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澳元背後的故事

在疫情和油價的雙重衝擊下,全球進入了避險模式。但最近一兩周時間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傳統概念上的避險資產(如黃金、日元、美債)都失靈了。

以黃金為例,在交易時段內它甚至和美股同漲同跌;再看長期美債ETF(場內代碼TLT),它的價格也在過去兩周內從高點下跌了20%,股債對沖的經典策略失去了效果,這種情況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也不曾發生過。

相比之下,美元真是強得讓人吃驚,美元指數走出了一個大V趨勢,並且一口氣破了101。美元如此強勢還是在美聯儲連續兩次猛烈降息並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的背景下走出來的。對於這種情況,比較說得過去的解釋是: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緊張,投資者為了換取美元,把流動性好的避險資產也賣了出去,所以導致一切資產都被恐慌橫掃,只有美元最強勢。

美元和澳元背後的故事

近期美元指數走勢

與美元強勢相比,澳大利亞元的弱勢也引人注意。今天(3月19日),澳元人民幣匯率一度跌至3.9,這可真是白菜價啊!

實際上,澳元算得上是中國需求的一個風向標,澳大利亞是典型的資源出口國,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額佔了他們總出口額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全年的貿易順差是673億澳元,其中對華順差就佔了580億澳元,佔比86.5%,可見對華貿易對澳大利亞有多麼重要。

美元和澳元背後的故事

澳大利亞出口夥伴排名 (單位:百萬澳元)

澳元的這輪下跌不是短期的,而是已經持續了近十年之久,2011年時澳元兌人民幣匯率曾高達7.146,之後就進入了下跌大趨勢,如今竟然摸到了3字頭;2011年後中國發生了什麼呢?中國經濟逐漸進入新常態,增速開始放緩。

如果我們把近十年美元兌澳元匯率和中國GDP增速走勢放在一起,很容易就能發現高度的近似,不僅是大趨勢近似,就連小區間的波動也是同步的,例如:金融危機後的強勢復甦,2016-2017年「新周期」的幻想和破滅。

美元和澳元背後的故事

澳元匯率和中國GDP增速

從澳大利亞的產業結構看,他們也極度依賴中國這樣的大客戶,僅鐵礦石一項,就佔據澳洲20%的出口總額,煤炭也佔了19%;而中國能源結構以煤電為主,又是個需要大量鋼鐵的基建狂魔,澳大利亞簡直就是中國經濟的專屬供應商。

美元和澳元背後的故事

澳大利亞出口結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世界能源、原材料的增量需求大都來自中國,中國經濟的崛起讓澳洲、紐西蘭、俄羅斯等國家有了更多商機。上一輪澳元兌美元匯率的低點是2001年4月,當時中國完成了經濟軟著陸,各項改革全面落實,又正值加入WTO的前夜,此後中國經濟開始突飛猛進。

這些年來,很多中國人移民澳洲並且在澳洲買房投資,我們回過頭來看,其實他們在財務上是有損失的。2011年以來,悉尼和墨爾本房價累計上漲約50%,但是匯率從7.1降到3.9,一套100萬澳元的房產到今天是150萬澳元,但以人民幣計價,則從710萬元降到了585萬元。作為對比,2011年以來, 美股納指漲了三倍、美國熱點城市房價翻倍,中國的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就更不用說了。

美元和澳元背後的故事

悉尼和墨爾本房價 2006-2019

這也告訴我們,如果進行海外投資是為了規避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那麼澳洲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假設中國經濟不好了,那麼對中國存在很大依賴的澳洲經濟可能會更不好,澳洲資產對中國經濟並不存在很好的風險對沖功能。

與澳元命運類似的是加元和紐元(紐西蘭元),今天加元已經跌到最低4.8,紐元跌到最低3.9,它們都屬於資源型貨幣,它們會在世界經濟繁榮、需求不斷增加的階段(如2002-2007)走強,可一旦需求不再增長、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時,它們就會下跌而且波動性高於其他貨幣。

資源型貨幣走弱的另一面,是美元、日元、人民幣的相對穩定,中美日三個國家都具有龐大的市場、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強大的創新能力。這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們出國旅行、留學、購買進口商品的成本都變低了。這也預示著未來世界的一個趨勢:資源不再如過去那麼緊俏,市場和技術創新才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