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輪胎髮展史

2009年9月,美國白宮橢圓形辦公室。

 

一張橡木辦公桌擺在屋子正中央,它有一個專屬的名字:「堅毅桌」。

 

在這張英國皇家海軍HMS Resolute號上木材製成的辦公桌上,羅斯福曾簽署命令對德日宣戰,肯尼迪曾打電話給赫魯曉夫要求蘇聯處理古巴導彈,尼克松曾與幕僚討論訪問中國,小布希曾下令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無論哪件事,都改變過無數人的命運。

 

而這次,也是一樣。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黑人總統坐在「堅毅桌」前,打開面前的文件夾,大致看了下裡面的條條款款,然後揮筆簽下了自己的名字「Barack Obama」,隨後展示給眾人。

 

鎂光燈閃爍,掌聲四起。

 

歷史的齒輪已經撥動,全球輪胎產業鏈格局,就此改變。

 

奧巴馬簽署的,是以「保護就業」為由,對中國進口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總統令。

 

中國輪胎業最嚴峻的挑戰,正式來臨。

 

就在一年前,奧巴馬還對中國輪胎開始過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雖然最後經過中國企業應訴,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判決應撤銷反補貼法令。

 

但是,帝國主義無恥起來,根本不需要理由。

 

比起「雙反」調查,奧巴馬這次「勞保令」給中國輪胎造成的傷害更為巨大。隨後更是無止境的反傾銷調查,以及後來的特朗普貿易戰,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數十年來全球輪胎產業鏈的分工和自由貿易的格局。

 

也徹底改變了中國輪胎業在美國的命運。

 

2020年,中國乘用車輪胎出口美國市場的數量僅為280萬條,和2010年相比,對美出口量下跌近95%。

 

中國輪胎靠出口躺著賺大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1980年代的中國,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貓論」:管他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才算好貓。所以各級領導班子都在研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優先上馬什麼產業,才能做那隻抓住老鼠的貓。

 

大家的基本共識是——

1.能吸納就業;

2.有現成的產業基礎;

3.技術含量別太高,步子太大會扯著蛋;

4.最重要的,先別指望出口,要有足夠大的國內市場來消化產品。

 

在這個共識下,各地紛紛搞起了紡織廠、食品加工廠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而輪胎-橡膠產業,也正是從那時起步的。

 

戰爭戰備年代,輪胎和上游的橡膠,都屬於軍用管制物資,由國家統一管理。而且為了防止被美帝蘇聯們偷塔然後一波帶走,國家把相關的產能分散到了全國各個省份,這跟當年我們的鋼鐵產業、汽車產業如出一轍。

 

當年幾乎每個省份都有好多鋼鐵廠,每個省份都能造卡車。多、雜、小、弱,就是那個年代輪胎行業的寫照。

 

中國輪胎髮展史

老式輪胎廠生產輪胎

 

80年代,中美進入蜜月期,蘇聯也被美國(當然還有蘇聯自己)折騰的奄奄一息,一時半會不能打過來了,於是國家正式解除了對輪胎/橡膠等行業的禁令。

 

閑置的勞動力有的是,回城的知青,富餘的農民勞動力要多少有多少。我在前兩天寫的那篇文章《新疆見聞錄》里說過,當年的大多數農民一戶家庭分到的田地也就三四畝,平均分到每個人頭上的田地還不到一畝,而一個農民就有能力種三五畝田地。也就是說,平均下來一戶只要一個農民就夠了,剩下的,都是富餘的勞動力。

 

但是光有工人還不夠,能撐起一個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是市場。中國家用車的快速發展,還要二十多年後才發生。國際訂單,也還不知道在哪兒。

 

那時的中國,最需要的是建設,各種物資都需要通過跨地運輸,而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鐵路網,大多數物資只能通過公路運輸,所以國產卡車的年產量不斷暴增,從1980年的10萬輛,一直爆增到1995年的80萬輛。而與轎車平均3年換次輪胎相比,載重卡車1年甚至半年就要換輪胎。

 

也就是說,只要你能造得出輪胎,就不愁賣不出去。

 

而這種賣方市場,也持續了整整二十年。

 

1948年,法國米其林輪胎公司試製生產了全世界第一條全鋼絲子午線輪胎,壽命長、降低油耗、可高速行駛、不易刺破、安全性能好。子午線輪胎的發明,是輪胎工業中的一場革命,成為汽車輪胎髮展的新方向。

 

中國輪胎髮展史

子午線輪胎構造

子午線輪胎雖好,可尷尬的是,1980年,我國的子午線輪胎年產能是可憐的1萬條。

 

怎麼辦?進口+學習消化。

 

1980年,上海正泰橡膠廠通過引進德國二手生產線,成功完成了乘用子午線輪胎工業化生產,並在上海大眾的桑塔納轎車上配套,打破了國內汽車廠家不使用國產輪胎的歷史,後通過不斷吸收和改進,子午線輪胎技術逐漸擴散到杭州橡膠廠等企業。

 

到了90年代,因為中國有著龐大的產業基礎、原材料、地皮、低廉的人工成本,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基地,所以外資輪胎企業開始大量湧入中國市場,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等全球領先輪胎企業中國輪胎帶來了巨量資本,更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更加高效率的生產和銷售模式。

 

而在消費端,中國汽車業的發展,特別是90年代後期一直到現在的家用轎車需求爆發,讓中國輪胎根本不愁賣,一些車企甚至要提前一年預訂,才能保證自己的生產。

 

就這樣,憑藉著當時最好的歷史機遇,中國輪胎業迎來了產業轉移帶來的紅利,輪胎工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中國輪胎開始飛速擴張,山東、長三角、珠三角也逐漸成長為全球的重要輪胎生產基地。

 

有了充足的市場和勞動力,又有了技術扶持,中國輪胎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到了2000年,全球輪胎企業75強中,中國企業佔了16家。

 

 

 

要說中國輪胎的發源地,其實是上海。

 

1920年代,上海就造出了中國第一條輪胎。論交通的便利度,以及資本和技術的匯聚,沒有比上海更適合發展輪胎產業的地方了。

 

但改開以後,上海有了新的使命,需要對標紐約,專註於發展金融和現代服務這些高附加值產業,所以以輪胎製造為代表的化工產業,只能向外擴散。

 

而山東,因為集齊了發展輪胎產業的全部要素,成為了90年代以來,全國乃至全球最強勢的輪胎產地。

 

首先是比大慶油田資格還老的東營油田,就位於山東東營,這裡有全國最好的化工產業基礎。其次,這裡還有全國最好的化工院校——山東化工學院。2002年,它改名為青島科技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一起成為中國唯二的化工王牌院校。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市場。工程機械和載重汽車的製造在山東都相當發達,濰柴動力等大客戶給山東輪胎企業貢獻了大量的訂單。

 

最後再說到人。作為國家第二人口大省,山東非常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山東人講究禮數的性格特質,也在原始資本積累的初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跟浙商、閩商一樣,山東以宗族親緣為基礎,形成了專營輪胎行業的宗族圈子。市場足夠大,一家吃不下,於是親友之間搞起了聯保、資金拆借、交叉抵押擔保等等。在一個井噴式發展的行業早期,這種互助聯保極大地促進了技術、資金的流通,在產業發展的早期非常重要。

 

而從90年代起,中國經歷了立國70多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每年的貨幣增量超過30%。錢印出來了就需要貸出去——如果你在銀行工作,你不把錢貸出去,就相當於沒完成KPI。於是熟悉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山東輪胎商人,很快摸清了從銀行貸款的套路,從銀行貸到了大量貸款。這些資本的大量湧入,進一步加快了輪胎行業的爆髮式增長。

 

當時的山東政府也對輪胎業傾力扶持,豪邁地划出開發區,搞出各種稅收優惠、用電保障、甚至零地價優惠,只要有人建輪胎廠,就盡最大力度支持配合。

 

於是在以東營為代表的地區,出現了家家做輪胎,廠廠成公司,公司成集團的景象。

 

中國輪胎髮展史

 

在眾多廠家中,不乏踏踏實實做輪胎的,但也有不少想著跟風搞個輪胎廠掙錢的投機分子,他們的信條是——管它什麼品牌、什麼品質,反正生產出來就有得賣。

 

如果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當然會唾棄這種「只要數量不要質量」的生產模式,但在那個無數產業野蠻生長的年代,這些投機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禦「洋輪胎」的作用,也刺激了中國輪胎行業的發展,構建起了別國不具備的輪胎產業鏈。

 

到2015年,全球輪胎年產20億條,中國的輪胎占其中的38%,而山東的輪胎,又佔了其中一半。而在中國輪胎的全部產能中,有一半會出口海外。

 

當然,我們的出海主力仍舊是卡客車輪胎。

 

常年看體育頻道的男性朋友都知道,海外大牌特別喜歡在F1、足球等欄目里砸錢投廣告,當你連續10年、20年的被洗腦,就會形成一種潛意識,好像這些外國大牌就真的是最好最安全的。

 

但其實,我們的品質已經不比他們差了。

 

2016年,央視財經頻道CCTV2《消費主張》播出了《你不解的中國製造——輪胎篇》,通過幾個國家品牌輪胎的直接對比測試,展示了國產輪胎的優異性能。

 

8次撞擊測試:價格最貴的法國品牌輪胎骨架直接斷裂;美國知名品牌輪胎第7次撞擊後漏氣;而中國品牌無大礙;

水壓爆破:價格最低的中國品牌,耐壓數值達2563kpa,安全倍數達標準的10.3倍,表現優異。價格為中國品牌兩倍的法國品牌,安全倍數僅5.2倍,不到中國輪胎一半;

剎車測試:價格最低的中國品牌剎車距離為27.5米,比法國品牌還要少兩米……

 

即便扣除了欄目組為了節目效果所進行的數據「加成」,我們也完全有能力與外國大牌一戰。

 

我請教了多位汽車業內人士,如果日常50萬以下的乘用車通勤,我們的輪胎品質完全可以和競品打個平手,但是價格就只是外國品牌的一半。

 

相比於乘用車車主,卡車車主要務實得多,沒辦法,輪胎的成本決定的。一般的乘用車兩三年才換一次輪胎,而一輛8輪大貨的輪胎需要年年更換,甚至在路況不太好的情況下半年就要換了。當國產新胎售價比國外大牌的翻新胎還便宜,而且經過親自測試,質量也和國外品牌相差無幾甚至猶有過之,你是車主的話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曾經一個拉礦石的車主表示,在他所跑的路段,使用那些價格很高的外國大品牌輪胎,大概3個月換一次,而是用那些相對便宜的國產品牌輪胎,也是差不多3個月換一次。

 

所以,我們的國產品牌的卡客車輪胎,憑著實打實的質量以及親民得多的價格,在中國乃至世界市場上所向披靡。

 

 

 

但盛世之下,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隨著我們的產能不斷飆升,2010年以後,市場開始進入供過於求的狀態。以全鋼載重子午胎為例,目前,年生產能力在1.3億條左右,但市場需求卻只有8000多萬條。另外,在乘用車領域,雖然我們的輪胎在國內沒什麼存在感,但在海外市場,性價比更高的中國乘用車輪胎足夠能打。而在卡客車等賽道,隨著中國輪胎已經開始橫掃海外市場,別有用心的國際政治勢力已經開始磨刀霍霍。

 

中國輪胎,被盯上了。

 

外國輪胎品牌原本只是想賣賣廢舊過時的生產線賺點外快,沒想到中國人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汗水,慢慢發展壯大,爆出了舉世無雙的產能,眼看就要把外國人的老窩給端了。

 

這事還得從輪胎領域的扛把子——米其林開始說起。

 

1989年,米其林進入中國,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輪胎企業。隨後,固特異、佳通、錦湖、普利司通等陸續完成中國市場布局。

 

開辦企業的終極目的是盈利,外資企業帶著產品技術和創新能力來到中國,與擁有本土優勢的中國企業合資,共同開發這片市場。

 

很快,合資企業不但佔領的中國市場,還在中國第一代車主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

 

在這30年里,合資輪胎企業和國產輪胎企業一起見證了中國輪胎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與此同時,中國市場也成為這些外資輪胎企業營收影響因素最大的市場之一。

 

利益當前,一切都順理成章。

 

但中外文化與發展思路的衝突,讓合資企業各方的分歧越來越大,「分手」不可避免地到來。

 

2001年3月米其林與華誼集團共同組建上海回力。米其林和回力約定,成立合資公司,我出技術,你出渠道資源。

 

米其林之所以選擇和回力合作,是因為回力是當時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民族品牌,是上汽大眾的親兄弟,桑塔納多年的配套供應商,在全國的經銷商中一呼百應。

 

中國輪胎髮展史
一輛普桑停在米其林-回力店鋪門口

 

回力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主機廠和經銷商渠道。大眾等多款合資車,統統把米其林選作配套輪胎。而面對那些經銷商——光牌子響沒用,你得來點實惠的。於是米其林拿出相當可觀的分成,25%的利潤率(米其林光是零售環節整體的毛利有50%),拿下了經銷商。

 

但站在回力的視角,則是另外一個故事。這很像是多年後,吉利和沃爾沃的合作,原本想著的是吃下對方最核心的技術,但是不管是發動機還是變速箱的配方,吉利都沒有拿到。

 

在合資品牌的線下門店,回力還是只能孤零零躺在低端產品區。米其林把原本主打中高端市場的「米其林」輪胎連續降價,開始蠶食原本商量好主打低端市場的「回力」輪胎份額,對「回力」輪胎造成了傷害。

 

2017年,華誼集團購回米其林所持全部合資公司股份,雙方合作不歡而散。

 

透過這些中外品牌合資幾年後又分道揚鑣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經濟在過往20年,從粗放走向理性的過程。

 

客觀來講,從量產產品的穩定性、品控、標準化作業等方面,米其林還是帶給回力很大的幫助。在營銷上,中國的輪胎企業也終於意識到,在CCTV5的足球和F1賽事轉播中,猛砸廣告,還真的是很起作用。但這些都不足以對沖真金白銀的損失——從2001起之後的十多年,回力每年要虧上1個多億人民幣。

 

其實米其林沒什麼好詬病的,我們指望人家把自己的核心技術拿來做技術扶貧,這本身就過於天真了。況且米其林在中國輪胎的出海過程中,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與之相比,美國政府就是純粹地耍流氓了。

 

中國輪胎,尤其是卡客車輪胎,憑藉超高的性價比,統治了美國市場。所以過往10年來,美國一直反反覆復地「搞」事情。

 

其實奧巴馬和川普都明白,跟中國和俄羅斯相比,美國鐵鏽帶那一大批失業的工人才是他能否坐穩總統位子的決定性因素。

 

2009年,奧巴馬上任還沒幾天,那邊的失業工人又開始鬧事兒了。

 

年初,北美最大的工會——鋼鐵工人聯合會,吵著說中國對美國市場進行輪胎傾銷,讓橡膠工人(工會當中的第二大勢力)丟了飯碗。奧巴馬一面派說客安撫,一面想拖延了事。但耗了半年,經濟不見起色,工人們鬧得更凶了。

 

沒辦法,他只能在中國輪胎的制裁提案上籤了字,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向中國輪胎徵稅,對帶動美國工人的就業根本沒啥用,奧巴馬心裡明白得很,但為了保住所在黨的議會席位,立出跟中國人硬剛的 flag 是必須的。

 

好不容易硬撐到了第二任期,因為在移民、反恐等問題上一團糟,奧巴馬的支持率在歷任總統中,跌倒了歷史倒數第一。

 

眼看口碑崩了,2014年,他再次對中國輪胎下手。而且繼任者建國有樣學樣,也學會了這一套,2019年貿易戰最凶的時候,美國再一次對中國輪胎下了毒手。

 

每次下手,中國的輪胎基本都要被徵收30%-100%的特別關稅。為此,中國輸美輪胎斷崖式下跌。以乘用車輪胎為例,2014年中國出口美國乘用車輪胎6050萬條,到了2019年僅為340萬條,直接被斬了95%。

 

這還不夠,美國還拉著印度、巴西等馬仔一併抵制中國輪胎。

 

我們不是沒想過辦法,想著通過在東南亞、甚至在美國本土建廠來曲線救國。但美國人決定流氓到底,把東南亞等國的輪胎一併禁了。至於美國本土的工廠,原本我們跟田納西等州政府談得好好的,給他們創造足夠的稅收和就業,州政府了批了地,都已經開始開工平整了。但這幾個原定2019年就準備開工的廠子,到現在還沒有動靜,背後的道道大家都懂。

 

問題是,美國禁了中國輪胎,本國的輪胎業就業仍舊不見起色,真是莫大的諷刺。

 

 

 

輪胎產品屢次被美國採取雙反、特保等措施後,中國一般的反應都是向WTO申訴,但是在WTO的框架下,沒有一例成功推翻美國政府的決定。

 

後來,中國企業也學乖了,在被美國商務部點名後,大企業紛紛湊錢,去美國請專業律所打貿易官司,在木槌落定之前盡量挽回,是唯一的途徑。

 

還別說,真贏了。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中國卡車輪胎「沒有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雙反稅率都被取消。看來只有訟棍能夠戰勝訟棍,這句話是真的。

 

不過,這實在沒必要太高興,苦日子還在後面。

 

激進的市場掩蓋了虛胖的輪胎企業,也掩蓋了粗放的經營模式。跨國輪胎企業的利潤率在15%左右,而中國輪胎大企業的利潤率3~5%。

 

利潤率低,工藝提升慢,同時,製造工藝低劣造成對環境污染遠超國外企業。缺乏話語權和品牌力,又只能靠低價贏得市場,導致極易被認定傾銷,這是個惡性循環。

 

這麼龐大的產能,半數以上靠出口生存,簡直是貿易摩擦的天然靶子。

 

幾十年來,山東的輪胎老闆們已經習慣了擴產、出貨、裝櫃(集裝箱)然後躺賺的日子。

 

但是從2010年,市場開始出現供過於求,圈子聚會時所有人都在抱怨,利潤越來越低了,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他們也不是沒想過控控產能,把回籠的錢多搞搞研發,結束這種全靠拼產能拼成本的粗放路子。但還沒等你的新品研究出來,買設備欠下的銀行貸款就能把你拖死了。

 

然而硬著頭皮堅持以往粗放路子的結果就是,由於高昂的關稅,導致美國的訂單流失,整個山東,尤其是東營的大量民營輪胎產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最凶的時候,時不時都能聽到工廠或者經銷商破產,那些為了續命就只能借高利貸的,最後甚至到了跳樓的地步。

 

不過,所謂危機危機,就是危中有機。在行業進行大洗牌的另一面,其實是品牌建立的好機會。

 

市場的選擇,商業的博弈,本就避免不了新舊更替,中國輪胎逐漸在向世界輪胎看齊,必須要由原來的拼成本,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拼品牌、拼技術。

 

乘用車,將是決勝的關鍵。

 

包括我在內,被各種廣告連續洗了20年腦的國人多少都會有些「崇洋媚外」,潛意識的就覺得外國品牌就是高端的代名詞。但現在我們本土品牌已經開了竅,玲瓏通過當上尤文圖斯的贊助商,刷了不少存在感。

 

當國民神車五菱mini搭載玲瓏時,很多朋友已經可以欣然接受而不會覺得有什麼突兀的了。回力的爆發力更為強勁,它選擇和C端最大的後市場品牌途虎養車深度合作,推出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新品牌「飛躍」輪胎——去年6月,途虎下了需求單:需要更強的排水性,更堅實的胎側,更長的行駛里程且能兼顧更多的路況,回力依據原有產品儲備設計研發全新模具和花紋,上半年立項,年底就交付了產品。按需求定製的新胎通過途虎交到了消費者手裡。這就是新一代中國輪胎人的效率。

 

中國輪胎髮展史
頂流明星加持,國產品牌愈發給力

回力,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回力。

 

品質與國際大牌相當,價格更親民,更懂我們的國潮,你怎麼會拒絕?據途虎披露的數據顯示,回力飛躍輪胎銷量已經排名平台國產輪胎第一。

 

而給力的不只是回力,途虎上輪胎的總銷量中,國貨佔比,已經從5年前的2%,到了當前的20%,並且一定會進一步攀升。

 

拿著歐美日韓的技術,靠著本土低廉的土地、人工和環保成本,利用信息差賺取差價,這是老一代輪胎人的基礎方法論。而依託於龐大的市場和數據,以定製化的方式為生產企業賦能,提升存貨周轉率,降低庫存,將剩下的資源用於研發,這是「內循環」的大背景下,新一代輪胎人的核心邏輯。

 

當國產輪胎品牌對數字化和智能化有了更精、更深的理解,當國產輪胎在設計、創造、定位、推廣等方面,能夠更加精準地承接用戶需求的時候,中國輪胎的品牌建設,才能真正跨越量變,走向質變。

 

品牌建立的同時,中國的輪胎行業還在積極向外擴張。

 

海外擴張,能夠規避國際貿易壁壘、降低用工成本和物流成本,東南亞、中亞甚至美國的輪胎需求都有較大的市場空間,能夠保持企業尤其是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目前,越來越多的輪胎企業選擇在東南亞等天然橡膠產地和中亞等輪胎消費重地投資建廠。

 

在雙星、賽輪、森麒麟作為青島輪胎三巨頭相繼在海外建廠的同時,中策、玲瓏、三角等其他中國輪胎產業巨頭也紛紛在海外建廠。

 

2018年4月,青島雙星以38億元獲得錦湖45%股份成為控股股東。

 

玲瓏輪胎開展「5+3」戰略,泰國、塞爾維亞工廠相繼開工,是中國第一個在歐洲建廠的輪胎企業。 

 

中策集團也在泰國工廠的基礎上,開發第二處海外生產基地。

 

這種海外擴張一方面可以走向世界,通過擴張來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國內的內卷。

 

國內生產的轎車子午胎與輕型貨車子午胎中,約65%為中低端產品。由於技術含量不高,惡性競爭嚴重,很多上規模的企業都選擇找適合自己的藍海,這是當前國內輪胎領軍企業均海外建廠的重要原因。

 

畢竟,有能力跨過國際布局門檻的企業,才能與國內其它企業間的距離不斷拉大,笑到最後。

 

也是我們在未來,與歐美百年品牌,角逐的底氣。

 

中國輪胎髮展史
海外建廠的部分中國輪胎企業

輪胎這東西,不如晶元高端、不如AI酷炫,但和工業化歷程中的很多行業一樣,它也是中國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就業,創匯創收,面臨打壓,不卑不亢。

 

下次換輪胎,你會選國貨么?

 

我會。

 

 

 

回頭看中國輪胎業發展史,它幾乎走過了大多數中國企業可能經歷的每一個階段:

 

從山寨作坊式的粗製濫造,靠低價搶佔市場。

 

到購買國際先進設備,讓產品走出去,行銷海外。

 

再到投入重金自主研發,挑戰世界頭部品牌。

 

最後靠中國市場資金和自研的核心技術驅動,把工廠開到全世界。

 

就算遭遇了美國的貿易戰,也不必太過擔心,這種壓力測試,同時也是行業整合的良機。

 

經過這樣一輪殘酷的洗禮,資源將更多地向頭部企業集中。

 

中國輪胎的青春已逝,我們無需感傷,因為此時此刻的中國輪胎,更加成熟和穩重。

 

中策、三角、玲瓏、賽輪、金宇、浦林成山、森麒麟、萬力等一眾輪胎企業,正在加足馬力不斷趕超世界一線品牌。當中國輪胎裝上一輛又一輛外國汽車的時候,我們都看到了兩個字:底氣,它不是一家公司的底氣,它是中國製造的底氣。

 

或許多年以後人們會記得,中國製造真正的底氣,不僅僅是一個百戰不死的華為,還有千千萬萬個心懷世界市場的中策,玲瓏,雙錢,回力。

 

以及,千千萬萬個中國輪胎人。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