麼苦? 

因為內卷雖苦,土改前,中國農民更苦。 

1938年,在倫敦大學讀書的費孝通寫了一篇博士論文,名叫《江村經濟》,以江蘇省吳江縣開弦弓村為樣本,調查當地佃農的生存狀況,論文顯示,在正常年份,佃農要向地主上繳五至七成的糧食,長工干一年,也只有1-5塊大洋的收入,而且不是給現金,一般用糧食支付,光1935年,江浙地區一個普通農民,要交納40多種捐稅。 

毛澤東在《尋烏調查》里,也清楚記載了民國時農民是怎樣被地主剝削的,「禾熟時地主與農民同往禾田,農民把穀子打下和地主對分,雙方各半,地主部分要農民送到他家裡。」,也說明是要交成的糧食的給地主階層。 

《尋烏調查》還有一段數據很有意思,原文里寫:「尋烏這個城,全城近二千七百人,其中娼妓162人,占6%。」,這個數據真正嚇我一跳,一個縣城裡,6%的人口在賣淫,這其實也側面說明,底層人民活得有多艱難。 

在民國16年時,能統計到的上海公娼、私娼等,總數不下12萬人,是當時全世界妓女最多的城市。 

現在很多人,說起民國就多麼幸福、多麼自由、多麼浪漫,但這些幸福,都只是知識分子的幸福,是資產階級的幸福,是極少數人的幸福,民國絕大多數沒有土地的平民,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內卷雖苦,但國家終還在為了工業化努力,現在工業化已成,我們也可以像日本韓國那樣慢慢反哺農民,而民國時地主對佃農的剝削,那是無窮無盡毫無希望的苦難啊。 

1950-1960年代,中國興起過興修水利的熱潮,到處建水庫、修大壩、整水渠,據參加過修水利的過來人跟我說,剛拿到土地的農民們,當時是免費上陣修水利的,不僅不要錢,還自帶乾糧去修。 

這種對生產的熱情,對生活的希望,一定有他精神動力的來源。 

中國是一個原住民國家,土地已經分給大家,不可能搞美國那種大農場,那種農場是建立在乾死原住民的歷史上的,事實上,東亞國家裡,沒有一個國家能搞美式大農場,我們有自己特殊的國情。 

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世界裡,有兩個國家比較特殊,一個是澳大利亞,一個是紐西蘭,這兩個國家其實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花園,如果不是因為他們跟美英同文同種,拿著這麼多自然資源,就這麼點人口,早就像阿根廷一樣被收拾得明明白白的。 

像紐西蘭這樣全國一半土地(1365萬公頃)拿去做牧場,這在全世界是獨一份的,只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殖民地才能這麼干,有些東西中國是註定學不來的,但幸好我們也有自己的種族天賦在。 

中國農民為大基建和工業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除了土改的推動、內卷的犧牲,還有就是提供了巨量的廉價勞動力。 

這些人很多原本只是農村富餘勞動力,但現在每天有5300多萬人在工地灑下汗水、有1億多人在工廠留下青春、有幾百萬人在跑快遞和運輸。 

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人,在推動著中國的進步與發展。 

最後,我還是想說說大基建的成本問題。 

美國為什麼到現在很少搞大基建呢?因為現在基建成本太高。一個國家只要完成經濟發展,普通人的生活質量變好之後,其實就很難再把大基建搞起來,一是人工太高,二是也吃不了這種大基建的苦,因此大基建的最好時期,就是在一個國家從苦難開始向上爬升的時期,就是中國2000-2020這二十年左右,大工業化全面展開的時期。 

每個國家只有這麼一段時間可以搞好大基建,一旦錯過,後面要付出上百倍的成本。 

比如我們經常嘲笑現在英國人修下水道,都是一個人在端著一杯咖啡看場子,另一個人幹活,工作起來慢騰騰的,這就是國家發達之後的結果,社會進入發達期,就不願回去品嘗創業期的苦澀味道。

許多人一聊起國家的發展,通常意識形態上的東西一套一套的,但其實國家的發展更尊重經濟規律,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就是這麼痛苦而酸澀,裡面只有血汗,沒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 

中國今天能成為基建狂魔,是因為我們抓住了歷史的機遇,是因為我們完成了動蕩的土改,更因為我們有一群偉大的人民,是這些偉大的基石,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幫助中國渡過內卷,又低下頭完成了大基建。 

他們十指里全是污漬,也不太會說話,但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