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能否超越日韓?

2020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2萬元,人均GDP跑進了1.05萬美元。

 而發達國家人均GDP的門檻是兩萬美元,看起來已不是遙不可及。

 這時候我們其實可以大膽地提一個設想:中國跑進人均發達國家,還需要多長時間?甚至,中國有沒有可能越超日韓的人均GDP 

雖然到達1萬美元我們花了長達七十年時間,但財富的增長從來不是穩定遞進,就像一個人掙到第一個100萬特別艱難,可能需要兩三代人白手起家的努力,但從100萬進入1000萬一般只要小几年,從1000萬步入億元大關,比前面的台階又更容易一些。 

我們先來看一下歷史的經驗,前面已經有不少國家給我們做過示範了,我們只要摸着石頭過河即可。 

美國是1978年到達1萬美元人均GDP1987年過兩萬,花了9年。 

加拿大1979年過一萬,1989年過兩萬,花了10年。 

法國、德國1979同時年過一萬,1990年又同時過兩萬,花了11年。 

英國1980年過一萬,1992年過兩萬,花了12年。 

澳大利亞1980年過一萬,1995年過兩萬,花了15年。 

日本1981年過一萬,1987年過兩萬,花了6年。 

意大利1986年過一萬,1990年過兩萬,花了4年。 

以色列1988年過一萬,2000年過兩萬,花了12年。 

新加坡1989年過一萬,1994年過兩萬,花了5年。 

西班牙1989年過一萬,2003年過兩萬,花了14年。 

中國台灣省1992年過一萬,卻直到2012年才過兩萬,花了20年。 

韓國1994年過一萬,2006年過兩萬,花了12年。 

上面這組數據里,最快的是意大利,只花了4年時間,最慢的是中國台灣省,足足20年。 

考慮到中國大陸人口眾多、各省發展不均衡,我們就取一個最困難的時間吧,跑進發達國家,我們大約還需要20年,也就是2040年左右,中國應該能進入發達國家。 

我記得十分清楚,初中時政治課本說我們下世紀中葉時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現在想想,感覺當年讀的哪是一本政治書,簡直是一本預言合集。 

現在發達國家裡,人均GDP4萬美元,是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這些;人均3萬美元的,是意大利、西班牙、韓國這些;人均2萬美元的,是葡萄牙、捷克、希臘這些。 

我在《一個國家的進程》里提到過,中國只要往前一步,前面這些國家就要後退一步,當發達國家粉碎機邁進2萬美元時,上面這些國家就有好大一批得跟下餃子似的往下掉。 

2020年,日本全年GDP 4.84萬億美元,較上年萎縮了4.8%2020年日本的人均GDP應該和英國差不多都在4-4.1萬美元之間,法國更慘,跌到了3.86萬美元。 

2020有疫情的影響在,但發達國家就算沒有疫情,也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止步不前。 

我們就以這幾十年表現最好的日本舉例,日本已經發展到了自己的極限範圍,因為缺少主權和市場這兩大因素,這些年一直在謀求產業發展,但一直受到各種約束。 

日本人當年搞藍光DVD,中國不買他賬,搞U盤和MP3;日本當年搞等離子電視,松下、先鋒、日立掌握等離子核心科技,中韓一看小樣很牛啊,直接跑去搞LED電視,現在全球已經是LED的天下了,松下至死也沒有生產出40寸以下的產品;日本搞的隨身聽、掌上遊戲機(小時候真羨慕別人家有這個)、單反相機集體遭到了智能手機的重鎚,而日本的智能手機輸在了軟件系統,生活中已經很少見到有人用日系手機;上回豐田老闆為什麼急得吹鬍子瞪眼睛大罵特斯拉呢?因為日本的氫能源技術發達,獨步全球,但中美兩國不想給日本打工,乾脆不鳥日本,搞起了電動車,直接繞開了日本能源的核心技術,日本在氫能源這條路上將一頭扎到底,上游的制氫、中游的儲運、下游的加氫站都搞得熱火朝天,還計劃在2021財年完成第一期80座加氫站建設,後面將追加建設更多氫站。 

中美帶着全球往電動車領域跑,日本一個人調頭往氫能源跑,到2050年左右,全球大多數國家將禁售傳統燃油車,如果這時候全球都是電動車的天下,各種配套服務比如充電站都是為電動車服務的,那還有誰買日本產的氫能源汽車?日本人打算自己跟自己玩嗎? 

汽車產業是日本經濟運轉的核心,整個汽車產業從業人員超過了530萬,佔到日本勞動人口的10%,也占日本工業產值40%的比重,還能帶動鋁、鐵、鋼、纖維、紡織等行業的發展,日本德國等國在傳統汽車產業擁有各項專利,一直是中國無法突破的壁壘,如果日本的汽車產業被時代擊潰,那日本的人均GDP將會下降一個檔次,落到韓國現在的位置。 

日本現在的三大核心產業,是汽車、動漫、新材料,除此以外,還有鋼鐵製造、機械製造、光學材料、旅遊業、部分半導體、機床等等,大家不要光看一個產業的產值,還要看一個產業能帶動多少就業,像旅遊業能帶動許多就業崗位,但產值並不高,金融業產值高,但帶不動就業崗位,比如印度,被忽悠發展IT外包業,說要做世界的白領,中國做世界的藍領,這招簡直蠢得要死,因為IT外包的產業鏈條太短了,提供不了多少就業崗位。 

如果日本汽車業被打垮,那將有幾百萬日本勞動力失業,也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發生失業潮,要發展國家經濟,總不能光靠動漫和旅遊吧? 

日本經濟的七寸就在汽車業,電動車與氫能源車的勝負將決定普通日本人的人均GDP,從4萬美元的位置,掉落到什麼地方。 

日本也很沒有安全感,他們以前發展紡織業,美國錘過他,發展汽車業,美國又錘他,他又發展半導體,還被美國錘,美國跟他打貿易戰的時候,日本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副乖兒子的聽話模樣,現在汽車產業因為選擇了氫能源可能點錯科技樹,但面對未來也沒什麼好辦法。 

不過與其說日本點錯科技樹,倒不如說日本沒有主權和市場,決定了他發展到現在,已經到達日本的天花板,要麼不准你做,要麼你做出來,大家不買你的東西,讓你的成本得不到回報只能放棄。 

這裡頭主權又更重要一些,因為沒有市場,可以去侵略別人,逼別人買你的東西,連主權都沒有,就只有被別人吊起來打。

 日本已經是在英美主導的世界體系里,日子過得最好的一家了。 

像韓國,2020GDP達到1.6億美元,跟中國廣東省持平,全年只下跌了1%,主要靠的是半導體行業出口年底大幅回升,人均GDP也保住了3.2萬美元左右的水平。 

韓國人比日本人過得苦逼一些,主要是汽車、軌道交通、精密機床、部分半導體等領域被日本人壓制,只有海洋工程、半導體製造韓國優勢明顯,韓國人已經苦逼到成為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年輕人生下來就陷入極痛苦的內卷,如果考得上「SKY」(首爾、延世、高麗三所大學)學校,畢業就能進大財閥,如果考不上,就只能進普通公司,而大財閥的工資是普通公司的兩倍,讀書時就直接將所有人分層處理,壓力特別大。 

看到這裡,有人就忍不住要拿小板凳砸我了,說你一個人均GDP才一萬的國家,有什麼資格說日韓三四萬人均GDP的國家壓力大? 

不要衝動嘛,聽我慢慢解釋,一個是日韓是小國,他們的資源要靠外面進口,無法自我維持生存,要麼過好日子要麼直接死翹翹,所以普通人生活壓力比我們這種大國普通人強得多,二是日韓這種狀態,有點像他們正坐在餐桌上準備吃雞腿,中國站在旁邊虎視眈眈盯着他們的雞腿看,而且中國現在身強力壯,胸肌一塊塊的,你說這種情形,是韓國壓力大還是中國壓力大? 

也有人說日本出了這麼多諾貝爾獎,你就是在胡吹大氣,日本比中國有未來得多,大哥,看東西要深入,不要看到表面化的東西就條件反射,你要知道大部分諾貝爾獎,主要獎勵經過幾十年反覆檢驗、得到世間公認的成果,就像中國的屠呦呦,那是44年前發明的東西,到2015年才獎勵,日本的諾獎也一樣,是獎勵日本幾十年前經濟最輝煌時產出的成就,而不是現在! 

日本出現一大波諾獎,正是對日本幾十年前最輝煌時期的認可。 

中國如果要大面積獲得諾貝爾獎,也會發生在未來二三十年,因為我們現在就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現在就是我們的黃金時期。 

中國其實已經在芯片設計(日本只能搞定50納米芯片)、電磁波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手機技術、超高壓輸電、海上採礦船、高分衛星、超算、空間站、高鐵道路施工、水壩建設、海水淡化、矢量光分析儀、四代核電、激光強化生產線、大功率激光、核聚變、航母、部分海洋工程裝備、量子通信、微晶鍛、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材料、造橋等等各個細分領域已經超過了日本,不過這麼多年來,許多中國媒體喜歡神化日本製造,顯得自己「冷靜客觀有見識、啟蒙民眾拜美日」,非要矮化中國人,從文化上否定中國人,要我們匍伏在英美主導的殖民文化體系下。 

我從不否認日本有他先進的科技,但不代表中國就無法超越他,人活着連這口氣都沒有,不如去做一條鹹魚吧。 

中國現在盯着日韓的雞腿里,汽車是最大的一塊產業,搞死日韓汽車,日韓就要口吐白沫,但這個產業還需要時間,等着我們的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起來,現在主要在半導體、造船、鋰電池這幾大塊,中日韓三國交火嚴重。 

先說造船業,217日的《新聞聯播》里,特別提到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情況,上海即將完成中國首艘大型郵輪,2023年上半年即能交付,大型郵輪是造船系統皇冠上的明珠,是巨型系統工程,中國能接巨型郵輪的訂單,說明中國的造船業將到達一個新的高度。2020年在全球訂單下降15%的背景下,中國一年接下了全球48.8%造船訂單,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總金額超過200億人民幣的LNG船的訂單,新聞里說,經過二十多年鑽研,「中國已完全掌握了LNG船的核心技術,和世界最先進國家同處一個陣列」,中國造船業在十三五期間新接訂單量達到了42%、造船完工量達到了39%、手持訂單量達到了44%,三大指標都達到了世界第一。 

中國已經具備建造世界上幾乎所有船舶產品的能力。 

我當時在微博有轉發這組數據,不過有部分船舶界人士對數據進行了質疑,我特意又去查了下數據的詳細情況。 

2020年上半年韓國船廠確實沒接到什麼訂單,按克拉克森的數據,下半年開始,希臘向韓國訂造了18艘共計589421修正噸(CGT)的新船,韓國本土向造船企業訂造了15艘共計371096CGT的新船,沙特下訂了10艘共計244950CGT新船,新加坡下訂了7155938CGT的新船。 

希臘一直是韓國船廠的大客戶,跟韓國生產方關係一直很不錯,為了搶到希臘的訂單,韓國造船的海洋高管在拿到特別旅行許可書後,直奔雅典去說服了客人下單,希臘人最後成了韓國船廠的救世主。 

《新聞聯播》里關於中國造船的數據都是對的,不過這裏面有一些其它角度的東西,在下半年獲得大量訂單後,韓國的總訂單數確實還不如中國,但是!韓國人說他們「漏統計」了17LNG船訂單,克拉克森將韓國這17艘「漏統計」的訂單補進去後,排名變成韓國第一,819CGT,佔比42.6%,中國第二,793CGT,佔比41.2%,日本137CGT,佔比7.1%,俄羅斯第四,95CGT,佔比4.9% 

很顯然,《新聞聯播》不想鳥韓國人「漏統計」的說法,是按咱們的算法算的。 

不過這也不是什麼關鍵問題,只是挪一挪數據而已,韓國人向來把面子看得比天還大,問題是中國現在能造出大型郵輪和接了200LNG船的訂單。 

中國接下第一批LNG訂單的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客戶是卡塔爾石油公司,中間談判了四次,才終於戰勝了韓國船企,拿下第一批16LNG船,共計造價12.7億,生產周期長達5年,預計2025年前交付。 

注意,這次的訂單是從韓國人手裡搶過來的。 

中國的LNG船是滬東中華造船廠的第四代產品,從2008年我們造成第一代LNG長青,12年時間已經成長到第四代長興,這次升級版長輝技術已達世界一流水平,除了17.4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儲存空間,高航速、低能耗、船舶處理系統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LNG船將成為世界造船業的核心競爭領地,年需求量將從2025年的110多艘漲到2035年的500多艘,滬東中華造船廠現在是中國唯一一個能跟日韓七大造船廠搶生意的中國企業。 

為了能搶到這塊肥肉,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在201911月合併為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廠、上船、中船708所同時在LNG領域發力,還拉來英國人助陣,將跟韓國的現代重工和大宇造船,在未來二十年一決高下! 

《新聞聯播》里只說中國接了LNG200億人民幣的訂單,但沒說目前全球LNG船市場幾乎被韓國壟斷,在中國人造出LNG船之前,韓國人接到了全球90%的訂單,現在,中國人開始發力了! 

韓國人其實也挺着急的,也知道中國將對韓國造船業發起猛攻,25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次官朴鎮圭來到全羅南道靈岩郡的現代三湖重工,在現場給現代員工打氣,說將為韓國造船業繼續提供支援,一定要守住世界第一的位置。 

看得出來,韓國人很緊張,這個世界第一,未來幾年肯定是守不住了。 

至於中國另一個正在搞的大型郵輪,這個不是韓國人擅長的,威脅到的是世界四大郵輪生產商:芬蘭阿克爾造船廠(已被韓國STX收購)、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意大利芬坎特里船廠(世界第一),中國接到的第一艘大型郵輪訂單2+4Vista13.55總噸郵輪,是2018年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下給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的,該輪總長323.6米,高72.2米,吃水8.55米,最大航速22.6海里/小時,共有2000多間房,能載5260人,《新聞聯播》說的應該就是這艘。 

以現在的情況看,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在LNG領域和大型郵輪的攻勢,將如潮水一般衝擊到韓國和意大利,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完成技術突破,剛開始接訂單,未來幾年肯定會從韓國人擅長的LNG船和意大利人擅長的大型郵輪身上,撕下好大一塊肉來,造船又講究規模優勢,越多越便宜,中國的後發力度應該越來越猛,10年後,這兩國的造船業估計會如雪崩一般。 

大概這就是發達國家粉碎機的意思吧。 

再說說鋰電池行業,這塊市場基本也只有中日韓三國在玩,歐洲和美國都沒有參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國的優勢是人力成本便宜、有完整的鋰離子電池產業鏈、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不過技術上相對落後,代表企業是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韓國靠猛砸錢上產能、壓價格追着日本不放,想跟日本一起走中高端路線,代表企業是LG化學、三星SDISKI創新;日本是鋰電池的先行者,掌握着鋰電池的先進技術,但是生產成本較高,代表企業是松下三洋電機、NEC、日立BSC、東芝、英耐時、索尼等。

中國人均GDP能否超越日韓?

全球十大鋰電池生產商,中國現在有六家,韓國兩家,日本兩家。 

電動汽車電池七大製造商,則分別為松下、寧德時代、比亞迪(刀片電池)、LG ChemAESC、三星、孚能,當中日本兩家,韓國兩家,中國三家,也形成了劇烈競爭局面。 

中國已經是鋰電池產業世界第一,預計將來會繼續給日韓施加巨大壓力。 

半導體產業我過去聊過太多,這裡就不再重複舉例了(其實是我寫不動了),基本格局是日本處於產業鏈上游,韓國位於中游,中國正立足於中下游,有向上游拓展的趨勢,有可能形成覆蓋上中下游全面發展的局面。 

中國能不能在人均GDP上追上日韓,其實不僅僅是中國人均增加多少的問題,也是日韓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因為產業重疊問題,被中國吃下部分產業後,日韓人均會下降多少的問題。 

短期上來看,像造船、面板、半導體、鋰電池這些大的產業,中國都是先攻韓國,再克日本,中國進一步,這兩國就要退一步,每退一步,這兩國就要掉好大一塊,等到中國再過二三十年能吃下汽車行業時,那才是日韓的最大危機,估計兩國的人均GDP,到時可能就會掉到2-2.5萬美元區間。 

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認為,我們到2030年就到達兩萬美元的概率是存在的,只要不發生大的政治軍事衝突或者金融危機,但我個人認為這事應該不會這麼順利,畢竟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剛在美國財經刊物上發文,說除非中國不再發展高科技,否則絕不取消增加關稅。

而今天(2.25)日經亞洲的新聞,美國正召集兩黨議員商討芯片短缺導致美國車廠停產的議題,並計劃簽署行政命令,將與日本、台灣省、韓國合作,打造一條「去中國化」的科技供應鏈,加速芯片等戰略產品生產。 

話說得這麼明顯,美國已經在對我們打科技冷戰,所以我感覺我們在高科技的前進之路上不會這麼順利,應該會更多一點坎坷。 

我個人也傾向於認為,中國的鼎峰時期,人均GDP大概是在2.5-3萬美元左右,很難達到4萬這麼高的數字,畢竟人口規模在這,到這時候,日韓的人均GDP應該也被我們打下來了。 

不過,能到這時候,全世界應該也不再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了,可能我們在用亞元,也可能直接用人民幣了。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