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方對中國疫情的反應、影響及展望

世界各方對中國疫情的反應、影響及展望

導讀

新冠肺炎從武漢迅速蔓延到全國乃至全球,中國迅速強力應對,但仍引發國際各方正反兩方面的強烈反應。國際組織和各國對中國疫情採取了哪些措施?影響多大?未來還將採取哪些措施?中國如何應對?

 

摘要

一、世衛組織反應:相對理性客觀,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高度肯定中國的防控工作,認為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將於3個月後重新評估,若屆時疫情得到控制,將撤銷認定。WHO宣布PHEIC後,仍可能對中國主要疫情發生地湖北定義為受染地區(俗稱「疫區」,非國家概念,而是對部分省市)。世衛組織明確肯定中國的努力以及信息的透明程度,認為該決定不是因為世衛組織對中國沒有信心,而是因為他國,尤其是衛生系統較弱且準備不足的國家。世衛組織同時宣布七條臨時建議。

二、世界各國和地區採取了正反兩方面措施:正面措施主要是積極採取人道主義援助,但也有國家和地區為防控疫情傳播而採取一系列的反面封鎖措施。
1正面支持看,多數國家和地區援助中國抵抗肺炎疫情,其中包括捐贈物資、組織醫療團隊和提供技術支持援助中國。
負面封鎖看,為防止病毒蔓延,多數國家和地區採取邊境封鎖措施,主要手段有撤僑、縮減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和限制旅行五個方面等。
截至1月31日,已有62個國家針對中國公民採取入境管制措施,其中,6個國家對中國公民採取了簽證收緊措施,4個國家採取入境限制措施,5個國家對護照簽發地為「湖北」及有「湖北」旅行經歷的人員進行重點入境管控,47個國家則對入境的中國公民採取體溫檢測和健康狀況申報等措施。
2、美國特朗普政府1月31日宣布,源自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為「國家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暫停有傳播2019新型冠狀病毒風險的外國人入境美國,據此,美國暫時禁止在過去14天內去過中國大陸的外國公民入境,唯永久居民和美國公民直系親屬例外。美國三大航空公司宣布暫時停飛中美航班。此外,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於1月30日表示,目前處於擴散期的肺炎疫情將有助於工作崗位迴流美國,引發美國民眾不滿。
三、在2002-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過後,世衛組織共宣布了5次「PHEIC」,均對當地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影響既是暫時性的也是沉重的。包括: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2016年寨卡病毒、2014與2019年的埃博拉病毒。
國際上,主要採用人員流動控制和貨物貿易控制兩大手段。人員流動控制包括旅行提示、學校關閉、工作場所隔離、出入境限制等,貨物貿易控制包括禁止物品出入境、貨物貿易檢疫和物品除害等。
四、未來將有三種情景。
情景一:防控及時得力,疫情持續時間較短,疫情高峰出現在2月中旬,3-4月結束,WHO解除PHEIC認定。對貿易的衝擊主要體現在服務貿易方面,各國家和地區加快撤僑、縮減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和限制旅行等;對經濟的衝擊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四個季度的GDP增速預計為4%、6%、5.8%和5.6%,全年在5.4%。
情景二:由於春節復工人口流動、氣溫較低利於病毒傳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可能延續至二季度,最終各方面努力下並在氣溫升高的幫助下於6月左右結束,WHO維持PHEIC判斷至6月。對貿易的衝擊將更加明顯,如中斷中國人員流動、限制外籍人員來華旅遊等。對經濟的衝擊持續兩個季度,四個季度GDP增速預計分別為4%、5%、6%和5.8%,全年GDP增速為5.2%。
情景三:考慮到病毒的前期潛伏期較長、傳染性較強以及未來變異的可能性、復工以後再次擴散和傳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續時間可能會超出預期,WHO或將「湖北」定義為受染地區(俗稱「疫區」),並提出更為嚴格的建議措施。WHO定義疫區以「省/市」為單位、而非國家,且不同省市定義和解除「疫區」的時間不同。WHO可提出「拒絕未感染人員進入受染地區」「進行出境檢驗(或)限制來自受染地區人員出境」等建議。區域方面,「非典」時期中國先後有10個省/直轄市被定義為「疫區」,據此推斷,湖北省為最可能被列入疫區省份。時長方面,「非典」時期定義為「疫區」的平均時長為三個月左右,且長達24天沒有新增確診,2003年6月24日,WHO才正式將中國大陸從疫區中除名。鑒於湖北省病例較高,且較氣溫較低仍有利於病毒傳播,預計湖北省「疫區」將長達3-4個月。若湖北省被定義為「疫區」,國外將對來自疫區的商品提高准入門檻或直接禁止進入,雖然湖北省出口份額佔全國比重有限,但對湖北認定為疫區導致各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接受程度更低、手續更複雜、運輸成本更高,且對部分行業和資本市場影響較大。
從歷史經驗和當前進展來看,第一種情景目前概率較大,主要是基於此次疫情防控的及時性和力度明顯強於2003年非典時期,但是也要做好第二、三種情景的準備,做好疫情惡化、形勢更嚴峻和持續時間更長的準備。第一,反應迅速。非典歷時半年,但從2002年11月16日首發病例到2003年4月17日政治局會議高度重視相隔5個月時間,其間信息瞞報、麻痹大意、貽誤戰機等情況嚴重,而此次疫情從12月8日首發病例到1月20日總書記指示相隔不到1個半月。第二,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防控力度超前,抗擊疫情經驗更豐富。參考過去抗擊「非典」的經驗,採取了對重點疫區進行管控、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市封城、及時提供各類醫療物資、「小湯山模式」醫院定點診療感染病例、延長春節假期防止人員大幅流動等措施。非典時期從4月17日政治局會議到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的患者出院,僅2個月時間便基本掃清疫情。
五、當前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來自內部。國際各方對中國的態度最根本取決於我們自身應對及效果,為此我們提出十大建議(見正文)。
風險提示:疫情持續升級

正文

1      世界各方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應

1.1   WHO: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且高度肯定中國的防控工作,並將於三個月後進行一次重新評估,若屆時疫情得到控制,將撤銷認定。WHO確定的依據是《國際衛生條例》(2005),1)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2)可能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這主要取決於三點:1)情況嚴重、突然、不尋常或意外;2)公共衛生影響超出了受影響國家的邊界;3)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
WHO委員會充分認可中國方面的努力以及信息的透明程度。譚德賽多次強調對中國的信心,「在過去的幾周中,我們目睹了一種以前未知的病毒的出現,該病毒已升級為史無前例的疫情爆發,並已得到史無前例的應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採取了十分有效的管控措施,不只有效地控制了病毒在國內的傳播,也有效地防止了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但由於病毒可能會傳播至醫療設施較弱的國家,為了更好地支持這些國家,我們宣布,中國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譚德賽再次強調,該決定不是因為世衛組織對中國沒有信心,相反,他認為中國在防控傳染病方面的努力為全球都立了新的高標準:「正如我從北京回來以來反覆說過的,中國政府採取了非常規措施來遏制2019-nCoV爆發,儘管這些措施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影響。」該全球疫情包括中國境外18個國家的98例病例。
在譚德塞宣布將新冠病毒疫情為PHEIC後,還宣布了七條臨時建議:第一,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世衛組織不建議限制貿易和人員流動;第二,必須支持那些衛生系統較弱的國家;第三,必須加速疫苗、治療方案和診斷方案的研發;第四,必須打擊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傳播;第五,必須審查準備計劃、找出差距、評估所需資源以識別、隔離、治療患者,防止疫情傳播;第六,必須與世衛組織和全世界共享數據、知識和經驗;第七,打敗此次疫情的唯一辦法就是,所有國家以團結協作精神共同合作,我們都身處其中,我們也只能共同阻止它。
1.2   國際反應:正反兩方面措施,人道主義援助與邊境封鎖
疫情爆發後,除國際組織發聲外,世界主要經濟體採取了正反兩方面的措施,正面積極採取人道主義援助,但也有國家和地區防控疫情傳播而採取一系列的封鎖措施。具體如下:
第一,多數國家和地區援助中國抵抗肺炎疫情,其中包括捐贈物資和組織醫療團隊援助中國。科學人員方面,疫情發生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地區)與中國保持密切溝通,港澳台地區和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組到訪,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1月30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會見美國來華國際流行病學教授利普金,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進行探討。政府機構方面,各國紛紛表態願向中國提供任何必要的幫助,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已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國捐贈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企業及組織方面,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多家跨國企業和組織通過捐款、捐物、醫療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支持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第二,為防止病毒蔓延,多數國家和地區採取邊境封鎖措施,主要手段有撤僑、縮減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和限制旅行等。據中國外交部,截至1月31日,已有62個國家針對中國公民採取入境管制措施,其中,6個國家對中國公民採取了簽證收緊措施,4個國家採取入境限制措施,5個國家對護照簽發地為「湖北」及有「湖北」旅行經歷的人員進行重點入境管控,47個國家則對入境的中國公民採取體溫檢測和健康狀況申報等措施。
美國特朗普政府1月31日宣布,源自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為「國家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暫停有傳播2019新型冠狀病毒風險的外國人入境美國,據此,美國暫時禁止在過去14天內去過中國大陸的外國公民入境,唯永久居民和美國公民直系親屬例外。美國三大航空公司宣布暫時停飛中美航班。此外,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於1月30日表示,目前處於擴散期的肺炎疫情將有助於工作崗位迴流美國,引發美國民眾不滿。
撤僑方面,1月28日起,日本陸續包機從武漢撤僑,其直系非日籍親屬允許登機,同時,日本裝載了大量援助中國的口罩、防護衣等物資。1月30日起,韓國從武漢撤僑,規定非韓籍親屬不得登機,同時提供中國口罩、防護衣等物資。1月31日起,美國陸續包機將本國外交官及公民從武漢接回。此外,英國也已採取湖北省撤僑措施,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和法國正積極安排撤僑工作。
縮減航班方面,1月29日,英國暫停往來中國航班。1月30日,意大利暫停往來中國航班。法航緊急叫停所有往返中國大陸的航班至2月9日。美國主要採取縮減航班措施,自2月2日來自中國的航班將只能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亞特蘭大、檀香山的7個機場七個機場入境,其中,美國航空計劃從2月1日至3月27日,暫停所有往返中國內地的航班,達美航空將從2月6日至4月30日之間暫停所有往返中國內地的航班。
入境審查方面,1月20日,朝鮮決定無限期禁止中國遊客入境。美國宣佈於2月2日起對過去14天去過湖北省的返美美國公民實行最長14天的強制隔離;對過去14天去過中國大陸其它地區的返美美國公民在指定口岸實行嚴格檢查並要求他們在家實行有監控的自我隔離14天;暫時禁止在過去14天內去過中國大陸的外國公民入境,永久居民和美國公民直系親屬除外。新加坡於2月1日起禁止中國人和過去14天內去過中國的外國人入境,在新加坡中轉的旅客也包括在內,但當地居民和持有有效工作許可、學生簽證和長期訪問許可的人除外。
限制簽證方面,美國將從2月3日起一周內暫停所有赴美簽證服務,重啟日起暫無規定。德國大使館發出通知,將從2月3日起一周內暫停所有的簽證,計劃於2月10日重新開放。俄羅斯關閉在遠東地區的中俄邊境,並限制對中國公民簽發籤證。
限制旅行方面,1月30日,美國國務院再次調高了對中國的旅遊警告,將對整個中國的旅遊警告升高到第四級:請勿前往。

世界各方對中國疫情的反應、影響及展望

2      影響
2.1   歷史經驗
國際上,主要採用人員流動控制和貨物貿易控制兩大手段。人員流動控制包括旅行提示、學校關閉、工作產所隔離和出入境限制等,貨物貿易控制包括禁止物品出入境、貨物貿易檢疫和物品除害等。
在2002-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過後,2005年新的《國際衛生條例》頒佈,提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概念。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了五次「PHEIC」。
第一次,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從墨西哥擴散至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世衛組織當即宣布甲型H1N1流感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09年5月,墨西哥病死率達到2%。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澳洲、日本、冰島等國家和地區發佈旅行建議和檢查來自疫區旅客。據WHO數據,截至2010年7月,甲型H1N1流感導致全球超過1.8萬人死亡。2010年8月,世衛組織宣布甲型H1N1流感結束。據墨西哥央行數據,流感疫情估計對墨西哥旅遊經濟造成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造成墨西哥GDP縮減比例約5.3%並對全球股市造成衝擊,使全球股市下跌10%左右。

世界各方對中國疫情的反應、影響及展望

第二次,2014年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疫情。2014年5月,中亞、中東、中非三個主要區域發生了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國際傳播。該次爆發的病毒可以侵入神經系統並在幾小時內導致不可逆轉的癱瘓,且面臨再感染。世衛組織認定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6年11月WHO宣布脊髓灰質炎疫情結束,但相關治療仍不能扭轉永久性麻痹脊髓灰質炎。
第三次,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埃博拉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多臟器損害或衰竭,患者病死率可達50%以上。2014年8月世衛組織認定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8年7月解除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長達四年的疫情主要影響了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三個國家,共導致超過11300人失去生命。兩年時間內由埃博拉疫情引發的經濟損失高達320億美元。
第四次,2016年「寨卡」疫情。「寨卡」病毒是一種主要靠蚊子叮咬傳播的病毒。當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巴西密集出現的小頭症病例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可能與寨卡病毒流行存在密切聯繫,同時也對世界其他地區構成公共健康威脅,故認定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6年11月,「寨卡」疫情結束。2015-2016年的寨卡病毒,最終導致了4000例感染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同比增長了20倍。另外,「寨卡」也對巴西地區造成310億雷亞爾損失,其中,2015年的經濟增速下滑到了-3.54%。
第五次,2019年剛果(金)埃博拉病毒疫情。2018年7月,世衛組織宣布剛果(金)埃博拉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繼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後,埃博拉病毒的第二次大暴發。截至2019年8月,剛果(金)一國累計報告確診和疑似病例2934例,死亡1965例。
2.2   情景分析
情景一:防控及時得力,疫情持續時間較短,疫情高峰出現在2月中旬,3-4月結束,WHO解除PHEIC認定。對貿易的衝擊主要體現在服務貿易方面,各國家和地區加快撤僑、縮減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和限制旅行等;對經濟的衝擊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四個季度的GDP增速預計為4%、6%、5.8%和5.6%,全年在5.4%。
情景二:由於春節復工人口流動、氣溫較低利於病毒傳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可能延續至二季度,最終各方面努力下並在氣溫升高的幫助下於6月左右結束,WHO維持PHEIC判斷至6月。對貿易的衝擊將更加明顯,如中斷中國人員流動、限制外籍人員來華旅遊等。對經濟的衝擊持續兩個季度,四個季度GDP增速預計分別為4%、5%、6%和5.8%,全年GDP增速為5.2%。
情景三:考慮到病毒的前期潛伏期較長、傳染性較強以及未來變異的可能性、復工以後再次擴散和傳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續時間可能會超出預期,WHO或將「湖北」定義為受染地區(俗稱「疫區」),並提出更為嚴格的建議措施。
WHO定義疫區以「省/市」為單位、而非國家,且不同省市定義和解除「疫區」的時間不同,WHO宣布PHEIC後,仍可能定義「疫區」。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針對受染地區,WHO可提出「拒絕未感染人員進入受染地區」「進行出境檢驗(或)限制來自受染地區人員出境」等建議。區域方面,「非典」時期中國先後有10個省/直轄市被定義為「疫區」,據此推斷,湖北省為最可能被列入疫區省份。時長方面,「非典」時期定義為「疫區」的平均時長為三個月左右,且長達24天沒有新增確診,2003年6月24日,WHO才正式將中國大陸從疫區中除名。鑒於湖北省病例較高,且較氣溫較低仍有利於病毒傳播,預計湖北省「疫區」將長達3-4個月。
若湖北省被定義為「疫區」,國外將對來自疫區的商品提高准入門檻或直接禁止進入,雖然湖北省出口份額佔全國比重有限,但對湖北認定為疫區導致各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接受程度更低、手續更複雜、運輸成本更高,且對部分行業和資本市場影響較大。非典時期中國出口貿易受影響相對有限,出口同比並未出現明顯下滑態勢,在2003年4月有所下滑,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剛加入WTO,面臨全球廣闊的市場需求疊加中國低廉的商品價格。從行業看,武漢彙集了一些高科技製造業,包括光纜、空調、顯示器、汽配、醫藥等,這些行業以及其相關產業鏈的貿易可能會由此受到進一步的影響。從資本市場看,疫情將從盈利和風險偏好共同打壓股市,股市的波動性將加大。2003年4月疫情明顯加重、4月16日國內多地區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疫區,市場情緒急轉直下。4月15日起恐慌情緒快速擴散,股市大幅下跌,4月15-4月25日上證綜指、滬深300指數分別累計下跌8.8%和8.5%。
從歷史經驗和當前進展來看,第一種情景目前概率較大,主要是基於此次疫情防控的及時性和力度明顯強於2003年非典時期,但是也要做好第二、三種情景的準備,做好疫情惡化、形勢更嚴峻和持續時間更長的準備。第一,反應迅速。非典歷時半年,但從2002年11月16日首發病例到2003年4月17日政治局會議高度重視相隔5個月時間,而此次疫情從12月8日首發病例到1月20日總書記指示相隔不到1個半月。第二,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防控力度超前,抗擊疫情經驗更豐富。參考過去抗擊「非典」的經驗,採取了對重點疫區進行管控、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市封城、及時提供各類醫療物資、「小湯山模式」醫院定點診療感染病例、延長春節假期防止人員大幅流動等措施。非典時期從4月17日政治局會議到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的患者出院,僅2個月時間便基本掃清疫情。
3      應對
當前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來自內部,由國內部分行業停擺造成,根本取決於我們自身應對。
3.1   非典疫情應對舉措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疫情大致分為初發、加速擴散和減退三個階段。
非典期間貨幣政策總體保持穩健,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通過適當信貸傾斜等方式支持防治非典工作。非典時期由於經濟整體仍處於周期性上行階段,貨幣政策並無降准降息操作2003年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應對非典型肺炎影響全力做好當前貨幣信貸工作的意見》(銀髮[2003]111號),針對貨幣信貸工作提出意見,總體上要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防止貨幣信貸出現大幅度波動,具體來看包括切實保障防控非典所需的合理信貸資金供應、對受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地區實施適當信貸傾斜,並且要求各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加強貸款營銷,積極支持企業開發、生產和銷售有市場發展前景的保健衛生產品。2003年6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工業生產、消費得到修復,經濟出現過熱傾向,通脹壓力加劇,8月23日央行宣布將存款準備金率從6%上調至7%,貨幣政策至此進入新一輪收緊周期。
財政政策方面,我國主要通過財政減免、補助補貼、國債支持三類支持措施抗擊非典。1)財政減免方面,2003年5月財政部出台《財政部關於對受「非典」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的通知》(財綜明電[2003]1號),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旅店、旅遊、娛樂、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和出租汽車等行業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此外,非典期間我國還對防治非典的捐贈物資免徵進口稅,對於在北京經營蔬菜的個體工商戶免徵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對於非典期間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免徵個人所得稅。2)補助補貼方面,非典期間財政部對參與非典防治工作的衛生醫務人員提供臨時補助,分200元/天和100元/天兩檔;另外,對於農民和城鎮經濟困難的非典患者的醫療費用由救治地政府負擔。3)國債支持方面,2003年5月9日,曾培炎副總理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和安排部署加快非典防治設施建設工作,會議決定適時調整國債資金投向,在自非典以來已安排15.5億元用於全國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建設的基礎上,再增加投資8.12億元,重點支持疫情比較嚴重地區的非典防治,用途包括醫療設備採購、醫院隔離室改建、醫療垃圾與污水處理、專用運輸車購置等。
抗擊非典疫情期間,我國主要採取了四大防治措施,統籌維護經濟生產活動的正常有序運行。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2003年4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成立了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吳儀副總理任總指揮兼衛生部長,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任副總指揮,對非典型肺炎的防治、農村地區非典防治、宣傳、後勤保障、科技攻關、學校防疫、社會治安、組織領導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統一部署。二是堅決切斷傳染源,控制疫情擴散和蔓延。一方面,針對疫情發展,按照「四早」和「三就地」原則(「四早」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三就地」是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嚴格疫情報告制度。另一方面是抓好重點部位和重點環節的防控工作,對機場火車站等人群集中場所實行嚴格消毒;加強人員流動管理,調整學校學習上課安排,限制舉辦大型會議和活動,暫停文化娛樂場所經營,控制跨地區考察和調研,依法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三是全力組織救治,集中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努力提高治癒率。堅持分散接診、集中收治原則,設立發熱門診,明確定點醫院,建立患者轉運機制。集中醫療搶救設備,統籌醫療技術力量,完善重症監護病房條件,組建呼吸、傳染、重症監護方面專家組成的救治組,救治重症患者。四是做好物資供應,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一方面,我國統一調度防護、消毒、醫藥用品和部分生活物資,保障華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物資需求,並支援港澳台地區。此外,組織貨源,緊急調運,解決北京等地部分生活必需品斷檔脫銷問題,及時平息搶購風潮。
3.2   政策建議
1、從非典疫情的經驗教訓總結以及此次疫情的反應來看,以下疫情防控措施是科學有效的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動員,快速隔離病源傳播,防止人員大範圍流動和聚集,媒體透明信息公開,瞞報嚴厲問責,避免群眾恐慌,動員群眾力量重視和加強科學防控,戴口罩勤洗手,快速建立小湯山模式集中收治,加大科研應急研發,加大建設公共衛生體系,加強與全球的合作與信息交流,等。
2、財政政策是關鍵,加大減稅和支出力度,擴大赤字。
第一,加大疫情相關財政支出,擴大研發、救治、防疫物資、一線醫護人員補助的財政兜底範圍。
第二,適當減免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部門尤其是交運(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和出租汽車)、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的增值稅,虧損金額抵減盈利月份的金額以降低所得稅。
第三,進一步降低社保繳費率,養老、醫療繳費率可分別降低1和2個百分點,降低企業負擔。
第四,給予企業部分受疫情影響期間受損行業的財政貼息,可暫定一個季度。
第五,對參與疫情防治工作的衛生醫務人員提供臨時補助。病人疫情治療相關費用一切減免。補貼並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業人員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響,提前防範可能的失業潮引發的社會穩定。
第六,對參與捐贈的企業和個人行為予以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抵扣,不受目前企業所得稅稅前利潤12%限額的約束,鼓勵社會捐贈。
第七,擴大赤字率至3%。當前財政收支矛盾大,且2020年以收定支,財政收入下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屬預計外的支出,為避免擠壓其他民生和穩增長支出,有必要擴大赤字。
第八,提前做好基建項目儲備,疫情過後大搞基建減稅,對於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進行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交運、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和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3、貨幣政策要適度降准降息,給予特殊時期還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勵但不強制商業銀行對主要疫區湖北下降利率,對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信貸支持。鼓勵各大保險公司暢通保險賠付流程。
4、在主要疫區和特大城市探索靈活辦公機制、錯峰上下班,發展線上和智能化辦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
5、儘快恢復生豬、家禽類飼料的供應和物流系統,避免生豬、禽類因飼料供應和銷售受阻而大面積撲殺產生新的疫情。
6、兼顧企業和員工利益,落實員工帶薪休假制度的同時,延長的假期及推遲開工的期間內按一定比例支付基本薪酬而非強制工資,減少企業因負擔過重而在復工後加大裁員的現象。
7、強化信息公開透明、加強輿論監督,強化官員問責,表彰抗擊疫情戰鬥英雄,完善應急醫療體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從傳統「堵」的思路轉移到「疏」的思路。
8、大力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放開市場准入但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財政支出中醫療等民生支出佔比。
9、加大公共衛生、病毒研發、防疫、醫療資源投入;增加醫護人員數量和培養;增加收入待遇。
10、推動並健全野生動植物保護、非法食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大市場監管問責力度。
 
2019年在市場大討論「豬通脹要不要加息」、保6的時候,我們明確提出「充分估計當前經濟形勢的嚴峻性」、「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該降息了」、「減稅基建」、「以改革的方式穩增長」、「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氣推動改革開放」。
2019年底經濟初現企穩跡象,市場洋溢着樂觀的氣氛,我們多次提醒「經濟企穩基礎並不牢固」、「2020年中經濟面臨再度下行壓力」。
我們一以貫之的建議三大政策組合: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開放。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