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屌絲的逆襲:志願軍憑啥能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這是一篇深度挖掘中國志願軍為什麼贏得朝鮮戰爭的文章,即使你對軍事不感興趣,建議你也要抽一點時間耐心看完,因為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可以讓你的格局上一個層次,說白一點就是——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中,即使在對手各方面條件全面碾壓你的情況下,你也可以創造條件逆襲取勝。

1

在朝鮮戰爭中,中美兩軍的實力從表面上看是嚴重不對等的,美軍在裝備、機動性(機械化)、火力、通訊、後勤補給、空中支援等方面全面碾壓志願軍,美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重裝職業軍隊,志願軍呢?頂多算一支輕步兵。

以二次戰役時我軍9兵團與美軍陸戰一師為例。

空軍:朝鮮戰爭美軍出動空軍高達1400架,平均每天出動上千架次(極端情況下可以出動3000架次),美陸戰一師每個營都配備有前線航空控制人員,可以隨時用無線電呼叫航空火力支援。9兵團沒有空軍支援,防空武器基本為0,導致白天基本無法作戰,行軍都很困難。

坦克:陸戰一師共有85輛坦克,9兵團沒有坦克,反坦克武器基本為0。

火炮:陸戰一師擁有105毫米大口徑火炮100多門,9兵團一個師僅有36門小口徑火炮,105毫米以上的火炮為0。

通訊:陸戰一師從團到步兵排都有完善的電台聯絡,可以直接呼叫炮火以及空軍支援。9兵團團以上才有少量無線電台,營級靠有線電話,營以下靠原始的軍號與哨子,戰場指揮聯絡比美軍差了幾條街。

武器:美軍陸戰1師,主要步兵武器為伽蘭德M1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勃朗寧M1918A2式自動步槍、7.62毫米口徑M1919A4式重機槍和12.7毫米口徑的M2HB式大口徑機槍。美軍這幾種輕武器都是「二戰」中輕武器的傑作,性能優秀可靠。

志願軍第9兵團,輕武器全部是二戰繳獲武器,來源有蘇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和捷克等不一而足。用美軍的觀點,是不折不扣落後古董武器博物館,性能參差不齊,彈藥補給困難。

服裝:美軍陸戰1師,官兵穿著兜式防寒帽、羊毛內衣、毛衣褲,外套外還有防風雨登山服,戰鬥長筒靴內有兩到三層毛鞋墊,而陸戰師的偵察連甚至用上了剛剛研製成功的防彈背心。

志願軍第9兵團,由於是南方部隊,又因為入朝極為倉促,基本上沒有北方入冬的棉衣,這在此後的長津湖戰役中導致了極為可怕的非戰鬥傷亡,人數甚至超過戰傷。

彈藥:美軍陸戰1師,機械化補給極為迅速,彈藥充足,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空投補給,因此彈藥充足,火力旺盛。無論是步兵武器還是炮彈都極少出現告罄的現象。

志願軍第9兵團,在渡過鴨綠江後,第9兵團每名戰士發了80發子彈,此後就基本不發了。

運輸工具:美軍陸戰1師,擁有充足的汽車和裝甲車輛,由於有空中優勢,除了空運空投外,還能大量使用鐵路和港口進行運輸調動。

志願軍第9兵團,空中、海上和鐵路運輸幾乎為零。整個志願軍在一、二次戰役時也僅有1000輛汽車,戰役結束後已經被摧毀600多輛,運輸主要以騾馬和人力為主。

大家看了以上實力對比是什麼感覺?簡直是令人窒息的絕望啊!戰爭是實力的PK,來不得半點虛假,實力不如人就是不如人,雖然中國軍人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是面對如此巨大懸殊的實力差距,僅靠犧牲精神是無論如何無法彌補的(抗日戰爭時期很多中國軍隊也有犧牲精神,但還是丟掉了大半個中國)。

以二戰時期的德軍為例,西線戰鬥中,德軍與美軍的地面裝備差距並不大,僅僅是美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德軍還擁有相當的防空力量),曾經橫掃歐洲的德國裝甲部隊也在美軍的空中打擊下潰不成軍。志願軍的裝備比德軍還要差幾條街,憑什麼與美軍PK?

靠謀略嗎?請記住一個真理,在壓倒性的實力面前,謀略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謀略一定是要建立在雙方實力大致相等的情況下才有價值。

但是結果卻令全世界的軍事觀察家們眼鏡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

朝鮮戰爭打了三年,中國軍隊氣勢如虹將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到三八線簽訂停戰協議。整個朝鮮戰爭,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以不到70萬人的傷亡殲滅「聯合國軍」110萬。

2

那麼,志願軍究竟有何「特質」可以彌補雙方在表面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很簡單,當時的中國軍隊已經達到了輕步兵的巔峰!巔峰的意思是,在輕步兵這個兵種上向前看(歷史),是任何軍隊無法企及的高度,向後看(未來),同樣是任何軍隊(中國軍隊除外)無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美軍有美軍的優勢,是志願軍無法企及的。

同樣,志願軍有志願軍的優勢,是美軍——甚至任何軍隊無法企及的。這個優勢就能彌補與美軍表面實力的差距,讓雙方綜合實力基本在一個等級上。

志願軍的優勢是什麼?

兵者,以能聚能散為要!

就是這個!「能聚能散」我們把它做到了極致!

聚集起來就是「拳頭」,散開來就是水銀瀉地——任何變態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機動,不依賴後勤,不需要重裝備,不僅具有超強的隱蔽能力,更重要的是一隻輕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縱深快速穿插的戰術(職業軍隊只有精銳的裝甲部隊才能做到這一點),軍一級的野戰部隊也能變成風暴突擊群,居然可以成軍成師地打出胡蒂爾戰術(這是少量精銳特種部隊的專利)!

這TM完全顛覆了軍學原理!

為什麼大縱深快速穿插的戰術只能是精銳的裝甲部隊才能做到?

因為這個穿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無數敵人的戰術據點的狙擊,只有裝甲部隊才有可能迅速打掉有完備野戰工事的火力點,撕開一個通道,快速向敵軍後方縱深穿插。那麼,僅僅攜帶輕武器與手榴彈的輕步兵怎麼可能做到這些?如果一個完備野戰工事的據點連輕步兵的衝擊都頂不住,修建這個野戰工事的工兵軍官與駐守這個據點的守衛部隊軍官都要上軍事法庭!

為什麼只有少量精銳特種部隊才能打出胡蒂爾戰術?

這裡講一個常識,兩軍對壘都要構築一條完整的戰線防備對手的攻擊。這個完整的戰線不是挖一條無限長的戰壕,同時在戰壕中塞滿士兵,那樣多少軍隊都不夠用。正常情況下,在戰線上結合地形構築若干個據點,據點才有士兵守衛,據點之間火力能夠封鎖就行了。

這樣戰線的意義在於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構建一個有縱深的防禦體系,表面上戰線有無數「空隙」;但是針對這些「空隙」,小部隊也許利用夜晚可以滲透,大部隊不行(大部隊有重裝備、有大量給養要運輸),滲透的動靜如果太大,一旦被發現,呼叫幾輪炮火打擊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但是小部隊滲透意義其實也不大,因為任何戰線都有縱深防禦,一隻小部隊滲透過去,僅僅靠隨身攜帶的輕武器基本啃不動較大的據點,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所以,一般只能派出少量的特種部隊去敲掉特定的戰術目標——創造這個滲透偷襲戰術的鼻祖是一戰時期的德軍。可是發明這個戰術的德軍也從沒有使用大部隊打出這個戰術,因為這不符合軍學原理。

那麼,你想想,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誰告訴你有一隻上萬人的野戰部隊,能利用戰線的「空隙」滲透過去,打出胡蒂爾戰術——你是不是該在他臉上吐一口唾沫?

任何一本軍事教科書都不敢這些寫嘛!

這完全違背了基本的常識。

所以,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前三次戰役吃了大虧一點都不冤,誰也不知道志願軍偏偏就是這樣一隻逆天的輕步兵部隊!

那麼,志願軍為什麼能夠逆天創造違背軍學常識的奇蹟?

就是靠「能聚能散」志願軍把它做到了極致!就創造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輕步兵的巔峰。

3

為什麼志願軍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極致,而其他任何軍隊都無法複製?

很簡單,絕對的信仰+超強的組織能力,讓這隻軍隊具有驚人的韌性與戰鬥力。嚴格意義上,這樣的軍隊只能「消耗掉」,無法「消滅掉」。

嚴格意義上講,志願軍還不算一隻現代職業軍隊,在軍隊組織系統中,志願軍有軍官而沒有士官。在現代職業軍隊中,軍官決定軍隊的調度與指揮水平;士官決定軍隊的戰鬥力。

但是志願軍除了軍官指揮系統之外還有一個其他任何軍隊都不具有的黨組織。團以上有政委,營有教導員,連有指導員——黨支部深入到連級單位,連以下則擁有大量的基層黨員(團員)。這些基層的黨員發揮著遠遠超越傳統士官的作用,不僅讓志願軍具有遠超職業軍隊的組織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讓這隻軍隊成為一隻空前絕後具有「信仰」的軍隊。

這個片段看起來平淡無奇,卻非同凡響。大家想一想,一隻部隊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之後,傷亡慘重撤退到坑道中。就算是最精銳的職業部隊這個時候也急需修整才能恢復戰鬥力。但是,這個時候上級卻突然命令他們在坑道中堅守——沒有修整、沒有補給、沒有援軍,而且堅守的時間還可能是「無限長」——這不僅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任務,而且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命令!

所以當時士兵有情緒非常正常,換其他國家的軍隊可能就要暴動了。但是,這隻志願軍軍官只要喊一句:「共產黨員站出來!」基層的黨員、團員就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他們「站出來」不是震懾其他的士兵,而是要充分發揮核心骨幹作用,承擔最艱巨最繁瑣的任務,這就是基層黨員的表率!然後黨支部建立起來後,一點風波就煙消雲散。

有了黨組織作為骨幹,軍隊的戰鬥力就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韌性。在美軍強大的炮火封鎖下,知不知道上甘嶺的坑道部隊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喝尿!成建制的部隊集體喝尿,最長的部隊堅持喝了21天的人尿!

對比一下,同樣是後援斷絕、補給中斷其他國家的職業軍隊是什麼表現?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巴丹半島的美軍、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它們的條件比困守坑道連水都喝不上的志願軍總要強一些吧——但是這些軍隊很快就士氣崩潰了,日軍靠著武士道精神支撐也就多來一個自殺性衝鋒,有哪一隻軍隊在志願軍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都能頑強的堅持下來?

志願軍的韌性在古往今來的所有軍隊中絕對是一個無法企及的巔峰。

現在職業軍隊的戰鬥力來源於組織與系統。假如一隻1萬人的軍隊「分散」向敵軍滲透後,變成100隻小部隊,那麼就存在幾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後勤怎麼補給?火力支援如何協調?怎麼重建指揮系統?

這幾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那麼這100隻小部隊的戰鬥力就會呈現指數級的下降,對敵軍的打擊很可能還不如一隻1000人建制完整的部隊(這個我們後面來舉例)。

志願軍為什麼可以「分散」卻對整體戰鬥力影響不大?

因為志願軍是輕步兵,而不像美軍那樣是裝甲步兵或者機械化步兵——本身對後勤依賴很小,複雜地形的制約也很小,對炮火支援的依賴也很小;至於分散後建制不完整指揮系統難以統一——這個志願軍卻通過「信仰」得到很大的彌補——「信仰」的意思是,志願軍的主動作戰的精神遠遠超越了職業軍隊,甚至可以說已經突破了人類本能的上限!

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志願軍的指導原則是什麼?是「完成任務,消滅敵人」!這個原則中根本沒有「保存自己」的選項。

舉個例子。

上甘嶺戰役初期,由於美軍前期戰略欺騙非常成功,所以基本上是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戰役前三天,美軍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向我上甘嶺兩個山頭猛攻,幾天殘酷的拉鋸戰中美軍固然損失慘重,卻能源源不斷調動生力軍補充損失。

而我堅守這個地區的15軍45師基本上戰鬥人員都快打光了,增援由於美軍的炮火與空軍封鎖一時上不來,最後的時刻,15軍軍長秦基偉把自己的警衛連都派往前線增援,手中已經沒有一兵一卒,這個96人的警衛連,進入前線坑道後只剩下25人,前線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轉機出現了。

轉機是警衛連5個失散的士兵,這5個士兵在向前線增援時,因為躲避美軍炮火居然陰差陽錯轉到美軍一個遺棄的前沿營指揮所。如果是一隻職業軍隊,士兵走散了轉到敵人鼻子底下會怎麼選擇?100%會選擇道路撤回去歸建。

但是這幾個士兵卻不是,他們觀察了一下,發現這個營指揮所地形特別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阻擊陣地。然後,他們就主動選擇在這個陣地堅守——朋友們,大家知不知道做出這個選擇意味著什麼?在敵人鼻子底下的一個陣地堅守,一旦暴露就陷入重重圍困中,當時美軍火力佔據絕對優勢,這個脫離志願軍主陣地很遠的據點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增援的!

所以,當這5個士兵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們非常清楚,自己選擇的是一場沒有增援沒有補給沒有修整——也是沒有生還希望的戰鬥。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人類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狂熱的軍隊——小日本就是,但是日軍不管是自殺性衝鋒還是「神風」式攻擊,都是靠狂熱支撐那麼一個很短的時刻。而我們的志願軍卻是靠一種崇高的「信仰」,在明知必死的戰鬥中冷靜地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5名戰士在這個據點中後來被百倍以上的美軍圍攻下堅持了整整4天,全部犧牲,其中兩人最後是活活渴死的。但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上甘嶺陣地爭取了寶貴的4天。至今我們也不知道這5名戰士的名字,他們是朝鮮戰場上成千上萬個無名英雄之一。

為什麼志願軍能把「能聚能散」做到極致?原因就是這個——我們失去建制的「散兵」不僅有強悍的戰鬥力與旺盛的戰鬥意志,而且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任何職業軍隊都無法企及的巔峰。

劉光子,朝鮮戰場上一個普通的士兵,在5次戰役中創造了一個人俘虜65名英國士兵的神話。

怎麼做到的?很簡單,劉光子衝進英軍人群左手衝鋒槍,右手手雷——不繳槍投降大家一起共歸於盡!不得不說,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抱著炸藥與美軍共歸於盡的案例太多了,已經樹立了一個「品牌效應」,所以,英軍沒有一個人懷疑劉光子的決心與意志,65人硬是乖乖做了一個士兵的俘虜。

原創 | 屌絲的逆襲:志願軍憑啥能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黃繼光堵搶眼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英勇事迹,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朝鮮戰場上有名有姓有記載的志願軍戰士用身體堵槍眼的就有38個,沒有記載的更多。

這裡多講兩個案例,讓大家體會一下中國「散兵」的強悍。

中印戰爭時期,在一次攻擊作戰中某部副班長龐國興與部隊走散,又遇到另外3個「散兵」,在職業軍隊中這種失去建制的散兵都要被歸為「失去戰鬥力」這一類。

那麼請看看中國散兵的表演——龐國興與另外3人主動結成一個戰鬥小組,由龐國興指揮,在敵後穿插15里。連續作戰5次,殲滅了5股逃敵,打掉了印軍2個炮兵陣地,光是加農榴彈炮就繳獲7門,後來又聯繫一個連隊再繳獲8門榴彈炮,印軍第五野炮團一共就24門榴彈炮,居然就被龐國興小組幹掉了大部分!一組「散兵」幹掉了大半個印軍野炮團。我草,這是散兵還是特種部隊?

事後,龐國興獲得二等功——為什麼這樣的戰績都評不上一等功?原因很簡單,我軍內部打心眼也沒瞧得上印度軍隊的戰鬥力,與輕步兵巔峰的中國軍隊相比,印度軍隊不是對手,而是一盤「菜」。

再來一個案例。

印軍馬德拉斯聯隊第一營(欠第四連)約300人從邦迪拉撤退,於1962年11月21日10時到達多龍橋,當時這個橋對岸只有我軍一個營部和一隻27人的小部隊(含一個15人的迫擊炮排)。27PK300,如果其他國家職業軍隊會作何選擇?估計90%選擇是撤退,最多有10%特彆強悍的選擇去狙擊(當時我軍其他部隊都在3公里以外)。那麼當時我軍指揮員選擇是什麼?

合圍這隻印軍!

納尼?27人合圍300人?科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啊!偏偏我們的指揮員就這麼強悍,而且我們的士兵執行這個命令也沒有半點違和感。於是一個「宏大」的包圍圈就展開了。副指導員王文保親率2人去堵正面,派出4人(還TM是炮兵)去堵側翼,再派出5個人去堵後路,其餘士兵(主要是炮兵)堅守炮兵陣地提供火力支援。

你看看,總共12個人的包圍圈,「主力」還在側翼與敵人後方(生怕敵人跑走幾個),正面只有三人!部署完之後,王文保也感覺正面3個人「實力」確實弱了一點,回到營部兜一圈,確實沒有人了,只找到正在做飯的炊事班(7個人),於是炊事班一人發一條槍也拉上去加強正面。

至此12人的「主力部隊」+7人的炊事班惡狠狠的向印軍一個營撲去,不到一個小時就結束戰鬥,我軍以傷3人為代價,擊斃印軍35人,俘虜206人,印軍馬德拉斯聯隊第一營被全殲,與迷之自信的阿三作戰真有喜感啊。

從此之後,中印邊境對峙,印度軍隊長期要集結10倍於我軍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4

一隻有「信仰」的軍隊不僅戰鬥意志堅強,而且作戰主動性也無以倫比——在戰爭中就能在很多方面獲得極大的戰術優勢,比如強悍的戰場控制能力——我的地盤是我的,你的地盤還是我的!

兩軍對壘,雙方軍隊的駐地一般都要相距好幾公里(在對手重炮打擊範圍之外),這個對峙的中間地帶就是雙方小部隊爭奪的焦點。誰能控制這塊地帶誰就能直接掌握對手的動向,相反,如果失去對這個中間地帶的控制,那麼,就相當於被對手樹起一道信息隔離的屏障,對手的動向就被一層「戰爭的迷霧」所遮蔽。

在研究國內戰史時,過去我常常罵國民黨軍隊都是豬,不管是在什麼戰場作戰,對於解放軍主力的動向基本是一無所知,直到某隻部隊被解放軍合圍才恍然大悟——共軍主力在這裡!在我看來,幾十萬軍隊的動向是很難掩藏形跡的,這樣規模的部隊運動國民黨軍隊都毫無察覺——不是豬是什麼?所以,曾經有句名言我是非常認同的——美國顧問團又要罵我們無能了。

但是,很蹊蹺的事情在朝鮮戰場上同樣發生了。擁有絕對空中優勢並且高度職業化的美軍對志願軍主力的動向竟然同樣毫無覺察——幾十萬志願軍入朝參戰,美軍毫無覺察;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對志願軍的兵力居然誤判成只有幾萬人;長津湖美陸戰一師被9兵團10個師合圍,美軍事先毫無覺察;38軍113師向美軍後路穿插美軍同樣毫無覺察……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描述美軍「無能」可以解釋的了。

以上情況反覆發生,說明了什麼?

一方面說明志願軍表現出高度的紀律性——不管是夜間行軍還是穿插潛伏都組織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說明,志願軍對於戰場控制力非常強,給美軍駐地之外建立了一道情報屏障牆,讓志願軍的動向永遠籠罩在「戰爭的迷霧中」。

邱少雲的英勇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詳吧——邱少雲所在的部隊潛伏在距離美軍只有幾百米的樹林中,在一次美軍火力偵察中,邱少雲的身體被一枚燃燒彈飛濺的燃燒液點燃,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邱少雲硬是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而一動不動,直到壯烈犧牲。

這個故事大家都只看到邱少雲表現出來的高度的紀律性與犧牲精神,另一方面卻沒意識到——志願軍能夠在美軍鼻子底下潛伏說明什麼?說明美軍已經喪失了對於自己陣地前沿地帶的控制權!自己鼻子前的位置都無法實地偵察!志願軍戰場控制能力太變態了!連美軍鼻子底下都是我軍可以隨意潛伏的地帶!

能夠做到這一點不是美軍麻痹大意,而是在這些中間地帶的爭奪中(一般是在夜間),志願軍以旺盛的作戰精神以及嫻熟的小群作戰技巧,把沒有火力與空中掩護的美軍偵察部隊直接打回了駐紮地——從而在美軍駐地之外布起了一層「戰爭迷霧」,不但讓戰場信息單方面對志願軍透明,而且可以從容潛伏在任何中間地帶,對美軍可以發動快速的攻擊。

5次戰役之後,雙方長期對峙,這個時候志願軍將戰場控制發揮到極致,不但廣泛開展冷槍冷炮運動,對美軍造成上萬人的殺傷(想一想為什麼美軍不能同樣展開冷槍冷炮運動),而且把美軍直接壓縮到據點中連吃飯上廁所都不敢出據點。

當然,能夠做到在敵人鼻子前潛伏,沒有高度的紀律性與組織力也是不行的。以38軍為例,訓練部隊敵前潛伏能力——是找有青蛙的池塘,讓部隊做到接近池塘並且潛伏下來而不影響蛙鳴。這是只有少數特種部隊才能具備的能力,而志願軍可以成建制的訓練野戰部隊達到這個標準,可以想像志願軍的紀律性達到什麼程度。

5

現在可以回答之前的兩個違背「軍學原理」的問題。

為什麼其他國家只有最精銳的裝甲部隊才能打出大縱深穿插戰術,而以輕步兵為主的志願軍卻可以做到?

原因很簡單,裝甲部隊要向敵人縱深穿插,就必須維持一條暢通的補給線,所以,這條補給線上的敵軍據點是一定要拿下的,這個只有裝甲部隊才能做到。

而志願軍是輕步兵,作戰主要依賴自身攜帶的糧彈,對於後勤線的依賴很低,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啃掉敵人堅固的據點,只需要水銀瀉地一樣向敵人縱深穿插,敵人後方總有薄弱環節——比如補給基地、比如炮兵陣地、比如指揮部等等,或者乾脆就是敵人後方的一個關鍵的交通要點,只要打掉或者佔據這些要點,就能引發敵人前方戰線的總動搖。

這種大縱深穿插由於志願軍高度的紀律性以及變態的戰場控制能力,所以總能找到敵人戰線的縫隙,向敵人後方滲透。

原創 | 屌絲的逆襲:志願軍憑啥能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為什麼其他國家只有少數精銳特種部隊才能打出的胡蒂爾戰術,而志願軍軍師一級的野戰部隊也可以做到?

因為胡蒂爾戰術要求部隊滲透到敵軍後方作戰,這個作戰是在敵軍四面包圍中無後勤、無增援、無火力支援的獨立作戰,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結局——這種作戰對於部隊無論是作戰技巧以及心理都素質都有很高的要求。滿足這些要求的一定是部隊中精英中的精英。

而志願軍卻是一隻具有信仰的軍隊,戰士的信仰就是「完成任務、消滅敵人」——根本就沒有「保存自己」的人性本能。所以,對於志願軍而言,敵後作戰——無後勤、無增援、無火力支援——這些對於志願軍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輕步兵對於這些的依賴本來就很有限,加上旺盛的作戰意志以及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讓志願軍在敵後滲透作戰中往往能創造不可思議的奇蹟。

二次戰役中,為了圍殲美軍,38軍113師奉命向敵後交通線的要點三所里穿插。這種大部隊利用山地向美軍側翼的快速運動,美軍居然毫無覺察——不是美軍麻痹大意,是這個戰術動作實在太匪夷所思。

站在美軍的立場,假如有一個參謀制定了一個類似的計劃——讓一支輕步兵從側翼山地穿插去堵住一隻重裝部隊的後路,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山地地形複雜,本來就比正常交通線更遠更難走,這樣的步兵行動能夠快過機械化部隊在平整道路行軍的速度?

好吧,就算這隻部隊長了翅膀真的提前跑到交通要點上——那麼,山地運動重裝備是肯定帶不了了,僅靠隨身的輕武器怎麼抵擋一隻擁有坦克、重炮以及空中支援的重裝集群的衝擊?這是奇謀妙計還是給敵人送人頭?

但是我們的113師偏偏就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14小時強行軍72.5公里(這是地圖上的距離,實際山地距離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平均每小時行軍超過5公里!這還是走山路,先敵5分鐘趕到三所里與龍源里。

那麼,一支輕步兵是怎麼抵擋美軍重裝集團的衝擊呢?

憑意志!

彈藥打完繼之白刃,白刃斷折繼之血肉;志願軍就靠著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志把擁有絕對優勢裝備的美軍的士氣打崩了。

二次戰役後,一個戰地記者根據生還者講述記錄下我軍松骨峰陣地上戰鬥的過程:

「勇士們在這煙與火的山岡上,高喊著口號,一次又一次把敵人打死在陣地前面。敵人的死屍像谷個子似的在山前堆滿了,血也把這山岡流紅了。可是敵人還是要拚死爭奪,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滅。

這場激戰整整持續了八個小時。最後,勇士們的子彈打光了。蜂擁上來的敵人佔領了山頭,把他們壓到山腳。飛機擲下的汽油彈把他們的身上燒著了火。這時候,勇士們是仍然不會後退的呀,他們把槍一摔,向敵人撲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著火苗,把敵人抱住,讓身上的火,也把佔領陣地的敵人燒死……

據這個營的營長告訴我,戰後,這個連的陣地上,槍支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有一個戰士,他手裡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一個戰士,嘴裡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在掩埋烈士遺體的時候,由於他們兩手扣著,把敵人抱得那樣緊,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斷了……」

志願軍一線阻擊陣地上的部隊最後基本打光了,可是美軍的士氣也打崩了,明明陣地上基本沒有志願軍倖存者,可是幾萬美軍卻不敢越雷池一步。

戰爭是絕對實力的較量,來不得半點虛假,為什麼裝備、火力、後勤等等方面處於絕對劣勢的志願軍能夠戰勝美軍,我們發現,志願軍具備的特質完全可以彌補在表面實力上的差距:

志願軍確實是一隻輕步兵,但是這隻輕步兵卻處於人類歷史上的巔峰!我「能聚能散」——「聚」起來是令人生畏的拳頭,「散」開來就是水銀瀉地無所不在;我控制著戰場,牢牢的掌握著你的一舉一動,而你卻對我的動向卻一無所知,我可以任意選擇地方(不依賴後勤、沒有複雜地形的限制,甚至滲透到你的後方)對你進行打擊。而你卻根本抓不住我!

這樣的志願軍雖然裝備等居於絕對劣勢,但是美軍又如何發揮自己裝備火力的優勢呢?

如果將一隻職業軍隊比喻成一台戰爭機器,我承認美軍這台機器非常強悍,就象是施瓦辛格主演的角色,但是把「能聚能散」做到極致的志願軍卻更象一個由液體金屬組成的機器人。

原創 | 屌絲的逆襲:志願軍憑啥能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這樣的對手幾乎就是不可戰勝的!

後來擔任「聯合國軍」司令官的李奇微就對於志願軍的大縱深滲透戰鬥非常佩服,曾經多次試圖模仿志願軍的戰術,卻沒有成功過。

「能聚能散」說起來容易,真要做起來卻很難。美軍是一隻職業軍隊,軍隊的戰鬥力依靠系統的集成(包括裝甲部隊、重炮部隊、後勤補給、空中支援),當把某隻部隊抽調出來模仿志願軍的滲透穿插戰術後,脫離系統支持的美軍的戰鬥力簡直就呈指數級的下降。

曾經李奇微抽調了一個最精銳的陸戰營,全部模仿志願軍訓練,然後向志願軍後方滲透——包括無線電靜默,沒有空中支援與掩護。結果在攻擊志願軍後方一個水庫要點時,遭遇志願軍一個排的阻擊。整整一個美軍陸戰營,兵力是志願軍的10倍,結果打了半天傷亡慘重卻一無所獲,最後灰頭土臉的撤回去了。

任何軍事指揮官都明白「能聚能散」的重要性以及戰術價值,但是卻很難做到,如果一支部隊「散開」後,戰鬥力急劇下降,那還不如「聚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以,當志願軍取得朝鮮戰爭前三次戰役的空前勝利時,面對志願軍這樣一個類似「液體金屬」構造的戰爭機器,美國高層是非常沮喪的,當時美國高層甚至覺得志願軍已經具備將美軍趕下大海的實力,所以秘密授權去一線部隊指揮的李奇微「在他認為適合的時機,將美軍撤出朝鮮」。

然而,這個李奇微卻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軍事將領,他找到了對付志願軍的辦法,扭轉了戰爭的形勢。

6

李奇微設計了一套怎麼樣的戰術?

很簡單,志願軍發起攻擊,美軍就先跑為敬,我有機械化優勢,你靠兩條腿追不上,跑多遠呢?每天30公里——這是輕步兵每天能追擊作戰的極限。對於重要的戰術要點,我就加強力量堅決守住,你輕步兵攜帶的輕武器啃不動(戰線有縫隙,面對志願軍的滲透守不住,但是戰術要點可以)。

這樣連續跑7天,志願軍隨身攜帶的糧彈+原始的後勤補給基本耗盡後,我就集中力量反擊你,你彈盡糧絕根本就無法抵擋。

這套戰術非常精準的打到了志願軍「輕步兵」的軟肋。

四次戰役,李奇微運用這個戰術就擺脫了被動局面,雖然美軍的反擊在西線被志願軍頂住了,但是東線志願軍對砥平里的攻擊卻遭遇了失敗。這次戰役雙方基本是達成平手。

五次戰役志願軍卻吃了虧。因為對李奇微的新戰術不夠重視,我們五次戰役依然按照過去的方式猛衝猛打,7天後糧彈耗盡,李奇微一個兇狠的反撲讓志願軍猝不及防,慌亂中沒能組織好防禦,被美軍沖開一個缺口長驅直入。當時李奇微感覺勝利在望,不免志得意滿——覺得自己不僅可以扭轉不利的戰爭形勢,而且快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了。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奇葩的阻擊戰不僅再次顛覆了美軍將領的認知,而且讓志願軍擺脫了不利的局面。

這就是鐵原阻擊戰。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鐵原是我軍的一個重要的後勤基地,彈盡糧絕的志願軍各個部隊正向這個要點靠攏,以取得補給重新建立戰線。而李奇微親率的美軍反擊主力(約7萬人,配備上千輛坦克、上千門重炮,還有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支援)也撲向這個要點,只要攻佔鐵原,就能分割彈盡糧絕的志願軍主力,就能贏得朝鮮戰爭的勝利。

所以,當時彭總就給鐵原附近唯一建制完整的63軍下了死命令,必須堅守鐵原15天,哪怕把63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支輕步兵要抵抗兵力火力具有絕對優勢的重裝集團的衝擊15天——沒有完整的野戰工事是絕對不行的,可是構建完整的野戰工事體系至少也要3天,李奇微會給我們3天的時間嗎?當然不會!

沒辦法,63軍軍長給189師也下達了一個不近情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在鐵原前阻擊美軍3天。

這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要知道三所里、龍源里阻擊還有險要地形,美軍是潰退的敗軍,軍心士氣都有問題,而且這些地方的阻擊也只堅持了1天不到後續部隊就趕上來了。現在卻要求一個9400人只有輕武器的步兵師,在沒有有利地形,沒有野戰工事的丘陵地帶去阻擊士氣高昂、火力編組齊整、人數高達7萬的美軍重裝集群3天?

怎麼可能?

但是189師偏偏就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189師師長蔡長元是一名戰術素養非常高的將領,他對志願軍的特點理解非常深刻,在接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後,採用了一種空前絕後的奇葩戰術——他把189師「解散」了!

對!「解散」後組建成200多隻小部隊,這200多隻部隊在20公里寬的正面,25公里長的縱深,也就是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佔據200多個小陣地,每個陣地只有30來人,擺出了一個「天女散花」的陣型來迎戰氣勢洶洶的美軍裝甲集群。

這個陣型讓美軍所有的將領都目瞪口呆!這TM完全顛覆了軍事學的常識!

軍隊怎麼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力量?那一定是組織集合成一個整體!現在志願軍居然主動把軍隊「拆散」碎片化,這不是自廢「武功」嗎?

但是仔細一琢磨,卻發現189師這個「天女散花」陣意外的很難對付。志願軍碎片化確實讓力量分散,每個陣地的實力都不強,但這TM有200多個陣地!一個一個啃要花多少功夫?直接撕開一個通道不管不顧向鐵原推進?

那就相當於美軍主動讓無數個志願軍小部隊留在自己後方!補給線怎麼辦?後勤保障放在那裡才安全?炮兵陣地要配置多少警衛部隊才放心?各級指揮部設置在那裡?總不能軍師一級的指揮部都跟著突擊部隊前移吧?

最後美軍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去一個一個去「拔釘子」。

這個「天女散花」的戰術將志願軍「能聚能散」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只有志願軍這樣有信仰並且具備高度自我犧牲精神的部隊才能實施這樣的戰術,這樣戰術實施的前提是,每一個小陣地都要成為一顆「釘子」,在面臨幾十上百倍美軍的衝擊下,不能一擊就潰,而要儘可能的堅持更長的時間。因為美軍火力壓倒性的優勢,所以被美軍攻擊的小陣地基本沒有獲得增援與補給的可能,堅守的志願軍部隊也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但是我們189師的幹部士兵毫無怨言的接受了這個地獄級的任務,在美軍上千輛坦克上千門火炮每天2000架次的空中打擊下,頑強的堅持下來,雖然一個又一個陣地失陷,一隻又一隻部隊打光,但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為後方構築完備的野戰工事體系贏得了時間。3天後,撤退命令下達後,參戰前9400人的189師能撤下來的還不到5000人。

189師之後就是63軍其餘部隊在匆忙構築的野戰工事中阻擊美軍的瘋狂進攻,整整打了12天,讓志願軍其他部隊在後方建立了完整的戰線後才撤離。五次戰役志願軍雖然吃了點虧,但是卻擊碎了李奇微妄圖贏得朝鮮戰爭的美夢。

美軍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沒能贏得勝利,這個時候美國人終於明白,自己雖然在裝備、火力、後勤等方面有絕對優勢,但是面對輕步兵巔峰,能夠將「能聚能散」做到極致的志願軍卻完全沒有取得勝利的信心,這才開始了板門店談判。

7

總結一下,三所里、龍源里阻擊戰,113師是「聚」成一個點,鐵阻擊戰原189師是「散」成一個面——一個「聚」就打出第2次戰役的空前大捷,一個「散」就扭轉了第5次戰役的被動局面。

這樣的軍隊確實是很難戰勝的——很多人評價朝鮮戰爭,認為志願軍能夠PK美軍是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美軍裝甲部隊受到朝鮮山地複雜地形的制約——這個我承認;但是志願軍同樣受到朝鮮地形狹小的限制,如果朝鮮南北長度增加一倍,在更寬廣的地域中志願軍也就能更充分發揮自己「能聚能散」的優勢,可能打出更多的大縱深穿插的漂亮戰例。

如果這樣的情況,美軍怎麼應對?或者兵力增加一倍——這個國際形勢不允許,或者就只能齊頭並進抱成一團防止志願軍無孔不入的穿插,如果這樣,美軍就喪失作戰靈活性與戰爭的主動權(如同解放戰爭的國民黨軍一樣),志願軍就可以任意選擇戰場任意選擇對手作戰——志願軍同樣立於不敗之地。

板門店談判後,雙方打打停停折騰了幾年——現在雙方都非常了解對手的戰術特點與優劣性,都奈何不了對手。志願軍找不到對付美軍先跑為敬磁性戰術的好辦法——毛澤東曾經有調動兩批部隊輪流作戰的設想,但是志願軍原始的後勤系統根本就無法支持兩批部隊輪流進攻。美軍也打不穿志願軍的防線——最初雙方對壘,美軍認為終於可以發揮自己的火力與空中優勢了,結果卻被志願軍反斜面坑道戰術所化解。

最後板門店談判快要簽字時,李承晚又出了幺蛾子,不但拒絕簽字還揚言要單幹——於是志願軍打了最後一戰,主要就是教訓棒子。

這場戰役史稱「金城戰役」,志願軍打得非常漂亮,15天戰役全殲韓國的首都師,並且給其它3個韓國師以重大打擊,合計殲敵5萬餘人,面對志願軍的大縱深穿插戰術,韓國軍隊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其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我軍一隻小部隊滲透到韓軍後方,直接把韓國的一隻王牌部隊——「白虎團」的團指揮部給端了,不僅繳獲了「白虎團」的團旗,而且把所有在團部開會的白虎團軍官屠了個精光。

這隻部隊在韓國非常有名,現在呢?在中國女性群體中也是大名鼎鼎——韓劇《太陽的後裔》男主角宋仲基服役的就是這隻部隊——如果《太陽的後裔》時代背景是朝鮮戰爭,估計就只能拍成悲劇片了,因為男主角大概率會被志願軍滲透部隊打成馬蜂窩。

最後就朝鮮戰爭講幾點。

朝鮮戰爭中美國越過三八線中國參戰就是必然。我們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就在東北,甚至主要給工業基地供應電力的水電站就在鴨綠江。如果讓美軍陳兵鴨綠江,我們東北工業建設的安全性就完全無法保證,如果放棄東北在大陸內陸重建一個重工業基地就得花費更大的代價以及更長的時間——這種對工業化進程的損失簡直無法估量。

但是要出兵朝鮮至少得有一定的勝利的把握——如果是必輸之戰,出兵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當時的中共中央高層絕大多數人都對出兵的前景感到悲觀,連公認最能打的林彪也裝病不接帥印(首批出兵的都是東北部隊,林彪是最合適的人選)。

唯一堅持要出兵並且認為能夠取得勝利的只有毛澤東。只有他才深刻認識到自己親手締造的軍隊完全具備與表面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美軍作戰的能力。這種洞察力遠遠超過同時代其它的領導人。

最後毅然領兵出征的是彭老總,這位脾氣暴躁的統帥在朝鮮戰爭中將志願軍的特質與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五次戰役撤退時組織有些問題,讓180師受到嚴重的損失,但是瑕不掩瑜,總體而言,彭老總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也堪稱出色。

最令人感佩的還是我們志願軍戰士,他們的勇氣、堅韌以及犧牲精神為中國軍隊樹立了一個巨大的豐碑——即使拿著最簡陋的武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軍隊也是輕步兵的巔峰,也是最強大的美軍無法戰勝的對手。

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我們有些人因為美國目前在經濟上的優勢而悲觀喪氣。那麼,我們現在與美國實力上的差距難道還能比朝鮮戰爭時期中志願軍與美軍表面實力的差距更大?那個時候我們都能從鴨綠江邊氣勢如虹的將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回三八線,打到談判桌上籤訂停戰協議,我們現在還有什麼理由比父輩們做得更差?

推而廣之,當你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時,可能對手在多項指標上都全面碾壓你,但是你不應該放棄,想想屌絲志願軍是如何干翻白富美美軍的——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再加一點信仰,你也可以逆襲創造奇蹟。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