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根据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通告,今天上午10点开始,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人民日报 在报道该新闻时,标题上用了“终于”两个字。
如果能够更早对进出武汉的交通进行管制,显然会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今年过年比较早(1月24号是除夕),春运从1月10号就开始了,到了1月23号,其实返乡高峰已经过去。
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在5-12天(当年的SARS病毒潜伏期为2-7天),最长潜伏期可达到14天(内地、香港以及日本规定的医学观察期均为14天)。
这意味着在23号之前,可能已有不少被感染但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他们在离开武汉时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回到老家之后,把病毒传播到了当地。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这两天全国各地确诊人数和涵盖的区域在不断刷新。
1月20号公布的全国确诊新型肺炎病例为217例(公布的是前一天的数字),1月21号为291例,而截至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638例。
并且已经覆盖到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这意味着疫情正在国内不断扩散。
首先,我们疾控中心的科研人员这次表现得相当出色,获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第1例感染者是在去年12月8号确诊的,1月9号我们的研究人员检测出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并向全世界公开了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
日本某电视台请了一位病毒学家对中国的反应速度进行评价,他们本来可能是想批评中国的速度太慢,结果那位病毒学家却说这是非常厉害、非常优秀的。
不仅是日本的专家抱有这样的评价,1月21日《Nature》在《How quickly does the Wuhan virus spread?》一文中,引用美国马里兰大学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Matthew Frieman 的话表示,中国官方确认病例的速度是及时高效的,而且还公开了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
所以在这次的疫情处置中,我们疾控中心科研人员的水平无疑是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的。
但在对疫情后续的发展趋势预测,以及政府的信息公布方面,无疑是存在失误的。
12月31日, 武汉卫健委发公告称,发现多例肺炎与华南海鲜城有关,其中27人入院,7人病情严重。
1月3日,武汉卫健委发公告称,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已达到44例,其中重症11例。
“初步调查表明,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之后一直到1月14日为止,武汉卫健委的对外公布口径都是“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1月15日,武汉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知识问答》一文中,表述有了变化:
从“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更新为“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该《问答》还专门解释了什么是“密切接触者”,主要指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以及为患者治疗的医护人员。
“密切接触者”有没有被感染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这种新型肺炎是否具有传染性的一个关键信息。
在武汉卫健委的公告中,一直到1月20日凌晨为止,都宣称“密切接触者中,没有发现相关病例”。
1月20日晚上,钟南山院士在《新闻1+1》的直播采访中透露,(截止他调研的时候)武汉已有14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凌晨武汉卫健委还在说没有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相关病例,怎么到了晚上就变成了有14名医护人员被感染,而且还是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组长的嘴里说出来的。
1.当地没有刻意隐瞒,截止20号凌晨的时候,确实没有发现医护人员被感染,那14名感染的医护人员,都是20号白天集中查出来的。
2.此前就已经有医护人员被感染了,但当地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没有及时公开,直到被钟南山院士捅出来。
普通人也不太可能知道,但希望未来政府能够给公众一个答案(现阶段的重点还是要以抗击疫情为主)。
国家卫健委派到武汉的专家不止一组(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那一组属于高级别专家组,是19号过去的)。
此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已先赶到了武汉进行调研。
1月10日,王广发教授表示,武汉疫情整体可防可控。
然而讽刺的是,就在该专家16号返回北京的当日,就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20号去医院检查,然后就被隔离了。
22日夜间,王广发在微博中分析了自己感染的原因,可能在于没有戴护目镜。
王广发也是经历过风浪的专家,17年前SARS肆虐的时候,他就奋战在一线,所以按理说他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调研期间也都是带着N95口罩的。
但是在发热门诊部的时候,他没有戴护目镜,再结合他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结膜炎,“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
如果王广发教授的推测无误,那么这次新型病毒的传染性,恐怕比我们此前预估的还要厉害。
1月21日,我在文章中说,未来这个数字(受感染确诊病例)必然还会继续增加。
但看着疫情地图上白色的区域(0确诊)被一块一块染红,终究还是会有所触动。
由于绝大多数病例都是从武汉输出去的,所以,及时对武汉的进出口交通进行管制,依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按照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的说法:
如果我们不搞“大隔离、大消毒”,我们很难遏制这次疫情的扩散蔓延。最坏的结果是,这个病毒在大流行之后变成了人类常在传染病。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两年之内,它导致的人类生命与财产的损失,就会远远超过“大隔离、大消毒”的成本。
而目前疫情还处于扩散的初期阶段,现在采取严格的措施,依然是有利于尽早消灭疫情的。
只不过,我个人不倾向用“封城”这种说法来表述,武汉的同胞们已经处于疫情的核心区了,就不要再给他们营造一种被孤立的感觉。
我在网上看了下,有武汉的网友曝出,城里物价涨了不少(更新一下,有反馈说下图是有机蔬菜价格)。
另外就是医用设备、试剂、药品、防护设备、消洗设备、耗材(尤其是口罩)等用于疫情防控的物资也存在短缺。
物资有富余的可以打下面的电话进行联系和捐助(我个人倾向于物资捐助,而不是捐款,原因你懂的)。
人性中的自私、责任心、公共意识,在面对重大疫情的时候都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知乎上有网友说,21号的时候发现自己感冒,于是退掉了车票决定留在武汉,因为怕自己万一出事会传染给大家。
因为武汉要采取进出口管制的消息是凌晨两点发布的,而实施是上午10点,于是有部分武汉市民和游客选择了连夜出城。
从人性的角度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如果你已经有了症状还往外跑,那就太缺德了。
1月22号,有微博用户表示,通过私家车从武汉逃到了上海。
在遭到质疑后,她在评论中回复说“我都发烧了,我不跑?”
还有人在朋友圈晒图说,发现自己有低烧、咳嗽症状之后,赶紧吃了退烧药,顺利混过安检飞到了法国,和朋友“顺利会师”。
搞得中国驻法国使馆很紧张,想方设法联系上了她,并要求她尽快拨打法国紧急救护电话,通知有关急救部门前往处置。
你明知道自己有风险,就别到处乱跑了,既耽误你治疗,也有可能把病毒传播出去。
而且真的被感染了,然后把病毒带到了法国,这个事情肯定又要被西方媒体拿来做文章说中国人素质差了。
有一个90后女孩,已经离开武汉了,但听说医疗系统人员缺口大,又主动回到了武汉,和病毒作战。
就像17年前的那场疫情一样,当病毒袭来的时候,最有责任心、最靠得住的,依然是我们的医护人员。
在抗击病毒的战场上,他们也可能会失去生命,但他们从来没有临阵退缩过,他们总是冲在第一线。
按照钟南山院士20号直播时的说法,目前还在爬坡阶段,所以后续确诊的病例数字肯定还会持续增加一段时间。
但今天在朋友圈刷屏的香港某位专家的说法,我也不建议太当真。
他在03年SARS肆虐的时候确实做出过贡献,但这次他的言论我觉得有情绪在里面,导致结论有点夸张了。
早在2005年的时候,他就放言中国的禽流感已经失控。
2009年的时候,他又预测猪流感疫情爆发已进入倒计时。
(网传王院士的朋友圈截图,个人觉得这个可信度更大)
作为普通人,关注疫情,但不要轻率做出判断,少出门,减少接触和传播病毒的机会,其实就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中央和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大牛院士都已经深度介入了,相信我们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关。
说起政府,我们总是很容易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混淆在一起,但我认为还是要做区分的。
这也是年轻人毕业选择城市的时候,应该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