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01
立陶宛是東歐的一個小國,與中國相隔萬里之遙(航空距離6000多公里),歷史上雙方也無冤無仇。
除了籃球之外,這個國家在國內幾乎沒有存在感。
然而,最近這段時間,#立陶宛#頻頻登上熱搜,而且每次都是負面消息。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事情要從幾個月前說起。
8月10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三次召回大使。
第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因荷蘭政府批准本國公司對台軍售,中國立即召回駐荷蘭大使,並將中荷兩國關係降為代辦級。
第二次是1995年,因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中國宣布召回駐美大使李道豫,並停止了中美高層的一切往來。
可以看出,過去兩次召回大使都和台灣問題有關,這一次也不例外。
7月20日,立陶宛宣布將與台灣當局相互設立“辦事處”。
對此,中國外交部明確回應稱:
“一個中國原則的含義不容歪曲。對於嘴上說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實際上卻公然同台灣當局搞官方往來,甚至為“台獨”勢力站台的行徑,中國人民絕不答應。”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中國隨後召回了駐立陶宛大使,並“驅逐”了立陶宛駐華大使。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但當時我們還是做了一定的保留,沒有立即把兩國關係降為“代辦級”。
本來是想給事情留一個還轉的餘地,但立陶宛堅持一條走到黑,於11月18日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了所謂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這是18年來台灣當局首次在歐洲國家的首都設立代表處,也是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唯一一個以“台灣”為名義設立的代表處(其他國家就算有,也是“台北”代表處,而不是“台灣”代表處,一字之差,隱含的是國家和地區的區別),可以說影響極為惡劣。
而且今年還是中立(中國和立陶宛)建交30周年。
1991年,立陶宛在兩國建交的《聯合公報》中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如今卻一意孤行在其首都設立“台灣代表處”,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用了“背信棄義”這個詞,一點都沒有冤枉他們。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11月21日,中國正式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一般來說,外交代表分為大使公使代辦3個等級,其中大使是由國家元首任命的,等級最高,而代辦是由外交部長派遣的,是“最低一級的外交代表”。
40年前荷蘭被降低外交等級後,一直到該國承諾不再批准對台軍售,中國才和荷蘭恢復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這一次立陶宛會怎樣,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但正如文章開頭說了,中國和立陶宛明明無冤無仇,他們為什麼非要在台灣這樣的核心問題上招惹中國?
事實上,立陶宛不僅觸碰了台灣問題,在香港問題和新疆問題上,也是處處與中國作對。
早在今年5月,立陶宛議會就通過決議,污衊中國在新疆實行了所謂的“種族滅絕”。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在香港問題上,立陶宛也在叫囂要求中國政府廢除《香港國安法》。
由此可見,立陶宛就是專門挑中國的核心來進行挑釁。
立陶宛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
中國又可以有哪些反制措施?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這個國家的背景。
02
今天的立陶宛是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個小國:
國土面積6.53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浙江的62%;人口接近280萬,不到浙江的1/20,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國。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立陶宛的氣候地理條件也較為惡劣,日照短,冬季漫長,陰冷潮濕,又遍布森林和湖泊,這樣的環境並不利於文明的傳播。
所以立陶宛民族開化也很晚,一直到公元12世紀末,立陶宛都還處於部落林立的狀態,沒能建立起自己的國家(連個奴隸制的王國都沒有),也沒有自己的文字
早期的立陶宛歷史,都是靠周邊的騎士團和傳教士來記錄的(所以立陶宛早期的歷史資料非常匱乏,而且比較混亂)
12世紀末-13世紀初,天主教勢力盯上了立陶宛。
當時的立陶宛是歐洲文明的邊緣地帶,還處於多神教信仰地區,天主教會希望把“福音”傳播過去,把立陶宛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如果對方不接受你的信仰怎麼辦?
那就讓騎士團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強迫他們接受(類似的做法其實今天也依然存在,只不過不再打着宗教的名義,而是藉著自由民主的口號對他國輸出顏色革命,甚至是發動戰爭)
外來的入侵反倒促成了立陶宛的民族整合。
1236年,一個叫明道加斯的部落首領在眾多部落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全立陶宛的統治者(正如前文所說,早期的立陶宛沒有文字,歷史資料匱乏且混亂,所以明道加斯是如何掌權的已不得而知)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但統一後的立陶宛處境依然非常艱難,不僅要和騎士團連年征戰,蒙古人還時不時要來入侵,明道加斯的侄子(陶特維拉斯)還糾集了一幫親戚發動了叛亂,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對此,明道加斯以皈依天主教為條件,換取了教皇對騎士團和立陶宛衝突的干預(後來騎士團還協助他擊敗了他的侄子),並承認他為立陶宛國王。
1253年,明道加斯在受洗後正式加冕為立陶宛大公國國王,成為了立陶宛歷史上的第一任國王(也是唯一一任立陶宛大公國的國王)
但這位國王不怎樣講信譽,短短8年後,明道加斯就背棄了天主教,並和騎士團斷交(背信棄義,從首任國王開始)
又過了兩年,明道加斯被他的另一個侄子(特萊德尼塔)暗殺,特萊德尼塔篡位後不再採用國王頭銜(國王是教會封的,而當時立陶宛已經背棄天主教),而是以立陶宛大公自居。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之後的100多年,立陶宛重新回到了多神教信仰。
1384年,一個天大的好事降臨到了立陶宛。
其鄰國波蘭發生了繼承者紛爭,最終雅德維加在天主教會和波蘭貴族的支持下加冕為新一任波蘭國王(中世紀時期教會的權力很大)
但雅德維加只是個11歲的小女孩,地位自然是不穩的。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而天主教會之所以選中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利用她的婚姻來讓立陶宛人改信天主教。
當時的立陶宛是歐洲最後一塊信仰多神教的地區,天主教和東正教都希望把立陶宛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俄羅斯(當時還是莫斯科大公國)這邊拋出橄欖枝,只要你加入東正教,我就把公主嫁給你。
而波蘭人則允諾,只要你皈依天主教,我就把波蘭女王嫁給你。
一邊是公主,一邊是女王,當然是選女王了。
1385年,37歲的立陶宛大公約蓋拉成功迎娶了11歲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其實雅德維加早就已經和一個叫威廉的奧地利人有了婚約,而且還是被雙方父親見證過的。
但老國王死後,在天主教會和波蘭貴族的積極遊說下,雅德維加結束了上一段婚約,嫁給了約蓋拉。
作為交換的條件,立陶宛大公國改信天主教。
雅德維加成功擴大了天主教的勢力範圍,教會為了紀念她的“貢獻”,在她死後將其遺體存放在瓦維爾大教堂的大理石棺,受信徒頂禮膜拜。
1997年,天主教會還正式將她封聖,稱聖·雅德維加
和波蘭女王的婚姻極大地提升了立陶宛的國力。
婚後第二年,約蓋拉在瓦維爾大教堂正式受洗,並改了一個基督教文化的名字——瓦迪斯瓦夫·雅蓋沃
受洗後,約蓋拉以“瓦迪斯瓦夫·雅蓋沃”的名義被加冕為波蘭國王。
從此,立陶宛和波蘭成為共主聯合體,史稱雅蓋隆王朝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03
雅蓋隆王朝是波蘭和立陶宛的黃金時期,立陶宛人和波蘭人聯合起來開疆拓土,但名義上波蘭和立陶宛依然是兩個國家。
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的名號,也往往會分別繼承給國王的兩個孩子。
如果其中一個繼承者不幸去世,那麼又會變成一個人統管兩個國家。
這種做法後來成為了雅蓋隆王朝的慣例。
直到齊格蒙特二世掌權後,局面發生了變化。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作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的齊格蒙特二世在經歷了三段婚姻之後,膝下依然沒有子嗣。
眼看雅蓋隆王朝就要絕後了,1569年,齊格蒙特二世在48歲那年,終於放棄了自己生孩子的打算。
那麼,國家由誰來繼承呢?
齊格蒙特二世做出了三項重要的變革:
1.將波蘭和立陶宛正式合併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官方名稱是波蘭立陶宛王國)
2.實行“選舉君主制”,即國王不再世襲,而是由選舉產生。
3.引入“貴族民主制”,即通過設立由貴族組成的議會來限制國王的權力。
從雅蓋隆王朝到波蘭-立陶宛聯邦初期,其疆域不斷擴大,一度超過100萬平方公里。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民間甚至還有“平獨鎮露大波波”的說法。
這裡的“獨”(日語中德國的簡稱)指的是德國,“露”(日語中俄羅斯的簡稱)指的是俄羅斯,“大波波”指的就是波蘭-立陶宛聯邦
立陶宛和波蘭曾兩次給條頓騎士團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條頓騎士團也稱德意志騎士團,其政權化後發展成了後來的普魯士公國,即德國的前身。
平獨”的說法雖然並不準確,但也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1610年, 波蘭-立陶宛聯邦還成功擊敗俄羅斯,佔領莫斯科,入住克里姆林宮達兩年之久。
於是也就有了“鎮露”的說法。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但當時波蘭的文化影響力要遠遠強於立陶宛(前面說了,立陶宛語起初是沒有文字的,一直到16世紀,在波蘭文化的影響下,立陶宛語才有了對應文字體系),所以波蘭-立陶宛聯邦乾的那些事,往往被記在波蘭頭上。
合起來就成了“平獨鎮露大波波”。
這句話既是對波蘭-立陶宛聯邦曾經輝煌的記錄,也是對他們後來遭遇的諷刺。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波蘭-立陶宛聯邦引入“貴族民主制”之後,最初的國王還可以靠自己的權威和貴族組成的議會進行制衡,但後來貴族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力,在選舉國王時,會故意選出軟弱無能的人來當選新一任的國王,導致王權式微,貴族做大。
 
而貴族之間又熱衷於相互爭權奪利,這讓國家的內鬥越來越嚴重。
17世紀中葉,即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還不到百年時,就已進入政治混亂期,開始走向衰落。
到了18世紀,波立聯邦三次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瓜分。
1795年,在最後一次被瓜分時,波蘭立陶宛聯邦徹底亡國。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今天立陶宛共和國的領土,一度被併入到了俄羅斯。
沙俄統治期間,俄羅斯人曾逼迫立陶宛人改信東正教,遭到了立陶宛人激烈的反抗。
俄羅斯人還試圖廢除立陶宛的語言和文化,把立陶宛俄羅斯化,更是遭到了立陶宛人的仇視。
立陶宛境內的起義行動接連不斷,但經歷過3次被瓜分的立陶宛,在沙俄這樣的龐然大物面前,自然是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的。
直到一戰打響後,沙俄解體,立陶宛獲得了短暫的獨立。
獨立後的立陶宛,領土面積已經只剩下6.53萬平方公里,比鼎盛時期縮水了94%,但好歹算是獨立了。
1926年9月,蘇聯還一度和立陶宛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然而作死的是,立陶宛國內的法西斯分子在同年年底發動了政變,意識形態也轉向極端反共,導致和蘇聯的關係破裂。
1940年,二戰已經打響,蘇德戰爭即將爆發,斯大林決定強行吞併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作為抵禦德國屏障。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次年,希特勒果然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起攻擊。
波羅的海三國又被納粹德國佔領。
之後的立陶宛人就陷入了極為分裂的狀態:一撥人幫蘇聯打德國,另一撥人幫德國打蘇聯,兩幫人都在為了別的國家賣命而互相殘殺。
二戰結束後,德國戰敗,蘇聯再次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新仇舊恨夾雜在一起,立陶宛人並不甘心接受蘇聯的統治。
其中有一個叫“森林兄弟”的反抗組織,一直和蘇聯戰鬥到1971年才被消滅,導致蘇聯軍隊損失慘重。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在此期間,蘇聯曾調集大軍對立陶宛的反抗進行鎮壓。
絕大多數起義軍被就地槍決,還有數以萬計的立陶宛反對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導致大量立陶宛人死在了冰天雪地。
所以立陶宛國內的反蘇(俄)的情緒一直都非常高漲。
1990年,在蘇聯解體的前一年,立陶宛率先宣布從蘇聯獨立,推倒了蘇聯解體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從1795年被沙俄肢解、吞併開始算起,立陶宛斷斷續續被俄羅斯人統治了近200年之久,也反抗了近200年,中間雙方都付出了大量的血與淚。
這樣的歷史也塑造了立陶宛國內極端反俄的民族情緒,直到今天,在反俄這件事上,立陶宛都是非常的激進。
那麼,立陶宛反俄,和中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04
其實沒什麼實質性的關係。
中國和立陶宛隔了萬里之遙,雙方在歷史上也無冤無仇,2019年之前甚至一度關係還算不錯。
立陶宛曾表達過對中立(中國-立陶宛)友好的極大興趣,也多次重申希望與這個遙遠的東方巨人建立經濟合作。
2017年,立陶宛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通過該倡議來加強亞洲和歐洲的互聯互通。
2018年,時任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訪華,在立陶宛還被視為國家外交的重大成功。
立陶宛還曾積極加入了中國和東歐國家的“17+1合作”計劃。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那麼,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立陶宛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我個人的看法是,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美國對中國的發難,二是中俄關係越走越近。
蘇聯的解體並沒有讓立陶宛放寬心,他們非常擔心俄羅斯會再次吞併他們。
尤其是2014年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之後,這種擔心就變得與日俱增。
知名智庫蘭德公司在之後的一份報告中更是表示,俄羅斯有能力在60小時內(即兩天半)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這就讓立陶宛對俄羅斯更加忌憚。
而這兩年中俄關係越走越近(2019年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軍事領域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
出於“恨烏及屋”的心理,立陶宛國內的對華態度也越來越負面。
無論是2019年的總統選舉還是2020年的國會選舉,反華力量都開始明顯地佔據上風。
而這些反華政客上台後,自然是要有所動作的。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國對中國掀桌子了。
2002年,小布什訪問立陶宛時,曾說過一句“誰選擇和立陶宛為敵,誰就是美國的敵人”。
這句話很可能只是外交場合的一句客套話,卻被立陶宛人當真了,他們還特意把這句話掛在了政府大樓的牆上。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可見立陶宛是直接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了美國身上,自然是一切都要向美國靠攏的。
只是在奧巴馬執政的後半程,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後,美國放在東歐國家的注意力越來越少,立陶宛能拿到的好處也越來越少,正好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於是他們就開始試着同時和中國開展合作。
但由於立陶宛的體量實在太小,市場容量非常有限,在加入“17+1合作”計劃後,立陶宛並沒能從中國那兒獲得什麼大項目,反倒是希臘和中國的合作項目搞得熱火朝天,這讓立陶宛越來越不平衡,要求中國給予更多的投資。
所以別看立陶宛早幾年曾多次提過什麼“和東方巨人建立合作”之類的說法,其實都是衝著利益來的。
但獲得利益沒能達到他們的預期,反水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標誌着美國正式對中國掀桌子了。
立陶宛第一時間成為了美國的“馬前卒”。
2019年初,立陶宛國防部發布的《國家安全威脅評估報告》中點名中國的次數接近30次,而2018年時僅被籠統地提到兩次。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這是立陶宛的外交戰略轉向的一個官方標誌。
同一年,親美的瑙塞達成功當選立陶宛總統,立陶宛進一步向美國靠攏,不僅禁止中國企業參與他們的5G項目建設,還譴責中國在歐盟搞所謂的“間諜活動”,其口徑和美國完全一致。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2020年10月,立陶宛議會改選後,新執政聯盟提出了所謂的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到了今年,立陶宛不僅退出了中國和中東歐的“17+1”合作計劃,還先後在香港問題、新疆問題和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發難。
基本就是中國最煩的什麼,他們就要在什麼問題上搞事情,而且口徑和美國完全一致。
總結一下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其實就是兩句話:
1.誰和俄羅斯關係好我就討厭誰。
2.美國想咬誰我就主動跳出來咬誰。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05
當然,立陶宛在招惹中國之前,也是做過利益權衡的。
一方面是他們認為中國和立陶宛隔得足夠遠,不需要有國家安全方面的顧慮;另一方面是中立兩國的經貿合作規模總體較小,即便中斷了影響也不會太大。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在2020年立陶宛的進口來源排名中,中國僅佔4%,排名第7位,而在立陶宛的出口國家排名中,中國更是連前10都沒擠進,這也是他們敢於肆無忌憚傷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底氣)
相比之下,就在所謂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掛牌的當天,美國就和立陶宛簽訂了價值6億美元的信貸協議。
乍一看,跟着美國咬中國,似乎是一個利大於弊的選擇。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今年4月,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曾發文稱“立陶宛挑戰中國很危險,但也很‘聰明’”)
但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同樣是夾在中美之間的小國可不止立陶宛一個。
就拿新加坡來說,此前我專門分析過這個國家他們的地緣處境也非常惡劣,他們在歷史上也遭遇過外來侵略,但新加坡的外交策略可比立陶宛要靈活且明智得多。
李顯龍曾明確表示,會竭力避免在中美之間站隊。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因為他非常明白小國承受不起得罪大國所要面臨的代價。
小國無論站在哪一邊,一旦站隊錯誤,秋後算賬的時候可能都會成為他們難以承受之重。
而且即便押寶押對了,也未必不會遭到另一個大國的報復。
所以對於小國來說,不站隊,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之道,往往更符合他們自身的國家利益。
當然,你可以說這種策略是牆頭草,但它確實是有利於小國的生存和發展的(但同時也需要足夠高超的外交技巧,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那也是玩不轉的)
相比於上面這樣的“騎牆策略”,立陶宛選擇的是另一條路,我把它稱之為“認爹策略”
即死死抱緊一個大國的大腿,甘做對方的“馬前卒”,跳出來和另一個大國作對。
這種策略不需要太多的外交技巧,但格局比前一種要低得多,國家獲取戰略機遇的上限也要低得多。
而且,站在中國的角度來講,難道真的會沒辦法對立陶宛嗎?
當然不是。
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的一票否決權在關鍵時期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
就拿馬其頓來說,這個國家是1991年獨立的,當時中國為這個國家的獨立出了不少力,還為他們得罪了希臘。
但是到了1998年的時候,台灣當局以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作為誘餌,勾引馬其頓與其建立外交關係。
馬其頓經不住誘惑,真的和台灣當局“建交”了。
但很快馬其頓就嘗到了苦果。
因為這個國家獨立時間不久,又和科索沃這個火藥桶接壤,導致國內形勢非常緊張,靠着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駐紮才勉強控制住局勢。
1999年,即馬其頓和台灣“建交”的第二年,中國在聯合國行使一票否決權,否決了維和部隊在馬其頓繼續駐紮的決議。
聯合國維和部隊撤出後,馬其頓陷入了動蕩。
2001年,馬其頓終於受不了了,主動和台灣當局“斷交”,中國這才和他們恢復了外交關係。
類似的,中美洲小國危地馬拉也曾因為抵擋不住台灣當局“金元外交”的攻勢,擅自和台灣“建交”,然後在聯合國安理會嘗到了被中國一票否決的滋味。
至於立陶宛,既然他們非常擔心俄羅斯有一天會再次吞併他們,那就應該能想到,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和俄羅斯發生武裝衝突,到時候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態度,同樣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從這一點來說,得罪中國並不明智(當然,得罪美國也同樣不明智)
更何況,在聯合國框架之外,大國還可以通過扶持代理人的方式,對某個地區投放影響力。
今年以來,立陶宛和白俄羅斯因為難民問題鬧得不可開交。
為了防止難民從白俄羅斯進入立陶宛(難民要去的其實是西歐,立陶宛相當於是過路的站點),他們在立-白邊境拉起了鐵絲網;甚至還用放狗咬人的方式驅趕從白俄羅斯過來的難民。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對此,我們完全可以出於“人道主義”精神,一邊譴責立陶宛粗暴對待難民,一邊通過白俄羅斯向難民們提供老虎鉗、睡袋等物品,協助這些難民走上“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也讓他們體驗一下“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滋味。
最後,還是奉勸立陶宛多學一學新加坡的外交智慧。
其實無論大國也好,小國也罷,執政者的第一要務,都是為本國和本國國民爭取利益。
只不過,國家越小,容錯的空間也越小,做出錯誤抉擇的後果也就越嚴重。
從這一點來說,越是小國,越是應該謹慎對待大國間的衝突。
其實中國對絕大多數國家的期待並不高,只要你保持中立,不站在我們的對立面就好。
而單方面死死抱住美國,也並不能保障立陶宛的安全。
事實上,當初美國為了說服烏克蘭銷毀了前蘇聯留下來的核武器,曾承諾會保護烏克蘭的安全。
可當俄羅斯真的吞併克里米亞時,美國並沒有信守承諾(靠着前蘇聯留下來的“遺產”,烏克蘭曾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國家,但烏克蘭當局非常短視,在3.3億美元的好處費和美國的承諾之下,把這些核武器全部銷毀了)
希望立陶宛人能夠看清局勢,早日醒悟。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多做和事佬,少挑釁中國,路才不會越走越窄。
反之,如果立陶宛依舊執迷不悟,那麼,他們早晚會明白,什麼叫“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P.s

在香港問題上,立陶宛不僅為香港的暴徒撐腰,還叫囂要中國廢除《香港國安法》。
諷刺的是,今年8月立陶宛首都曾因為反對激進的抗疫政策而發生大規模抗議時,其總統瑙塞達在“臉書”發文說:“民主不是混亂,抗議自由不是使用暴力的自由。”
要知道香港的那些暴徒鬧事時的手段遠比立陶宛的抗議要激進和暴力得多,卻被美化成是在追求民主和自由。
可以說是非常的“雙標”了。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立陶宛:和中國無冤無仇,為什麼卻死命反華?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