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運史(上)

壹  長崎

 

清光緒十二年,也是1886年的8月1 日,四艘清朝北洋水師的軍艦定遠、鎮遠、威遠、濟遠開進了日本長崎港。

 

因為艦船在海水裡泡得太久,會有微生物粘在船底,若積累得太厚,會影響航行速度,甚至侵蝕船底。因此艦船需要按時入旱塢清刮船底,漆傅新油。這次北洋水師的四艘軍艦,就是到長崎照章上油的。

 

船到了長崎後,船員們12天沒有下船,當地人為了促進消費,主動邀請各艦官兵上岸,船員們也實在憋得慌,到了13日,水師提督丁汝昌同意放士兵上岸。

 

軍艦上沒有女人,身心苦悶的海軍士兵首先撲向了一家叫丸山家的妓院,妓院老闆示意他們生意太好,先在門口等待,但北洋水兵見到日本人卻是直接走進去,根本不用排隊,就上前跟老闆理論,兩邊語言不通,一邊幹嘛幹嘛,另一邊呀滅蝶呀滅蝶,當年的水兵們又沒讀過什麼書,想來舉止也不會太文明,兩邊一激動,就演變成了鬥毆,當地警察趕過來維護秩序,結果日本一名警察被水兵刺成重傷,中國水兵一人輕傷。

 

日本警方在這次行動中吃了虧,感覺是清國人開著軍艦來我們長崎耀武揚威(北洋水師確實有這個意思),現在又捅傷人,一定要報復,召集了大批本地人準備伏擊北洋水兵,15日,450名水兵未攜帶任何武器上岸觀光,日本人突然封鎖道路,全副武裝的警察、街頭混混、浪人向水兵們發起攻擊,街道兩旁的日本居民還從樓上扔石塊、潑熱水。水兵們就地反擊,戰鬥結束時清朝水兵死8人,傷45人,日方死2人,傷27人。(死傷數據各處資料顯示都不統一,但整體戰績差不多)

 

日本國運史(上)

面對突然襲擊的持刀浪人,以及客場作戰的劣勢,手無寸鐵的北洋水師這一戰的成績還算不錯。

 

戰鬥結束後,回到軍艦的水兵們炸開了鍋,將12寸巨炮對準了長崎市,其中北洋水師總教習,脾氣暴躁的英國人琅威理最為憤怒,下令立刻炮轟長崎,揚言「立即打垮日本海軍。」(英國人比我們還急)

 

但本土大佬丁汝昌阻止了這個提議,他請示李鴻章,讓領事館用政治手段解決,而琅威理也急吼吼地發電報給李鴻章,要求對日開戰。

 

日本國運史(上)

中間的大鬍子就是琅威理

 

李鴻章選擇先禮後兵,他禮貌的威脅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好名字)說:「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看我這把刀快不快?你看,快不快?

 

當時北洋水師這四艘軍艦在日本人面前就是巨無霸,其中定遠、鎮遠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花三年才建造完成,共花費283萬兩白銀,集當年英德先進軍艦之長,定遠鎮遠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軍艦。

 

而1886年的日本,還沒有一支真正現代的海軍艦隊,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海軍造船廠,法國人白勞易指導日本人完成吳市和佐世保市的海軍造船廠,還需要一段時間,日本人這時候的海軍,在北洋水師面前不堪一擊。

 

日本人屈服了。

 

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日本賠付清政府52500元,並賠禮道歉,清政府賠付日本15500元,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2700元由日方支付;懲凶一項,則由雙方政府自行決定,互不干涉。

 

這件事日本人視為奇恥大辱,從1890年後耗費全國財政60%投入到陸、海軍的建設,到1891年,明治天皇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傾全國之力追趕北洋水師。

 

伊藤博文等人也受到天皇的感召,在鹿鳴館等地發表演說,要求全國各地的「愛國志士」紛紛以天皇為榜樣,為籌備海軍捐款。半年之內,數額竟然達到203萬,不僅填補了政府籌辦財力的不足,而且在舉國上下掀起擴軍熱潮。

 

日本國運史(上)

伊藤博文

 

從1876年起,北洋艦隊軍費為200萬兩白銀,一直持續了十年,1886年北洋艦隊軍費下降到不足200萬兩白銀,日本軍費開支則一直在迅猛增長,比如1893年,甲午開戰前一年,日本軍費里陸軍共開支1472萬日元,約為980萬兩白銀,海軍開支為810萬日元,約為540萬兩白銀(當時1兩白銀摺合約1.5-1.6日元),再加上宮廷經費15萬兩—相當於半艘先進戰艦的價錢,另外10%的官員薪資具體數據無法查詢。(以上兩國海軍軍費詳細數據可能有誤,但日本海軍軍費開始遠高於清朝的事實無疑)

 

其中從1886年到1890年,海軍工程師白勞易親自設計了新的日本巡洋艦,他在日本四年里一共監製了20多條戰艦。這些經驗幫助日本建立了它第一支真正現代的海軍艦隊,並使得日本獲得了建造大船的技能,這些船有些進口,有些在橫須賀市的造船廠製造。一共包括三艘巡洋艦、兩艘沿海戰艦、兩艘小巡洋艦、一艘護衛艦、一艘驅逐艦、16艘魚雷艇。

 

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基本上完成了海軍軍備計劃,建成了一支擁有32艘軍艦、24艘魚雷艇,總排水量達到7萬餘噸的近代海軍。

 

而北洋海軍從1888年後,就沒有再添過一艘船了。整個生命周期僅花了3500萬兩白銀。

 

日本這支由天皇節衣縮食,帶領文武百官據全國之力造就的海軍,不僅在總體噸位上略勝北洋艦隊,而且在艦隊的齊整配置程度和機動靈活的攻擊能力上都遠遠優於北洋艦隊。北洋水師停止更新,而世界海軍日新月異,日本後期向歐洲買來的戰艦已有了很大進步,其中如「吉野」號這種在西方只能算二流,但在亞洲算頂尖的高速巡洋艦,因為跑得太快,北洋軍艦根本打不著它。

 

在長崎事件發生後,就連日本的小孩子,大街上玩的都是擊沉「定遠」、「鎮遠」的遊戲。

 

全日本咬牙切齒,等待著復仇北洋。 

 

貳  琅威理

 

英國人琅威理14歲時進入皇家海軍學校,16歲入大英帝國海軍實習,在英國海軍一直干到中校。

 

19歲時,他曾經隨艦隊來過一次中國,可能是因為有經驗,1877年,他34歲時,又隨一批中國購買的戰艦來到這裡,交完貨後,暫時留在香港管理一小批戰艦。在香港浪了兩年,又以管帶身份帶領四艘炮艦送貨到天津,並見到了李鴻章。

 

這次見面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覺琅威理勤干明練,對海軍業務非常專業(畢竟二十年都呆在大英帝國的海軍系統里),在琅威理來之前,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此人在清末歷史地位極度重要)、英國海軍上將古德都向急需海軍人才的李鴻章推薦過他,這次特意請他來送貨,其實是李鴻章安排的一次面試。

 

日本國運史(上)

北洋李鴻章

 

李鴻章對面試結果非常滿意,出高薪挖英國海軍的人,月薪600兩白銀。

 

一個月的薪水大概相當於2019年的18萬人民幣左右。

 

整個北洋水師的工資在當時都是金領階層,提督丁汝昌年薪8400兩白銀(250萬人民幣),總兵劉步蟾年薪3960兩白銀(120萬人民幣),副將3240兩白銀(100萬人民幣),參將2640兩白銀(80萬人民幣),一等水手年薪120兩白銀(3.6萬人民幣),一等炮兵年薪是240兩白銀(7.2萬人民幣),魚雷匠年薪288兩白銀(8.6萬人民幣),電燈兵年薪360兩(10.8萬人民幣)。

 

而當時一個普通農民的收入,則僅僅為40兩白銀一年(1.2萬人民幣)。

 

琅威理心動了,但他開出了三個條件:

 

1.得給我實權,別以為我是老外就欺負我。

2.這事得向英國海軍請假並被允許,我忙完你們這邊的事還得回英國,不可能給你李老闆一輩子打工。

3.我在中國的這些年,得算在英國海軍的服役資歷里,不要誤了我前程,你們去跟英國海軍部談,談好了我就跳槽。

 

這三個條件都挺苛刻的,特別是第三條,英國海軍不願放人,花了整整三年,最後還是李鴻章委託赫德、威妥瑪(英駐華公使)等人親自出面,才在1882年秋天,都拖到他39歲了,才順利請到琅威理到北洋水師任職。

 

琅威理到崗後,任副提督,北洋海軍總查,他的到來,簡直像喬丹來CBA打籃球,專業素養比亞洲海軍高出幾個檔次,北洋海軍的組織、操演、教育、訓練全是他一個人包辦,他治軍嚴格,做事風風火火,對自己要求也高,上上下下都很敬畏他,雖然北洋海軍名義上最大的統領是丁汝昌,但丁汝昌沒玩過這麼現代的海軍,只是做為心腹替李鴻章看場子,北洋海軍的實際管理人,其實一直是琅威理。

 

日本國運史(上)

琅威理在北洋時的勳章

1884年8月中法爆發戰爭,琅威理就按國際公約回國避了一陣,1886年1月復職,月薪漲到700兩白銀,到了8月,就發生了上面講到的長崎衝突。

 

琅威理一直是主張宣戰的,按他的想法,如果此時對日本宣戰,能打得正準備造船廠的日本海軍幾十年回不過神來。

 

但看場子的丁汝昌為穩重起見,沒有同意。琅威理要求對日本開戰的電報李鴻章也沒有批,他感到很是失望。

 

畢竟只是個高級打工仔,董事會進不去啊。

 

清政府錯過了最好的開戰時機,日本受刺激後,其海軍隨後在瘋狂的財政政策下崛起。

 

琅威理拿著高薪在北洋又混了4年,將艦隊打理得井井有條,還去英國、德國接收了新艦「致遠」、「經遠」、「靖遠」、「來遠」號,正式完成北洋海軍的組建,他一直很想實際控制北洋艦隊,但李鴻章始終不願相信一個外國來的職業經理人,雖任命他為副提督,卻仍將大權牢牢交付在丁汝昌等中國將領手裡,加上琅威理個性強硬,說話直來直往,管理風格讓中國軍官們十分難以接受,雙方磨擦越來越多,琅威理呆得十分苦悶。

 

1890年,矛盾爆發了,2月24日提督丁汝昌率出巡海南。3月6日,旗艦「定遠」突然降下提督旗,劉步蟾升起總兵旗。

 

日本國運史(上)

年薪120萬人民幣的劉步蟾

 

劉步蟾是右翼總兵,琅威理是副提督,按職位,琅威理比劉步蟾高,琅威理還在,就應該升提督旗,不應該升總兵旗,但是《北洋海軍章程》里,卻說艦隊只設一個提督,兩個總兵,沒有副提督的這個崗位(中國的職場小手段),琅威理覺得劉步蟾沒把他放在眼裡,發電報給李鴻章,李鴻章出來和稀泥,暗示他北洋艦隊只有一個提督,其實沒有所謂的副職。

 

琅威理知道自己在中國已經呆不下去了,他已經將北洋艦隊建成形,並將訓練體系培養成熟,老闆不想再付高薪養著他了,要用自己的心腹管理公司資產,這是趕走職業經理人常用的小手段。

 

6月25日,北洋艦隊抵達天津後,琅威理見到李鴻章,直接說起撤旗事件,李鴻章正式表態支持劉步蟾。琅威理非常非常憤慨(六年半時間替你建好了海軍,想過河拆橋了么?),當場提出辭職,李鴻章馬上拍板,接受了他的辭呈。

 

47歲的琅威理最後看了一眼他一手訓練出來,付出無數心血的中國北洋海軍,長嘆一聲,頭也不回地回到了英國。

 

這件事情被許多歷史學家忽略了,琅威理走後,不僅是他辛苦建立的海軍體系開始崩塌,北洋海軍軍備廢馳,清朝的歷史宿命也被改寫。

 

琅威理返回英國後,內心非常不平衡,他本來就是個躁脾氣,受不得這番羞辱,到處在媒體與公眾場合宣傳他在華受辱的經歷,英國舉國嘩然。

 

為報復中國,11月4日,英國政府拒絕李鴻章另聘英國人擔任海軍顧問的請求並撤回部分在華僱員同時宣布不再接納中國海軍留學生。

 

失去英國海軍的系統性指導,再加上李鴻章同翁同龢(he第二聲)的財政內鬥、慈禧挪軍費修頤和園,北洋海軍漸漸軍紀渙散,軍費越來越少,軍官都開始往陸上居住,一到冬天船隊就在香港、上海逛賭場、窯子,艦船也落後於後發的日本海軍。

 

趕走核心專家琅威理短短4年後,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卻沒有擊沉一艘日本戰艦。日本完成對北洋海軍的復仇,勝利奪權的丁汝昌、劉步蟾均吞鴉片自殺。(見我公眾號文章:《中國軍工逆襲史:海軍篇》

 

1894年年底,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打得支離破碎,這時候才想起向琅威理求救,琅威理此時在英國混到了後備艦隊指揮官,管理38艘軍艦,他沒有忘記劉步蟾對他的侮辱,要求大清皇帝以璽書形式頒給他海軍最高職銜才肯出戰,向來要面子的清政府拒絕了。

 

1904年,琅威理獲皇家海軍授予海軍中將軍階,兩年後,琅威理在英國逝世。

 

 

 

叄  財務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已經遇到了明治維新的天花板。

 

主要問題,出在財政收入上。

 

當然,大清的財務情況,也不是那麼樂觀。

 

大清在康熙五十八年,靠三十年休養生息,國庫銀子有4400萬兩,為了平定準噶爾,三年後雍正接手時只剩800萬兩,雍正一頓改革猛如虎,國庫9年後恢復到5037萬兩,乾隆39年,國庫存銀達到最高峰7390萬兩,但乾隆有錢就馬上開始浪,四處開火,嘉慶接盤時,還剩1900萬兩(趕緊抄和珅),嘉慶知道自己輸出平庸,專註打野發育,不浪,留2700萬兩給道光,道光縫縫補補,剛衝到3300萬兩高點,用了幾千年的遊戲地圖突然變大了,區域網變成英特網,英法兩強殺了進來,打得大清滿地找牙,咸豐上位時只剩800萬兩了,咸豐太慘了,又是太平天國,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窮得跟個鬼一樣,最窮時國庫實存銀22萬兩,從同治到光緒中前期,清朝有過一段還算美好的日子,大清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管這一段叫「同治中興」。

 

如果翻開歷史的真相,這一段就搞笑了,拯救大清財政問題,讓大清起死回生的,其實是一個英國人,太子太保,羅伯特.赫德。

 

日本國運史(上)

太子太保赫德(韋小寶也有這個銜)

 

打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實在還不起錢,海關全面交給英國人打理,由原來的二等翻譯赫德出來管海關,這哥們打理清朝海關近半個世紀,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將落後的大清海關一年400萬兩收益,打理到一年2000萬兩收入!佔大清一年收入的24.5%,在甲午之前,赫德的出現使滿清一年財收盈餘760萬兩(他也順手拿了500萬兩,但就算續命滿清的手術費吧),清政府是甲午之後才出現財政赤字,一巴掌被日本打趴了。

 

正是因為有了赫德帶來的收入,大清才有資格到處買軍艦,燒錢搞北洋。(赫德在清末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可惜被抹掉了)

 

日本此時的財收,也剛好到達了一個臨界點。

 

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奔向現代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為12%,國家財政收入到甲午開戰前的1893年,上升到7000萬兩白銀,此時滿清約9000萬兩白銀(海關收入,通貨膨脹,人口增長等因素使總量還超過了乾隆時最高數據),但兩國對軍事的投入比例相差很大,主要能打戰的北洋海軍投入占清朝20年財政收入的2%左右,日本的軍費支出則達到財政收入的30%。

 

但日本的工業系統還是最底層的基礎工業,十分脆弱,全日本的工廠,從1881年到1893年,從1100個增長到了3340個,每天平均開動的紗錠,從2.87萬支,增長到76.83萬支,(數據源自《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但這些類型的紡紗廠,其實就是從中國收購生絲運到日本,將生絲製成絲綢賣到美國。或者從美國收購棉花運回日本,將棉花製成棉布賣到中國。

 

也就是說,日本國當時的主要收入之一,是來自底端的轉手貿易。

 

這種低技術含量的中轉生意,很快就被中國和美國發現了,兩國都直接跳過了日本這個中轉站,中國直接找美國購買棉花自己生產棉布,美國直接找中國購買生絲自己生產絲綢,日本工廠都存在巨大風險,如果工廠倒閉,隨後是大量工人失業,政府財源枯竭的巨大危機。

 

日本國內的群雄,早已知道前面的危機,幾十年時間一直在瘋狂擴軍,隨時準備挑戰清王朝。

 

表面上,長崎事件引發了日本的危機感,骨子裡,還是蘊量已久的經濟衝突。

 

甲午戰爭確實是日本的賭國運之戰,出戰時日本預算了2.5億日元的戰爭支出,一旦戰敗國家就會破產,但這是充分準備了幾十年的賭國運,單兵投入遠高於清政府,而清政府這邊,還處於懵懂無知的精神狀態,1873年日本就實行了財政公開制,但大清連日本對外公布的軍費開支都沒有太放在心上。

 

日本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往死里錘清王朝,能錘多狠就多狠。

 

主管日本財政的維新大佬松方正義預估,甲午戰爭勝利後,清政府要向日本政府支付2億兩庫平銀,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日本駐守費150萬兩,一共為2.315億兩。掠奪中國煤炭約10億噸、鐵礦約1.8億噸、銅礦約150 萬噸、鋁約10萬噸、鎂約5 萬噸,另有大量的鉛鋅、金銀貴金屬及非金屬礦產等礦產,以及戰艦等軍事戰利品,從中國掠奪的各種資源總價值大概在2.3億日元。

 

另一名維新長老井上馨認為,從貨幣到物資,甲午一戰使日本在清王朝身上獲利約5億日元左右。

 

肆  大英帝國的棋子

 

大英帝國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身為當世第一強國,大英帝國並不怎麼關心中國和日本的命運。

 

當中國跟日本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的注意力一直放在當時俄國尼古拉二世身上。

 

雖然中間隔著一整片歐洲大陸,俄國才是英國最為警惕的對手,身為世界攪屎棍的英國,時時刻刻都在想辦法扼制俄國。

 

俄國一直被英法等強國視為野蠻人,未開化的土鱉,那時俄國人自己也挺自卑的,文化上處處向法國學習(在俄羅斯到處都感受得到),但俄國人好戰,熱愛奪取土地,英國連同法國對俄國向歐洲東部擴張充滿戒心(就是到了2019年還是這種思維,推著烏克蘭在前面頂俄羅斯),就算俄國出現彼得和葉卡捷琳娜兩位大帝,英法對俄國也是充滿傲慢和防備的。

 

一直到拿破崙出現,打得滿歐洲的國王哭爹喊娘,等到拿破崙進攻俄國時,庫圖佐夫知道打不過,一把火燒光莫斯科,饑寒交迫的法軍在1812年的冬天凍成狗,被俄國一波流反擊,拿破崙60萬軍隊只剩2萬人逃命回法國,俄國軍隊反而殺進了巴黎,各個歐洲國王對亞歷山大一世感恩戴恩,稱他為「歐洲的救世主」(準備地說是歐洲王室的救世主)。

 

俄國就此在歐洲一流國家的行列里呆了幾十年,就膨脹了,開始搞奧斯曼帝國,英法一看俄國的老毛病又犯,必須得摁住他,先是在背後給錢給槍,讓奧斯曼頂住野蠻人俄國,結果西亞病夫土耳其人真正爛泥扶不上牆,屢戰屢敗,英法都急了,親自上場頂住土耳其,在克里米亞終於把俄國給干趴了(克里米亞後來還是被普京給吞了),這場戰爭使俄國再次掉落到歐洲二流,把當時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活活氣死。

 

俄國人渴望出海口,就必須西進打土耳其,他們並沒有就此放棄,20年後的1877-1878年,亞歷山大二世又把土耳其干趴下,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逼土耳其承認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獨立,保加利亞則成為俄國管轄下的自治國家。奧斯曼土耳其之爛讓英國都蒙了,英國決定不再資助這個敗家子了,另選對象牽制俄國。

 

日本國運史(上)

亞歷山大二世

 

從北洋開始建設水師開始,英國和德國就打開大門讓清政府來挑武器,英國人赫德在海關崗位上更是兢兢業業,不斷為清政府提供財政輸血,土耳其被干趴4年後,英國就同意琅威理帶著先進的海軍管理學知識,到北洋來訓練海軍。

 

亞歷山大二世從滿清手裡奪走了150萬平公里土地,兩個國家一定不怎麼對付,英國人希望滿清能迅速強大起來,在東方拖住俄國。

 

但滿清後面的表現讓英國人再次陷入了蒙逼,他們根本不敢挑戰兇殘的俄國,滿清好像忘記了俄國用武力威脅逼迫自己簽訂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並把遠東總督府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使中國完全喪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西北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一回事。

 

滿清不僅不去惹俄國,還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在越南北部跟中國東南沿海打了一場中法戰爭。

 

剛被西亞病夫坑完,現在又被東亞病夫坑,英法兩國都氣壞了,默默地罵了一句「傻X」!

 

那時候琅威理剛去北洋水師入職不久,英國對滿清還存有最後一絲幻想,但5年後,當琅威理從北洋艦隊返回英國,講述自己受到的羞辱時,英國對滿清的印象已經被釘死。

 

從此不再接納中國海軍留學生。

 

慈禧和李鴻章雖然有權謀,但並沒有閱讀當時世界大局的宏觀能力(我們現在開上帝視角也不算本事,在當時滿清高層確實沒有人能讀局),滿清就此被英國扔進了垃圾桶,甲午戰爭結束後,大英帝國看著冉冉升起來的日本,心裡頭微微一笑。

 

他找到了對抗俄國的下一枚棋子。

 

伍  慘勝

 

日本學者依田喜家在《簡明日本通史》中,記載了日本從中國得到的2億多兩白銀,作了如下的分配:62.8%用于軍備擴張,21.9%用於臨時軍費,5.5%作為皇室費用,2.8%作為災害準備金和教育基金。其中前兩項84.7%的資金直接或間接地用于軍事工業。

儘管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不大,但總數也有1000萬日元左右,正是這筆錢保障了日本的基礎教育事業。更為關鍵的是,日本依靠這筆賠款對軍事產業和機器製造業進行了升級換代,工廠的產能比之前提高了5倍以上。(網路上謠傳的天皇將每一分錢都投向了教育,聽著就不像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行為) 

甲午後日本在造船、化工、冶金、通訊、交通等產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成功地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日本積攢了強大的工業基礎,並逐漸成為亞洲第一強國(這其中部分產業就是軍工)。而大部分現金都投入到了軍隊,是因為日本欣然答應替代滿清,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一枚棋子。 

他很快將要死磕俄國。 

本來按照甲午戰後的《馬關條件》,清政府還要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但沙俄要求日本不得侵佔東北,在沙俄眼裡,東北這塊地是他們將來要吞下的,這裡是一塊遼闊的出海口,如果日本先吞下,在這裡布下重兵,要吃下就困難了,因此態度強硬,甚至做好不惜出兵東亞的準備,俄國遠東艦隊進入了戒備狀態,在中國的芝罘和日本的神戶海面同時巡邏示威。 

德國需要俄國支持其在東亞的利益,站在俄國這邊。 

法國想混水摸魚,不希望他最擔心的德國跟俄國走得太近,同時對台灣有興趣,也不想日本坐大。 

俄、德、法這三個國家站出來阻止日本吞下遼東半島(主要是俄國),最後逼迫日本答應接收清政府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使日本覺得受到了欺侮,日本哇地哭出聲來,一頭扎進英國爸爸的懷裡。 

老牌攪屎棍英國爸爸卻只是摸了摸日本的頭,好言勸慰幾句,他拒絕加入「干涉集團」,但也不想跟其他國家正面衝突,老滑頭最後宣告中立。 

但英國後面無數次慫恿日本對俄開戰:干他!爸爸在後面支持你!

日本國運史(上)

 伊藤博文對三國干涉並沒有覺得意外。大東溝海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山本權兵衛就向他報告過俄德法三國最近在頻繁接觸的消息。他勸伊藤說: 

「日本現在沒有和這三國對抗的實力,無論他們提出什麼要求,我們都只能忍。」 

伊藤博文說:「除了隱忍還能有什麼辦法?等待下次機會吧。」 

一等就是九年。

 

1900年,慈禧發起了一輪騷操作,對世界所有強國宣戰,最後被打得一路凄慘逃難(推薦一本好書:《宮女談往錄》,裡面有詳細講慈禧有多慘),八國聯軍也進了北京。

 

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除了派遣一萬八千人參加八國聯軍外,又額外出動了十三萬大軍入侵東北。四個月全殲清軍駐守東北的九萬人,東北三省全境被沙俄侵佔。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後,侵佔中國東北的俄軍卻一直不撤。從1900年至1905年,持續佔領了五年之久。 

俄國在東北賴著不走,惹毛了英國跟日本,日本佔領的朝鮮就在眼皮子底下,日本原先求全,想放棄東北換取俄國承認自己在朝鮮的控制權,但俄國根本沒把日本放在眼裡,還派兵進入朝鮮,日本一看不行了,這還得了,打他吧。

 

英國爸爸一看,說好啊好啊,干他!爸爸這回真支持你(又可以快樂地攪屎了),馬上跟日本簽了《英日同盟》合約。

 

1904年,日本經過清政府的同意,出兵東北(清政府有拒絕的資格嗎?),發起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打得極慘烈,日本第二次以賭國運的方式跟沙俄搏命,戰爭有點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那時候防禦武器進步很大,進攻卻還要靠雙腿向前沖,機槍又得到了大規模使用,雙方死亡慘重。

 

為奪取旅順,在最著名的203高地戰中,乃木希典帶領日軍第三軍團親自強攻,沙俄在203高地上修建了強大的防禦系統,並有四萬俄軍堅守。乃木希典讓日軍自殺式衝鋒,不敢上就用機槍掃死,上萬的日軍組建敢死隊,強上高地與俄軍展開了白刃戰,連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在衝鋒中陣亡。(此處陣地在大連市旅順口區西部三公里處的爾靈山,還有乃木希典兒子戰死的小碑,旅順的讀者朋友可以去看看)

日本國運史(上)

 俄國四萬守軍只剩一個人活著。

 在陸地上日軍用人命去填,在海上則打得俄國潰不成軍,1904年2月8日, 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偷襲了駐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使俄國艦隊受到重創。日本人把整個沙俄的太平洋艦隊圍困在旅順,而且在外面布滿了水雷。很多艦船在突圍的時候被日軍消滅,俄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馬卡羅夫戰死,之後維佐弗特少將接過指揮權。最後沙皇下令突圍,太平洋艦隊在突圍的時候被日本聯合艦隊追上,雙方亂戰,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滅。

 沙皇急調最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前來作戰(有5艘1.35萬噸的戰列艦),這支艦隊在路上因為太緊張,不小心幹掉了一艘英國的商船。英國爸爸正想找個理由為兒子出頭,立刻小題大做,下令波羅的海艦隊在航行時大英及其盟友不會給其提供補給。當年的大英帝國在全球的殖民地有3300多萬平方公里,波羅的海艦隊走到哪裡都是日不落的地盤,無法靠岸補給,當時尤其缺煤,波羅的海艦隊沒有辦法,在甲板、機房、洗澡間、軍官卧室都裝滿了煤。同時英國人還不讓沙俄走蘇伊士運河,沙俄只能繞路好望角。

 繞子大半個地球,行程3萬多公里,走了220天,士氣低落極了,長途跋涉又讓許多士兵患病。艦隊司令都感覺這一戰沒法打了,到對馬海峽時,東鄉平八郎率日本艦隊以逸待勞伏擊波羅的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被全殲,艦艇損失總計達27萬噸,人員陣亡4830人,被俘5917人。而日軍僅陣亡117人,傷587人,損毀魚雷艇3艘。

日本國運史(上)

俄國人根本沒想過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會輸,還帶了一艘會計船,裝有1700多噸黃金,準備到海參崴建港口用,連這艘會計船也被擊沉。

 打到1905年,日俄雙方都筋疲力盡,美國總統羅斯福出來斡旋,9月5日,沙俄被迫簽定《朴茨茅斯公約》,承認日方勝利和日方在朝鮮、中國東北的特權,日俄戰爭最終以日方慘勝結束。

日本國運史(上)

陸  強國

 在英國爸爸的關照下,日本付出極慘烈的代價,才戰勝了沙俄。

 這也是工業革命後,第一次有色人種國家戰勝白人國家。

 也使白人不可戰勝的定律終於被打破。

 日本至此終於真正站上了強國的行列,被歐美列強拉到了一起。

 日本要走的這一條強國之路,本來是大英帝國遞給清政府的劇本。

 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就算有英國人赫德幫其在財政上輸血,有英國人琅威理幫其打理海軍,照樣跟奧斯曼帝國一樣成為一攤爛泥。

 這世上所有不知道自強的人和國家,命中注定迎接他們的,都只有腐爛的前路。

日本國運史(上)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