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書:鬼谷子——內楗篇(連載三)

通讀,通天下歷史,鑒今日成就

讀史鑒今通天下,文化大餐須品嘗

通讀奇書:鬼谷子——內楗篇

《鬼谷子》第03章 內楗(jiàn)

      編者按:所謂「內」就是採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獻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暗暗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遵循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

      昨天,通讀一篇帖子關於清朝雍正及乾隆時期軍機大臣張廷玉的內容,引發朋友的熱議,為何張廷玉能為臣到死,而沒能被殺掉。我且認為,張廷玉為人臣者,為事兢兢業業,為人低調且情商極高。在其位,從不為財色所動,一直盡心儘力為雍正效力。他的內楗可謂不同一般。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譯文~

      君臣之間,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在離去以後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在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內,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聯結。或者靠道德相聯結,或者靠朋黨相聯結,或者靠錢物相聯結,或者靠藝術相聯結。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任用就被任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領小蜘蛛一樣,出來時不留洞痕,進去時不留標記,獨來獨往,誰也沒法阻止它。所謂就是採納意見;所謂就是進獻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遵循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意向。

通讀~解讀

批評或者建議別人,一定要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把握好對方的實際情況和真實心理,再採用適當和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原文~

      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

~譯文~

      以道術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其謀劃相合。詳細地思考後再來進言,去適應形勢。凡是內情有不合時宜的,就不可以實行。就要切磋琢磨形勢,從便利處入手,來改變策略。用善於變化來爭取被採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一樣順當。

通讀~解讀

大自然中播種和收穫都各有各的時機,農民們不能在秋冬播種,在春夏收穫;人們不能在格陵蘭島的冰山上栽種柑橘,也不能到熱帶地區的河裡去取出冰塊兒,因為季節、時間和地點不對,所以不會有收穫。

以此類推,下屬向上司進言,若想讓上司接受,又不致使自己遭受危險,就必須選擇合適的時機,尤其不能當眾批評指責上司或與上司爭論。任何管理階層的人,都想維護自己的權威,而當眾批評甚至撞上司無疑是對上司尊嚴與威信的損害和貶低。所以韓非子說進諫,最忌諱的便是當面觸犯。

~原文~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譯文~

      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有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採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於變化的人,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使鬼神,符合陰陽,牧養人民。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要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還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見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結合是因為只停留於表面親近,而背地裡還有距離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聖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所以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ー;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辭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是因為他的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其行為不得體;距離遙遠只要能聽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為其主張正與決策者相合,正等他參與決斷大事。所以說,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遊說,定會事與願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遊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已的主張,既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已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通讀~解讀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要想成就這個夢想,就需要和上司、領導打交道,只有得到上司的器重和垂青,才能在職場中大展拳腳、大顯身手。而要想得到上司的器重,往往需要通過向上司提意見和建議的途徑來展示你的能力和才華。

其實,向上司提出意見或建議和古代臣子向君王進諫是同樣的道理,需要得其情,制其術

第一,在下屬向上司進諫的時候,應該多獻可,少加否。多從正面去發自己的觀點;少從反面去否定和批駁上司,要懂得用遷回變通的辦法,刻意迴避與上司的意見產生正面衝突。

第二,進諫應該多桌下,少桌面。即多利用非正式場合,少使用正式場合,盡量與上司私下交談,交換意見,避免對上司公開提意見,這樣做不僅能給自己留有迴旋餘地,而且有利於維護上司的個人尊嚴,不致使上司陷被動和難堪的境地。

第三,向上司進諫應該多引水,少開渠。即對上司進諫千萬不要直接去點破上司的錯誤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上司做出你所謂的正確決策。而是要用引導、試探、徵詢意見的方式,使上司在參考你提出的建議信息後,水到渠成地用他的嘴說出你心中想的正確決,即把你的東西轉一個彎變成上司自己的東西,把你的功勞渡給你的上司。

~原文~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

      聖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見之明來源於道德、仁義、禮樂和計謀。首先摘取《詩經)和《書經》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討論是去還是留。要想與人,就要把カ量用在內部,要想離,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處理內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於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要善於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作鞏固內部團結。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已見,事事抵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旋轉往複一樣,使旁人看不出你要幹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激流勇退是最好的方法。

通讀~解讀

     在當代,利益是人們追逐的首要目標,為了利益,人們難免會自私自利,所以每個人都難免會遭遇鉤心鬥角、明爭暗鬥,在這種際遇下,如果你想做個溫和派、中立者,那麼不妨借鑒一下古人應付危險、化險為夷的明哲哲學,這對於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保存自己、從而運用自己的才幹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是非常有利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先見之明,就不能在做事之前做好必要的策劃和準備,沒有先見之明,也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握先機、佔領市場。

 

【注釋】
  內:入。
  楗:門拴。通「揵」
  內楗: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遊說國君。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