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忽悠大家去二线

今天发现过去两年我一直在推荐二线城市,积攒了不少帖子。挑了一些和大家分享下,你们也可以感受下平时知识星球讨论的内容有多接地气:

大学生们赶紧去二线

周末的消息,五部委要求所有二线及以下城市彻底放开落户门槛了,二线需要你们。你瞧不上的各种服务行业,还有很多就业和发财机会。

如果只盯着高端岗位,确实没你啥事儿。人家有一线大厂工作经验和视野,带过团队,买不起房,就想回老家找个1万多的工作,你拿啥竞争?目力所及,能选的范围里先挑个最好的,埋头苦干,总得熬几年。

球友:你凭啥老忽悠大学生去二线刚毕业,北上深干几年,开阔眼界不好么?

答:好,但是2016年到现在也才4年时间,变化太大,错过太多。

2014年的毕业生,去二线和去一线的,真的走出了不同的人生。前者安居乐业,后者继续租房。

我只知道,985想来,一线还要挑挑拣拣,但是二线会把他们当个宝。

个体能力运气,整体都看概率。自己选,拦着你当生活的男猪脚。

二线的生活爽歪歪

09年的时候和媳妇在北京双top2毕业,在学校里面领证,双方父母顶多凑个20-30万,差首付都差得远。就直接完全没考虑留京的选项,最后回到某四季如春的省会城市。

十年后有机会回京和当年朋友交流,感觉大家生活压力都比较大,生活状态也普遍比较焦虑——

留校的被各种新增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在事业单位的事多钱少,上了车的还好起码有房了,稍微晚到12-13年还没上车的,买房根本看不到出路;

在企业的根本就没时间出来聚;

相反回到老家的校友圈子里面,混了10年基本在各个行业企业里面都混出点样子了。

收入平均也都往30万往上,似乎比北京的也不见得差非常多,关键是生活压力非常小,按top2的资质去基本都是游刃有余。

从自己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二线几乎不需要为生计操太多心。

水到渠成的easy模式,这样反而可以有大把时间去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且十年以来不管在哪工作,上下班时间总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无形中又延长了大量生命。

教育的话比较高素质一点注重教育的家庭在二线城市碾压其他小孩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小孩比较能建立长期自信心。

从录取比例而言,好学校录取人数比例确实低于北京。

但北京的分母里面,每个小孩都是精心培育的,二线省份,分母里面直接弃权的就一大半还多。

球友:你老说去单价三万以下城市难度要低很多,具体有多低?

答:一套二线改善 = 半套一线刚需

为什么押宝二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有几个原因:

后面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就是往省会城市辐射圈里灌人。

越来越多年轻人看清真相,选择二线,不去一线凑热闹了。而且二线城市开始慢慢承接一线城市的回流人口。这些人质量都很高,也有不错的经济基础。

一线城市的房价,再次翻倍都有些困难。但二线城市还比较容易,不看涨幅的话,上车难度也容易得多。

一个小预言:再过一个中周期(7年左右)再回头看,2016年前后选择二线省会城市的人,大概率走上人生赢家的道路。

老家不是长久之计

春节期间写过一个帖子,大意是劝大家卖掉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房子。切换到二线省会城市买房。

有几个好处:

资产保值升值,房地产的白银10年二线城市机会更大。

给子女多一个选择,财富的特权之一就是更多的选择权。

我们这个社会形态,离家是很多人的必然选择。上一代不走,在小城市享福一辈子,下一代为了发展,大概率还是要离开的。所以主动当垫脚石,吃点儿苦,迁移到大城市,等子女长大成人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免受离别之苦。

当然所有选择都有代价,不用强调,我就是提个醒。

选择城市就是选择人生

有伴侣前,年轻人的城市迁移成本为零。有伴侣后,成本太高,走不了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毕业后去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未来生活的城市。

我的建议是保二争一,要么选择房子单价3万以内的强二线,要么选择一线,从概率的角度看,更容易成功。混不下去了,拿一笔钱回老家也还行。

一线城市抽水机有多强,看下图就知道了。

一直忽悠大家去二线

二线跟三线完全是两类城市,二线都有产业聚集,就业岗位明显高于三线城市,所以二线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是三线的很多倍。三线城市新城区和老城区泾渭分明,一个破败不堪,一个日新月异。

未来就是一省一城,要看省会「首位度」的。

帮毕业生算笔账:

小两口毕业后找个单价低于三万的省会城市,90平改善户型一步到位,二手房砍砍价,就算250万总价。

首付80万,撑死老家卖套房,每月一万的月供。应该还挺幸福的吧?就看几年能实现了。反正肯定比去一线强!

有种很普遍的自寻烦恼叫「把一线城市有房当标配」

还有比这更傻的,叫「二线城市我看不上」。

只有这里的房子才有稀缺性和投资价值。

一直忽悠大家去二线

一二线城市,面积有限、供地有限、产品有限、放开落户。

为了下一代,离开低线,保二争一。

知乎上有帖子如此调侃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你们感受下:

平均每10家公司有5家没有社保。

每十家公司有8家是前国企员工或者研究所大学老师创业成立。

每10家至少有1家公司拖欠工资。

城市—行业—公司—职位—能力,先后顺序,环环相扣。

真想靠工作赚高薪,只有去一线城市才能实现。

二线城市当然也有可能,一是概率小,二是速度慢。

二线城市的好岗位

昨天一个在国际庄的学弟特开心地跟我说他履新啦!之前做游戏地推,没啥技术含量。

现在跳到头条的石家庄分公司,月薪11K+600饭补,15薪。

他说能在庄里这么好的工作实在难得,关键是,还有很多一线回来的也在抢。

读者来怼:为什么如此强调年纪,爱贴80后、90后的标签?肤浅!

答:我就是喜欢。

表面上是在贴标签,实际是在讨论宏观经济带来的个体机会。时代一个小转向,吹起来一批人的同时,埋葬一批人。

比如2013年毕业的,很可能攒了两年钱就在2015年的股市实现人生第一个十万。

2015年毕业的,很可能攒了两年前就在二线省会城市买了人生第一套房,还翻倍了。

2018年毕业的,很可能因为经济环境不好,没找到太好的工作。但是2019年,资产价格全线走低,没准儿人家就抓住了机会,在股市里又赚到一笔小钱。

每个代际,每个年份都有自己的机会和危机,红利和问题。

人生要选对,看清洪流,下水摸鱼。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