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價格與國家命運

鬧得轟轟烈烈的石油價格戰爭再過一段時間就會趨於穩定了,美俄沙三國在完成談判後,預估石油價格將會上升到頁岩油盈虧線40美元以上,許多人原本期望俄羅斯和沙特能將石油戰拖到2020年7月份,以加劇美國企業債風險,從而加劇美國經濟危機的計劃都落了空。

石油行業的價格戰幾乎每一次都關係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政權的生死,而且使國際局勢產生巨大變化,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沙特也還沒那麼富,為了報復美國支持以色列,1973年10月17日開始歐佩克成員國每個月減低5%的產量,並從10月20日開始對美國及其盟友,包括歐洲、日本等國實施禁運。

石油價格以此從一直以來的低價3美元以內,第一次猛地上漲到13美元,後又漲到39美元,這就好比你以前每天掙100塊錢,能維持家庭開支,突然莫名其妙每天能掙1300塊錢,而物價又沒變,一時生活爽得不要不要的,以沙特為首的中東國家個個成了暴發戶,大發一筆橫財,他們財大氣粗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因為有了錢,中東國家開始要大搞建設,韓國的朴正熙抓住這次機會,將一百多萬國民派到中東去蓋房子掙錢,中東現在很多建築就是韓國人在那時建起來的,從而催生了現代集團等,也為韓國貢獻了巨額外匯,為韓國的後期崛起奠定了基業。韓國電影《計程車司機》里男主角看到別人不爽就說「該送到中東去」就是指這個意思。

在中東炎熱地帶蓋房子是非常辛苦的,只有韓國工人能堅持不喝酒長期勤奮幹活,韓國人吞下了這次苦難,以頑強的毅力在東亞站立了起來。

日本那邊則改變了外交態度,跟以色列說不要再鬧了,我們全靠進口石油維持生計,99.8%的石油來自進口,其中80%來自中東,你們再鬧我們就要改變外交方式了。而且從此以後,日本特別注意跟中東產油國的關係,盡量維持在良好狀態,所以大家看去年,日本首相能訪問伊朗見那邊老大,就是因為日本跟中東小夥伴關係處得都好,是以前吃過虧,嚇怕了造成的。

歐美國家紛紛撲街,其中荷蘭因為幫美國運輸武器,被歐佩克點名欺負,荷蘭當時每年進口1.8億噸石油,其中2000萬噸自己消費,其它用來自己加工,或者做轉口貿易賺點外匯,結果石油被禁運,搞得荷蘭外匯收入都斷了一大截,荷蘭整個國家都懵了。

石油禁運使歐洲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鋼鐵產量下降14.5%,美國的GDP下降了4.7%,因為缺少燃油,美國人開車的速度提高了許多,交通事故增加,甚至出現了居民出門撿木柴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

1973年的中國正在玩單機遊戲,沒受到什麼衝擊,反而受益了,當時中國發現了大慶油田,因為當時工業化程度低,街上也沒什麼汽車,對石油需求不高,中國趁著油價大漲出口了一大批石油賺外匯,再將賺來的外匯買了大量機械,建立了一批石油化纖廠及化肥廠(這兩件事我是後面才查到的,應該補充到《印度是如何輸給中國的》這篇文章里去),化纖廠的建立為中國提供了衣服的保障,化肥廠則使中國的糧食產量得到了提高。

建化肥廠之前,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一直很難突破300公斤,這次石油危機賺到錢後,有了化肥的幫助,儘管中國人口一直在增長,人均糧食產量也突破了300公斤每人。

石油價格與國家命運
石油價格與國家命運
蘇聯也在這次石油危機中大大受益,1973年後的整個七十年代,蘇聯那時候在西伯利亞有大片油田,趁著油價高企拚命出口賺錢,到八十年代中期時蘇聯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出口國,以致國家50%的外匯收入來自於石油,當時購買蘇聯石油的就是美英法德等國,眼看著自己的需求養肥了政治對手,歐美各國想盡辦法節省石油開支,後來終究將石油消耗每年減少了2000萬噸以上,才控制了蘇聯的膨脹。
隨後美國以大佬的姿態赴中東出面調解,並且揚言再鬧就抽你們了,1974年2月,沙特、埃及在阿爾及利亞一合計,不敢把事鬧太大,還是決定解除對美國的石油禁運。
1973年的石油危機,給韓國人帶來了新生的希望,給日本帶來了外交的變革,讓中東地區暴富,養活了中國,讓歐美國家第一次搞起了石油儲備戰略,也把蘇聯養得膘肥體壯。

1978年底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油價又重新上漲,蘇聯心滿意足地吃完最後一口肥肉,打了個飽嗝,卻不知大禍將至。

蘇聯的農業和輕工業一直是心腹大患,1970年蘇聯還能出口350萬噸小麥,從1975年起,蘇聯就要靠進口糧食才能滿足國內需求,1984年蘇聯竟從美國等產糧國進口了2680萬噸糧食,整個1980年代蘇聯一直缺少20%的糧食供給。(具體情況我會在後面的《蘇聯帝國滅亡史》里介紹,這裡不詳細展開)

大家可還記得《普京1999》里講到普京從東德結束間諜頭子的工作回到俄羅斯,就見到大家買生活物資困難,他也被迫差點去做計程車司機這件事?那時候蘇聯糧食不足的情況就開始很明顯了。

1984年時,蘇聯能源出口收入占國家總外匯收入的54.4%,整個國家都指望著賣油賣氣掙錢,再用賺來的錢去進口糧食,1989年一年,蘇聯就進口了60萬噸肉類,24萬噸奶油,120萬噸植物油,550萬噸砂糧,50萬噸柑桔,但還是不能讓國民吃飽。

蘇聯過於依賴能源美元的經濟結構,使他離死亡越來越近。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讓沙特感到十分害怕,1985年8月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產想搞低油價,沙特剛好不想被蘇聯兵鋒威脅,和美國政府做過一番交易同意增產,1985年沙特石油出口從不到200萬桶/天,猛增到600萬桶/天,秋末時達到了900萬桶/天,當時全球經濟蕭條,沙特還猛烈增產,導致油價狂跌,1985-1986年世界油價下跌了一半,5個月內從30美元一桶跌到12美元一桶,蘇聯損失慘重。

里根政府隨後又讓美元貶值,使蘇聯手裡的外匯變得更加廉價,最終因為輕重工業失衡的蘇聯,再也沒有足夠的錢進口糧食,國家最終崩潰。(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由美國和沙特主導的這一波石油行情,讓原本依靠經互會衣食無憂的北高麗倒下了,成為了今天時常被世界媒體譏笑的怪胎,東歐國家紛紛投入了西方懷抱,全世界唯一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只剩中國這棵獨苗還在支撐。

可以簡單地說,美沙石油戰解決掉了蘇聯。

 
石油價格與國家命運
蘇聯倒台是1991年12月25日,在他倒台前一年,美國還對伊拉克的薩達姆發起了第一次海灣戰爭,這次戰爭其實是擊倒蘇聯的副作用,因為歐佩克故意壓低油價,伊拉克經濟面臨崩潰,薩達姆多次要求歐佩克將油價上調到21美元一桶以維持伊拉克經濟,但歐佩克有更重要的歷史任務,拒絕了薩達姆的要求,當時油價下跌1美元,伊拉克的損失就高達10億美元,薩達姆欠科威特大筆債務,為了逃掉債務,居然動手去打債權人,還搶了人家的房子,老布希一看你這不是瞎折騰嗎,帶著聯軍上去一頓胖揍將薩達姆打服為止。

這次搞倒蘇聯的另一個副作用,是促使伊拉克站在了美國的對立面,美國最後還是扳倒了薩達姆。但是薩達姆是中東地區的反伊朗急先鋒,這就等於解放了伊朗的壓力,伊朗趁機在中東地區攻城掠地,現在對伊拉克、葉門、黎巴嫩、卡達、敘利亞均滲透很深,美國尾大不掉,又只好去干伊朗。

這就是今天美伊激烈碰撞的原由,本來美國是不用親自下場收拾伊朗的,薩達姆一直在替他干臟活,實質上這些都是對蘇聯大戰略的副作用。

都是自作自受,自己約的炮,含著淚也要打完。

幹掉蘇聯後,世界油價開始穩步上升,恢復正常狀態,普京能坐穩今天這個位置,跟兩件事有關係,一是他手氣不錯,幹掉英美扶持的七大寡頭後,世界油價一直在上漲,他有了一定的資本安撫國內,其實還是在賣油氣,本質上跟蘇聯沒什麼變化。我那時候看新聞說俄羅斯經濟一直在發展,卻不知道背後的原因主要就是油價在漲,俄羅斯被圍困在歐洲東部,被牢牢鎖死在地緣困境,普京並沒有將俄羅斯的經濟格局扭轉過。

第二件事是他拿下克里米亞,一時成為民族英雄,這是俄羅斯被圍困後第一次拿下歐洲領土,俄羅斯上上下下有一種「晚清居然贏了大英帝國一場戰爭」的自豪感,那時候不能批評普京,都把他當英雄供著,克里米亞又成為油價的分界線,這個我在多篇文章提過了就不詳講了,反正為了防止俄羅斯有錢折騰,從此世界油價就被人為控制在50-70美元/桶內徘徊。

隨後油價最重大的事件,就是2020年這一次沙特同俄羅斯之間狂打價格戰,打出過20美元/桶的可怖數據,打得美國頁岩油魂飛魄散,美國股市在油價和疫情的雙重作用下熔斷了好幾次。

大家一直有個錯覺,覺得沙特這樣又愚昧又落後的國家,戰鬥力也差得跟坨屎一樣,連胡塞武裝都打不過,只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其實沙特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這波石油戰就表明他們還是想自立的,儘管他們實力確實還不夠。

今年這次石油價格戰,影響肯定沒有1985年那次美國和沙特聯手作局干蘇聯那麼大,但也可以看見,石油價格跟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關係,圍繞著石油價格的變化,世界各個國家的命運,尤其是小國的命運,分分鐘面臨被改寫的可能。

除非世界不再使用石油,否則石油就是全球最重要的戰略手段之一。

石油在世界上主要是兩大作用,一個是能源,另一個是材料,除了能讓汽車發動,石油還可以提煉成塑料、瀝青、做衣服的化纖(90%的的化學纖維依賴石油)、合成橡膠、製藥、化肥、殺蟲劑、潤滑油、化妝品。

材料類石油的作用不可動搖,唯一能影響到石油命運的,只可能是新能源。

根據2018年的數據,美國每天要消耗2049萬桶石油,中國每天消耗1302萬桶石油,印度每天消耗477萬桶石油,日本每天消耗440萬桶石油,俄羅斯每天消耗320萬桶石油,石油消耗主要在汽車市場,光是中國每年石油消耗中汽車佔到了57%。

只要解決汽車的石油消耗,就有機會讓石油不再成為石油美元的勝負手,美國也將失去他們經常使用的最重要的戰略手段之一。

現在唯一有可能替代汽油車的,就只有電動車了。現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在大力發展電動車,不少國家出台了財政補貼政策,其背後的邏輯是,大家都希望在降低對石油依賴程度的同時,獲得未來新能源技術的主導權。

中國汽油車的追趕過程極其緩慢,要想在電動車上不再受制於人,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其中,鋰電池技術是爭奪最激烈的領域。

目前鋰電池的技術路線受日、韓影響較大。日、韓企業在電子產品上優勢,使他們對充電電池有著更深的研究。這種領先延伸到電動汽車,就成為「話語權」優勢。

特斯拉採用的鋰電池,就是由日本松下提供的。而韓國LG化學則是全球第三大動力電池出貨廠商(2019年)。

在日韓企業的主導下,電動車選擇了「三元鋰電池」技術路線。三元材料指的是鎳、鈷、鋁或者鎳、鈷、錳三種材料的混合。這條技術路線如果繼續走下去,會遇到兩個繞不過去的難點:一是材料,二是安全。

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鈷」是稀有金屬,在全球分布及其不均,探明儲量中近一半分布在剛果(金),排第二的國家是澳大利亞,中國的鈷儲量只佔1%。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顯然,中國不能為了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而落入電池材料對外依賴的恐怖陷阱。

還有就是安全問題,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泰德花苑小區地下車庫自燃,將附近的汽車一起點了,讓人特別不放心。那個視頻看得人十分驚悚,車子停在地下車庫也沒有太陽暴晒,也沒有人動那輛車,自己突然就燒起來了,情景跟恐怖片似的。

造成許多電動車自燃的主要原因,是三元鋰電池熱穩定差。且隨著續航需求的提升,三元鋰電池廠家不斷提高電池中鎳的比例,使熱穩定性進一步降低。公眾對安全的擔心,拖累了電動車普及的速度。

不過,這條尷尬的技術路線有可能被中國企業打破。

3月29日,比亞迪發布了基於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研發的「刀片電池」。磷酸鐵鋰擺脫了對鈷的依賴,相比三元鋰更容易獲得,且熱穩定性比三元鋰電池強許多,提升了電池的安全性。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甚至放言,「要將『自燃二字從新能源車的字典中抹去」。 

石油價格與國家命運
檢測電池安全性能最苛刻的測試被稱為針刺測試。這個測試要求用一根鋼針刺穿電池電芯,強行破壞內部結構後觀察電池的發熱表現。在針刺測試中,三元鋰塊狀電池被刺穿後立即爆燃,而刀片電池在被刺穿後表面溫度只有60度,相對來說安全得多。 

石油價格與國家命運
比亞迪的這個新發明,解決了電動車的安全痛點,也給電動車對鈷的依賴解了「套」。據說,已有多家新能源車企業找上門來,探討採購這款電池。

要讓石油戰爭不再左右國家戰略,讓國家的能源安全不再受制於人,就只有大力發展電動車產業,撬動能源結構變革。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雖然之前曾有騙補貼」、「PPT造車」的企業存在,但經過近幾年的蕩滌,堅持下來的企業確實掌握了大量核心技術。在電動車這條賽道上,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傳統汽車來說要短得多,在一些關鍵技術的主動權」上,甚至反超了發達國家——這對於減輕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地下儲存量,預估還能維持全人類消耗200-300年,由於大經濟體都在想辦法減少交通工具對石油的消耗,相信在未來小几十年,世界極有可能會是電動車的天下。屆時,石油戰還能否像今天一樣牽動每個人的神經?至少在出行領域,影響要小很多。

加油吧,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精英們。

(嗯,寫到這裡,竟有點想買部電動車了)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