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系統?(二)

貼一下《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裏面的這張圖。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系統?(二)

上周我們聊的是「個性」和「投資哲學」。

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價值觀,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投資哲學,這是這張圖最頂層的東西,也是一切的起點。

擁有了自己的投資哲學之後,投資者會選擇自己的能力圈、確定「好投資的標準」,設計自己的「投資組合結構」。

今天就詳細來說這三方面:

  • 能力圈
  • 好投資的標準
  • 投資組合結構

能力圈

能力圈是巴菲特和芒格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不僅他倆如此,投資大師都會只投資自己懂的領域。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投資大師要主動收縮自己的投資範圍,放棄其它的機會呢?

每個人的投資哲學,決定了他懂什麼樣的投資,也劃定了他的能力範圍。只要不超出這個範圍,他就擁有了一種能讓他的表現超過市場平均的競爭優勢

也就是說,在能力圈內的投資,平均來說,投資者的盈利能力就會超過市場總體表現。而在能力圈之外的投資,他判斷一筆投資是否能賺錢的能力,就和普通投資者沒什麼兩樣

舉幾個例子。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尋找那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持有這些企業很長的時間,靠企業的增長來賺錢。這個投資哲學決定了巴菲特需要高概率的尋找到值得託付的企業家,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結果表現為 ROE 很高),同時這些企業還能保持這個競爭優勢很久。

因此,他主動收縮了自己的能力圈,只選擇簡單的、看得懂的公司來研究。巴菲特之所以不投資科技股,就是因為「看不懂」。科技行業的變化太快,他很難看清一個科技公司 10 年後的圖景。而近幾年巴菲特投資蘋果,是因為對他來說,蘋果不再是一家科技公司,他能看清蘋果 10 年後的樣子了。巴菲特優秀的商業分析能力,結合施洛斯所說的獨一無二的「識人」能力,讓他在自己的能力圈內不斷做出超過其他人的投資決策。

索羅斯的投資哲學是尋找市場反身性的機會,利用群體性的錯誤來賺錢。這個投資哲學決定了索羅斯把自己的能力範圍集中在很多「反身性」容易出現的市場。無論是外匯、國債還是股票,他都有涉及。

兩年前我曾經介紹過「神奇公式」( 20年平均年化 40% 的神奇公式神在哪裡?)。在《股市穩賺》這本書中,喬爾·格林布拉特用一句話解釋了「神奇公式」長期超越市場指數的原因,而這句話也正是「神奇公式」的投資哲學 —— 「典型的市場指數以平均價格買進平均水平的公司,而神奇公式尋求的是以低於平均水平的價格買進高於平均水平的公司」。

這個投資哲學也決定了「神奇公式」的能力圈,並不僅僅限制在少數能看得懂的公司,而是放到全市場,用定量的方式去篩選「低價好公司」。

好投資的標準

不僅是能力圈,不同的投資哲學,也決定了每個投資者心目中「好投資」的標準。

對於格雷厄姆來說,這個標準是 「當前股價低於企業目前內在價值(凈資產或者清算價值)的企業」;

對於巴菲特來說,這個標準是 「當前股價低於未來現金流折現(未來 10年 企業一共賺的錢)的優秀企業」;

對於索羅斯來說,這個標準是 「能在市場先生的反身性變換大大改變投資者對價值的認識之前買到(或賣出)的投資」;

對於套利者來說,這個標準是 「能在一個市場上以低價買入,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上以高價賣出的資產」;

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這個標準是 「一個擁有與眾不同的洞見、可以召集一群人一起奮鬥以及具備從 0 到 1 能力的創業者」;

對於長贏計劃來說,這個標準是 「能以 5年、10年平均較低百分位買入高 ROE 的指數基金」;

對於神奇公式來說,這個標準是 「以低於平均水平的價格買進高於平均水平的公司」;

對於Earl二八輪動來說,這個標準是 「過去 4 周內,中證500、滬深300以及貨幣中漲的最好的資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這些「好投資的標準」,看起來甚至會有些矛盾,但他們其實和投資者的個性以及投資哲學是完美匹配的。

投資組合結構

在能力圈內,確定了好投資的標準,投資者就可以設計自己的投資組合結構。

巴菲特的投資組合結構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集中、長期(換手率低)。「長期」就不說了,但這裡的「集中」顯然和我們平時經常聽到的「分散化投資」、「不要把投資放在一個籃子里」相衝突。

事實上,巴菲特的「集中」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巴菲特和芒格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在能力圈內選擇符合他們投資標準」的機會上,以他們的商業分析能力和高標準,這樣的機會一旦被找到,損失的概率會很低。這樣的機會通常很少見,當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的時候,誰知道下一個機會在哪裡?因此,他們會對自己看準的公司下重注。

對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就可以選擇放棄對於最優結果的追求,通過分散化來降低隨機性的干擾以及犯錯誤的概率,從而追求一個穩定的、可預期的收益率。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 《集中投資比分散投資哪個更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是價值投資大師的喬爾·格林布拉特設計的「神奇公式」的投資組合結構就是這樣:

1)公司數量:30 – 50隻;

2)每個公司的權重:等權(平均分配權重);

3)調倉規則(半年或者一年調倉一次)

巴菲特和喬爾都是價值投資者,但他們的投資組合結構無論是倉位、權重、調倉規則都不一樣,但這個結構完美符合他們各自的投資哲學。

最後說說長贏。

我之前經常說長贏指數投資計劃和很多其它定投策略不同,他是一個進化了很多版的,處處體現清晰的投資哲學的投資組合結構。我想看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

無論是根據市場溫度決定倉位、還是不同標的指數基金的選擇、以及各個指數的權重佔比 … E大根據自己的投資哲學、能力圈、以及對於好投資的標準,設計了整套投資組合結構。

而一個投資組合結構,從長期來看,往往已經決定了最終的收益率。

Start with Why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另一本書 —— 《Start with Why》。

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之前幾次想寫它的讀後感都沒有寫,立個 flag 爭取今年寫出來。

Why / How / What 是這本書提出的一個概念,其中,Why 是初心、是價值觀,How 是原則、是方法,What 是具體的每一個選擇、每一件個產品功能、每一次買賣操作 …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本末倒置了。

我們太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末端的 What 上,因為它看得見摸得着,而事實上,任何一個系統,看不到的 How 和 Why 更加重要

比如說「微信」,當我們討論微信的付費閱讀、或者微信公眾號的某一個改版的時候,這些其實都是 What 層面的東西。

更深層次,我們其實更應該關注是什麼樣的「工作原則」、「團隊文化」以及「方法論」,讓微信團隊做出了這些選擇,從而出現了擺在我們眼前的功能。

更進一步,這些文化和原則,都是來自於微信、張小龍的價值觀,他的初心、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才是最本源的東西。

微信只是這個 Why 的一個投射

投資也是如此。

當我們平時看到一個投資者做某個買賣操作的時候,這只是 What 層面的東西;

深一層,我們應該理解他的能力圈、標準以及投資組合結構,這是 How 層面的東西;

更深一層,我們應該去理解他的投資哲學,這才是 Why,才是一切的起點。

建立自己的投資系統,也要先找到自己的投資哲學,那個指引一切的 Why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