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回二線,我財務自由了

這個例子來自我本科時的學長,有三個關鍵詞你們會很感興趣,房子、回二線、財務自由。連起來就是,「賣掉一線房產,回二線去,我財務自由了」。

我這學長本人是能力很強、一線打拚比較成功的那種。而且賺得多、花的少,工作這些年一共攢下了 500 萬本金和一套房子(現在市場價也差不多 500 萬)。以他現在的節奏看,再干幾年在一線城市財務自由也是遲早的事。

他自己本來也是打算在一線再拼個幾年,但是正好趕上這一波疫情,心態就發生變化了。生活里不可預測的變故太多了,可能是健康、可能是職業,想賺更多是沒有盡頭的,指不定哪天就倒在路上了。所以這段時間他就在盤算着回二線的事,正好我自己一直研究投資和財務自由,就和他一塊算了筆賬。

……

對於有房一族而言,從一線回二線就是個紙面財富變現的過程。

回二線,賣掉它現在這個房子,買個更大的戶型,要價 200 萬,現在這個房子市價大約 500 萬。回二線相當於一下釋放了 300 萬的現金,可支配資產從 500 萬直接暴漲到 800 萬。

把這 800 萬分成兩部分,300 萬用來投資穩健投資,500 萬用來積極投資。

穩健投資兩個選擇,省心的債券投資,或者麻煩一點但是靈活的資產配置。後來他決定選債券基金,省事兒,還是想把精力放在工作和家庭上。這 300 萬資金按照 6% 的年化收益,一年有 18 萬的現金流,這就已經覆蓋了他家的全部生活開支。

剩下的 500 萬分散投資到指數基金、主動基金中,先不看增值收益,就看最穩定的股息分紅,一年大約 3% 的分紅比例,又是 15 萬的現金流。關於股息我之前寫過很多篇,對於高凈值人群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優質的收入來源,現金流穩定,更重要的是持續增長。在主流資本市場里,股息的增長幅度都是跑贏工資增速的。

賣房回二線,我財務自由了

債券+股息就是每年 33 萬的現金流,幾乎是他原本生活開支的兩倍。

更關鍵的是這份收入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熊市的時候用債券和股息,保底有 30+ 萬;牛市的時候爽歪歪,一年在多賺幾十萬不在話下,奢侈點的消費也完全負擔得起。

這麼一算,就妥妥財務自由了。就算回二線開啟躺屍模式,天天宅家裡也是躺着賺錢。閑不住再去找份相當的職位,跟以前工作的心態和生活質量也大不一樣了。

過去這十多年財富不斷向一線城市彙集,但是這些財富大多被鎖定在房產里。很多人都只是紙面富豪,看着凈值高,但是手裡可支配的現金流其實很小,有的甚至還要倒貼。回二線去,房子更大更舒服,房價更便宜,可支配資金也更多了。

  • 在一線,15 萬被動收入,剛需戶型。
  • 回二線,被動收入翻倍到 33 萬,房子面積再加 50%,生活質量不要高太多。

到底要不要回二線?

理性分析做數學題,前景很光輝。但賣房畢竟不是小事,真踏出這一步並不到,回二線這個決定很多人也挺不理解的。大夥最捨不得的就是一線的資源,工作、教育、醫療方方面面。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問了他的看法,作為結尾給轉述一下,認同與否大家自己做判斷。

……

資源夠不夠關鍵看人生狀態,打拚奮鬥階段資源越多越好,但是越往後對資源的依賴就越小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已經開始從打拚狀態往守財狀態轉換了。

打拚和守財是兩個邏輯,我現在小有財富了,年齡上雖然 30 出頭還算年輕,但是越往後肯定越拼不動。

放在 10 年前,我一年輕小伙,身強體壯,又沒錢,沒啥可輸的。要錢沒錢,身體年輕又抗造,大不了失敗了再來唄。

但是有錢以後就不一樣了,越往後越輸不起。本來覺得維持現狀應該問題也不大,但是這一波疫情以後發現生活中潛在的風險太多了,總覺得錢沒賺夠,指不定哪天就倒下了,還沒來得及享受生活。

不論是身體上還是金錢上,一旦出意外賠回去再想翻盤可能性就小得多了。而且還得多為家人考慮,以後還是想多陪陪家人孩子,二線的生活質量會好很多。

有的人生活像過山車,大賺大賠,賺過很多錢不收手最後又賠回去了。雖然可以很硬氣地說「畢竟我曾經很有錢」,但是,我不想這樣。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