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業能否大國崛起?

1.網上開始流傳起人民黨在印度各邦慘敗的消息。

在近期結束的印度五邦地方議會選舉中,總理莫迪領銜的印度人民黨遭遇慘敗,以懸殊的選票差距在切蒂斯格爾邦和拉賈斯坦邦輸給了拉胡爾·甘地帶領的國大黨。

這些邦是印度人口重心地,也是人民黨的根基所在,丟失這些邦,就好比中國台灣地區的民進黨,丟失了大本營高雄。

獲得勝利的國大黨是一臉懵逼的,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贏得這麼輕鬆。

而5年前的大選,人民黨幾乎獲得印度全境的勝利,將國大黨壓制到只剩兩個邊緣無關緊要的小邦。

現在,距離2019年5月的印度大選,僅僅只剩5個月。

留給現任總理莫迪的時間,不多了。

印度製造業能否大國崛起?

曾經么么噠,如今不行啦 

 

2.人民黨在印度剛剛執政5年,屁股還沒坐熱,莫迪宏偉的治國策略剛剛翻了個開篇,就有可能走下坡路了。

而這一次,情感多變難以捉摸的印度人民,將選票投給國大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家勞動參與率下降了2.4%失業率達到了6.9%,廢鈔令後,就業人口從4.07億,降低到了3.97億。

蘋果手機在印度市場佔有僅為可憐的1%,是因為印度城鄉生存着大量在溫飽線徘徊的貧民,只能消費得起300元美金以內的手機,這些人口,是整個印度的就業主力。

現在,這些待上崗的富餘勞動力們,開始不高興了。

印度製造業能否大國崛起?

13億人口的印度最重要的問題是就業問題

 

3.人民黨一直是有自信的。

人民黨在印度實行兩手抓政策,一手抓印度教,一手抓經濟,以印度教團結民眾(他們在吉吉拉特邦為帕特爾修了個全世界最高的雕像),以經濟建設說服民眾(莫迪上台時,答應每年提供1000萬就業崗位),在人民黨從國大黨手中奪取國家政權的過程中,兩手抓的策略一直進行得很順利。

印度製造業能否大國崛起?

印度建成的印度教雕像是世界最高雕像,不過它是中國南昌製造

現在,有一隻手抓不緊了。

CMIE數據顯示,印度勞工參與率(LPR)約為47%至48%,在印度實行廢鈔令後急劇下降,至今仍未恢復。

印度10月的失業率,已經是最近兩年新高。

在全球貿易戰如火如荼的今天,世界流動性大大降低,全球銀根緊縮,美國按季度加息,想再依賴國外的資本投資,短時期內已經不可能再拉動印度的就業市場。

印度超過50%的人口小於25歲,他們急需工作。

人們把目光投向莫迪時,都在尋找那答應好的1000萬就業崗位。 

4.從一開始,印度國家崛起的布局之路,就出現了大問題。

一個國家從貧窮到發達的崛起過程中,要切成兩個檔次來看,一檔是5000萬以上人口國家,另一檔則是5000萬以下人口國家。

5000萬以下人口的國家或者地區,只要專心發展一兩個點就可以,比如澳門專註博彩,新加坡專註煉油業、國際貿易,香港則是金融服務、貿易物流,馬爾代夫專註旅遊業等。這些產業的特點是上下游產業鏈短,來錢相對乾淨,輕鬆。

但凡擁有5000萬以上人口的國家,要想擠進發達國家圈,必須在某幾個大產業佔據世界頂尖的位置,比如韓國5100萬人口,帶動這樣的國家,則需要在產業鏈更長的半導體(芯片製造僅次於美國),造船,汽車,存儲等進入世界一流或二流—韓國自嘲一輩子離不開三星和交稅,是因為三星是韓國的支柱產業公司,上下游鏈條可以養活整個韓國的主體經濟,其他衣食住行小產業附帶養活其他韓國人。

而中國體量這麼龐大的國家,要養活14億人口,就必須干苦活,累活,臟活,不得不將聯合國的工業體系門類全部吃下要想全體國民生活水平有質量,還必須要進入所有工業體系門類的中高端,才有可能擠進發達國傢俱樂部。

我們看中國的崛起之路,1960-70年代出生的這一波人口紅利,整體受教育程度低,國家也是以簡單的三來一補企業為主,給發達國家做牛做馬,苦苦熬過20年,等到1980-90年代出生的人成長起來,一大波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走上了工程師一類的崗位,中國就可以升級整個國家的產業鏈條—大家如果留意下新聞里西昌衛星發視中心的畫面,中國的科研專家現在全是年輕面孔,2003年時的畫面全是白髮蒼蒼的老專家。

而現在大家在抖音里特別喜歡調侃的程序員,就是80-90年代出生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中產階級代表,光是這種人群,中國就至少有500萬。

可見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要想成長起來,必須要脫一層皮,吃幾十年的苦,在世界產業的低端搶產業鏈條長而利潤稀薄的飯碗,卧薪嘗膽二十年,默默承受血汗工廠與環境污染的副作用,再提高科研教育的支出(中國科研支出佔比可查閱我上篇寫華為的文章),培養出下一代精英。

擁有13.4億人口並且還在高速增長的印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還在靠農業或者農業附屬鏈為生,還遠遠沒有完成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奠基(全靠印度有亞洲最好的可耕種土地,才能養活這麼多人口),工業占國家GDP的27.6%,只僱用國內17%的勞動力,最讓人驚訝的是,印度的第三產業佔全國GDP的50%,集中在勞務輸出,金融服務,交通服務,通信等。

世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一般都超過了60%,但同樣身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領域深耕精種了三四十年的中國,現在的第三產業所佔國家GDP的比重,也不過51.63%。

像印度人十分自豪的軟件業,培養出了部分精英,使印度人成為了世界許多500強公司的CEO,職業經理人牛得不行,在微軟的中國人曾遭到印度人血洗,但鏈條這麼短的軟件行業,能惠及到多少民眾?

而中國,從來不培養世界500強CEO,直接培養世界500強。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數據,看出一個問題,就是印度在迴避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

製造業能給窮國帶來的好處,遠遠不只解決就業這麼簡單。

窮國專註製造業,可以使大量閑散的農業人口轉型成工業人口(就是需要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並且能帶動整個國家的大基建,提高整個民族的知識文化水平。

中國東莞製造業最輝煌的時候,開往深圳的國道是不能堵車的,一旦堵車,全世界的主板就要漲價,因此政府大力建設基礎設施,今天的長三角和珠三角,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地鐵,密密麻麻如同蛛網(長三角的公共系統比珠三角更好),而直到2018年,印度高速公路也僅僅有942千米,不到中國的1%,高鐵僅508公里,跟中國的2.5萬公里完全不在一個世界。

發展製造業和基礎建設是同時發展的兩條線,製造業的進步,會倒逼基建的增長,降低失業率,提高人口素質,也會幫助大量農業人口轉型成工業人口。

當然,我們不能用中國的視角去責怪印度的基建發展,印度基建慢有他們自己國家的特殊原因,公路鐵路鋪設過去需要拆房平田,會遭到當地民眾的極大阻撓,印度這種阻力是中國的上百倍。

基建的輻射優勢又遠遠不止在縮短兩地距離這麼簡單,印度是一個語系,宗教,族群複雜的國家,就好比一個東北人跟一個雲南人從來不相往來,各自連縣城都沒出過,你能讓他們有多少認同感?英國一直說「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一個國家概念」,就是指這方面的原因,印度人的國家認知感並沒有那麼強烈,普通民眾對政府的認知最多到邦這個級別了,他們到別的邦,語言、宗教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雞同鴨講,只有擴大基建,降低出行成本,讓各個邦的人互相往來,讓民眾有大量的溝通,印度這個國家才能更有凝聚力。

可見任何一個從貧窮起步的人口大國,要想崛起,必須先從低端製造業開始抓起。

而嫌棄低端製造業的多人口國家,都會遭到經濟規律的反噬。

 

5.但在製造業的爭奪上,印度已經落後越南了。

每年廣西甘蔗豐收時,就會有大批越南人越境進入中國打黑工,每月能掙2000元人民幣,當地人說,越南人「踏實苦幹,從不抱怨加班加點」,相比於儒家文化圈的越南人(東南亞只有越南算儒家文化圈),印度普通民眾的工作效率要低許多,相對更散漫一些,在中國開始淘汰低端製造業後,越南這些年在迅速接收並消化製造業,國外投資FDI有60%用於實業發展,從2016年開始,越南的紡織品出口佔比已經被電子產品和電腦超越,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已經完成了一小部分,開始緩慢升級。

越南對待工業的態度非常像前輩中國,前行的腳步踏實認真。

印度製造業能否大國崛起?

高速發展的越南,是印度現在最大的工業化對手

印度擁有體量優勢,現在韓國、中國各品牌都開始在印度建手機工廠,印度的汽車銷售量是全球第四,不過賣得最好的是不到一萬元人民幣的汽車(感覺這個不能叫車了),印度提出過2026汽車製造計劃,爭取在2016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對GDP貢獻12%,占製造業比重40%,在政府扶持下,印度是全球汽車零部件的高質量供應商,但是印度政府進行的稅制改革並不成功,中央政府收完稅後,地方政府還要再刮一次地皮,變相收費,使很多汽車企業不堪重負。

越南2017年FDI總額達到359億美元,比上年瘋狂增長了44%,而印度這樣人口十倍于越南體量的國家,FDI同期僅為448.5億美元,而且增長率只有3%。

可見在製造業的爭奪上,越南已經領先印度半個身位。

 

6.現代中低端製造業總是在幫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奠基後,流向下一個擁有更多廉價勞動力的窮國,在歐美誕生後,先是流向了日韓,接着從日韓流向中國的長三角和珠三角。

在中國給世界做出一個很好的工業升級的範本之後,印度是下一個本應該承接工業立國的表率,是發展中國家自強不息的下一任代表,但現在基礎工業下一個主要流向的國家,是GDP增長率6.81%的越南,而不是一直在奇葩修改GDP統計法的印度(居然有這種操作)。

而越南,即將成為下一片投資熱土。

 

7.2019年的印度大選即將開始,從開始布局時就沒有想好和越南搶奪製造業的印度,已經感受到了競爭落後造成的惡果,失業率高企背後貧民們焦燥不安的目光,已經轉化成各邦手中充滿不信任的選票,將國大黨在各邦重新推上了前台。

而人民黨莫迪剩下的時間,確實已經不多了。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