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过得真快,李文亮医生去世已经三十八天。
三十八天里,很多事情都已归于平静,有的甚至平静得像是没有发生过。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李文亮吹出的哨音悠长,一直萦绕在我们周围,从未散去。
2月1日,他写下最后一条微博: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
2月7日,李文亮去世,从那时起,每天大量留言涌进这条微博,从未间断过。
截至2020年3月15日,38天,超过60万人在这里写下留言。
如果你一分钟看10条留言,一天看3个小时,都需要接近一年才能把所有留言看完。但你看不完的,因为每一分钟都有很多新留言诞生,每天新增一万多条。
写这篇文章期间,我每隔一会儿刷新一次,就又涌出很多新留言。
这是中文互联网历史上的奇迹。

一开始,大家祝他早日康复,感谢他吹响哨音;后来,人们为他深夜洒下热泪,辗转难眠;再后来,人们把看见的、想到的、遇到的点点滴滴都分享给他。
在这看似杂乱无章的六十多万条留言里,我们看到了疫情下的人生百态。
01
很多人说李文亮是英雄
但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李文亮的朋友圈头像,是蜡笔小新一家四口。他本来即将像野原广志一样,当上两个孩子的父亲。
只要你去看看他的微博,就能知道,他关注李小璐和马蓉的八卦,他吃德克士的手枪鸡腿,他喜欢追《庆余年》,他关注最新电子产品,他也会常常转发抽奖,点赞锦鲤。
他,不过是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
以前看过一个漫威电影混剪,里面有一句话是:
英雄之所以会是英雄,恰恰因为他们并不想成为英雄。
2月11日,钟南山院士接受路透社采访,视频中老人双眼含泪道:他是中国的英雄。
在那一日,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下的留言暴增。


大家一边向他汇报钟老的高度评价,一边将心比心道:
“你也不想当英雄的吧。你也想等孩子出生,做一个继续关注最新电子产品的平凡人。可是这个充斥谎言的时代,你选择了为真相发声。”
“比起英雄,你更想向普通人一样活下去吧,你更想照顾你的妻子,陪伴你孩子长大。”
很多人说李文亮是英雄,但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他也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害怕无助,但他却在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
李文亮生前,一直在追《庆余年》,而且还在期待《庆余年》的第二部。
可惜,这个爱追剧的大男孩,再也等不到了。
“有一批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总在宁静的黑夜里闪烁着你无法回避的光芒。他们的光芒显得很清淡,但是每一次绽放,都光彩夺目。”
这段话,我很想送给李文亮,以及千千万万个李文亮们。
几天前,李文亮生前的同事,急诊科主任艾芬接受采访时说:
“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我,‘老子’到处说,是不是?很多很多次我都在想,如果时间能够倒回来该多好。”
如果时间能够倒回来,多希望你不是一个只能让人瞻仰回忆的英雄,还是那个爱吃鸡腿,追着热剧,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李文亮被确诊新冠时,有位网友在他微博下的留言,刺痛了好多人的心:
“我们啥也做不了,只能化身‘键盘侠’。还要使劲刷热度,不让你们这些医务人员含冤。我们只有骂,相关方才能有行动。”
2月9日,央视新闻发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
大家多多少少感觉到了一点安慰,尽管这安慰伴随了更多的心痛。
有人请他去接应一下接连殉职的医生们,“尤其是女孩子,还那么年轻,会觉得孤单吧。”
有人告诉他,他去世之后,很多人都变了。大家开始关心起政治,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保持沉默。
有人承诺会誓死捍卫下一代说话的权利,让孩子拥有表达的自由。
还有很多人加入他的队伍,他们有的已经走向支援武汉的第一线,有的终将成为和他一样的医疗力量。
以前是李医生们守护大家,现在换大家守护他们。因为守护他们,就是守护我们自身。
“李医生,今天我们又多了一个要守护的医生。她叫艾芬,是位非常勇敢的女性。”
“我们会更珍惜作为幸存者的我们能够拥有的,还要为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更勇敢地去发声。”
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这面墙又被称为“哭墙”,它是一座叹息之壁。
有人在这个凛冬终于长大,也终于发现长大的滋味真不好受。
因为在那些无处安放的叹息之后,大家留下了更多更多的希望和善意。
“谢谢你来过这世上,教会我善良,教会我坚信,教会我珍惜,让我不绝望。”
有人身上背了很多债,但还是调侃自己“要使劲活着还债呀”。
有人觉得改论文好难,但是也还是会安慰自己“没关系,我会一点点努力的”。
有人靠自己写的文章拿到了稿费,心底的开心都溢出了手机屏幕。
与其说他们在告诉李文亮,不如说他们在告诉自己:即使身处深沟,也不要忘记努力仰望星空。
“救援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湖北以外的病例已经连降8天了。是不是春天要来了?今天起一切都会开始变好吗?”
“现在看很多地方的情况在转好,这也是你希望的对吧。我们都应该有信心,湖北一定能从灾难中恢复。”
“老李,我们的临时病区要关闭了,抗疫快要胜利了。”
“我们家过两天就解禁了,我的省份疫情差不多控制住了,天慢慢晴了。”
“口罩已经可以在网上预约买到了,院子里的玉兰花也开了,一切都开始步入正轨。”
“很庆幸有你,有你们。希望你留在心底的,是世间所有的美好。”
在这一个个实时播报的留言背后,我看到的是人性中满满的善意。
“那一刻心会觉得很柔软,还有和我一样,没有忘记你的人,在给彼此加油着。”
天慢慢晴了,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公园里的金鱼草沐浴着阳光,春天已经来临,一切都步入了正轨。
《寻梦环游记》里曾说过,当所有人都忘记你,你才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你微博下面的思念与缅怀堆成了一座丰碑,一座属于真话的丰碑。我也来了,在这座丰碑下面做一块石头来纪念你。”
有人提醒他喝孟婆汤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名字,其实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记得认清楚这两个名字,别喝孟婆汤忘了呀。这是两个英雄的名字,一个是你的主任,一个是你呀。”
除了李文亮,我还在留言里看到了太多太多不曾被忘却的纪念。
“李医生,麻烦您告诉不在人世的爷爷,为了稳住疫情,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一直都在一线,没有逃过!孙子没有让你丢脸!”
“李医生,我母亲因为肺功能衰竭去世。如果在天堂看到她,一定要嘱咐她健健康康的。”
“李医生,如果你在上面见到我爷爷,帮我看一下他的肺气肿跟气管炎好没有。请帮我转告他我过得很好,只是很想他,叫他多来我梦里,让我见一见他。”
“李医生,我奶奶在那边,老太太人很好,89岁了。她眼睛不好,有点白内障,见风眼睛流泪,有时还干涩,麻烦有空时帮忙看看,开点药水之类的,谢谢您。”
“李医生您好,我爸是因为重度贫血走的。您如果见到他替我拥抱一下他吧,我爱他。不思量,自难忘。”
“李医生,今天我整理电脑找到了一张我家狗狗的照片,它叫木鱼,在小区被投毒毒死了。你要在那边能看到它,你就说我说的,让它陪你。你俩可以做个伴,他可聪明了,也很听话。”
有位网友说:生和死,是一个门的两面。生,不是开始。死亡,不是结束。
即使我们已经经历了许多许多次的告别,但一切都依然没有结束。
“我希望庆国之法,为生民而立,不因高贵容忍,不因贫穷剥夺,无不白之冤,无强加之罪,遵法如仗剑,破魍魉迷崇,不求神明。
我希望庆国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礼义,守仁心,不以钱财论成败,不因权势而屈从,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难时坚心志,无人处常自省。 ”
李文亮们的离去,不应该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改变未来的序章。
就像有人在留言里写的那样,“人生如梦,白驹过隙,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您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我们做不了英雄,但也至少不要遗忘,不要让失去的痛被赞歌淹没。要常常警醒,不要让失去白白失去,不要让错误重蹈覆辙。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武汉市民发现自家的车上已经开始长草了。视频里的小草,在阳光和微风下轻轻地点着头,嫩绿可爱。
这一幕,让我想起来歌德的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长青。
有人说等女儿长大了,一定会和她讲李医生的故事和这段难忘的岁月。
如同杀不死的流感,如同生活中的情绪,如同人生中的失去。
既然暂时无法摆脱它,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一种与它相处的方式,更好地生活下去。
就像那几十万条留言告诉李文亮的一样,我们要好好地吃饭。
新闻里的死亡数字背后承载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