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麦郎:中国城市与农村的裂痕

今天是要写一篇乌克兰局势分析,但无意间,看到国内大部分媒体在评论进了精神病院的歌手庞麦郎,论调都是在讨论“审丑”这个词,感觉媒体重点都跑偏了方向,忍不住写下这篇文章。
 
我们的老读者都知道,看一件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分析事物只要使用经济链分析法就能找到原因,庞麦郎这个人背后所代表的最深的社会本质,并不是什么审丑,而是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巨大裂痕。
 
“审丑”这个词用在此处充满了傲慢,是掌握了话语权的高学历和高收入城市人群,用俯视的态度观赏众生时多用的词汇,分析事物要多使用中性词,不要使用带有情绪的词汇,也许你认为自己品味高雅只喝红酒听歌剧交响乐看芭蕾,次一点也是听爵士乐摇滚乐看文艺电影,看不起喜欢小品相声二人转的人群,但民间自有民间的快乐,每个人都有选择娱乐方式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存在什么优越感。
 
先简短说一下庞麦郎这个人。
 
庞麦郎原名庞明涛,出生于1984年,今年已经37岁了,在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南沙河长大,汉中这块地我们在《四川凭啥子》这篇文章重点介绍过,被秦岭和大巴山包围,以前是军事重镇,现在沦为五线城市,十分穷,2020GDP1593亿元。
 
庞麦郎读书成绩不好,可能只念完初中,身体瘦弱又干不了农活,常被人欺负,性格显得比较孤僻,只跟姑姑家的奶牛是好朋友,村里的同龄人都看不起他,叫他“拐棒子”,庞麦郎也看不起他们,觉得自己跟他们不是一路货。
 
24岁时庞麦郎去汉中市区找工作,干不了体力活,在一家KTV负责切果盘,也打打杂,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2000块钱,这笔钱对他来说,已经是高收入了。
 
也从这一年开始,庞麦郎健康出现了问题,开始要大量服药。
 
KTV工作时庞麦郎迷上了迈克尔.杰克逊,立志要做“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回到宿舍时,别人在打牌抽烟,庞麦郎盘着腿面向墙壁在笔记本上开始写歌。
 
29岁时庞麦郎已经写了十几首歌,才离开汉中坐18个小时的硬座来到北京,他操着一口陕南普通话,音乐基本功也极差不是一般差,是非常差,混得很不如意,晚上通常睡在网吧,最穷时只能睡在公园里,去华数唱片面试时,“坐下来就闻得到他身上一股味道”。
 
20139月华数唱片公司的选秀,救了他一命,华数看上了他的草根气质,打算赌一把,花百万巨资包装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但庞麦郎唱功实在太差,“每一遍都唱得不一样,完全没有调子”,工作人员极痛苦,花了三天时间录歌,从几百个小样拼凑剪辑才弄出最终版本。
 
2014年,庞麦郎终于靠这首歌走红,这时他已经30岁了。
 
少年时的人生经历造成了他人格上的缺失,成名后的庞麦郎依然异常的自卑而敏感,为了装逼,他在电视节目上说自己是95年生的台湾人,把公司工作人员吓坏了,由于被社会伤害过,他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所有人都在骗我,想利用我的名气搞钱”。
 
2015年初《人物》采访他时,他捏着拳头,做出恶狠狠的样子,用戏剧性的口吻说:“谁都要算计我,他还没有出手,就被我看透,我就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人物》:《惊惶庞麦郎》)
 
我能想像得出,他操着浓厚的汉中口音,说这句话时声嘶力竭的样子。
 
2020年,庞麦郎还殴打了自己父母,终于疯了,2021年初被强制送进了精神病院。
 
他的经济人说,庞麦郎就像梵高一样,生病时还在坚持创作……这就有些过了,庞麦郎根本不像梵高,我特意去听了他几首代表作,必须承认他的艺术天赋十分有限,不是有限,是十分有限,基本功也差到让人崩溃,他的歌能红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回馈,有一定的可取性,还有很多运气成分,但夸他像梵高,很尴尬知道吗?就像我走在大街上听到别人夸我长得像吴彦祖一样不自然,听得我想冲到水龙头下面洗把脸冷静一下。
 
但庞麦郎的人生经历,却很好地提供了另一个社会样本,供我们阅读当今的中国。
 
尤其是经济狂飙下,不断撕裂的城乡差异。
 
像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这一首歌听起来乱糟糟的,庞先生操着含糊不清的口音跑着调唱得我头皮发麻,但一看歌词,却有一种很接地气的味道,我仔细读了几遍,发现摩擦摩擦,魔鬼的步伐后面,歌词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农村青年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里隐约表达了一个农村青年进城后,获得丰富物质生活体验的快乐心情,这种心情又夹杂着一丝丝悲伤。
 
像那句歌词“我告诉自己这是真的,这不是梦。”
 
是贫穷的农村小孩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悲伤感。
 
再翻看他的《摩的大飚客》,这首歌原名叫《打吊针》,讲的是跟工友骑摩托比赛,打打闹闹不小心受伤,最后去打吊针的场景,歌词写得毫无美感,像小学生五年级学生写的日记,但也充满了真实味道,没有对生活进行任何包装,直接粗粝的毫无技法的陈述了一遍。
 
至少比中国文坛一些矫情得要死,又只会摁回车键的诗人,写出来的东西要有价值一些的。
 
每个人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庞麦郎的这些歌,都是在讲他从农村到城市讨生活的片段,白开水一样的歌词后面一定有他的心酸过往。
 
庞麦郎是一个长得较丑,没什么文化,没受过良好教育,敏感多疑的同时,也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普通农村青年,始终相信自己会出人头地,也敢于抛弃一切去追求理想,从这方面来说,他做得足够优秀,运气也垂青了他,但他能走多远,在于他自己对出生属性的把控能力。
 
出生属性是我临时创建的一个词,一个八零后农村孩子的出生属性,跟一个八零后城市孩子的出生属性,有着天地之别。
 
八零后农村娃从小就要干农活,非常辛苦,庞麦郎讲他在汉中农村干活时,“很累,简直要了我的命。”割不动水稻,也挑不动稻米,农村的表达方式是十分粗野的,干不动力气活就会被人歧视,庞麦郎因此常遭人欺负。
 
八零后的城里娃相对要轻松得多,我小时候常看作文选,里面城里孩子说自己各种不容易,“爸妈凑了一个月工资才给自己买了个变形金刚”,看得我牙都酸了,别说变形金刚,我小时候连橡皮泥都没有,九岁时唯一拥有的一个玩具小人,还是我偷了邻居家三岁小朋友的!
 
十一岁到城里读书后,我发现城里小孩明显多才多艺一些,人也自信满满,因为不用干农活受日晒雨淋之苦,皮肤也白皙红润许多。
 
城里的妹子就是白啊。
 
为什么城里孩子多才多艺?是因为家里课外有闲钱供他学舞蹈、钢琴、书法、绘画,我们农村孩子哪见过这些啊,我们就会斗蛐蛐、钓青蛙、抓螃蟹,看到陌生人只会呆头呆脑站在那,话都不会说一句,等着别人主动开口,两陌生孩子要是都是农村娃,能互相大眼瞪小眼沉默到天黑。
 
能接触到的信息也完全不一样,1990年时,城里孩子已经能玩上魂斗罗的红白游戏机,可把七八岁时的我给馋坏了,我去城里亲戚家看他们玩游戏机时,只能傻站在一旁,摸一下手柄城里孩子就给我白眼,嫌我弄脏了他们的游戏机。
 
因为经济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八零后城里娃口齿伶俐、能歌善舞、不怯场、大大方方的,我们八零后农村娃身无所长,要登台的时候,我们总不能上去表演钓青蛙吧?就只能往人群后面退,总是怯生生的,走在大街上都怕被人打那种。
 
我从学前班到小学四年级,是在农村读的书,小学五年级到初三,是在城里读的书,城乡巨大的经济差别深深冲击到了我,城里的孩子会欺负乡下进城读书的穷孩子,去年我写过我读初中时,班上曾发生校园欺凌,给一些女生取外号嘲笑侮辱她们,从别人的痛苦中找快感,本质上,那就是欺负穷人家的女孩子,找最弱的人下手,家里稍微有点钱的城里女孩子,就算长得不好看,他们也绝不敢下手,其实骨子里就是一群懦夫。
 
那些欺负这些女孩子的男同学,二十多年后,个个都混成了邵阳街头的二流子,没有一个有出息,这是报应。
 
社会是残酷的,在学校就这个样子,出了学校就更加痛苦。
 
我能理解庞麦郎在凋蔽的农村生活时,经历过怎样的心理伤害,进城后,在音乐上有了远大的抱负,却又发现早过了练基本功的年龄,已经来不及了。
 
这种伤害在他去北京后尤其明显,不管他怎么努力,他根本创作不出真正的好作品,他一时的走红有极大的意外性,而且,看现在的情形,他很快会被大众遗忘。
 
如果他出生在城市家庭,能在城里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他应该能创造出好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他就像一个音乐上的残疾人,步履蹒跚着往前努力走。
 
一个农村孩子打小受到的伤害,无论是肉体上还是心灵上,是城里小孩终生不能理解的。
 
这就是我说的,出生属性问题。
 
很可惜,庞麦郎最终没有战胜出生属性,他被出生属性拖垮了。
 
农村生活给予他的痛苦,摧残了他的心智,使他敏感多疑,有了被迫害妄想症,以为每一个人都想伤害他,他虚荣自卑,说自己是台湾人,掩饰自己农村出身的事实;因为形象不够好,他不敢上电视;他拍MV一定要有外国人,这样才显得他“国际化”。
 
他以为每一个人都抱着要欺侮他、伤害他而来,他从小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以为长大了这个世界也是这样。
 
他握不住生命的桅杆,在人生的小沟里翻了船。
 
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庞麦郎,他的人生带给我们的启示,不是什么“审丑”,他是一个八零后农村自卑孩子的样板,真正毁掉他的是青少年时恶劣的经济环境,是经济环境在改造人、影响人,是贫穷伤害了他。
 
当别人沉迷于打牌喝酒时,他并没有放弃人生,而是很努力地写歌,就算写得不好,他至少人生态度要端正得多。
 
不是每一个人出生时都能投胎成王思聪,被父母精心呵护一路顺风上名校,大多数农村孩子出生时一穷二白,每跨越一个社会台阶,都要小心翼翼付出多几倍的努力,城里孩子创业成功率比农村孩子要高得多,倒不是农村孩子笨,是因为风险成本太高,农村孩子失败一次全家要还债三五年,城里孩子失败一次,拍拍衣服上的灰尘找爸妈要点钱,就能再来一次。
 
每一个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过的人,至少有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不是审丑审美的问题,这世上每一个阶层都有娱乐的权利,你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爱看《胡桃夹子》,没有错,但工地上的工人爱唱《两只蝴蝶》、《纤夫的爱》、《我的滑板鞋》,也没有错,每个人都有娱乐的权利,找到适合他灵魂放松的方式,和灵魂共通的作品,品味有差别,但娱乐没有高低。
 
许多人喜欢庞麦郎,是因为他讲述的是农村孩子进城生活的细节,大家听到的是自己生活的回响。
 
中国的城镇化,从1990年的26.44%,逐渐上升到了2020年的60%,到2025年时,会上升到65%
 
在中国这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中,有无数的农村年轻人,会走进大中城市,他们不仅要在这里找到可以活命的工作机会,也要找到自己灵魂安放的位置。
 
并不是每一个农村年轻人都有机会读大学,他们在送快递、在送外卖、在工地搬砖、在车间电焊,能进写字楼做白领已经很不容易,他们对美好生活也充满了向往,他们也有活得更好的权利!
 
他们将在这里尝试战胜高昂的房价,尝试和城市融合,他们只希望下一代不要再生活在农村,能不被人歧视,和城里人一样过上平等的生活。
 
庞麦郎的一生,是一个农村青年走进大城市施展才华时的失败品,他没有战胜自己的出生属性,卑微出生的痛苦扭曲了他的心智,折磨着他的灵魂,他控制不住心灵的邪火,走进了精神病院,白白浪费了上天给他的一个大好机会。
 
而更多的八零后九零后的普通年轻人,此时还在努力奋斗,也许他们此刻正从办公室格子间抬起头来,望向窗外,也许正把送餐的电动车停在路边,支愣着一只脚望向远方,他们或许就能看到城市远方的亮光。
 
那道光,从中国城市与农村的裂痕里透射下来,光线眩目,每一个八零后、九零后的农村孩子被它照耀之时,都能感受到,个人适应城镇化变迁时清晰的痛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