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前幾天晚上吃飯,有個朋友很憂慮的問我未來經濟形勢怎麼看。我當然是充滿信心啊。

朋友就問為什麼?

經濟增長無非就是做增量的蛋糕,我當時都懶得講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孕育的巨大機遇,當時我就說,即使從存量博弈的角度,西方國家都干不過我們。

原因很簡單: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逆襲的歷史,這個「逆襲」的歷史用一句大白話描述就是——中國扮演了發達國家粉碎機的角色。

啥是發達國家粉碎機?

就是任何一個細分行業,只要中國實現技術突破,然後就迅速做成白菜價,然後就搞得發達國家相應行業紛紛破產,最後就被中國壟斷了這個行業。

最典型的就是家用電器,20年前我們家用電器市場被日本品牌所壟斷,現在呢?我們的格力、海爾、美的這些自主品牌早已把日本品牌打得潰不成軍,不僅壟斷了國內市場,而且進軍海外,佔據了全球大部分市場份額。

再比如我們的通訊設備,以前連交換機都要進口,現在呢?華為已經成為全球通訊設備的霸主,連美國傾全國之力打壓也奈何不得。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高鐵、比如安防產業,比如面板等等。

為什麼中國能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

一個是人力優勢。我們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大學生有350萬人,是整個西方世界的總和(美國只有40萬),任何一個細分領域我們都能集中足夠的人才數量搞科技攻關。而且我們的人才特別勤奮。

一個是我們科研投入漸漸上來了。現在是世界第二,最遲到2022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有人又有錢,所以,我才說,我們光是吃工程師紅利都可以再吃十年——這個工程師紅利的意思就是,哪怕沒有科技革命,我們就是堆人堆資金存量博弈,也可以把大量發達國家的高端產業搶過來。

下面,我們來看看,最近幾年中國在各個領域是怎麼扮演發達國家粉碎機角色的。

工業設備

按:本則描述引用自知乎用戶敬明Terry在「如何理解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的回答。

我來說說我國的一個大國重器——盾構機的發展歷程吧。

盾構機,就下圖這玩意。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用途非常廣泛,建設地鐵、開山隧道、海底通道等等都要用到它。我國高鐵、高速公路快速發展都離不開,妥妥的高端製造行業頭頂上的一顆明珠。

對中國製造來說,被「卡脖子」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就拿國產盾構機來說,同樣經歷過國際上大品牌的壟斷:一台進口盾構機要花3億元,外商就連維修也要拉警戒線,中方人員不得入內。

就是這麼難,國產盾構機硬是從當初的一張圖紙都沒有,到今天穩佔90%的國內市場份額,2/3的國際市場。

國產盾構機的奇蹟之路,藏着中國製造崛起的秘密。

國產盾構機有多牛?

全球2/3都是中國造。

日本一家建設公司,簽收了兩台中國產的盾構機。這2台機器,將被運到新加坡去修地鐵。

要知道,日本可是與德美並駕齊驅的盾構機製造傳統強國,怎麼反過來買中國的盾構機?

這事日本人想不通,新加坡的人民也想不通,「為什麼我們造不出盾構機?我們不才是發達國家嗎?」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新加坡網友留言

有數據顯示,中國盾構機製造六大巨頭中,僅中鐵裝備一家,盾構機的訂單就有868台。2017年和2018年,中鐵裝備的盾構機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

誰能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在20多年前,偌大的中國居然沒有一台自己生產的先進盾構機。

20年前,讓人覺得憋屈的是,花了3億元「天價」進口的盾構機,出了故障只能停工,等外國工程師來修,除了要付給他們每人每天3000美元的薪水,維修現場還拉着警戒線:中國人不得入內。

盾構機的高效好用讓「基建狂魔」中國嘗到了甜頭,這屈辱的經歷,也刺激了中國人的神經。

真正讓中國人開始下定決心搞盾構機,除了面子上,還有更深層次的憂慮。

從新千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鐵路、公路開始向中國的西部地區延伸。那裡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大,盾構機正好能大展拳腳。可那裡是中國腹地,使用外國盾構機,可能會泄露敏感的地理信息。特別是國防工程,如果信息外泄,那將是致命的威脅。

一方面是盾構機的巨大市場和應用空間,一方面是對自身安全和經濟的考量,「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成了從情感到理智都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在進口盾構機之前,國內開鑿隧道的方式主要還是依靠人力

從0到90%市場佔有率,國產盾構機的逆襲之路

知易行難。連張圖紙都沒有,怎麼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優勢。

2002年,就在3億元進口盾構機施工的西康鐵路完工不到一年,國產盾構機的研製正式列入了「863計劃」。

國企扮演了衝鋒隊的角色。2002年,中鐵隧道集團成立了盾構機研發項目組。與許多「國之重器」誕生之初的情景類似,這個只有18人的項目組,大部分是剛畢業沒幾年的大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別說研發盾構機了,很多人連盾構機啥樣都沒見過。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第一台國產盾構機「先行號」

之前曾經為「洋盾構」把脈的國內各高校科研人員,也加入了進來。有了國家意志提供的財力和智力支持,再加上國內完整的工業體系支撐,習慣了「小步快跑」的中國人,從最常用的地鐵盾構為突破口,開始發力追趕——

2004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行者」地鐵盾構面世;
2006年,「先行者2號」下線,國內地鐵盾構開始批量生產;
2008年,第一台擁有部分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複合盾構機橫空出世;
2009年,國產11.22米直徑的「進越號」打通了上海的打浦路隧道。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國產盾構機

2009年,是國產盾構機從起步到逆轉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國內盾構機市場幾乎一水的國外品牌,而從2009年之後,這個數字開始發生了變化,到今天國內市場已經基本上沒有純進口的盾構機。

十幾年時間,從0到90%,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天時地利人和,國產盾構機奇蹟之謎

中國人常把成功歸結於「天時地利人和」,國產盾構機今天的成功,也佔全了這三個要素。

我們先來說「天時」。

截至2017年末,中國內地(不含港澳台地區)有56個城市開建城市軌道交通, 2017年,內地城軌交通完成建設投資4762億元,在建線路長度6246公里。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中國建成軌道交通的城市數量

自2002年立項起,科研人員恰恰是選擇先易後難,從地鐵盾構入手,才得以在2009年之後的10年間,趕上全國各地的地鐵建設熱潮。

中國盾構機在國內市場反饋的信息中,不斷技術升級改造,逐漸積累了經驗,掌握了技術話語權,這才有了今天走向海外市場的局面。

技術創新的井噴,則出現在2015年國家開始試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後。2016新建地下綜合管廊公里1791公里,2017地下綜合管廊在建里程6575公里。國產盾構機在巨大的市場和應用空間的支撐下,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不僅機器越造越好,與之相配套的施工法和技術指標也隨之而來。

再說「地利」。

2017 年,國內有超過45家盾構機企業,這些企業中既有傳統的裝備製造企業,也有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最特別的一類,就是有施工總包能力的企業轉型組建的裝備製造公司。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國內盾構機製造企業分佈

像中鐵、中隧這類企業,它們原本就是有盾構機需求,掌握着盾構機的市場,而自己造盾構機,則對技術創新方面有着天然的原生動力。用自家造的機器修自家的工程,如何多快好省自然是首要任務。

盾構機又是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特徵「定製」的機器,在基建狂魔不斷「解鎖」新的地質類型施工的同時,國產盾構機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適用性的問題。在華夏大地上「見過大世面」的盾構機,拿到海外面對任何的地質構造,都有現成的經驗可尋,簡直是「小菜一碟」。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國產盾構機走進土耳其

最後是「人和」。

現在談創新,常常陷入過度追求「零部件國產化率」的誤區,似乎不實現100%的國產化,就不能稱之為創新。

實際上,在全球協作的時代,合作往往是比競爭更重要的。特別是,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沒有廣結的朋友和共同的利益,會走得很辛苦。

正如網上一篇爆文《痛的不只是華為,這家西方公司卡住中國芯片的脖子》中寫到的,諸如光刻機、芯片等產品,中國要想實現100%的國產化,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

比100%國產化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有一到兩家技術實力與國際話語權兼具的企業,在開放共贏中拉動、整合整個產業鏈。

國產盾構機正是在國際合作中不斷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升級完善。

從中鐵裝備2008年研製第一台盾構機樣機時,就對零部件的選型謹慎考慮,直到今天,還和德國的供應商保持着合作。

2014年,中鐵裝備收購了德國的維爾特公司。德國人之所以青睞中鐵裝備,是因為中鐵裝備有技術、有雄心,能夠把維爾特的掘進機品牌繼承並發揚光大。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新聞報道

不過,這並不代表着只買不造。中國企業在盾構機的核心部件上,也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備胎」。2013年,國內企業自主研發了首台國產盾構主驅動減速機;盾構機的心臟——主機軸承,2018年之前全部依賴進口,而今天國產的主軸承已經裝在了盾構機上,連續工作了1300小時,工藝絲毫不遜色國外的產品。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新聞報道

回頭看中國盾構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追趕到超越這一路的歷程,我們會發現,國產盾構機的成功並不複雜,也揭示了中國製造崛起的秘密——

我們有國內大市場這個前提,有產業鏈這個基礎,只要有自立、創新的堅定決心與不懈努力,就能夠取得技術突破,打破國際壟斷。

當你的「脖子」足夠粗壯,就不怕別人「卡脖子」了。

2  玩具(平衡車)

按:本則描述引用自知乎用戶陳磊在「如何理解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的回答。

政委講過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沒去核實啊,憑記憶轉述如下:

平衡車大家都知道。原來是荷蘭人發明的,一台大概是7萬美元。然後專利被美國人買去,降到5萬美元1台,最低做到2萬美元。然後是中國某買了專利,7000多人民幣一台。後來,小米接手,1999元一台。現在淘寶上368一台,還包郵,還可以手機遙控,帶各種跑馬燈(這個是我猜的)。

給你們看看美國進口的多少錢。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看看淘寶的。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再看看SEGWAY(賽格威)國產的多少錢。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註:segway(賽格威)已經被中國企業買下。

我去找了一下,網上還真有。

中國人憑藉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市場,巨量的工程師,把發達國家原來超高高高利潤的產品,直接干成白菜價。

評論區說中國缺少原創和研發。

中國確實總體上落後,原因就是兩個:

一、比別人晚;二、比別人窮。但是中國正在趕上,而且速度很快。

有個詞叫「後發優勢」,中國加入國際社會也就是改革開放的40年,之前客觀上發達國家比中國領先,中國只要選擇發達國家已經驗證過的,正確的事去做,就可以節省很多成本,發展很快,這也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原因。

就像數學,已經有了各種公理、定理、公式,應該去學習掌握。而不應該從頭逐一推導。能學好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本事,很多人連學都學不會。

隨着中國逐漸學習和掌握的越來越多,外國領先的越來越少,中國當然要走上原創和研發的道路。

現實是兩個方面:

1、中國還落後發達國家很多,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六分之一,生產力應該也落後這麼多。所以,中國還有後發優勢,但是後發優勢越來越小(生產力差距越來越小)。

人均GDP(美元):

2017 中國8826;美國59531。6.75倍

2007中國2695;美國48061。18倍

1997中國781;美國31572。41倍

1987中國251;美國20100。81倍

30年時間,中美人均GDP從81倍差距到6.75倍,中國的進步是客觀事實。

2、中國的研發投入正在快速趕上:

研發和原創靠什麼,簡單粗暴:砸錢堆人。

高投入才能高產出,不能再要求中國的研發人員安於清貧。中國要改變少投入多產出的觀念,改為更多投入才有更高的產出。

中國的R&D支出現在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人員投入已經世界第一了。

而且川普上台以後對研發投入增加越來越少了,中國還在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在增加投入,5年以後將在投入金額上追平甚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研發投入是有滯後性的,當研發投入超過美國後還需要5~10年,產出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如下圖:2017年中國研發投入人數已經超過美國;專利數量超過美國。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首先:就答案所說的平衡車,中國是買來的專利,請洋奴們不要腦補山寨。

其次:中國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齊全的工業體系、人力成本使中國可以大規模降低成本。

假設一個產品:

研發成本1億

製造模具1億

原料100

器件有配套100/專門訂做1000

工時100個小時

美國:銷售1萬件

固定成本2億

原材料100X1萬=100萬

沒有配套需要訂做1000X1萬=1000萬

人力按4000月工資÷20天÷8小時=25美元、小時

100小時X25(時薪)X1萬件=2500萬美元

成本是2億+100萬+1000萬+2500萬=2.36億

成本2.36萬美元/件(匯率按7,下同)

14.52萬人民幣/件

中國賣100萬件

固定成本2億美元(匯率7,14億人民幣)

原材料100X100萬=1億美元(7億人民幣)

中國配套齊全100X1萬=1億美元(7億人民幣)

人力按4400月工資÷22天÷8小時=25人民幣/小時

100小時X25(時薪)X100萬件=25億人民幣

成本是14億+7億+7億+25億=53億

成本53億÷100萬=5300元人民幣/件

同樣一件商品質量一樣:14.52萬人民幣(2.36萬美元)對比5300元人民幣(760美元),你會買哪個?

銷量能一樣嗎?

這就是中國打敗發達國家的原因:

規模效應:產量越高攤銷成本越低

人力成本低:美國人力成本是中國的7倍以上(高於匯率)

工業體系齊全:B站有人在深圳電子市場里買配件組裝蘋果6,成本只要900元。

而如果沒有齊全的配套,訂做的成本非常高。

尤其是一些標準件,100K可能10000。1K可能也要8000。

不要在西方的語境里呆久了,不去自己思考,全部用他們的話語來解釋,不去了解現實。

想想為什麼蘋果還有其他跨國公司把廠設在中國?

中國為什麼成為世界工廠?

原本發達國家隨隨便便有個高科技產品,反正發展中國家沒有,愛賣多少錢賣多少錢,還不太願意賣給你們這些窮鬼。

靠這些產品的高利潤,讓國民過着特別幸福的生活,福利極好。甚至只要生為某些發達國家的人,不用努力、不用工作。靠福利就可以舒舒服服過一輩子。

現在,其實還是這樣。

只是前景堪憂。

中國正在從鞋帽箱包到家電手機電腦逐步向上蠶食發達國家維持高利潤的高端產品。

發達國家搞了個「瓦森納協議」集體防止中國學到他們的技術。

《科技日報》就是那個把中國現階段技術不強歸結為中國人的問題的劉總編的那個。

總結了中國29項還沒掌握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芯片、發動機、軟件等等。

等中國一步步把這29項(應該不止)都掌握了。

那時世界才真正公平了。

大家都不要躺在福利上高喊「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普世價值」。

真正的普世價值應該是「不勞動不得食」、「勞動者是最美麗的」。

農產品(魚子醬)

按:本則描述引用自知乎用戶空一格在「如何理解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的回答。

魚子醬知道吧?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以前,我們國家的魚子醬只能從野生捕撈,產量很低,品相無法保證,知名度也不高。

大概在5年前(2013年),中國的魚子醬產業在國際上基本還沒有明顯的存在感。

時間轉眼到了2014年,我們有一個不太起眼的科研單位——中國水科院,突破了鱘魚全人工繁育技術。

中國水科院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鱘魚繁育和養殖等研究工作,攻克了野生施氏鱘幼魚馴養難題,開發了精子低溫保存和活體取卵手術和雌雄鑒別等技術方法,實現了鱘魚全人工繁育的重大突破,開創了我國鱘魚養殖產業,使我國一躍成為最大鱘魚養殖國家,「鱘魚繁育及養殖產業化技術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於是,農業部在杭州千島湖成立了一個「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範場」,具體實施單位為杭州鱘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於是,中國魚子醬產業開始發力。

——2014年,我國魚子醬產量佔世界1/10;

——2015年,我國魚子醬產量佔世界1/5;

——2016年,我國魚子醬產量佔世界1/3;

——2017年,我國魚子醬產量佔世界40%;

——2018年,我國魚子醬產量佔世界60%.

諷刺的是,從前的魚子醬大國、希望把魚子醬賣到中國的俄羅斯,如今,自己國內的大部分魚子醬來自中國進口。

注意,同志們,今年是2019年了(我就不說什麼了)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中國將向全世界提供70%的魚子醬

原創 | 我們不怕存量博弈,我們是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發達國家粉碎機

現在明白美國為什麼如此忌憚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就是因為中國這種逆襲能力太強悍了——人力資源超級充沛,啥領域都要摻和,一旦突破就做成白菜價,就壟斷這個行業。

過去,發達國家人口有限,所以,一旦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就會把低端產業轉移出去。但是某東方大國簡直就是一個另類。一方面拚命搞產業升級,但是同時絕不轉移低端產業——講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吃到嘴裏的絕不吐出來——因為我們還有大量的落後地區,還有好幾億的低收入人群啊。

所以,為什麼我對未來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發達國家粉碎機最不怕存量博弈啊!

怕的是他們。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