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不讓我的錢變毛了

 不能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了

12月1日,央行易行長說了一句話: 「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了,不值錢了。」這句話讓我琢磨了好幾天。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領導表態一般都是含蓄而內斂的。有的事領導只做不說,有的事領導說了也不會說透。所以,把領導話里話外的意思琢磨明白就是一件很有價值的工作。

易行長這句話我覺得有三點值得分析。

其一,過去我們央行行長為什麼就沒說過類似的話?現在為什麼易行長要說這樣的話?

其二,易行長這句話與未來的貨幣政策趨勢有什麼關聯?

其三,結合未來的貨幣趨勢,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

 錢是怎麼變「毛」的

在分析這三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最基礎的問題:

錢是怎麼變「毛」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好像很簡單——鈔票發行多了,錢自然就變「毛」了。這個回答理論上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你是很難挖掘出經濟運行本質的。

貓哥作為一個理科生,對於定性的問題,最喜歡建一個量化的數學模型來分析。

在宏觀領域與貨幣關聯最緊密的有三個指標:M2,GDP,CPI。

M2代表貨幣投放量,GDP代表我們創造的財富,CPI代表物價水平。那麼,這三者的增長率就可以建立一個數學模型。

M2=(><)GDP+CPI

這個數學模型啥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M2>GDP+CPI就是量化寬鬆。你想想,假如GDP增長創造的財富是6,CPI物價上漲是2,6+2=8,但是這個M2增量卻是10,10大於8,也就是說發行的貨幣超過了財富增長+物價上漲。這就是量化寬鬆,貨幣放水。

同樣,M2<GDP+CPI就是去槓桿。也就說,發行的貨幣小於財富增長+物價上漲,市場上貨幣明顯短缺,大家手裡都缺錢,就會到處討債要錢,欠錢的人想借錢還債也很困難,逼著所有人降低負債。

M2=GDP+CPI就叫「穩槓桿」,也就說,發行的貨幣大致等於財富增長+物價上漲,貨幣投放量與經濟增長大致匹配,大家負債水平相對穩定。

我按照這個數學模型做了一點功課,把2013年—2018年M2、GDP、CPI這三個指標的增長率數據,以及M2-GDP-CPI的數據做了一個表如下(為啥選2013年這個時間節點?原因你們自己去想)。

原創 | 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不讓我的錢變毛了

從這個表格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從2013年—2016年我們的貨幣其實一直保持較為寬鬆的狀態,2017—2018年「去槓桿」貨幣收緊,所以這兩年大家都感覺日子不大好過。

今年的貨幣政策是「穩槓桿」,所以我估摸著今年M2與GDP+CPI增長率會大致相等或者略微多一些。

 貨幣蓄水池

現在問題來了,在貨幣寬鬆時期,也就是M2>GDP+CPI,這個M2增發的貨幣除了被GDP增量以及物價上漲所吸納,多餘的錢去哪裡了?

去貨幣蓄水池。

這個貨幣蓄水池你也可以理解是挖的坑——專門來填超發的貨幣增量。

為什麼要挖坑?

因為不挖坑,增發的貨幣就全流到GDP+CPI這兩個池子里去了,而GDP增長的財富是確定的——也就是吸納的貨幣是穩定值,那麼多餘的貨幣一定會流到CPI中,從而導致物價飛漲,那可就不得了了。

那麼,為什麼要超發貨幣,讓M2=GDP+CPI不好嗎?

因為任何經濟體不同行業的回報率是不同的,如果讓M2=GDP+CPI——管理層的想法是每增長1元的GDP匹配1元的貨幣,然而,理想很豐滿,顯示很骨感——

資金沒有這麼聽話,資金一定會向回報率更高的領域彙集,最後導致一些回報高的行業錢多得花不完,從而製造行業泡沫,一些回報率低的行業錢不夠花,導致行業萎縮。

按:未來央行發行帶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理論上就可以實現精準管理貨幣的去向。

所以,管理層不得不要多增加一點貨幣投放,讓回報率低的行業多少也能雨露均沾。

那為什麼現在提出「穩槓桿」讓發行的貨幣大致等於財富增長+物價上漲呢?呃,這位同學你先坐下,這個問題已經大大超越了課堂的進度,我們還得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弄明白,這個課程的進度才能繼續推進。

回到之前的問題,這個貨幣蓄水池(也就是坑)是什麼?

這個坑就是房市與股市。

這兩個坑專門解決超發貨幣的去處。

比如,2015年M2-GDP-CPI=4.96,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所以,那一年股市暴漲,半年時間大盤指數就從年初的3000點飆升到6月的5000點!後來管理層緊急踩剎車,最後就那啥了。

股市受到重創,但是超發的貨幣總要找出路啊!

所以,從2015年年底到2017年,我們房價也開始起飛。2017年貨幣收緊,當年M2-GDP-CPI=-0.29,17年底到18年一頭扎進房市的投資者基本就被埋進坑裡。

說實話,房地產這個坑雖然在穩定CPI有重大貢獻,但是這幾年其實越來越不受待見,原因很簡單,房地產這個行業吸納的資金太多了,已經嚴重影響了其他行業的資金流入,另外房地產行業規模做得越大,我們居民負債率越高——這也不符合去槓桿降負債的宏觀目標。

原創 | 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不讓我的錢變毛了

所以,這幾年宏觀政策對房地產越來越不友好,從「房住不炒」到「不將房地產作為經濟刺激手段」的定調,到金融機構嚴格限制房地產行業的融資規模,房地產行業的資金鏈也就越來越緊。

資金鏈從緊會對房地產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變化就是逼著房地產企業加快經營周轉速度。碧桂園提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周轉口號——「當年拿地,當年開盤,當年售罄」,所以,碧桂園成為中國房企第一名。

當然高周轉產生的高速度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碧桂園登上房企第一的寶座沒多久,就爆發出房屋質量等等一系列問題。

你看看,從宏觀到微觀都是一脈相承,一個宏觀的貨幣政策的變化一直可以影響到微觀的房地產運營模式。

所以,只要國家宏觀政策不變,房地產行業拼周轉速度的趨勢就不會變,過幾年我們就會看到,最後房地產行業能剩下來的一定是「跑得快」的企業。

 去槓桿與去產能

現在我們把視角再拉起來,回到宏觀的視角。

為什麼現在提出「穩槓桿」——讓發行的貨幣大致等於財富增長+物價上漲呢?

我們前面說過,資金是不聽話的孩子,它有自己的意志,如果讓發行的貨幣大致等於財富增長+物價上漲——資金一定會向回報率更高的領域彙集,最後導致一些回報高的行業錢多的花不完,從而製造行業泡沫,一些回報率低的行業錢不夠花,導致行業萎縮。

對,這就是管理層的目的。

國家要調整經濟機構,轉變增長方式,讓增長的質量更高,就是要淘汰落後產能!

只不過過去淘汰落後產能是用行政手段,現在是市場手段——讓資金去做出選擇。這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含義。

所以,「穩槓桿」還是間接的「去槓桿」,不過這是結構性的去槓桿,讓市場的資金來選擇——哪些行業的「槓桿」要去掉。

去槓桿沒有停,去產能自然也不會停。

所以,最近雖然沒怎麼提「供給側改革」,但是這個事一直都沒停。

供給側改革在生產端,所以,這幾年大多數做企業的都感覺日子不好過——這也符合邏輯,去產能,夕陽產業日子不好過;去槓桿,別人逼著你還債日子更不好過。

當然,管理層也不是放任「市場配置資源」而啥也不干預,如果資金去了管理層大力扶持的領域——比如高科技產業,那自然繼續支持;但是,如果資金去了不該去的地方——比如房地產,那就要干預了。

反正房地產就是一塊海綿,市場缺錢,資金水龍頭又不願開閘放水的時候就把這塊海綿擠一擠,因為這塊海綿過去吸納的存量資金很大,所以,擠一擠總會有的。

 回答幾個關鍵點

現在我們可以來分析易行長講話的幾個關鍵點。

其一,過去我們央行行長為什麼就沒說過類似的話?現在為什麼易行長要說這樣的話?

過去我們貨幣政策總體屬於量化寬鬆,絕大多數M2>GDP+CPI,這種情況下,雖然有貨幣蓄水池解決超發貨幣的問題,讓通脹總體可控。

但是超發的貨幣大多流入了房地產這個坑,房價雖然在CPI佔比不大,但是房子也屬於國計民生基礎產品,房價上漲對於買房者而言也是「票子變毛了」,所以過去我們央行行長沒法說這個話。

現在為什麼易行長敢說這樣的話?

因為從現在開始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M2不大可能以2位數的速度增發貨幣了,我個人判斷是未來M2或者略高於GDP+CPI,或者就乾脆大致相等。

只要這個貨幣水龍頭能管住,理論上就沒有多餘的貨幣去製造資產泡沫或者商品泡沫,沒有泡沫央行行長就有底氣說——不能讓鈔票變毛了。

下面,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

把錢存進銀行里躺著不動?

這個恐怕有點懸。

我找了一組近6年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數據,我把它與前面三個關鍵數據放在一起,大家直觀感受一下。

原創 | 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不讓我的錢變毛了

你看看,最近三年銀行定期存款利息連CPI都沒跑過。

實際上如果要求財富保值增值,我覺得財富收益至少要達到GDP+CPI。

這是什麼含義呢?

含義就是你的財富收益扣除通脹後,至少要達到GDP增長率——也就是整個社會平均財富增長水平。

如果你的財富增長扣除通脹之後連社會平均財富增長水平都沒達到,按照相對論理論,你的財富其實也在縮水。

如果未來我們大的貨幣政策基調是M2=GDP+CPI,跑贏GDP+CPI就是跑贏M2,跑贏M2就是跑贏了印鈔機。

現在問題來了,怎樣才能跑贏印鈔機?

投資房地產嗎?

如果買房投資收益能達到GDP+CPI,大家想一想會是啥結果?

那一定是整個民間資金都向房市流動!

這是管理層絕對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過去十幾年由於我們M2政府長期以兩位數增長,房地產這個坑已經積累了相當大的泡沫,如果繼續放任民間炒作房產,最後泡沫破滅之時就是經濟崩盤之日。

那麼,我們換一個思路,假如你是管理層,你會允許民間資金進入那些領域獲得大於等於GDP+CPI的回報?

房地產沒戲;

銀行理財肯定達不到;

商品市場會引發通脹;

創投與產業投資門檻太高;

只剩下一個——

這就是股市!

呃,這個推理還真不是我瞎猜測,其實管理層想幹什麼都是明牌。

原創 | 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不讓我的錢變毛了

同樣是貨幣蓄水池,管理層完全是兩個態度:

房市是「房住不炒」;

股市是「滿足人民群眾財富保值增值的訴求」。

政策導向一目了然。

12月最高層有個會議沒有提到「房住不炒」,一干樓市大V就如同打了雞血了一樣興奮起來,開始鼓吹房價即將大漲。
看到這些言論我就想笑,經濟下行壓力大,管理層在一線城市有條件放鬆房地產限購是有可能的,但是房價大漲是絕無可能的。
今年美聯儲3次降息,國內降息呼聲也很高,雖然我們CPI10月達到3.8,但那是豬師兄惹的禍,拿掉豬其實是通縮。
那麼,管理層為什麼頂著壓力不降息?
11月我們CPI已經衝到4.5,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5,居民存款壓力已經非常大了,如果降息,那麼居民存款會向什麼地方流動?
那一定會向房地產流動!
沒辦法,買房投資的慣性太大了,這個彎不是一時半會能扭轉的。
就為了壓著資金不往房市這個池子跑,寧願資金躺在銀行里也不降息!
當然為了給實體經濟減輕負擔,我們央行也煞費苦心搞了一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前段時間扣扣索索降了5個基點——
相當於降息0.05%,實際效果可以忽略不計,這還是對實體經濟,房貸利率依然保持不變。
所以,對於房市與股市這兩個傳統的貨幣蓄水池,管理層現在乾的事就是填房市池子,建股市池子——房市要減少蓄水量,股市則多多益善。

 有趣的數據

給一組有趣的數據。

假如未來中國GDP是6,豬肉價格控制住後CPI回到2,那麼,我們的M2大致就是8左右。

現在問題來了,投資什麼能保證年化收益能達到8%?

房價如果不大漲,即使部分中心城市房價有點漲幅也會被各種稅費對衝掉,沒有房價上漲的收益,存量房產凈資產收益率還不到3%;

而中國股市所有上市公司凈資產平均回報率恰恰是8%。

今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

國內機構對A股前景很悲觀:GDP都到6了,可能要跌到5,所以,國內機構在資本市場一直是賣賣賣;

境外資金對A股前景很樂觀:中國GDP還能保持6!就算再下跌一點也是全球第一啊!所以,北上資金在資本市場一直是買買買;

兩撥人交錯而過,互相罵了一句傻X,然後堅定的背道而行;

那麼,最後誰是傻X?

文中圖片來源:
1.http://www.sohu.com/a/357957446_715661
2.https://m.k.sohu.com/d/410051674?channelId=1&page=1
3.http://www.da-quan.net/baike_27485055.html
4.http://www.affta.cn/1/100669.jhtml
5.http://www.iwanjinrong.com/xinwenzixun/xingyezixun/149.html
6.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9-02/doc-iicezueu2725767.shtml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