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強敵與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爭奪

最近與一些朋友吃飯,席間有一些情況讓我非常震驚。

過去我都很難想象會有這種情況——我的一位做金融投資的朋友,因為接觸面比較廣,但是接觸的都是非常不好的信息,讓我的這位朋友對於中國經濟未來極度悲觀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一個身家幾億每年還有幾千萬現金流的人去美國居然主動將機票從頭等艙降為經濟艙,對!就為了節約1.5萬元人民幣。

我問他——節約這1萬多元,對你有意義嗎?

他說——肯定有意義,我得做好過冬的準備。

我當然知道最近的經濟形勢不大好,對於做好過冬的準備也認同——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朋友說的“冬天”與我理解的“冬天”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我理解的“冬天”是之後還有“春天”;朋友說的“冬天”,未來是看不到“春天”的。

這位朋友其實是我內心非常尊重的一個“大哥”。在過去20年里,他從來都是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特別是他做事過程中那種建設性思維對我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當他對中國經濟未來表達出一種極度悲觀甚至絕望的態度的時候,你們能想象對我的震動。

那麼,中國經濟前景真的是非常悲觀嗎?

這個問題我想了幾個晚上。

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

“如果經濟活動的結果是一個蛋糕”

回答這個問題我也不想去整一大堆數據搞一篇論文出來。我們換一個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

假如我們把經濟活動的結果簡化成一個蛋糕——經濟前景的預判就變成對這個蛋糕的預判——未來這個蛋糕是變大還是變小?

接下來我們把這個蛋糕問題簡化——我們從全球的維度考慮中國製造業這個蛋糕未來的前景——從存量博弈的角度其實就是兩個問題:

問題一,我們的蛋糕會不會被別人切走?

問題二,我們能不能切走別人的蛋糕?

問題一是決定我們的蛋糕會不會變小的問題,問題二是決定我們的蛋糕能不能做大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最近一個很流行的觀點——現在中國的處境很險惡,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前有強敵,產業升級有美國的全力打壓;後有追兵,一票東南亞國家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搶走中國的低端產業。

很多人就來問我怎麼看這個問題。

我看法還是非常樂觀——

首先,我們的蛋糕不會被別人切走,東南亞那票國家想拿走中國製造業門都沒有——只要我們自己不亂,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動搖中國製造業的地位!即使在低端產業上中國的優勢也是無以倫比的。

其次,我們一定能切走別人的蛋糕,也就是說,中國產業升級是一定能實現的(把歐美高端產業拿下來)

所以,就這能是一個簡單的結論——

未來我們的蛋糕不僅不會變小,而且肯定能做大!

是不是覺得我的觀點太樂觀?

那我就詳細講一講這兩個問題。

 2

“蛋糕不會被切走”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動搖中國製造業的地位?為什麼說即使在低端產業上中國的優勢也是無以倫比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請大家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去年中國出境人次達到1.2億人,很多人應該都出過國,那麼你們是否發現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一票發達國家蔬菜水果特別貴?

原創 | 強敵與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爭奪

比如蒼井空蒼老師算是日本的成功人士吧,為什麼一到中國就迫不及待地買西瓜?並且盛讚中國的西瓜便宜又好吃?同樣的例子在歐洲,你們知不知道歐洲人怎麼吃西瓜?是買一小塊放進冰箱,每次拿出來還只能在這小塊西瓜上切一小塊,剩餘部分還得放進冰箱等下次來吃——跟寶貝似的。

美國也是如此,對於底層的民眾,肉類很便宜(廉價肉大多是熱量很高重金屬含量很高的紅肉),但是蔬菜水果是幾乎吃不起的。

那麼導致發達國家蔬菜水果價格特別貴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決定蔬菜與水果價格的不是農業種植成本,而是將蔬菜與水果從農田裡送進老百姓家裡的物流+包裝的成本。

強大的物流一定得有一個發達的基礎設施系統。這個發達國家雖然基礎設施系統比不上中國,但是差距並不太大,另一個差距就大了——就是包裝成本。

蔬菜水果有一個特徵就是時效性特別短,所以在運輸過程的保鮮就非常重要,現代社會解決這個運輸過程的保鮮問題不算什麼高科技——問題是運輸過程既要保鮮,又要把成本控制下來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發達國家對於食品運輸過程的保鮮一般是通過冷凍來解決——這個運輸肉類沒問題(肉類食品凈重大,售價較高,所以可以忍受這個運輸過程的冷凍成本),但是運送蔬菜水果如果還是用冷凍的方式,就會導致最終售價的飆升!

中國怎麼解決這個運輸過程的保鮮問題?

主要就是靠廉價的塑料薄膜。這玩意效果雖然比不上冷凍車,但是中國的塑料薄膜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啊!加上基礎設施發達,物流速度天下第一,所以才讓中國的蔬菜水果不僅品種豐富,而且價格全世界最低。

同樣,因為有廉價的塑料薄膜(以及廉價的塑料水管),這才讓大棚種植廣泛推廣成為可能,讓大量冬季本該閑置的土地得以高效率應用,讓中國蔬菜水果產量冠絕全球。

2016年的數據,中國年產蔬菜水果達到7億噸,人均年消費超過500公斤,排名世界第一!

通過這個案例你有什麼感覺?

現代社會很多國計民生產品其實不需要什麼高科技,誰能把產業鏈成本做到最低,誰的終端產品就具有不可挑戰的優勢。

成本!成本就是絕大多數民生產業最核心的競爭力!

中國塑料薄膜為什麼成本天下最低?因為從毛時代開始,我們自主的化工產業基礎就打得特別紮實,加上龐大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讓中國化工產業一系列的衍生產品成本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大家不要看不起這個小小的塑料薄膜,有了這個廉價的塑料薄膜,我們很多產業就可以玩得風生水起,而其它國家就只能看着掉口水,根本無法複製。

舉一個例子。

互聯網經濟為什麼中國冠絕全球?

以外賣為例。

比如中午我在鄉村基點一個20元的套餐,那麼我實際支付多少錢呢?包裝費2元,送貨費3元(將近3公里的路程),合計就是25元——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思議的!

以包裝為例,一個套餐包括一個塑料盒裝菜(盒子還有隔斷)、一個塑料盒裝飯,一個小塑料盒裝湯,一包餐具(筷子、塑料勺子),最後還有一個塑料袋——這麼一大堆東西只要2元!呃,商家還要賺幾毛!

送貨人工才3元是不是覺得很廉價——其實外賣騎手收入並不低,大城市一個月騎手平均收入能達到5000——6000元,勤奮一點拿到8000——9000元也很正常——這是龐大的市場總量規模把單位送貨費用降下來了。一個美團騎手去一次鄉村基就可以取走6——7份外賣,3公里沿途可以一口氣全送完,但是每個消費者只需要支付3元錢。

假如在其它國家同樣做外賣會是什麼結果?套餐假如還是20元,包裝至少5元,送貨10元,合計就變成35元——那麼,這是不是要極大的抑制外賣需求?

你看看,因為廉價的包裝推動了巨大的需求,從而大幅度降低人工送貨費用,反過來又推動外賣需求的繼續擴大——這是不是一個良性循環?

外賣的崛起不僅放大了餐飲的需求,而且又催生出轟趴、中央廚房等等新型餐飲模式——這是不是又產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能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光是美團外賣騎手就養活了幾百萬人!重慶前段時間有個新聞,一個農家小夥子送了5年外賣就攢錢買下一套房子!當時我就感慨,這真是只有中國才會發生的勵志故事。

中國互聯網經濟玩得風生水起,其它國家就只能流口水了。想複製?好啊,且不說你得先建設幾百萬個4G基站,你得建設密集的公路網與高鐵網,你得先把移動支付搞起來,你得把物流做起來……這些先不論,那個啥——你的化工業能不能把塑料產品做成白菜價?

廉價的塑料製品是中國強大的化工業的一個縮影,這是中國低端製造業的第一道護城河。

第二道護城河就是以金屬煉化加工為代表的重工業。

中國金屬加工工業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成本!還是成本!只有中國人才能夠將最不起眼的各種金屬配件以低得不可思議的價格做出來。

比如一次性打火機,零售價1元,批發價5毛,廠家還有20%的利潤!別看這個小小的打火機——包括塑料殼、液化氣與金屬輪,全部做出來再加工成打火機,中國人可以把成本控制到4毛錢,試問全世界哪個國家能做到?

同樣的例子包括拉鏈、小五金等等。

現在這個世界還是一個存量博弈的市場,發達國家有錢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對於民用品最敏感的就是價格,誰能提供質量過得去,但是價格更低的產品誰就能佔據最大的市場。

強大的化工業+強大的重工業就是中國製造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那麼,現代的民用品又有多少被完全避開化工產品與金屬產品呢?

你都不用多花心思去想這個問題,去任何一個國家隨便找一個大商場去逛逛,除了紡織業東南亞一票國家的產品多一點,稍微複雜一點的——只要涉及較多的化工產品或者金屬製品的,絕對中國貨具有壓倒性優勢。

東南亞一票國家靠着低廉的人工轉移一點紡織業算個屁!過去中國就是這樣的血汗工廠——7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被罵了幾十年!

現在東南亞一票國家比我們當年血汗工廠還不如!因為沒有自主強大的化工業與重工業,所以它們做服裝還得向中國進口拉鏈、紐扣,乃至染料!最關鍵的是——它們的工業之路基本到頭了,想繼續升級,可以!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化工業與重工業——就算它們辛辛苦苦建立了自己的化工業與重工業,那麼,成本能拼過中國人嗎?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感佩——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領袖的那批領導人真的太偉大了,領着幾億國民吃糠咽菜,拼着老命也要把自主重工業與化工業搞起來,這才有了後面我們改革開放產業升級的基礎,才有今天不管是低端、終端還是高端的製造業——只要中國人拿下來了,就能建立磐石一樣不可動搖的優勢。

這裡再給大家強調一下,重工業與化工業這兩個基礎產業必須是自己掌握,才可能控制成本。

再舉一個例子。

糧食生產。

原創 | 強敵與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爭奪

定糧食產量的因素有很多,決定性的還是化肥。上個世紀60——70年代,我們拚命在化工業與重工業爬科技樹的時候,印度走“捷徑”——大規模從國外引進化肥生產設備搞化肥廠——從而在農業推廣“綠色革命”,化肥產量一度遠超中國。

等中國在70年代把金屬加工工藝發展起來後,終於可以自己搞化肥廠(化肥生產過程產生的高溫高壓對於設備材料要求非常高)——然後我們的化肥廠就呈指數級的增長,化肥產量很快就超過印度。

為什麼中國能夠後來居上?

成本!還是成本!

進口化肥生產設備很簡單,但是一旦投入生產由於設備折舊高,導致化肥出廠價格居高不下——農業產品對於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你化肥價格高,農民就寧願忍受低產量而不願意使用化肥。

而中國是自主生產的設備,成本遠遠低於進口設備,所以我們的化肥出廠就是白菜價——這才讓化肥廣泛應用成為可能。

印度的耕地面積還略高於中國,而且集中在熱帶地區,日照更充足——總體自然條件遠遠好於中國的耕地。結果呢?由於中國化肥的廣泛應用+完善的水利工程+大棚種植的廣泛應用+優良的育種等等因素下,中國農業產值簡直就是碾壓印度,比如印度每年糧食產量只有3億噸,中國是6億噸。

這就是我們吃糠咽菜前三十年拚命建立自主的重工業+化工業奠定的後來居上的基礎!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很多人腦袋還停留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我就常常看到一些很低級的問題居然會成為熱門——讓我非常無語,比如

——非洲土地肥沃,為什麼農業不發達?(知乎熱門話題)

——美國資源遠超中國,所以中國永遠無法趕超美國(一個粉絲轉發給我的某移民論壇的熱門文章)

簡單地講一下。

在農業社會,農業確實主要靠自然條件——這就是典型的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在工業社會,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已經沒有多大的關係。發達的農業一定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工業系統(化工業)、水利系統、物流系統基礎上的。非洲要啥沒啥,憑啥農業能發達?

第二個問題更可笑,資源豐富就一定強大?

工業文明最大的顛覆是資源的利用方式碾壓了資源本身!

舉一個例子。

俄羅斯資源豐富吧,俄羅斯遠東地區有豐富的木材資源,這些資源現在主要被中國人承包了,中國人揮舞着鈔票成片成片的承包了西伯利亞的樹林,然後砍掉運回國內——最後在國內加工成傢具再加一倍的價格賣給俄羅斯人。

現在雖然有不少俄羅斯“有識之士”對於西伯利亞的未來生態憂心忡忡,但是確實沒脾氣,中國人用俄羅斯木材加工再賺俄羅斯人的錢——還TM是價廉物美!俄羅斯自己做的傢具成本更高,還沒有中國人做的精美!你能怎麼辦?你有資源又如何?

工業文明對於農業文明就是碾壓!

現在你們再看看我之前的觀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動搖中國製造業的地位!即使在低端產業上中國的優勢也是無以倫比的。

這個優勢就是成本!就是足以碾壓全球的成本控制能力。

現在還擔心中國製造業蛋糕被其他國家搶走嗎?

不要以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產業步步升級——成為發達國家的粉碎機就覺得誰都可以複製!

要複製中國的道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前提是你得先建立自主強大的重工業與化工業,你得建設發達完善的基礎設施,你得完成對大部分國民的普及教育——呃,要做到這一切你們得先有一個毛澤東,再能說服全體國民吃糠咽菜奮鬥三十年——只為下一代謀福利!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奇蹟來源於什麼?

來源於毛時代的領袖們深謀遠慮為後世奠定的人、財、物的全面基礎。

首先就是完善的工業基礎——這是毛時代留下的。

其次是巨大的人口紅利——這還是毛時代留下的。

最後是拚命搞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覆蓋全國的電網,才有了蓬勃發展的家電市場,才有了格力、TCL、海爾的崛起;有遍布全國的光纖與4G基站,才有了互聯網經濟,才有了阿里、騰訊、華為的崛起;有高鐵高速各種公路網,才有發達的物流系統,才有了移動支付與電商的崛起。

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建設。

搞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裡來的?

主要就是賣地收入!

為什麼中國能大規模賣地?

還不是毛澤東時代土地公有制奠定的基礎?

人(人口紅利)、財(土地資產)、物(工業基礎)統統是那個時代留下的遺產。

如果是土地私有制就永遠玩不了中國這個產業升級的彎道超車遊戲!

政府賣地獲得收入→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國內的需求市場→促進國內自主產業的發展壯大→國內自主產業搶佔國際市場獲得紅利→紅利分享給國民逐步提高收入→通過買房為賣地買單。

過去20年中國道路就是這樣一個螺旋式循環的遊戲。

這個遊戲玩了20年,當然有一些後遺症,比如房地產吸納資源太多,比如房價漲幅太快。所以,管理層才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西方國家最核心的高端產業拿下來作為未來的經濟增長點。

所以,第一個問題結論無可置疑:別人切不走我們的蛋糕!

3

“我們能切走別人的蛋糕”

下面,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我堅信中國產業升級一定會實現?

四個原因:人才厚度、人才效率、完整的產業鏈、體制優勢。

先說說人才厚度。

中國目前適齡勞動力有一個億,每年還畢業800萬+大學生(含50萬碩士、5萬博士),這樣的數量規模相當於美國+歐洲的總和!龐大的人才厚度就是中國未來高科技競爭最大的底氣。

這個觀點曾經就有人來來抬杠——高科技是學霸的競爭,你整10個學渣也比不上一個學霸的成就。

持有這個觀點的人不明白——數量積累到一個數值後,量變就會導致質變。

舉一個例子。圍棋比賽總該是頂尖頭腦的競技遊戲吧。

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中國圍棋水平有多弱可能很多人是無法想象的。那時的日本圍棋水平就是全面碾壓中國。

那時日本隨便來一個過氣的二流棋手對於中國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讓我們頂尖國手一個先我們還下不過。中日圍棋比賽常常有這樣的場面,日本一個60多歲的老棋手隨便下一手棋,就讓對面的中國棋手眉頭緊皺苦苦思索,而日本棋手呢?居然下了棋之後,看也不看棋盤,背着雙手晃到其它對局去圍觀,留下一個中國棋手對着棋盤發獃。

恥辱啊!恥辱!

然後是聶衛平旋風一般的勝利激發了老百姓學習圍棋的熱情,有了足夠的圍棋人口基數——也就是人才的厚度,再加一點時間,中國圍棋水平就碾壓全世界。

原創 | 強敵與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爭奪

世界前20名頂尖棋手等級分與國籍

呃,沒有一個日本棋手——國運昌則圍棋興——其實這也是日本經濟停滯20年的一個縮影。

2012年為了幫助日本提高圍棋水平,中國棋院決定邀請日本棋院組織棋手組隊參加中國圍棋乙級聯賽——並且承諾只要日本隊能取得前2名就可以升級進入甲級聯賽。

最後的結果是日本一流棋手組隊的日本隊以倒數第二名成績被降入丙級聯賽,經過4年的奮鬥,2016年日本隊終於從丙級聯賽升入乙級聯賽。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中日圍棋地位顛覆性的換了一個位置。

從這個案例中你感受到人才厚度的威力嗎?

最近幾年,因為中國無以倫比的人才厚度,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後來居上,漸漸掌握了主導的優勢。

引用一組第三方的統計數據——這是日本文科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統計的數據,數據截止日期主要還是2016年(估計到2018年,中國這些數據優勢會更加明顯)。

原創 | 強敵與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爭奪

中美研發競爭對比

原創 | 強敵與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爭奪

世界研究人員最關注的前三十個研究主題在國際主流期刊論文數統計

30個最重要的科研方向,中國在23項排名第一,5項第二,1項第三,1項第五;而美國只有7項第一。

你看看——增量科研成果,中國已經遠遠超過美國,只不過過去我們底子弱,存量科研成果與美國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未來中國增量+存量科技成果超越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是毫無疑問的。

關於完整產業鏈與人才效率的優勢,中國也是無以倫比的。

比如我們的珠三角已經建立了領先全球的電子產品的製造生態鏈——包括完整的產業鏈、快捷的物流、超群的製造能力以及勤奮的工程師人群。

一個電子產品從創意到上市,其產品原型需要無數次設計與測試,在深圳一個產品原型推出只要一個晚上,在美國硅谷則需要2周。光是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中國就甩美國八條街。更不要說那些新興國家,拿什麼與中國競爭?

另外就是中國工程師太勤奮了,華為工程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50小時以上,而西方國家的工程師這個數字為25小時。

最後是我們的體制優勢。

我常常說一個觀點,在存量博弈的競爭中,西方國家受制於體制,更像是一盤散沙,很難形成整體的合力。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貿易摩擦。雖然美國精英階層普遍達成共識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但是真要動手卻受到各種因素的掣肘——跨國資本要維護自己在中國的商業利益拚命遊說給中美爭端降溫,能源資本、金融資本各懷鬼胎企圖利用中美爭端來撈取好處;美國農民為貿易爭端導致自己利益受損而憤憤不平,鐵鏽工人只關心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要為該死的政治而丟掉……

一個四分五裂的美國如何能凝聚成一個整體來打壓中國?

反觀中國,通過中美貿易摩擦反而促使體制內的精英凝聚共識——核心關鍵技術等不來,要不來,只能靠我們自己——我們就是全力支持製造業升級,我們就是要拿下高端產業。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執政黨可以全面調動資源來整合發力——

包括教育體制的改革——讓我們的教育體系加快為高端產業培養更多更實用的人才;

包括機構體制改革——大幅度提高政府職能部門的效率;

包括產業政策扶持——調動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三大戰略新興產業中;

包括財稅政策支持——對於高端製造業要人給人,要地給地,要錢給錢,要稅收優惠給稅收優惠,要什麼都給!

美國的力量在分裂,中國的力量卻在凝聚,未來的競爭結果不問可知。

假如我們把高端產業比喻成一個大蛋糕,在對這個蛋糕的爭奪中——我們的人才厚度遠超美國,我們的人才勤奮遠超美國,我們完整的產業鏈、發達的物流遠超美國,我們體制優勢更是遠超美國——

我們未來有什麼理由不能在這塊蛋糕上切下一大塊?

所以,最後結論非常確定——

別人切不走我們的蛋糕,我們卻能切走別人的蛋糕。

4

“中國的未來”

所以,對中國經濟未來感到悲觀沮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有趣的是,在大洋彼岸,在美國經濟貌似欣欣向榮的背景下,美國的精英階層反而憂心忡忡,他們比中國人自己還確信——中國的未來必定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而美國將隨着中國的崛起而衰落。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