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每當環境變革,各種妖魔鬼怪就要出來作亂,“讀書無用論”就會沉渣泛起。
 
當年說法叫做“搞導彈的不如做茶葉蛋的”現在起的名字高大上了很多,叫做“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很多自媒體為了嘩眾取寵,在這個話題上推波助瀾瞎起鬨,好像眾人皆醉他獨醒似的,唬的一幫人連連稱是。
 
按這個說法,有錢的,有資產的,早年家裡多買了房子的,有財富好繼承的,就要高人一等,瞧不上那些沒錢的、房子少的、鄙視那些在高考獨木橋上苦苦努力的。
 
誰給你的權力?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中國從來只有讀書人看不起不讀書人的規矩,哪來有錢人看不起讀書人的道理。
 
別說兩代人的努力,不管你多少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寒窗苦讀搞不透這個,必然要被各種後浪拍的屍骨無存。
 
1

十年寒窗,看似只是個人的刻苦學習,但背後是整個國家的統治基礎。

 治國之道,首在用人。怎麼選拔官員和人才,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公平和進步。而中國早年是怎麼選拔人才的呢?“世官制”和“察舉制”。

 “世官”顧名思義 ,貴族世代直接為官,官位在家族和血緣之間壟斷繼承,一提到XXX,得先說他父親和祖上是誰,一說姓令狐,哦,家族世代是史官,一說姓司馬,哦,家裡是給王上駕車的。我們都熟悉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是楚國最高端的貴族,在《離騷》中他的第一句上來先介紹身份。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我是黃帝直系後代顓頊帝的血統,我老爸是楚國開國元勛伯庸!

 相對於屈原這種光環耀瞎眼的皇親國戚,孔子的出身簡直拿不出手,他老爸叔梁紇當年是大力士,“力如猛虎”,後來靠軍功得了一個“士”的title,沒有爵位,只是一個最低級的貴族,當時的環境下明顯上不了檯面,孔子周遊列國遭遍白眼,與血統有直接的關係。

 這種制度,說白了就是拼爹。孔子後來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是咽不下這口氣啊。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孔子畢竟只有一個,又扭扭捏捏的,於是先跳出來一個掀桌子的商鞅。他在秦國搞了個商鞅變法,規定“軍功授爵”,只能軍功和種地大戶才能授予爵位當貴族,你老爸是秦國合伙人也不行,沒軍功免談!這種玩法其他六國當然不是對手,秦國都打上門了,魏王還在擔心弟弟會不會奪了他的王位。

再是跳出來一個砸盤子的陳勝,大澤鄉起義他喊出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哪有天生註定的事情呢?

商鞅和陳勝,一個推翻了血統優秀論,一個推翻血統繼承論,所以秦朝以後,中國就只有大戶人家而沒有貴族了,搞貴族教育的,真是可以消停了。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世官制的老子英雄兒好漢一看不靠譜,到了漢朝,中國開始流行“察舉制”,由地方官員和地方大V根據民間評價向國家推薦人才做官,叫做“舉孝廉”。

孝廉就是孝順廉潔,類似於今天的選拔十佳青年、感動中國等,要當官,就得先有輿論,後來山東省長孔融,7歲時就編了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刷聲望。

東漢時,僅20歲曹操被舉孝廉,當選感動“亳州一大傑出青年”、“感動安徽十大風雲人物”,被任命為首都洛陽的北部尉。原因何在呢?曹操老爸曹崇官至太尉,又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察舉制”本來就是個說你行你就行的主觀評判,那肯定先緊着自家子弟啊,全都是內幕操作啊。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到了曹丕的年代,遮遮掩掩的也沒啥意思了,乾脆通過“九品中正制”承認了門閥的特權,上升通道完全被豪門大族所壟斷,中國從此拼爹時代進入拼家族時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大家族控制了幾乎的知識傳承和官員升遷,皇權起落只不過是他們換個代言人。

別說寒門子弟和中產報國無門,就連皇親國戚都得受氣,南朝宋代孝武帝的侄子路瓊之跑去拜訪琅琊王家的王僧達,人走之後,王僧達嫌棄路家人早年做過馬夫,玷污了自己的高貴,立刻讓人用火燒掉路瓊之坐過的木床。

這種窮講究的矯情必然人嫌狗厭,連皇帝都不能忍。到了隋朝,軍功立國的隋文帝楊堅,決定新開一條路子,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這就是“科舉制”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而到了楊堅兒子楊廣的年代,他徹底廢除了察舉制,將科舉制全面制度和規範化,並開創了“進士科”,規定以後不準推薦人才了,不管你祖上是誰,功勞多大,家中子弟要做官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考試!

家裡沒錢,就非得低人一等?士族門閥,就可以歧視旁人?楊廣不服。

人才選拔權和官員任免權可是豪門的命根子,楊廣的雷厲風行,一下就捅了士族門閥的馬蜂窩,他們馬上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浪潮,在幕後操作出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煙塵”造反,豪門子弟李密,更是在瓦崗寨親自下場指揮,截斷南北漕運。

可憐的楊廣,少年英雄,20歲就南下滅陳統一全國,即位後又開科舉、修運河、征朝鮮,哪一項不是千秋功業,但得罪了所有的豪門大族,只能身死國滅,再被潑髒水冠了個最惡毒的“煬帝”名號。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啊。

但科舉制這個劃時代的發明,畢竟有着推薦制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從國家層面提供了一條可靠的草根逆襲和階層躍遷之路,給了所有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機會,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更凝聚着眾多皇帝的努力和心血。
 
為了護航科舉制,女帝武則天不惜殺的豪門人頭頭滾滾,當年的大豪門長孫、上官我們今天已很少見到,而武則天更智慧的是,她死後給自己立的是無字碑,你想罵也沒由頭。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在1300年的時間裡,科舉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知識分子,錄取了300多萬名舉人、11萬名進士,700多名狀元,無數寒門子弟魚躍龍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全民族約定俗成的共識

就連威震中外、功成名就的左宗棠,畢生因為自己只是個舉人,三次沒考上進士而遺憾不已,62歲還想去考個會試圓夢,最後慈禧賜予他“同進士出身”的身份。

直到今天,脫胎於科舉制的高考仍然是國家最為重要的“掄才大典”,是最為重要的上升通道。讀書翻身,是社會最科學的資源配置,這個規則,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公平公正,怎麼可能會允許其他任何事物超過於它、優先於他。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別說兩代人,多少代人的努力也“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2

這個“不準”,是時代要求和國家意志。

當年英國和法國的建立,都是一群“第三等人”,按照“幾代的人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這種標準,英國的女王不能君主立憲,金雀花王朝幾百年的努力,憑什麼給議會交出權利,法國人民不能搞大革命,路易家族幾代人的搜刮,憑什麼輸給巴黎的這些泥腿子?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知識改變命運,是社會進步和現代文明的重要標準,也是現代主權國家建立的主要基礎。

中國一樣如此,從幾千年的文明傳統到今天的社會主義,楊廣同學背上了隋煬帝的黑鍋,多少英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就是讓十年寒窗能有一個和幾代人的努力公平競爭的機會。
主席說,
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多少年以來,很多中國人缺乏對財富的正確理解。明末時,在洛陽的福王把倉庫堆滿絲絹,以為那就是財富,清末時,晉商把白銀融成大圓球放在地下室,以為那就是財富,現在的一些國人資產億萬,以為那就是財富。
 

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在一定階段之後,不能讓你受益終身和完整傳承的,都不是財富而只是身外之物。猶太人看的最明白,他們說財產的傳承是不可靠的,就連人脈和交情也會穿不下去,唯一能傳承下去的,就是智慧。

 
隋唐起就開始被折騰的老牌的大戶人家,早已摸透了中國社會的底層代碼,他們真正為後代留下的,是各種《顏氏家訓》《裴氏家訓》《曾國藩家書》,是他們幾百上千年來形成的生活智慧和感悟,一代名相、千古完人曾國藩,資財何止千萬,臨死前一再叮囑後代,
“耕讀傳家”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而現在呢,部分新富裕的階層缺乏歷史洞察和財富智慧,甚至搞出“幾代的人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這種反智言論。追求物質財富和美好生活天經地義,國家當承認,也支持先富起來的一批人和各種新貴,但萬事過猶不及,提倡學習和公平正義始終是這個社會的主流,這個大邏輯不容許被破壞

那個當年敢挑戰這個規則的首富,後來的結果大家不也看到了嗎?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大王在《大戶人家》一文里說過,2020年代的主題是奮鬥,時代要動員每一個個人和每一個角落的力量。富二代當然很好,有錢是好事,錦衣玉食和做大事並不矛盾,出身大戶人家更意味着良好的品格和才華教育,沒富起來更要寒窗苦讀,這世上,做窮人不光榮。

時代對所有年輕人的希望和要求早已明明白白的告訴了你。

無論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準"勝過十年寒窗

不論出身血統,終身學習,不斷進步,永遠鼓勵奮斗與拼搏的力量,才是這個時代的底層邏輯,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不要被帶壞節奏,

試看今日域中,竟是誰家天下?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