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我有一個親戚準備去西部一個縣城投資火鍋館。當時我就竭力反對,還專門打了電話給我的親戚,但是,他最後還是去幹了。

幾個月開業的時候,我特地開車去了一趟,總體上感覺還不錯,裝修不錯,菜品很新鮮,味道也很不錯。也就說,如果僅就餐飲本身給這個火鍋館打分,可以給到80分以上的高分。

然並卵,我依然不看好這個火鍋館的前景。對於親戚的宏圖雄志——號稱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我也只是笑笑不說話。

半年過去了,情況與我的預計差不多,這個餐館幾乎每月都在虧錢。說起來很諷刺,這個餐館在那條餐飲街生意大致是中等偏上,卻依然無法擺脫虧錢的命運。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我一開始就不看好這個投資?

原因很簡單:投資方向錯了!中國大部分縣城未來都將走向衰落,在一個趨勢是衰落的地方投資就是挖坑埋自己啊!

為什麼中國大部分縣城未來都將走向衰落?

1  大部分縣域經濟本質就是農業經濟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是我們的製造業大部分都分布於大城市都市圈,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就是一個典型。只要在大城市都市圈,製造業才可能獲得完善的工業配套(物流、能源),而我們大部分縣域經濟其實就是為農業經濟服務的。

大部分縣城本質就是一個農業經濟服務的平台。

包括為區域農民提供農機、化肥、飼料、種子,承接農村的農產品交易,給農民提供相對衛生院更好的醫療服務以及更好的教育服務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縣域經濟是圍繞著小農經濟展開。

現在我們的農業經濟正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

中國的現代農業是在現有土地制度的基礎上,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特色之路。我們的現代農業工作包括幾個方面:優良育種的推廣、建立大數據平台監控農產品產銷,建設鄉村物流、推廣冷鏈運輸、大力發展電商平台向鄉村落地等等。

其中,建設與完善鄉村物流是重點。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發展農業最大的難點不是生產,而是物流,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也是國家發力的一個重點。

列舉兩個數字,中國人年均蔬菜水果消耗量500公斤,世界第一;人年均消耗水產50公斤,這個數字也名列世界第五。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發達國家同時也是農業強國,為什麼蔬菜、水果、水產這些指標還不如中國?問題就出在這個物流上面。

對於時效性很強的農產品——包括蔬菜、水果、水產,物流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中國正是靠廉價的包裝、完善的基礎設施、快捷的物流才能保證將大部分時效性很強的農產品及時送達千家萬戶。

物流中國基本是碾壓全球的強項。可是,就算是中國如此強大的物流在2015年對於時效性很強的蔬菜、水果這類農產品在物流中損耗依然達到30%。

所以,才有了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主要有兩個發力點,一個是對農村貧困人群的扶貧攻堅工程,一個就是提振鄉村經濟。

扶貧很好理解,怎麼提振鄉村經濟?

鄉村經濟就是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主要難點不是生產而是物流,所以,建設與完善農村物流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建設與善鄉村物流系統的同時,國家也在同時建設與完善農村的信息平台。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物流+信息流都解決了,農村農產品就能快捷高效的進入千家萬戶。農村經濟搞活了,鄉村才能振興,農村貧困人群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鄉村振興也能讓城市居民受益,因為搞活農村經濟,就是保障城市居民菜籃子的工程,讓城市居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豐富的蔬菜與水果。

那麼,這個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有什麼關係?

關係太大了!

過去我們的農村農業經濟是依託於縣城這個平台,農民的農產品首先是在縣城彙集然後再轉運到各地;同樣農民也只能通過到縣城才能獲得農機、化肥、飼料、種子等等生產資料。

現在的鄉村振興戰略一竿子插到底,農村農產品直接通過物流+電商數字平檯面向千家萬戶,縣城這個平台就會逐漸被邊緣化,明白嗎?

打一個比方,過去老百姓買商品要通過百貨公司這個平台,互聯網經濟興起後,電商平台逐漸將這類百貨商場淘汰掉了——縣城對於農村經濟就相當於過去的百貨公司。

淘寶上線,商鋪倒閉;

鄉村振興,縣城衰落。

所以,過去服務於傳統農業的縣城未來就是這樣的趨勢:

電商與互聯網平台取代了縣城過去農產品集散交易的功能——農戶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台直接向全國銷售,甚至跟隨一帶一路戰略遠銷全世界。

農戶需要的育種、化肥、農機這些生產資料也會繞開縣城,通過電商平台+物流直接到農戶家裡。

現代農業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效率更高,容納的勞動力更少。所以,未來大部分縣城的農業人口會持續減少,人口長期處於凈流出的狀態。

縣城服務農業經濟的功能大部分被剝離,只剩下給農民提供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功能。

2  農業安全

關於現代農業,這裡就展開來談一談,最近中美貿易摩擦,農業問題也是雙方的一個博弈焦點,很多人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比較關心。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雜誌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認為一方面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中國在2030年糧食供應將比1994年減少20%,中國將面臨巨大的糧食缺口,到時中國不能養活自己,世界也養活不了中國。

當時布朗的觀點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的反響,這種改頭換面的「中國威脅論」給中國政府造成很大的輿論壓力。

1996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向世界莊重承諾:中國人民不僅能養活自己,而且還將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國不但不會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你看看,為了西方學者的一個並不嚴謹的觀點,我們政府還要專門出白皮書來回應。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當然,在當時中國某些知識分子眼裡,老外說的就是真理,中國政府說的都是謊言。

21世紀中國加入WTO,農業問題一直就是一個焦點問題。在外部,美國對我們年年施壓,要中國政府放棄對農業的補貼,開放主糧市場;在國內,有一大票自由經濟學家與美國內外呼應,製造了各種蠱惑人心的觀點來引導輿論給管理層製造壓力。

比如「種糧補貼就是保護落後,全球化趨勢下,糧食安全戰略就是一個偽命題。」

比如「18億耕地紅線完全沒必要」等等。

這些所謂的自由經濟學家依託背後的資本支持(主要是希望通過土地資本化大撈一筆的資本力量)發起一輪輪輿論攻勢,不斷衝擊我們的18億畝耕地紅線,衝擊我們的糧食安全戰略紅線,與美國外部施壓內外呼應,給管理層製造了很大的壓力。

還好,我們管理層頂著了這個壓力。

我們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了中國主糧安全這個紅線。

按:這票自由經濟學家我就不點名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索一下上述觀點。

這裡就真心說一句,國家宏觀大政,普通人就不要去摻和了,網上別有用心帶節奏的人太多,民間那些掛著各種專家教授頭銜的名人,指責國家宏觀決策這裡不對那裡不是的,

我負責的給個結論——非蠢即壞!

在堅守農業基本盤的同時,管理層也空前重視農業生產。從2002年開始,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聚焦農業,年年如此堅持了18年。

2011年中央出台文件《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1-2020)》,這個文件就是在堅守18億耕地紅線的同時,將4億畝農田打造成出產效率更高的高標準農田。其中糧食出產區打造2.8億畝高標準農田,非糧食出產區打造1.2億畝農田。

所以,關於農業問題國家不僅非常重視,而且投入了大量的資源與精力來確保我們的糧食安全。

3  城市化:涌動的財富

回到之前的主題。

鄉村振興,縣城衰落——原因就是未來現代農業的人口數量會減少,同時縣城的人口也會持續流出。那麼,這些從農村與縣城流出的人口會去哪裡呢?

去大城市!準確的說去大都市圈!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召開了第五次會議。這次會議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製造業產業鏈布局,一個是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問題。關於製造業產業鏈的問題我們這裡按下不表,講講這個全國區域性經濟布局的問題。

全國區域性經濟布局設計城市化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條是要在省級統籌基礎上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與我們戶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就是盡量消除戶籍、養老等政策對人流動性的制約,促進人員的自由流動。

大家想一想,現在大城市落戶在逐漸放開,醫保在試點跨地區通用,如果再實現養老全國統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那會造就全國範圍內人員的大範圍涌動!

那些經濟落後、發展速度慢的城市人口流出將加劇;中心大城市將對區域內的中小城市形成抽水機效應!大量人口將被虹吸到中心城市都市圈中。

第二條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你看看,不僅人流將被虹吸到都市圈,土地配套制度也來了。

過去我們的土地政策一刀切比較機械,導致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

比較典型的現象就是,不該種地的土地在種地——比如上海城郊還有農田在種植蔬菜,這種區域的土地用於農業實在太可惜了,只要土地性質一變,同樣一塊土地釋放的價值就是農業的上萬倍啊;

該種地的在搞建設——比如很多偏遠地區各方面條件都不成熟,當地政府卻把農田推了搞商品房建設或者工業區建設,最後導致大量的土地被荒廢。

未來這個土地使用政策將出現重大變革!

經濟發展快的城市與地區,中央就會給更多的配套土地指標,讓你去搞建設搞配套產業;經濟發展慢的地區,中央就會嚴控土地指標,最大程度把土地留給農業。

這就是盤活存量,用好增量

按:最近土地法修訂有一條關於農村建設用地可以入市引發熱議,很多人來問我,這是否意味著農村土地市場啟動,意味著一輪新的財富機遇呢?

這裡統一回答一下,這個土地法修訂是配合這個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來的,這不是普通人可以參與的土改機遇!

為什麼?可能大家不了解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

在我國的經濟制度設計中,農民的土地是經濟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說,假如經濟下行,失業率上升,農民工還有一個退路,還可以回農村種地。

特別是當下經濟還未企穩的情況下,這個制度對於維持我們基本盤穩定有重大意義,所以,在這個時候絕不可能啟動大規模土地改革,讓土地大規模私有化流轉。

我覺得未來土地改革的契機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我們順利實現產業升級(能吸納更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第二,我們的城市率提高到65%以上。

那麼,這種城市化模式經濟效率肯定是提升了,如何防止不同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呢?

所以,本次財經委會議還專門提了一條:「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快的地區與城市,你有人流的聚集,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你的發展肯定遠遠高於其他地區,所以,你就必須拿出相當部分的財政收入,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給其它落後地區。

這是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先富必須帶動後富。

原創 | 分化的財富機遇:從鄉村到城市

最後給普通人幾點建議:

1、呆在小縣城的一定要想辦法走出去,有條件去大城市就去大城市,沒條件就去大城市都市圈的衛星城市。未來人流、財富、資源都會向大城市彙集,呆在小縣城、三線城市是沒啥前途的。

2、投資也要符合城市化趨勢,不要因為縣城、農村資源獲得容易就逆城市化在小縣城、農村投資,這是註定要撞得頭破血流的。

3、年齡較大已經無法切換城市的,可以考慮去分享我們產業升級的財富機遇,這個機遇在資本市場。

4、普通人不建議做房地產投資,房市投資是以管理層做對手盤,這在中國是最愚蠢的行為。

5、普通人不建議投資農業,現代農業的機遇不是普通人能分享的,農業項目風險遠遠超出普通人想像。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