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差點亡國了

前不久,英國皇家海軍的航母編隊正向南海駛來,只不過還沒過蘇伊士運河,編隊里的四艘水面軍艦就折損了三艘,只剩一艘老舊的23型護衛艦繼續跟著伊麗莎白號航母往前開。

英國這日子過得越來越像個段子。

英國,差點亡國了

儘管如此,這個國家仍然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因為他曾經是人類現代文明裡的龐然大物,直接定義了當代的西方世界。搞清楚英國是怎麼發家的,對西方世界的發展規律也就理解得七七八八了。

不過這個人類現代文明裡的龐然大物也並非一開始就是天選之子,實際上在400多年前,他們一度差點亡國。

那麼當年的英國人是如何從亡國的邊緣爬出來,並邁出爭霸全球的第一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英國,差點亡國了

01

自作孽的島國

1588年7月29日,近130艘滿載16000名士兵和7000名水手的西班牙軍艦組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無敵艦隊」,正向英國殺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要拿下英格蘭、愛爾蘭以及法蘭西女王伊麗莎白頭上的王冠。

英國,差點亡國了

當時的英國和我們後來認識的那個日不落帝國是兩碼事,別看伊麗莎白的身上掛著一大堆頭銜,但其實他們只是一個人口稀少的貧窮島國。

那個時候的西班牙也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人畜無害(牛除外)的度假天堂,他們作為大航海時代最大的受益者,在16世紀曾經盛極一時。

西班牙不僅獨佔了伊比利亞半島,還稱霸了地理大發現帶來的新世界,其國土從秘魯延伸至菲律賓,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無可爭議的全球霸主。

看日不落帝國的鐵拳就要砸到臉上,這樣的局面擱誰身上都會壓力山大。不過伊麗莎白對眼前的局勢並不感到意外,她的心裡很清楚,是她們自己把西班牙給惹毛的。

一個貧窮的島國是怎麼把一個全球霸主給惹毛的呢?

第一個原因是宗教,16世紀的英國在歐洲是個另類,他們在宗教改革方面特別積極,而這要歸功於伊麗莎白的父親亨利八世。

英國,差點亡國了

1527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想和信奉天主教的妻子離婚。在中世紀,王室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都要得到羅馬教廷的批准,而且如無特別的理由,離婚一般是不批的。

亨利八世覺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他的皇后年事已高,還沒給自己生個兒子出來。

然而王室婚姻涉及到的人物都是皇親國戚,哪邊都不好得罪,所以羅馬教皇推三推四的扯了幾年就是不批。這讓亨利八世很不爽,離個婚居然這麼難,國王當成這樣屬實憋屈。

於是亨利八世在1531年的時候乾脆衝冠一怒,掀桌!

英國,差點亡國了

這一年,亨利八世強迫英國宗教會議宣認他是英國教會(聖公會)「唯一至高無上的主」。2年後,英國教會給羅馬教廷的歲貢也停了,到了1534年,英國國會幹脆通過了《至尊法案》,直接規定英國教會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而不是之前的教皇。

英國,差點亡國了

雖說當時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都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但像英國做得這麼絕的並不多。亨利八世這一番折騰後,英國對羅馬教廷是錢也不用給了話也用不聽了,至於換個老婆那更是不在話下。於是亨利八世就此徹底放飛自我,又先後娶了五個老婆。

不過自由的代價就是英國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天主教的公敵。也就說在那個年代,任何人攻擊英國,羅馬教廷都會在精神上支持他。

而現在攻過來的西班牙就是天主教的鐵杆支持者。對於教廷鐵粉來說,英國就是一個天然的死敵。

除了在宗教方面成為了西班牙的死敵外,英國在現實發展中也與西班牙結怨頗深。當然,這主要怪英國人自己,他們因為沒有及時摸準時代發展的脈搏,所以導致自己在中世紀後期的發展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長期以來英國嚮往的是歐洲大陸。島國畢竟只是個島,各種資源都差點意思,而農業時代最核心的資源就是土地,所以英國人非常希望能在歐洲大陸上占他一塊地盤。

事實上12世紀金雀花王朝時期的英國確實在法國佔有廣闊的土地,不過到了13世紀的時候,大量法國領土已經被法國國王奪回。

英國,差點亡國了
(紅色為英國金雀花王朝12世紀和13世紀在歐洲大陸的領土)
兩國為了爭奪法國的統治權,又在14世紀開啟了長達百餘年的戰爭,一直打到15世紀。
1429年,本來佔盡優勢的英國人被法國17歲農村少女貞德擊潰,遭遇形勢逆轉。20年後,英國人丟掉了在法國的最後一個城市加來,百年戰爭宣告結束。最終英格蘭在歐洲是一塊地也沒了,徹底淪為島國。
英國,差點亡國了
(進擊中的貞德)
緊接著英國又陷入歷時30年的內戰(玫瑰戰爭),長期的戰亂導致英國國力衰敗,成為歐洲的邊緣角色。
儘管如此,英國人對法國土地的執念仍未消退,在法國查理七世奪回法國王位後,嘴硬的英國人仍不放棄其法國國王的頭銜。所以從中世紀晚期一直到近代,英國國王都一直宣稱自己是法國國王,這也是為什麼伊麗莎白頭上還掛著法蘭西女王的頭銜的原因。這波嘴炮衛冕甚至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初,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綿延幾百年的嘴炮衛冕並不能改變英國從15世紀末開始就已經失去了進軍歐洲大陸的能力的現實。
這時候英國才想起來自己還可以向海圖強,當時的航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歐洲國家得以去到全球建立殖民地,國家的發展前途早已不需要局限在歐洲大陸。
英國,差點亡國了
 
然而遺憾的是,他們來晚了。
 
就在英為歐洲大陸的土地和法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葡西兩國從非洲獲取奴隸,從美洲獲取金銀,從印度洋獲取各種珍貴商品,在海洋上賺得盆滿缽滿,國力迅速崛起。
按照當時的觀念,海洋並非開放的資源,而是誰發現歸誰。於是為了平衡葡西兩國的爭端,羅馬教皇大手一揮,在大西洋中間划了條線,把全球海洋分為東西兩邊,西邊全部歸西班牙,東邊全部歸葡萄牙。這是歐洲人第一次自作主張的分割不屬於自己的疆域。
隨著海洋事業的迅猛發展,葡西兩國在16世紀建立起的海外殖民帝國超過了2000萬平方公里。而英國的這個數字是0。
 
葡西兩國殖民地如圖所示:紅色為西班牙佔領區;藍色為葡萄牙佔領區。
英國,差點亡國了
強大的葡西兩國當然不會允許外國勢力染指的他們的航線和殖民地,於是偌大的新世界根本就沒有英國人的立足之地。
陸地歸了法國,海洋歸了葡西,英格蘭該何去何從呢?
英國領導人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不過英國的海盜們則沒那麼多顧忌,他們瞄準了遍地黃金的拉丁美洲,而那裡是西班牙的地盤。
 
當然,對於海盜來說是誰的地盤並不重要,反正他們也不會遵守規則,既然官方不允許,那我就走私。英國著名的海盜航海家霍金斯就干起了走私黑奴去拉美販賣的生意。
英國,差點亡國了
黑奴買賣這個事先不說走不走私,他首先是個很殘忍的買賣。一開始伊麗莎白對於這種道德敗壞的黑奴貿易是拒絕的,再怎麼說大家都讀聖經長大的上帝子民,做人的底線還是要有的,所以她對霍金斯的無恥行徑進行了嚴厲的譴責,在聽取了霍金斯靠這個賺到的利潤金額後,她果斷選擇了入股。

英國,差點亡國了

獲得王室入股的英國走私生意越做越大,西班牙人則越來越忍無可忍。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霍金斯終於在第三次遠航時栽在了西班牙武裝艦隊的手上。
1567年,西班牙的反走私艦隊在墨西哥灣重創了這支有伊麗莎白入股的英國掠私艦隊,英國人的6艘艦船僅剩2艘回到老家。
這對於伊麗莎白來說相當於買個股票結果把本金給虧沒了,視財如命的女王迅速採取措施,馬上沒收了當時正好停靠在英國港口的一支西班牙船隊的所有財寶。

英國,差點亡國了

從此英國人就走上了一條康庄大道:
與其去東躲西藏的走私,不如去光明正大的搶劫;反正橫豎已經跟西班牙結下樑子了,也就不用再藏著掖著了。
從當時國際局勢的角度來看,如果葡西兩強相爭的局面維持下去,英國作為一個攪屎棍,說不定還可以從他們的矛盾中開拓點生存空間出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578年葡萄牙國王恩里克一世去世,這位葡萄牙王室最後的血脈偏偏還是個主教,沒有子嗣。於是葡萄牙貴族們不得不滿歐洲的去尋找跟王室有點沾親帶故的候選繼承人,結果好死不死,找來的這幾個候選人里居然就包括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既然這樣菲利普也就不客氣了,實力強大的他輕鬆壓過其他候選人並戴上了葡萄牙的王冠,於是西班牙就這樣躺著吞掉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這下全世界都是西班牙的了。在把教皇分給葡萄牙的東半球納入囊中後,西班牙就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他國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龐大的西班牙船隊從世界各地向首都馬德里源源不斷的運送金銀財寶。
這裡如日中天,是世界的中心。
英國,差點亡國了
如果你整天去薅羊毛的國家已經成長為一個全球霸主,那麼按理說你應該要收斂一些,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
然而窮瘋的英國人管不了那麼多,就在西班牙稱霸全球的時候,霍金斯的堂兄弟弗蘭西斯德雷克完成了人類史上首次船長活著回來的環球航行。
德雷克的這個環球航行可不是沖著冒險和破紀錄去的,他在航行過程中毫不客氣的掠奪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還襲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港口,完成「環球零元購」的德雷克最終滿載而歸,給投資者帶來了4700倍的利潤。
伊麗莎白作為資助者之一,分到了16.3萬英鎊,幾乎相當於英國政府一年的支出。農民出身的德雷克也因此在自己的船上被女王親自冊封為騎士,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海賊王。
英國,差點亡國了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在德雷克事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加入到海外掠奪和貿易中。在長期的搶劫生涯里,英國海盜們的海上戰鬥裝備和經驗也日益精進,英國也在此基礎上開始改造自己的海軍。
領導英國海軍建設的,正是之前的走私大佬霍金斯。當年在墨西哥灣被西班牙武裝艦隊擊潰的霍金斯悟出了一個道理:
只要你的船足夠快,火力足夠強,那麼一艘艘滿載財寶的西班牙商船就是你在海上的存錢罐。
16世紀的英國人對這些「存錢罐」愛不釋手,反覆在全球霸主的身上驗證著「炮筒子里出金幣」的道理。
俗話說老虎屁股摸不得,而英國人已經不是在摸了,簡直就是在連抓帶踹。此時站在世界之巔的菲利普二世已經被這群不講武德的島民逼到了心態爆炸的邊緣。

英國,差點亡國了

所以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過來的時候,伊麗莎白心裡很清楚這是早晚的事,不過她一度覺得這事還能談談。
然而和談的請求只換來了菲利普二世的冷笑,因為對於西班牙來說,進攻英格蘭無論是從自身利益,還是道義,亦或是宗教信仰出發,都是在替天行道,更何況西班牙還實力碾壓。
一代雄主菲利普二世在此時已經下定決心徹底終結這個無賴的異端王國,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一切。之所以說是「曾經屬於自己的一切」,是因為菲利普在三十多年前就曾經當上過英國國王……
 
 
02
倫敦愛情故事 
那麼當年的菲利普是怎麼當上英國國王的呢。
三十多年前,還是王子的菲利普迎娶了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姐姐,也就是當時的英國女王瑪麗一世。

英國,差點亡國了

瑪麗一世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王位,然而在1553年的時候,不到16歲的愛德華六世英年早逝,瑪麗趁機通過一系列權力鬥爭登上王座。於是37歲還孑然一身的大齡剩女,一夜之間就從無人問津的落魄貴族變成了皇家婚戀圈的香餑餑,一封封來自各國王子的求婚情書拋向這位中年大姐,她的人生從此春光明媚。
瑪麗一世的母親就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皇后。受其母親影響,瑪麗一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在上台後便致力於天主教復辟,導致英國的宗教改革陷入倒退。
為了復辟羅馬天主教,瑪麗一世對新教勢力進行了血腥的鎮壓,她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響亮的稱號血腥瑪麗
在眾多的追求者中,來自母親娘家西班牙,且同為天主教死忠的菲利普王子與瑪麗女王一拍即合…
當然,現實生活並非童話,這段婚姻實際上很難和愛情扯上關係,菲利普比瑪麗小11歲,在女王面前就是個小鮮肉。婚後兩個人甚至很少見面,連子嗣都沒有。
不過無論兩個人的感情如何,在他們成婚後英國就進入二元君主制狀態,菲利普就這樣坐上了英國國王的寶座,英西兩國也就此結盟。

英國,差點亡國了

這波操作可謂皆大歡喜,一方面讓瑪麗一世得到了天主教大國的支持,一方面菲利普得到了英國王位,最後還讓羅馬教廷非常開心,因為「宗教造反急先鋒」英國終於回歸了天主教朋友圈。
然而好景不長,這段深受羅馬教廷祝福的婚姻僅持續4年就壽終正寢,1558年,瑪麗一世病逝。菲利普雖然一度是英格蘭國王,但他畢竟是個女婿,現在女王都沒了,又沒有子嗣,這個位置很快就跟他沒啥關係了。
不過菲利普可不願放棄英格蘭的大好河山,那怎麼辦呢?
不要緊,瑪麗沒了還有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當時的合法繼承人,於是菲利普果斷選擇路徑依賴,轉個背就向伊麗莎白求婚去了。

英國,差點亡國了

二十多歲的伊麗莎白青(王)(權)(在)(手),求婚者排成了長隊,其中前姐夫菲利普是動作最快的,排在第一個。
這是所有女人羨慕的場景,那麼伊麗莎白會做何選擇呢?
伊麗莎白很像她的父親,她是個新教徒。
個人的宗教信仰選擇有很多原因,但是客觀上來說,當時作為一個國王去選擇新教,擺明了就是在追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而追求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肯定是為了在自己的國家建立起一個獨立的中央集權。做出這樣選擇的人,會甘心把權力分一半出去嗎?
所以雖然擁有眾多追求者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擺在伊麗莎白面前的道理卻很簡單:
只要我不嫁,整個英國就都是我的。
婚姻只會分掉女性一半的家產,王權則讓女性徹底走向獨立。
 
伊麗莎白最終決定做自己的女王,誰都不嫁。於是大權獨攬的伊麗莎白也因此成為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童貞女王」。
英國,差點亡國了
當然,這樣的選擇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伊麗莎白從此失去了國際盟友,只能獨自一人面對國內外的各種敵對勢力。
三十年後,當菲利普二世的無敵艦隊向英國開去時,他和她之間已經沒有了當年求婚時的花前月下,只剩下一個老頭子要絞死一個老太婆的執念。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年近花甲的伊麗莎白需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坎要是邁不過去,羅馬教廷的絞架就基本沒跑了。她現在需要靠一己之力撐住搖搖欲墜的都鐸王朝。
 
不過能在充滿敵人和男性權威的政治世界裡獨立支撐數十載,女王自然也非等閑之輩。
1588年7月29日清晨,這個孤寡老人從卧榻中起身,用厚重的粉底遮住枯槁的面容,用粉紅假髮掩蓋稀疏的髮際,站在華麗的服飾里,以半神的形象出現在臣子面前,開啟了這場命運的決戰。
英國,差點亡國了
03
渺茫的希望
英國對西班牙乾的事情雖然不地道,但是國家之間沒有什麼道義可言,只有利弊取捨和成王敗寇。你是竊賊還是雄主,並不是看你之前干過什麼,而是看你最後能不能打得贏。況且西班牙去美洲掠奪當地資源的行為也談不上有多地道。
大戰在即,伊麗莎白在戰略上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陸地決戰,等西班牙軍隊登陸後,雙方陸軍在英格蘭的土地上決一死戰。
這個選擇要求海軍作戰以配合陸軍為主,保存實力,騷擾對方。這是一個保守的戰略,不過因為英國海軍的紙面實力不如西班牙,所以保存實力也不失為一個穩妥的選擇。
第二個選擇就是海洋決戰,這個選擇要求海軍在敵方登陸前全殲敵方艦隊。
這個選擇沒有退路,如果海戰勝利,那麼陸地自然安全;而如果海戰失敗,則英國將被徹底封鎖,且無力再阻擋歐洲大陸源源不斷的支援,失敗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靠打劫才能勉強維持生活的英格蘭窮困潦倒,女王伊麗莎白治國講究一個「摳」字。她一直捨不得在陸軍身上花錢,所以陸軍的裝備嚴重短缺,連足夠盔甲和火槍都沒有,甚至還在使用弓箭,戰鬥力比臨時招募的民兵也強不了多少。
不過海軍的境況則完全不同,皇家艦隊雖然名義上是英國的海軍,但實際上裡面的大多數艦船並非王室所有,而是一個個海盜個體戶。

英國,差點亡國了

可以這麼說,英國的陸軍相當於一個國營單位,海軍則相當於一個公私合營的股份制單位,英國王室並不完全擁有海軍,只是佔據一部分的股份。
這些個體戶海盜並不需要固定的軍餉,他們平時的工作模式是接受各種投資,開啟各種冒險項目,贏了就回來各種分紅,輸了就餵魚下輩子再見;這裡面最重要的投資者就是伊麗莎白。
也就是說這支海軍不僅不花你的錢,還能給你賺錢。
這個模式對於無利不早起的伊麗莎白來說非常完美,不過按照我們通常的觀念看,這種「股份制軍隊」的忠誠度恐怕會很成問題,他們說到底只是一群僱傭軍。
然而在這次戰爭中,他們的忠誠度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因為西班牙是這些海盜共同的敵(錢)(包),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沾滿了西班牙人的金幣和鮮血。
 
說白了,這些海盜和伊麗莎白是坐在同一條賊船上,船要是沉了他們一個也跑不脫。所以同仇敵愾是這支海盜軍團的唯一選擇。
伊麗莎白對這支「 國營陸軍」的斤兩心知肚明,她很清楚,現在唯一有資格擺上賭桌的籌碼只有這支股份制皇家艦隊。所以女王很快做出了決斷:
養盜千日,用盜一時,全員進行海洋決戰。
大敵當前,承載英國命運的英格蘭主力艦隊在英國南部的普利茅斯港嚴陣以待,另外還有一支分艦隊駐紮在英格蘭東南角的肯特郡,用來防禦有可能從弗蘭德斯地區過來的登陸部隊。
英國,差點亡國了
英國主力艦隊的總指揮官是伊麗莎白的親表弟,海軍大臣查爾斯.霍華德勛爵,值得一提的是這哥們從來沒有指揮過海戰…
這看著有些兒戲,不過這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常規操作,關鍵崗位上當然要放上自己的親信貴族,哪怕這個親信啥都不會。當然,伊麗莎白也不是傻子,生死存亡的大事肯定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士來操盤。皇家艦隊的副指揮正是當年那個完成「環球零元購」的海賊王弗蘭西斯.德雷克爵士。

英國,差點亡國了

任命這樣的人作為海軍副指揮官,一方面體現出英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風格,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英國確實也沒有別的人才,這幾十年來盡幹些打劫的營生了。
海盜頭子配表弟,這就是伊麗莎白能拿出的最強陣容
西班牙海軍在人士安排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總指揮是對海戰一竅不通的貴族西多尼亞,這位大佬不僅對海戰一竅不通,甚至還暈船。他走上這個工作崗位完全是被菲利普二世趕鴨子上架強行摁來的。而副指揮則是從基層一路晉陞上來的身經百戰的老水手裡卡爾德。
無敵艦隊總指揮西多尼亞

英國,差點亡國了

英國皇家艦隊停在普利茅斯港準備迎敵的主力戰艦有105艘,這些平時風裡來雨里去的海盜們不缺勇氣,但是他們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知道西班牙艦隊開到哪了。
那個年代沒有雷達和衛星,海戰的進攻方往往佔據著比較明顯的主動。因為還沒有發現西班牙艦隊的行蹤,再加上潮汐的影響,英國艦隊一開始只能蹲在港口裡,而西班牙艦隊則可以從容的制定自己的戰略方針,他們在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
第一是直撲普利茅斯港,與英國艦隊決戰,一舉解決英國艦隊後再登陸,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第二是優先考慮登陸作戰,不主動尋殲英國海軍。
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業餘的西多尼亞和專業的里卡爾德發生了分歧。里卡爾德從專業角度出發認為應該主動進攻普利茅斯港,先把英國海軍辦了再說。西多尼亞就比較官僚了,他打算按部就班的實施國王制定的計劃。
菲利普二世給他的任務是穿過英吉利海峽與友軍會師,然後從馬爾蓋特登陸英國。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會師後的西班牙軍隊將超過5萬人,這支力量不僅可以輕易的摧毀伊麗莎白的老巢倫敦,甚至還可以消滅整個英格蘭的新教勢力,把英格蘭徹底改造成天主教國家。
英國,差點亡國了
(菲利普的計劃)
西多尼亞可不敢輕易違背國王口中的這個宏偉計劃,所以他覺得既然英國海軍不來攔著,咱們就應該優先以國王的命令為重,先去和友軍會師再說。
從官僚的邏輯來看這個思路沒什麼問題,無論什麼時候,聽領導的話總沒錯,只要與上頭的命令保持一致,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沒什麼大的責任。但如果和領導不一致,比如說老大讓你去會師,你跑去攻擊人家港口,那麼打贏了還好說,萬一耽誤了老大的計劃,各種黑鍋就扣過來了。
這種官僚行徑把里卡爾德氣得半死,不過沒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無敵艦隊最終沒有直撲普利茅斯港,而是朝著英吉利海峽開過去。
當無敵艦隊從普利茅斯的門口路過時,英國人總算髮現了西班牙艦隊的行蹤。百餘艘西班牙巨艦浩浩蕩蕩,他們揚起的風帆遮住了整片天空。西班牙蓋倫船最長可達55米,排水量甚至可達500-1000噸,在海面上就如同一座移動的城堡。英國的小海盜船只能自慚形穢。
英國,差點亡國了
(現代復原的蓋倫船)
船大意味著船艙內裝的兵多,這在當時的海戰里是一個巨大的優勢。為什麼船艙里的士兵數量會成為海戰的優勢呢?這和當時的海戰模式有關。
雖然那個時候大家已經用上了火炮,但是這些火炮的威力並不大,炮彈都是些個頭不大的實心球,就算打中了也只能在船身上砸個小窟窿,遠不能讓一艘木船沉沒,所以當時海戰中的炮戰也就是打個熱鬧。
真正決定勝負的是兩船接觸後士兵之間的拼殺,接舷戰才是主流。進攻方的士兵會跳到對方船上進行甲板械鬥,所以士兵多自然就是優勢了。
而英國的船平時都是拿來打劫的,講究的是個神出鬼沒,再加上平時的對手都是些裝貨為主的商船,所以英國船都不大,也不需要帶多少士兵。這一次碰上了當時世界上體積最大載兵最多的西班牙軍艦,基本上是凶多吉少了。
 
04
海峽鏖戰
出現在普利茅斯港門口的西班牙人沒有去攻擊港口,而是朝著英吉利海峽全速前進。
英國,差點亡國了
按照西班牙人的估計,英國艦隊應該會出現在自己的前方,阻攔自己前進的道路,然後雙方開啟正面決戰。西班牙人將用巨大的艦船和數量龐大的士兵消滅對手。
 
然而等到7月31日太陽出來的時候,西班牙人發現英國艦隊居然出現在了自己的後方。
英國,差點亡國了
這是英西海戰中出現的一場戰術革命:英國艦隊壓根就沒打算跟西班牙艦隊進行接舷戰。
雖然英國艦隊的士兵數量遠不如西班牙,但是英國人的船不僅比西班牙的快,而且火炮威力更大。這得益於英國在十幾年前完成的一次艦隊革新。
從1573年開始,英國的造艦思路就轉向海上炮戰,增強了航行速度和艦載火炮的威力,也就是說他們拿來做炮彈的實心球的個頭要比西班牙的大。
所以英國艦隊一直在利用自己的速度保持和西班牙艦隊的距離,並利用大火力的火炮攻擊對方。西班牙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場面,對方這種不按套路的打法令西班牙人非常惱火,他們船上的步兵一直在叫戰罵娘,而英國的軍艦則不為所動,一直躲得遠遠的開炮
英國,差點亡國了
在幾個小時的交戰過程中,英國艦隊總共發射了2000枚炮彈,西班牙僅回擊750餘發。從數據上看英國艦隊對西班牙艦隊形成了火力上的絕對壓制,不過等硝煙散去,大家才發現這一通折騰下來雙方一艘船都沒沉…戰術革命任重道遠,西班牙艦隊揚長而去(後來航行過程中因為操作失誤損失了兩艘艦船)
儘管2000多發炮彈打了個寂寞,但這一仗還是讓英國人頗為得意,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成功阻止了西班牙艦隊攻擊普利茅斯港的企圖。只不過西班牙艦隊本來也沒有攻擊普利茅斯港的打算。
這裡體現出了英國人的一個尷尬之處,他們並不知道西班牙人到底打算幹什麼,只能假設他們會試圖佔領英格蘭南部海岸的某一個深水港。
所以後面的局勢就比較有趣了,西班牙艦隊浩浩蕩蕩的在前面開,英格蘭皇家艦隊就屁顛屁顛的在後面跟,一旦西班牙人靠近某個英格蘭的深水港,英國人就趕緊衝上去阻止他們人靠岸,也不管西班牙人是不是真的想靠岸。
8月2日,西班牙艦隊接近韋茅斯港,於是雙方又是一通混戰,西班牙人收穫一堆船板上的窟窿,英國人心疼一波大量消耗的彈藥,雙方又是一艘船也沒沉,然後大家接著往前開。
英國,差點亡國了
8月3日,無敵艦隊又接近了懷特島。懷特島內側有個索倫港,這是英國南岸最好的深水港之一。英國艦隊又準備開始保衛懷特島的戰鬥。
然而實際上西班牙人對英國南部的這一串港口根本沒什麼興趣,無敵艦隊的目標是直接開到英國東南角的多佛海峽,和駐紮在弗蘭德斯的2.7萬名西班牙陸軍會和,然後護送陸軍的駁船登陸英格蘭,徹底摧毀這個國家。
也就是說之前英國人在普利茅斯港和韋茅斯港的英勇作戰都是自作多情。
不過到了懷特島的時候,情況起了變化。負責指揮弗蘭德斯軍團的是帕爾瑪公爵,而從無敵艦隊出發到現在,無敵艦隊指揮官西多尼亞就一直沒和帕爾瑪聯繫上。
中世紀沒有微信,無敵艦隊和弗蘭德斯軍團的聯繫靠的是小船送信。而送信的海域現在是情況複雜的戰區,這導致信息傳達充滿不確定性。

英國,差點亡國了

所以雖然菲利普二世在無敵艦隊從里斯本起航前就早早寫信把自己的戰略部署寄給了帕爾瑪公爵,但是直到西多尼亞都開到英吉利海峽了還沒收到回信。
我們現在很難搞清楚菲利普是哪來的信心,在如此脆弱低效的通信基礎上去制定一個需要兩個相距上千公里的兵團緊密協作才能完成的宏偉計劃。
他大概認為自己真的有上帝保佑吧。
現在西多尼亞眼瞅著再開幾天就到會師地點了,卻仍不知帕爾瑪那邊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這個會師顯然沒法會。
所以西多尼亞不得不面臨一個很現實的選擇:先找個地方停泊一下等等友軍的消息。
那麼在哪停呢?眼前這個懷特島再合適不過了。
英國,差點亡國了
當然對於英國人來說,無論西班牙的葫蘆里裝著什麼葯,反正你靠近港口了我就得衝上去干。不過這一次德雷克在戰鬥前陷入了沉思,畢竟前兩場戰役打出去幾千發炮彈,一艘敵艦也沒擊沉,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來放煙花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不對本方艦隊的前途產生懷疑。
不過德雷克作為一個海盜,他解決問題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既然有懷疑,那我就找個機會再試他一試。於是他就開著自己的軍艦沖向了一艘落單的西班牙艦船,親自下場測試了一下大炮的有效距離是多遠。
為了測試出最有效的距離,他一度把船靠到了100米以內,這距離已經很容易被對方攆上並登船。不過正是在這個距離內,英國的大炮終於發揮出了真正的實力。
還是得湊近了打。
8月4日凌晨,準備奪取懷特島的西班牙艦隊向英國艦隊發起攻擊,懷特島戰役打響。
英國,差點亡國了
和前兩次戰役不同,之前一直與西班牙艦船保持距離的英國艦隊這一次衝到了西班牙人的跟前。正當西班牙人以為他們期待的接舷戰就要開始時,突然發現自己的艦船遭到了來自英國大炮的沉重打擊。
在英艦的攻擊下,西班牙人的艦船硝煙瀰漫木片橫飛,這些巨艦上的船員們第一次感受到了沉沒的危險。
 
對於西多尼亞來說,他的首要任務是帶著這些軍艦和友軍會師,所以「保船」一直是他的底線。看到這一次英軍炮火如此猛烈,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認慫,趕緊下令撤退。
因為撤退得及時,西班牙人並未在這場戰役中損失艦船,不過此戰中英國大炮體現出來的威力讓德雷克和霍華德信心倍增。
西班牙艦隊副指揮里卡爾德則對西多尼亞的懦夫行為非常不滿,這個瞻前顧後的選擇讓無敵艦隊徹底失去了佔領一個英國港口的機會,他們只能改變方向,前往法國的加來港停泊,等待帕爾瑪公爵的消息。
英國,差點亡國了
 
05
孤注一擲
西班牙艦隊對帕爾馬公爵這種「不在服務區」的情況非常焦慮,他們只能漫無邊際的蹲在加來港,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送來的回信。
而英國人並不知道西班牙人的焦慮,他們只知道西班牙人去了加來,而就在離加來僅20多公里遠的地方就有一支強大的陸軍正在集結。英國人這時候才明白,原來無敵艦隊是來護送這支陸軍登陸的。
這個局面令伊麗莎白崩潰,雖然之前的英國海軍已經力戰三輪,但並未能傷及無敵艦隊皮毛,如今眼瞅著敵方要順利會師,真正的大BOSS馬上就要渡海而來,女王的心都要碎了。
考慮到加來港離英國距離僅30多公里,伊麗莎決定擺駕迴鑾,從郊區的里士滿宮回到了倫敦中心的正式王宮。這裡能提供更好的防禦,女王此時已經做好了最後一戰的準備。
英國,差點亡國了
(聖詹姆斯宮)
那麼英國艦隊該怎麼做呢?他們一路過來守住了普利茅斯,韋茅斯,懷特島,不過現在看來這些成績並沒有什麼卵用。
正如前文所述,德雷克是個海盜,他解決問題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在這個海賊王看來,現在的情況是明擺著的:如果坐等無敵艦隊和帕爾瑪領導的弗蘭德斯軍團會師,那麼一切都完了。
所以儘管目前還不知道西班牙方面的具體情況,但是對於英國艦隊來說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他們只能有多快趕多快,第一時間殺進加來,豁出一切也要趕在西班牙人會師之前把他們的船送進海底。
而此時離友軍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西班牙艦隊是否已經穩操勝券了呢?
表面上看似乎沒有懸念,西多尼亞儘管水平業餘、性格懦弱,但是好歹是把大部分軍艦帶到了友軍身邊,完成了菲利普二世的戰前部署,接下來只需要等待合兵一處雷霆一擊即可。
然而他的副手裡卡爾德此時卻憂心忡忡。
加來離英國非常近,互相之間一馬平川,英國人站在多佛的峭壁上甚至可以直接看到無敵艦隊的風帆,里卡爾德心裡清楚,德雷克他們隨時會攻過來。
英國,差點亡國了
這也是為什麼里卡爾德一直主張佔領一個英國港口的原因。英國的一些海灣不僅有助於防禦,而且即使艦隊遭到嚴重的打擊,船里的士兵還能直接上岸去進攻英國。
無敵艦隊裝載的士兵並不少,雖然不足以摧毀整個英格蘭,但完全有能力拿下倫敦,逼迫伊麗莎白簽個城下之盟。但是停靠在法國的加來就非常被動了,他們只能等待敵人的行動,而無法對英國本土造成任何威脅。
里卡爾德唯一能祈禱的,就是友軍比英軍先到。此時西多尼亞終於收到了帕爾瑪的來信,帕爾瑪在信中說他現在還沒開始裝船,所以讓西多尼亞再多等些日子。
西多尼亞:艹
此前西多尼亞率領全體艦隊緊趕慢趕,就是為了能儘可能早的和友軍會師,結果好不容易趕到會師地點了,友軍還在曬太陽。
英國人並不知道帕爾瑪在曬太陽,所以這邊無敵艦隊剛剛停好沒兩天,德雷克就火急火燎的殺過來了。
8月7日晚上,八艘表面布滿燃油,內部裝滿炮彈和炸藥,船身燃著熊熊大火的英國艦船沖向無敵艦隊的停泊區。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一幕非常眼熟。德雷克趁著夜色對在港口拋錨的無敵艦隊發起了火攻,史稱「火船之夜」。
英國,差點亡國了
火船來勢洶洶,西多尼亞下令全體躲避火船。對於駕船技術高超的西班牙人來說,躲避幾艘無人駕駛的火船並不困難,但問題是他們此時處於拋錨停泊的狀態,開始躲避之前得先把錨給拉起來,然而在緊迫的形勢和巨大的恐懼下,西班牙人已經顧不得起錨,而是直接把主錨砍斷了事。
砍斷主錨的西班牙艦隊順利躲過了火船的進攻,但是沒有錨意味著他們無法再次穩當的停靠。於是西班牙人的陣型陷入混亂,艦隊開始分崩離析。
這正是德雷克火攻所追求的效果——恐懼。
8月8日,等太陽出來後,英國人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德雷克一馬當先殺入西班牙艦隊中,英國艦隊第一次近距離與西班牙艦隊決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英國火炮的威力。英國火炮不僅威力大,而且開炮速度是西班牙的5倍,在英軍猛烈的攻擊下,西班牙人甚至無法連續裝填彈藥。大直徑的炮彈將西班牙的船板打出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如同子彈般飛向船內的西班牙士兵,對西班牙士兵造成重大殺傷。
英國,差點亡國了
(近距離炮戰的雙方艦隊)
終於,無敵艦隊的巨艦開始一艘一艘的沉沒。西班牙人被英軍肆意宰割了8個小時,死傷數量達到6000餘人。
下午5點,英國人的攻擊總算停止,這倒不是因為德雷克覺得打夠了,而是炮彈很無奈的打完了。此時的無敵艦隊雖然已經遭受重創,不過主力尚存,所以德雷克趕緊寫信催促後方補給彈藥,想趁這幾天再補上一刀。
然而得到勝利消息的伊麗莎白並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想法,而是心疼起自己的小錢錢來,最終囊中羞澀的她拒絕了德雷克的補給請求。
作為一個貧瘠島國的當家人,花小錢辦大事一直是伊麗莎白的信條,關鍵時候她決定把錢省下來,去賭一把西班牙艦隊不會進行反擊。而老天爺也似乎站在伊麗莎白這一邊,此時風向突變,正在猶豫要不要反擊的西班牙艦隊因為沒錨停不穩,被一下子吹往北方蘇格蘭的方向去了,這下英格蘭的風險算是徹底解除。
被吹到北海的無敵艦隊又遭遇風暴損失了40條船,12000人。只有65艘船回到老家。不過捅了大簍子的西多尼亞運氣不錯,最終倖存下來,也沒受到什麼懲罰,畢竟皇親國戚又聽話;而受盡官僚主義折磨的里卡爾德則在回到西班牙後抑鬱成疾,三天後病逝。

英國,差點亡國了

在確認無敵艦隊往北敗退後,伊麗莎白就從聖詹姆斯宮現身,乘坐船隻,在沿岸百姓的注視下沿泰晤士河前往蒂爾伯里軍事要塞,在她的將士面前進行了一場載入史冊的勝利演講。
「我來到你們中間,和你們大家一起同生共死。為了我的上帝,我的王國,我的子民,我的榮譽,我的血統,葬身黃土也無怨無悔」
「我明白自己長就一副柔弱女子的身軀,可我卻有著一國之君的心胸,也是作為英格蘭國王的雄心,定不容許帕爾瑪或歐洲其他公爵侵犯我們領土這等奇恥大辱。」
對於英國歷史而言,這場戰爭是伊麗莎白神話的開端。
英國,差點亡國了
06
結語.王朝起落
1588年英西海戰對於英國來說是一場國運之戰,它避免了英國亡國的命運,標誌著英國開始以強國的姿態加入到列強紛爭中。另一方面,在這場海戰中出現的以炮戰為主的戰術革命,也逐步成為日後海戰的主流。
很多人也把這場戰爭理解為西班牙霸權衰落的開始,不過平心而論,這場戰爭對於西班牙的影響其實較為有限。當時的日不落帝國畢竟財大氣粗,此戰中遭受重創的無敵艦隊很快得到了重建。
後來西班牙還和英國交手過多次,總的來說西班牙勝多敗少,仍然佔據著競爭的主動。
然而在這場戰爭之後的幾十年里,西班牙還是無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不過這與1588年的海戰關係不大,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自己。
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共得到18600噸註冊白銀,200噸註冊黃金。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有83%被西班牙佔有。
 
金銀就是當時的世界貨幣,從新世界源源不斷的把金銀運回來,效果跟天上掉錢差不多,就像是今天的石油大佬。
於是西班牙也和今天很多的石油大佬一樣,陷入了資源詛咒:這裡通貨膨脹嚴重,消費主義盛行,社會風氣奢侈糜爛。
躺贏的西班牙人逐漸習慣了不去投資本國工商業,是直接用金銀購買國外昂貴的商品(反正錢多),這又導致其國內的工商業極度萎靡。不僅如此,貴族們甚至還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搞工商業的外國人一旦崛起,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
於是來錢太容易的西班牙人就此走上了產業空心化的道路(這似乎有點眼熟……)
除此之外,一代雄主菲利普二世的行為也是導致西班牙衰落的重要原因。這位君王是個宗教狂熱分子,他四處樹敵,進行了大量沒有實際利益的宗教戰爭。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就是說不符合國家實際利益的事情不要去做,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去決定國家戰略。
而菲利普二世打起仗來根本不管劃不划算。
就比如1588年這場和英國的戰爭,本來打一場小規模的戰役教訓一下英格蘭,讓伊麗莎白賠個款認個錯,停止海盜行為就可以了。結果菲利普二世非要興師動眾,不惜付出舉國之力也要把英格蘭徹底從一個新教國家改為天主教國家。
這個目標實在太過宏偉,需要調動的資源規模太過龐大,稍有差池就會出現巨大的混亂。而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出錯的概率著實不小。
而且菲利普不僅和英國長期鏖戰,還和法國、奧斯曼帝國等大國打不清楚。連年征戰加劇了本國的經濟危機,西班牙每年從殖民地掠奪的金銀遠遠不能支撐巨額的戰爭開銷。
所以別看西班牙表面富得流油,其實手頭並不寬裕,他們應對資金不足的辦法是大量舉債。但是整天打這種沒利益的戰爭怎麼可能還得起錢,那麼債務到期了怎麼辦呢?菲利普二世這個理財天才的解決方式是宣布破產,即說不還就不還了。
1575-1596年,堂堂日不落帝國國王菲利普二世兩度宣告破產,拒付國債。
這種行為不僅嚴重透支了自己的信譽,還把王室御用的大型商號給帶崩了,進而又導致了一連串的債務危機。到1598年菲利普二世嗝屁時,西班牙已經債台高築,無力回天。
菲利普二世退出歷史舞台標誌著西班牙的全球霸權走向沒落,全球海洋開始進入到群雄逐鹿的時代。
英國則完全繼承了伊麗莎白奉行的精緻利己主義精神,在他們覺得繼續和西班牙爭鬥已經不再划算後,就果斷選擇洗腳上岸,在17世紀初正式停止了官方資助的海盜行為。
此時的英格蘭已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島國,而是全球海洋爭霸的角力者之一,新世界的宏大畫卷正向他們徐徐展開。那支曾經的海盜艦隊後來也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稱: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差點亡國了
小插曲:
 
最後,就在17世紀初的歐洲各國摩拳擦掌準備在海上大幹一場的時候,英國這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英國一直是宗教改革的急先鋒,他們反對羅馬教廷的態度非常堅決,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英國人認為這個改革不夠徹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本質上是要打破教皇和教士們對神權的壟斷,除掉這群橫在上帝和普通人之間的「中間商」。
但是包括英國在內的各國宗教改革,其最終的結果只是把教皇和教士這個「中間商」換成了該國的國王。這對於國王來說確實是打破了神權的壟斷,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中間商」仍然存在。
所以在歐洲的宗教改革中一直活動著一個最激進的派別——加爾文派。
他們反對一切神權壟斷,認為教會應該是無形的。在這個理念下,普通人不需要藉助任何「中間商」就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
這個派別在當時看來實在過於激進,所以這幫人在主流社會裡就顯得非常極端,到處受到排斥,整個歐洲都沒有他們的容身之所。
於是在1620年,一群走投無路的英國清教徒(屬於加爾文宗)來到了普利茅斯港,他們乘坐上了一艘小型英式蓋倫船,前往美洲大陸去尋找新的生活。
這艘小型蓋倫船的名字叫「五月花」。
 
英國,差點亡國了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