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1998年的《玻璃之城》,導演還是擅長文藝愛情的張婉婷。

張婉婷的電影有她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的電影里從來沒有人愛得死去活來,對愛情永遠是明月清風,值得久久玩味,堅韌淵長,很有部分民國上海電影人的風骨。

也可以說,是於平靜中自生力量。

《玻璃之城》的前半段略好於半後段,黎明和舒淇相愛的校園情境拍得電影院里全是浪漫的氛圍,空氣中《Try to Remember》的歌聲繞樑不散,到了後半段降顯乏味,略帶白描開水的枯燥,失去了前半段娓娓細述的輕柔感。

電影里舒淇看黎明時的眼神,根本不是在演電影,那是真正的深愛時的眼神。

倆人因為這部電影相戀,談了七年,大概拍電影時附帶著真情實感,舒淇演得分外動人。

電影講述有情人難成眷屬命運弄人的故事,但從另一個主角來說,其實也只是講了一次包裝過的婚外戀,但是愛情的細節部分過於美好,電話亭,操場,飛機,try to remember等等讓人感到真實的疼痛感,道德便讓開了道路,供大家吸食甜蜜的鴉片。

算是四分之三部好片,可惜第二年,題材近似的《心動》上映,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1999年的《心動》,是張艾嘉作為導演,最好的一部電影。

《玻璃之城》更適合二十歲左右的人看,有愛得熾熱的浪漫感,《心動》更適合中年人看,有回望人生時的悲切感。

故事分為兩段,前段平鋪直述,講述1977年,金城武和梁詠琪高中時相戀又一時負氣分手的故事,後段花式穿插,回望22年後,兩人深愛著對方最終又沒在一起的恩怨史。

莫文蔚在裡面起先是梁詠琪的閨蜜,趁兩人分手時,去日本追到金城武結婚,得知兩人恢復聯繫時,果斷又離了婚,不久死於癌症,在她的遺書里,有很愛梁詠琪又愛金城武的雙性戀傾向,她的人生充滿矛盾,有一種始終抓不住人生的錯覺,讓人愛不起來,又恨不起來,看著她平靜地裝進棺材裡被靈車拖走,全片突然充滿了低低的悲涼憐憫的氛圍。

金城武和梁詠琪的故事則起於甜膩,行於酸澀,歸於平靜,兩人都深愛著對方,高中相愛的片段拍得傻甜氣十足,因為負氣而分手,多年後見到雙方瞬間難以自控,中間反反覆復幾十年,始終沒有走到一起,好像看著人生的命運潮起潮落,但浪花始終上不了岸。

導演將情感的洪流先死死勒住,中間只有莫文蔚的死帶了一段節奏,壓著感情不任它泛濫,一直到結尾時,主角雙方日漸年老,再也沒有機會在一起,金城武送給梁詠琪那些天空的照片,記載著他每一個想念對方的時刻,那一刻,導演鬆開了雙手,任情感奔流而出,命運的淚珠還在女主的眼眶裡打轉,觀眾卻已體會到肝腸寸斷的滋味。

《心動》是一壇上好的老酒,你起先品它,以為滋味只是清甜,想不到後勁如此醇厚,你越品它,你越愛它,你越愛它,越忍不住品它。

電影結尾時,金城武和梁詠琪回到1977年,站在夕陽的大樹下遙望遠方。

彷彿看到自己的青春,正緩緩日漸西沉。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1989年的《阿郎的故事》,是一部立人物全面勝利的故事。

我在前面講過,電影無非立人物和講故事,這片一共有三個成功的人物被立住了。

第一個是扮演周潤發兒子的黃坤玄。

這個人物比主角周潤發還要成功,正是因為黃坤玄自然而然的演技發揮,將十歲兒子的純潔,懂事,活蹦亂跳惹事生非的調皮勁演出現實感,全片的情感聯絡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傳遞,父子親,母子親,父母愛情,依次經過他傳導才有了價值,如果不是這個人物精彩的演出,全片根本不會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後來,周星馳拍《長江七號》時,找到的阿嬌,直接照著黃坤玄的樣子來描。

可惜還是沒有黃坤玄演得好。

第二個是周潤髮飾演的阿郎。

阿郎是一個暴躁的回頭浪子,他所有的表達方式都是粗暴簡單的,比如不知道怎麼勸兒子回到母親身邊,直接打一頓逼他離開,他根本不懂溝通,也不解風情,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懂道歉,他沒有心機,跟兒子成天嘻嘻哈哈,家裡打打鬧鬧充滿粗俗與生機,他是深度的直男癌,贖罪也要選擇最激烈的方式。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大明星都敢於做表情,做動作,周潤發演浪子時就是一頭亂髮,時不時面目猙獰,醜陋真實,後來大陸的電影電視,演員都怕做表情影響到了個人形象,顯得面目獃滯,毫無生氣。

第三個是張艾嘉

張艾嘉飾演的阿郎前女友波波,從對阿郎的憎恨,冷漠,到見到兒子後緩緩產生的溫情,疼愛,慢慢對阿郎的諒解,包容,但最後並沒有回到過去,在到這時候,幸好導演收住了感情,沒有讓他們回到愛情,阿郎對波波的傷害是不可逆的,是痛入心扉的,波波不可能因兒子的存在就原諒那麼可怕的傷害,這個情感上的及時剎車,使這個人物得以獲得足夠的真實感。

《阿郎的故事》是一部立人物立得非常優秀的電影,貼近生活的表演讓幾位主角都有血有肉,但講故事並不是特別優秀,結尾時阿郎賽車喪生是比較突兀的,並沒有像《梁祝》里那樣充滿必死無疑的邏輯性,這是為了煽動觀眾的情緒而強塞的死亡,但是因為人物立得太好,觀眾們已經留意不到這種突兀感,依然會因人物的死亡而感受到巨大的悲傷和同情。

因為本質上,《阿郎的故事》,只是一部用愛情包裝的親情片。

第二檔

《都市情緣》,《志明與春嬌》,《半生緣》,《新不了情》,《花樣年華》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1994年的《都市情緣》是我很偏愛的作品,我一直猶豫是把它放在第二檔還是第三檔,故事格局比較小,一直覺得只能放第三檔,但考慮到劇本精緻出色,還是決定放在第二檔。

這片其實講了一部小品劇,黎明在深夜等待吳倩蓮約會,結果被卷進了一樁兇殺案—為了節省劇情空間,直入重點,直接把兩個人勾搭的細節用一個電話就交待了。

就這麼小的格局,編劇還是很認真的給愛情做了起起伏伏的鋪墊,中前期還讓人感覺不到有什麼深情厚意,巧妙安排的傳呼公司的八卦女員工們,對情感做了很好的催化作用,觀眾的情緒在這裡開始被點燃,真正投入到影片里去關心起男女主角的命運。傳呼公司的設計是劇本很出彩的地方,直接將愛情線拔高了一個檔次。

本片其實有兩條線,親情線也處理得很出色,上來交待懦弱的吳孟達給兒子造成的心靈創傷,黎明因此叛逆自殘,父子之間的矛盾隔閡日漸加劇,互相鄙薄,吳孟達先是誤會兒子,知道真相後極力為兒子洗冤,懦弱一生的父親最後在警察局動手打人,不惜被打斷了腿,父子倆終於冰釋前嫌,自己救贖了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電影里,家庭的災難和痛苦,其實都來自於吳孟達這個父親角色的懦弱,當這個角色不再懦弱時,叛逆的兒子就會變成正常人,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才有正常人的愛情。

一個家庭裡面,母親有問題,可能只會毀了她自己,父親有問題,一定會毀了全家。

編劇還十分聰明地讓吳孟達和吳倩蓮街頭兩次偶遇,愛情線和親情線串連在了一起,兩種感情在觀眾內心蔓延,百感滋味交集,愛情和親情因不理解而生,又因理解而解,影片情感價值一下得到了提升。

香港很少見到這樣在劇本上下功夫的電影,前面每一幕後面都有回應,緊湊乾淨,不說廢話,巧妙的情節安排配得上放在第二檔。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2010年的《志明與春嬌》,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特別淫蕩,特別清純,特別生活。

淫蕩在於,片子里到處是葷段子,充斥著成年人的性曖昧。

清純在於,講的是一段追求靈魂伴侶的故事。

彭浩翔敢於直面當代都市男男女女間的齷齪面,從污濁中見真情,都懶得包裝美化,港男港女站在高樓大廈間的小巷垃圾桶旁抽煙的情境分外真實,同黃真真一樣,只有土生土長的香港本地人才拍得出這種大都市的逼仄壓抑和曖昧,以及深入骨髓的寂寞感。

但凡香港電影,離不開環境本身,而香港最大的兩個地域特點,一是粵語,二是擁擠狹窄的生活空間。

粵語使對白市井化,空間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複雜化,《志明與春嬌》是這些年來,香港最有年輕人生活氣息的電影,幾乎每個場景都在狹窄的空間里發生,巷子里,旅館裡,車子里,店鋪里,荷爾蒙在咫尺間激發,老練的情場老手在半幽閉的空間里相互試探,相互猜疑,相互信任,兩個人既懂得收,又懂得放,平凡無奇的對白里是當代年輕人最真實的感情生活。

片子里有一種「大家都不幹凈,但還是對愛情心存嚮往」的詭異氛圍,這種氛圍特別有趣而美好。

可惜這部系列越拍越差,第二部和第三部完全沒有第一部這麼正宗的港味了。

《志明與春嬌》拍的是人,也是香港本身,所以顯得十分十分珍貴。那種人居繁華處,心向獨處尋的淡淡寂寞,以及笑過之後湧上來的輕微憂傷,特別香港。

《志明與春嬌》是21世紀後,香港到現在為止,暫時最好的愛情電影。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我在前面說過,1997年的《半生緣》比同樣講民國故事的《滾滾紅塵》要好不少。

我也說過,《滾滾紅塵》的問題是男主角秦漢沒有立起來,要是能花點章節講講胡蘭成當年睡遍上海才女的手段,故事就有說服力得多,到了《半生緣》,男主角就絲毫沒有這個問題了,除了原本就有一個好本子,選角真是神眼光,黎明那溫溫吞吞看起來又帥又窩囊的樣子,太適合這個角色了。

不僅主角好,配角也極出色,葛優的奸滑狡黠和梅艷芳的自私心機不著一絲痕迹,吳倩蓮本來就天生清淡,演這種亂世風雨,信手拈來,王志文一出場幾句話就能攪動人物關係,腹黑十足,所以,人物都是動人的,靈范的,有生命力的,保持著很高的水準。

還有民國味道,民國讀書人該有的味道,在電影里還原得十分出色,得益於許鞍華紮實的文藝底子,對白和服飾十分迷人,在電影的前半段,你就是聽聽這些人用民國時的語言鬥嘴,都覺得分外有趣。

因為人物立住了,故事才有了說服力。只有王志文黑化了梅艷芳,才有了吳倩蓮的人生悲劇,只有黎明這種懦弱又不堅定的性格,才又造成了吳倩蓮的愛情悲劇,一切看起來就順理成章了,多年後再度相聚於小酒館,吳倩蓮一句無比神傷的「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充滿命運弄人的味道。

猶記得吳倩蓮落難多年後見到黎明背影,跌跌撞撞奔走在上海的情景,她曾經以為那是自己家的方向,只是命運本身,從來身不由己。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1993年的《新不了情》幸好有了袁詠儀,才是一部看得見濃情燃燒的優質佳作。

袁詠儀在這部電影里達到了今生演技巔峰,使整部電影從平庸升華到了優秀,不過考慮到《金枝玉葉》里她的角色定位跟《新不了情》是一樣的,我嚴重懷疑她生活中就是這種性格。

劉青雲飾演一位鬱郁不得志的音樂製作人,因為不滿行業商業化住到香港貧民區,認識了同樣在底層賣唱為生的一家人,他在這裡見到了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音樂家的另一種生活狀態,底層百姓里同樣擁有才華橫溢的普通人,堅強樂觀的同行,這家人的女兒袁詠儀,更是異樣的熱情而堅強,自在而坦率,說起話來連珠炮響,大大咧咧,每天都在恣意地享受生活,她的出現不僅重新喚醒了劉青雲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也意識到了自己酸朽的一面。

中間有一段劉青雲帶袁詠儀去他們的樂隊,樂隊們抱怨聽眾只喜歡流行歌曲,專業樂隊沒有市場,袁詠儀一針見血指出自己街頭賣唱都不怕丟臉,唱點別人喜歡的東西又怎麼了?只玩爵士樂的劉青雲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清高和寡,並驚訝於袁詠儀的認知。

世上的高級知識分子,通常也是厭惡於底層的粗俗與愚昧,不屑於和底層民眾交往的,但是,擁有社會高端知識與技能的人,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優勢去了解世人,幫助世人,他的知識與技能又有什麼意義?到最後只有自戀自憐的清高罷了。

袁詠儀用熱情與樸實的認知感化了劉青雲,劉青雲也終於走出封閉的自我,變得陽光自信,寫出了傳唱到今天的《新不了情》。

電影的後半段,袁詠儀死於骨癌,要讓觀眾催淚,愛情片里死人是最常用的橋段,但編劇水平的高低,在於死亡的邏輯性,《阿郎的故事》里,人的死亡沒有充足的鋪墊和邏輯性,袁詠儀的死,從她出場時,編劇就有做好鋪墊,她珍愛生命是因為她知道自己隨時會死,她熱愛生活是因為這些東西隨時都會失去,也因為她獨特的人生環境,她才有這樣的性格,才能感染到劉青雲。

如果人生最壞只是死亡,生活中怎會有面對不了的困難。

至此,袁詠儀的死不僅是催淚,更使人反省。

所以《新不了情》比起其他愛情電影,更有力量,更有深情。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王家衛本來有兩部電影可以入選第二檔,最後我刪掉了講述男同愛情的《春光乍泄》,因為2000年的《花樣年華》更貼近於普通人的愛情。

《花樣年華》是一篇優秀的散文詩。

年輕人是無法拍出《花樣年華》獨特的味道的,那年,王家衛42歲,梁朝偉38歲,張曼玉36歲,只有這個年齡的人,才能拍出中年人隱忍的曖昧的壓抑的愛情故事。

電影里到處是平移的特寫鏡頭,凝神佇立的面容,黃昏的打光,悠揚的大提琴,悄悄響起的《Queuizas Queuizas Queuizas》,把全篇的氛圍烘托得曖昧得要死,每當這些元素出現,你就知道,王家衛同學開始要裝逼了,但是他裝的逼,全國人民都心服口服。

梁朝偉和張曼玉扮演的已婚角色有大量獨處的時間,互相也有試探與溝通,情節始終克制含蓄著敘述,兩人互為知己,談了一場無可奈何的精神戀愛,相互愛慕又不越雷池一步,奇異的距離美配合片子大量氣氛渲染,很容易讓觀眾深深著迷這種看起來像迷幻劑一樣的情緒。

這部電影的情節簡單得如同一條直線,只是好在王家衛獨特的氛圍,那種像有一隻小貓在撓觀眾的心,讓你心癢無比又抓不到的悶騷感,兩人在電影里始終在一起,又終究不能在一起。

大抵因為,再好的感情也敵不過世俗。

電影最後,梁朝偉又回到香港原先的租處尋找張曼玉,可惜再次錯過,最後他只能在柬埔寨,對著樹洞,說出了深藏在心裡的秘密。

這段秘密,就是東方人這種欲說還休的味道,久久難以散去。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愛情篇(下)

       第一檔

1996年的《甜蜜蜜》,是第一檔里,唯一的一部作品。

《甜蜜蜜》也是華語電影里,最優秀的一部愛情片,沒有之一。

我甚至覺得,《甜蜜蜜》可能是全亞洲最好的愛情片,它是世界級的作品。

這世上大多數愛情電影,喜歡美化愛情,或者貶低愛情,《甜蜜蜜》優秀的地方在於,它既不美化也不貶低,它第一著落點,反而在黎明和張曼玉這一對大陸同志,從香港到紐約的艱難求生之旅。

《甜蜜蜜》先講生存,再談愛情,立意就比其他電影高許多了。

黎明與張曼玉孤獨地在香港奮鬥,一個憨厚,一個精明,除了對方都沒有一個朋友,兩個人最初的感情,純粹是戰友情,是活在同一個戰壕又有相同大陸文化的友誼,在漫長的奮鬥過程中,兩人從相依為命中產生了愛情,不過,黎明分不清楚理想跟愛情,張曼玉則是堅定的現實主義者,她非常清楚自己來香港是為了金錢,而不是跟一個同樣來自大陸的窮小子談戀愛,她會因為心理生理需求跟黎明滾床單,但從沒想過要跟他過日子,等她發現黎明對自己產生愛情時,現實主義馬上站了出來,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分手,碰巧香港股災,只能去做了按摩女,從而成為黑社會豹哥的女人。

故事不會講一個窮小子的發家史,黎明從香港到紐約都是一個普通的廚師,對他來說,從一個送貨工上升到廚師已經是最高端的階層跨越,張曼玉靠黑社會老大走了短平快發家致富的路線,但是很快就淪落到偷渡國外無處安身,連想要一個普通的家庭也不可得。

兩人對愛情的理解也是從生活中磨礪出來的,一個做了廚師娶了老家的小婷,一個跟了黑幫大佬搞地產開發,但兩人都覺得生命中缺失了什麼,再相逢時都有點魂不守舍,直到香港街頭遇到鄧麗君,張曼玉痛苦地伏在汽車喇叭上,黎明彷彿被喇叭聲震醒,飛奔回來痛吻張曼玉時,一個拋棄了理想,一個拋棄了金錢,他們之間的愛情終於得到了確定。

這段愛情至此有了說服力,不再是常見香港愛情片里病態的矯揉造作,或者歇斯底里死個男女主角來製造衝突—–大陸前些年盛行的狗血青春片,也是非常流行死主角來製造起伏。

他們都在生活里污濁不堪,但他們珍惜一起污濁過的歲月。

電影的主題是愛情,但所有的愛情,都鋪陳在生活之上。

黎明的姑媽只跟偶像威廉吃過一次晚餐,便將晚餐的餐具偷藏了一輩子,但在生活里,她只是一個年老色衰的妓女,孤獨地死在出租屋裡。

外教JEREMY跟芥蘭生死相依,不離不棄,但是生活里,一個只是歐美底層吊絲靠教英文維持生活,另一個只是從越南過來香港討生活的廉價妓女,還感染上了艾滋病。

哪怕只是幾個微不足道的配角,都緊扣著愛情,卻從不美化生活。

我前面說,現在大陸長相好看的女演員,都不敢做表情,生怕做表情顯得丑,顏值巔峰時的張柏芝在《喜劇之王》里哭得那麼難看,但有哪一個觀眾會嫌棄她?只會因為真情流露而感動。

在生活中,我們都是醜陋的,只有遇到真情時,才有稀世的美流露出來。

《甜蜜蜜》的愛情建立在滾滾時代大潮上,全篇以鄧麗君的歌聲為暗線,配以1986年到1995年兩個年青人的艱辛歲月,使電影拎起來沉甸甸的,沒有一絲其他愛情電影的虛無感,一個導遊和一個廚師在異地的艱難奮鬥史,能引出每一個華人內心的共鳴。

活著已經這麼不容易了,愛情就成為世人最後的鴉片,是對生活最後的嚮往。

1995年,鄧麗君逝世的這一天,黎明與張曼玉終於在紐約商場的電視機櫃檯前相遇,新聞里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那分明在提醒我們,這不僅僅是一段愛情故事,也是華人的努力奮鬥史。

與《無間道2》綁定社會大潮,使之不僅僅是一部黑幫片,也是《甜蜜蜜》比其他愛情電影技高一籌的地方,它是完美的愛情電影,是華語愛情電影的最高峰,因為它不僅僅是愛情。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