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忽悠大家去二線

今天發現過去兩年我一直在推薦二線城市,積攢了不少帖子。挑了一些和大家分享下,你們也可以感受下平時知識星球討論的內容有多接地氣:

大學生們趕緊去二線

周末的消息,五部委要求所有二線及以下城市徹底放開落戶門檻了,二線需要你們。你瞧不上的各種服務行業,還有很多就業和發財機會。

如果只盯着高端崗位,確實沒你啥事兒。人家有一線大廠工作經驗和視野,帶過團隊,買不起房,就想回老家找個1萬多的工作,你拿啥競爭?目力所及,能選的範圍里先挑個最好的,埋頭苦幹,總得熬幾年。

球友:你憑啥老忽悠大學生去二線剛畢業,北上深干幾年,開闊眼界不好么?

答:好,但是2016年到現在也才4年時間,變化太大,錯過太多。

2014年的畢業生,去二線和去一線的,真的走出了不同的人生。前者安居樂業,後者繼續租房。

我只知道,985想來,一線還要挑挑揀揀,但是二線會把他們當個寶。

個體能力運氣,整體都看概率。自己選,攔着你當生活的男豬腳。

二線的生活爽歪歪

09年的時候和媳婦在北京雙top2畢業,在學校裡面領證,雙方父母頂多湊個20-30萬,差首付都差得遠。就直接完全沒考慮留京的選項,最後回到某四季如春的省會城市。

十年後有機會回京和當年朋友交流,感覺大家生活壓力都比較大,生活狀態也普遍比較焦慮——

留校的被各種新增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在事業單位的事多錢少,上了車的還好起碼有房了,稍微晚到12-13年還沒上車的,買房根本看不到出路;

在企業的根本就沒時間出來聚;

相反回到老家的校友圈子裡面,混了10年基本在各個行業企業裡面都混出點樣子了。

收入平均也都往30萬往上,似乎比北京的也不見得差非常多,關鍵是生活壓力非常小,按top2的資質去基本都是遊刃有餘。

從自己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二線幾乎不需要為生計操太多心。

水到渠成的easy模式,這樣反而可以有大把時間去鑽研自己喜歡的東西。

而且十年以來不管在哪工作,上下班時間總能控制在15分鐘左右,這無形中又延長了大量生命。

教育的話比較高素質一點注重教育的家庭在二線城市碾壓其他小孩概率還是比較大的,小孩比較能建立長期自信心。

從錄取比例而言,好學校錄取人數比例確實低於北京。

但北京的分母裡面,每個小孩都是精心培育的,二線省份,分母裡面直接棄權的就一大半還多。

球友:你老說去單價三萬以下城市難度要低很多,具體有多低?

答:一套二線改善 = 半套一線剛需

為什麼押寶二線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有幾個原因:

後面的城市化進程,主要就是往省會城市輻射圈裡灌人。

越來越多年輕人看清真相,選擇二線,不去一線湊熱鬧了。而且二線城市開始慢慢承接一線城市的迴流人口。這些人質量都很高,也有不錯的經濟基礎。

一線城市的房價,再次翻倍都有些困難。但二線城市還比較容易,不看漲幅的話,上車難度也容易得多。

一個小預言:再過一個中周期(7年左右)再回頭看,2016年前後選擇二線省會城市的人,大概率走上人生贏家的道路。

老家不是長久之計

春節期間寫過一個帖子,大意是勸大家賣掉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房子。切換到二線省會城市買房。

有幾個好處:

資產保值升值,房地產的白銀10年二線城市機會更大。

給子女多一個選擇,財富的特權之一就是更多的選擇權。

我們這個社會形態,離家是很多人的必然選擇。上一代不走,在小城市享福一輩子,下一代為了發展,大概率還是要離開的。所以主動當墊腳石,吃點兒苦,遷移到大城市,等子女長大成人了,一家人齊齊整整,免受離別之苦。

當然所有選擇都有代價,不用強調,我就是提個醒。

選擇城市就是選擇人生

有伴侶前,年輕人的城市遷移成本為零。有伴侶後,成本太高,走不了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畢業後去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未來生活的城市。

我的建議是保二爭一,要麼選擇房子單價3萬以內的強二線,要麼選擇一線,從概率的角度看,更容易成功。混不下去了,拿一筆錢回老家也還行。

一線城市抽水機有多強,看下圖就知道了。

一直忽悠大家去二線

二線跟三線完全是兩類城市,二線都有產業聚集,就業崗位明顯高於三線城市,所以二線對人才的吸附能力是三線的很多倍。三線城市新城區和老城區涇渭分明,一個破敗不堪,一個日新月異。

未來就是一省一城,要看省會「首位度」的。

幫畢業生算筆賬:

小兩口畢業後找個單價低於三萬的省會城市,90平改善戶型一步到位,二手房砍砍價,就算250萬總價。

首付80萬,撐死老家賣套房,每月一萬的月供。應該還挺幸福的吧?就看幾年能實現了。反正肯定比去一線強!

有種很普遍的自尋煩惱叫「把一線城市有房當標配」

還有比這更傻的,叫「二線城市我看不上」。

只有這裡的房子才有稀缺性和投資價值。

一直忽悠大家去二線

一二線城市,面積有限、供地有限、產品有限、放開落戶。

為了下一代,離開低線,保二爭一。

知乎上有帖子如此調侃二線城市的就業環境,你們感受下:

平均每10家公司有5家沒有社保。

每十家公司有8家是前國企員工或者研究所大學老師創業成立。

每10家至少有1家公司拖欠工資。

城市—行業—公司—職位—能力,先後順序,環環相扣。

真想靠工作賺高薪,只有去一線城市才能實現。

二線城市當然也有可能,一是概率小,二是速度慢。

二線城市的好崗位

昨天一個在國際庄的學弟特開心地跟我說他履新啦!之前做遊戲地推,沒啥技術含量。

現在跳到頭條的石家莊分公司,月薪11K+600飯補,15薪。

他說能在莊裡這麼好的工作實在難得,關鍵是,還有很多一線回來的也在搶。

讀者來懟:為什麼如此強調年紀,愛貼80後、90後的標籤?膚淺!

答:我就是喜歡。

表面上是在貼標籤,實際是在討論宏觀經濟帶來的個體機會。時代一個小轉向,吹起來一批人的同時,埋葬一批人。

比如2013年畢業的,很可能攢了兩年錢就在2015年的股市實現人生第一個十萬。

2015年畢業的,很可能攢了兩年前就在二線省會城市買了人生第一套房,還翻倍了。

2018年畢業的,很可能因為經濟環境不好,沒找到太好的工作。但是2019年,資產價格全線走低,沒準兒人家就抓住了機會,在股市裡又賺到一筆小錢。

每個代際,每個年份都有自己的機會和危機,紅利和問題。

人生要選對,看清洪流,下水摸魚。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