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如鏡——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一)

按:本文摘錄自我的作品《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該書是近20年唯一可以同時在大陸、台灣出版的現代史書籍。當下中國面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美貿易戰反覆拉鋸,國內輿論一片中國藥丸的言論。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可以幫助大家撥開這些困擾的迷霧。

全書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個層面講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這裡我們連載並且略有修改的是經濟篇內容。經濟這個層面不僅對於當時國民黨的失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於大家理解國家治理、中美貿易戰摩擦也有很大的借鑒參考價值。

1945年9月3日,蔣介石為紀念抗戰勝利而巡視重慶市街,在當日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沿途民眾其發乎內心之一種情緒,對余所表示敬慕愛戴之精神,狂歡熱烈,實非筆墨所能形容。」得意之情可謂躍然紙上。

歷史如鏡——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一)然而,不過短短四年後,曾經躊躇滿志的蔣介石在1949年11月28日即將撤離重慶前夕,卻在日記中寫道:「時至今日,由余養育完成之黨國,而由余之手毀滅之,此情此景將何以堪?」

歷史如鏡——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一)這兩段同樣出自蔣介石自己的記敘的文字,猶如電影鏡頭的快速切換,將一個曾經志得意滿的國民政府領袖變幻成一個落寞悲涼的老人。對比之強烈頗具戲劇效果。

那麼,在這兩個鏡頭切換的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雖歷經數十年卻一直被後人反覆追問:國民黨為什麼在短短4年內就失去了中國?

國共內戰的重重迷霧

研究三年內戰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觀點都很難令人信服,因為其所列舉的各種導致國民黨敗退的原因,幾乎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反例。

「腐敗論」「內鬥論」

這是主流說法,實際上,歷史上有比國民黨政權更腐敗的政權卻並沒有因此而跨台。中國的各個封建王朝哪個不腐敗甚於當時的國民政府? 歷史上有很多腐敗的王朝卻能堅持很長的時間。

最典型的是南明政權,腐敗與內鬥程度遠遠超過國民黨政府,但是在滿清的軍事壓力下還是堅持了幾十年。也有人提出,國民黨腐敗再加上有中共這樣的一樣異己強大的反政府武裝來挑戰,跨台就是必然。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歷史不是這麼簡單。晚清同樣腐敗,也面臨比當時的中共武裝力量強大得不相上下的太平天國的挑戰,為什麼沒有倒掉?國民黨在僅僅3年多時間裡就敗得如此快如此徹底,實在是一個歷史之謎。

「民心向背論」

誠然,解放軍在戰爭中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這讓解放軍作戰時可以獲得更好的後勤支持,更多的戰場的情報——這對戰爭的勝利是有利因素,但是絕對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因為,如果民心向背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那麼,世界史上就不會有侵略戰爭。

「經濟崩潰論」。

有一個觀點很有市場。國民黨政府為了彌補內戰產生的巨額軍費,大肆印鈔,結果惡性通貨膨脹不可抑制導致經濟崩潰。

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同樣讓人困惑——戰爭對雙方都是對等的,如果戰爭對國民黨政府要產生巨額軍費,那麼對中共也同樣是吞金獸。抗戰勝利時國民黨政府經濟實力與潛力都要遠超過中共,戰爭還基本是在解放區展開,對解放區經濟的破壞要遠超過相對穩定的國統區。這麼有利的條件下為什麼拼消耗的結果反而是國民黨政府的財政先崩潰?

國民黨敗得如此之快,甚至超過了毛澤東的估計。

在國軍全面進攻階段,看到華東蘇北戰場上中共粟裕部對國軍連戰皆捷,尤其是蘇中七戰七捷,讓毛樂觀估計,如果每月消滅國軍5、6個旅,那麼大概需5年時間中共就會贏得全國政權。

在重點進攻階段,國民黨制定的三大戰略目標,政治中心延安、軍事根據地沂蒙山、關內後方的交通補給根據地膠東解放區被國軍攻佔,可以說國民黨達到其內戰軍事勝利的頂點。

那個時候毛澤東等中共高層在胡宗南壓力下在陝北的山溝里甚至找不到一處安全的宿營地,劉鄧為了讓在陝北的中共高層擺脫胡宗南的軍事壓力,千里躍進大別山,與華中白崇禧軍事集團的外線作戰,但卻非常不順利,中野12萬人挺進中原,到1948年3月出大別山時,還不到7萬,幾乎損失過半。國民黨佔領膠東解放區的時候,毛估計勝利可能需要10多年的時間,甚至有了再不濟就上山打游擊的念頭。

而僅僅1年後,三大戰役一系列勝利,毛就估計推翻國民黨政權大概只需要1年的時間了。

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即使是一線與國民黨拚命廝殺的中共高層,在大部分時間裡也沒預計到國民黨政權會如此迅速的崩潰。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國民黨迅速失掉了大陸?

本文將從經濟的角度來研討這段不可思議的歷史——什麼是不做死就不會死。

宋子文

談國民黨政府內戰經濟,接受過全套美式教育,哈弗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並且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宋子文先生就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此公1944年擔任行政院長,1947年因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及黃金風潮而下台。此間風風雨雨,不僅是宋氏政治生涯由盛而衰的歷史,更勾畫出國民黨政府經濟由高峰而急速向下墜落的軌跡。

經濟的快速崩潰是國民黨政府失掉大陸決定性因素,宋國舅也堪稱國民黨政府失敗的第一罪人。

歷史如鏡——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一)

宋子文

這裡多羅嗦一句。美國在與滿清簽訂《辛丑條約》後,將條約中的部分賠款支助中國教育包括對赴美留學生給與補助。這是被高曉松長期吹噓作為美國對中國好的證據。

這其實是美國對華文化滲透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培養中國精英階層對美的好感,甚至培養一批親美派是美國既定的戰略。

不要小看這個戰略的威力,這位宋子文先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接受美國全套教育與理念的親美派代表,下面我們將看到,這位親美派執政後美國佬將撈到多大的利益。

1945年6月25日,宋子文在重慶宣誓就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此公上台就「出手不凡」,直接向民間掠奪黃金

抗戰時國民黨政府向民間推行了一項「法幣摺合黃金存款」業務,這項存款是用法幣按照中央銀行黃金牌價摺合存入,到期可取得黃金。

當時推行這項存款對收縮流動性、控制通貨膨脹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黃金在亂世的保值功能強,老百姓紛紛將閑錢存入銀行指望到期能獲得黃金。據統計,該項存款達到624億法幣。到了45年6月,這項存款大部分即將到期,該國民黨政府給老百姓兌現黃金了。

宋子文卻出台了「黃金購戶四成捐獻辦法」的法令,以抗戰為名勒令購買黃金客戶以及「法幣摺合黃金存款」客戶將其應兌現黃金一律扣減4成作為捐獻!此法令截止到1946年,共從民間掠奪黃金達到820468兩。

這尼瑪什麼政府法令?!!

見過無恥的,但還沒見過這樣無恥的!

 捐獻基本前提是靠民眾自願,有這樣直接在民眾存款中直接扣除的嗎?還是扣除4成!這與赤裸裸的搶劫有什麼區別?這麼一個混賬法令出台讓外界怎麼看到你國民黨政府的公信力與形象?

宋子文先生乾的混賬事還遠不止這項,後面做的一件比一件混賬,一件比一件匪夷所思。

話說抗戰勝利時,國民黨政府頗有些家底。1945年底,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的外匯黃金儲備達到歷史最高峰;摺合美金達到85805萬美金(其中黃金約568萬盎司),另外,接收日偽資產也讓國民黨政府發了大財,這個數字後世估計大致在4億——8億美金。

如此雄厚的家底是國民黨政府下決心軍事剿共最大的依仗,蔣介石在紀念國父演說中就公然宣稱;「本黨的力量比起二十幾年前,已經大過好幾十倍,」後又在六屆二中全會上表示:「目前財政足以支撐軍事作戰兩年有餘。」

46年6月,內戰爆發,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進攻。僅僅打了半年,雖然軍事上節節勝利,但是後方經濟危機爆發,國軍被迫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必須強調的是,過去歷史中往往一邊倒的認為國民黨軍事戰略的調整是因為全面進攻中部隊損失過大。

誠然全面進攻中國民黨損失100多萬軍隊,但是只要軍費有保障,人員的損失很容易補充。1946年6月國軍正規軍86個軍(師),248個師(旅),總兵力約200萬人,直到1947年12月,國民黨軍(正規軍)依然保持著104個整編師(軍)279個旅的編製,總兵力還是198萬人,軍力並沒有下降(被殲滅的大都是地方雜牌部隊,核心5大主力以及次5大主力基本保持完整)。

但是財政危機讓軍費不得不大幅度削減,於是前線軍事策略只得隨著經濟墜落的軌跡節節調整——由重點進攻到全面防禦,到重點防禦。48年7月金圓券幣制改革失敗,國民黨政府財政崩潰,解放軍立刻在軍事上總攤牌——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已經無力回天。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號稱經濟專家、理財能手的宋子文先生如何在短短兩年內將國民黨政府十幾億美金的家底折騰得精光的!

匪夷所思的幣值匯率

抗戰勝利,經濟上面臨主要任務除了接收日偽資產,就是恢復全國的經濟次序。

這裡就有一個統一貨幣的問題。國統區使用法幣,而淪陷區使用中儲券。中儲券是偽幣當然要廢除,那麼怎樣確定法幣與中儲券的兌換比率呢?這個實際上市場已經有了結論——按照國統區與淪陷區物價比例計算,兩者的比率大致是1:30——1:50。

如果參照這個比率再由官方確認一個合理的數值,淪陷區的經濟次序很快就可以恢復——要知道,當時的淪陷區囊括了中國腹心最精華的部分,如果這個部分被國民黨政府接收後能迅速恢復經濟次序,國民黨政府的實力將大為提升。

但是!國民黨行政院與財政部官員們卻偏偏要折騰!1945年9月27日,財政部公布法幣與偽幣兌換比率居然是1:200

國統區民眾特別是官員自然是欣喜若狂,而淪陷區民眾則是晴天霹靂,因為一夜之間,大多數民眾已經傾家破產!試想,假設97香港回歸,中央政府突然出台法令,廢除港幣,人民幣兌港幣為1:4。估計不出3個月香港就成臭港,因為大陸人民沒有誰會放過這個發財機會,很短的時間內香港除了垃圾什麼都不會留下。

 於是國統區官員、民眾鋪天蓋地擁進淪陷區搶購物資——結果淪陷區經濟一片混亂,物價一日三遷,讓絕大多數淪陷區民眾由對國民黨政府的擁護立刻變成對國民黨政府的極度憎恨!

以黃金為例,抗戰勝利時昆明(國統區)的金價摺合法幣65000元1兩,而到了南京(淪陷區),因為國民黨財政部奇葩的匯率政策導致黃金價格才10000元1兩!其他的物資包括棉紗、絲綢、煤炭、糧食……淪陷區的價格都只有雲南、四川的四、五分之一。

這麼嚴重不對稱的物價,讓所有人都對物價有了強烈上漲的預期。於是有錢有關係的大肆收購淪陷區物資炒作,沒錢沒關係的也拚命購買物資囤積。

結果,抗戰剛剛勝利,淪陷區先就陷入混亂。

這麼一個腦殘政策出台,帶來三個後果。

其一,淪陷區經濟混亂,各種生產遲遲無法組織,更加劇了物資短缺,讓大型城市不僅沒有增加國民黨政府的實力,反倒因為要給各種人員發放巨額補貼,成為財政的負擔;

其二,人心喪盡!抗戰勝利後,淪陷區人民是「想中央,盼中央,」結果呢?「中央來了更遭殃。」國民黨行政院財政部用一個幣值匯率政策就將所有淪陷區人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其三,因為幣值差異,導致後方到淪陷區大肆搶購物資,加上淪陷區生產無法組織,物資短缺,使物價開始難以控制——好吧,國民黨政府給自己生生弄出一個惡性通貨膨脹

本來抗戰勝利,為國民黨政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經濟局面。以物價為例,因為淪陷區的接收,法幣使用範圍擴大,加上抗戰勝利民眾對未來物資短缺的心理得以消除,一度使全國特別是淪陷區物價急劇下降。

當時重慶物價指數10月較8月下降1/3,黃金價格為高峰時1/5,美元兌換價格也下降40%。而在淪陷區以上海為例,物價指數9月較8月下降36%,黃金與中儲券的比價只達到高峰時1/6。

結果財政部法幣與偽幣1:200兌換比率政策一出,形勢頓時逆轉。

11月起,從淪陷區波及全國的物價重新上漲,12月全國物價已經恢復到8月水平,而在淪陷區情況更為嚴峻,以上海為例,11月物價較9月上漲達到1.87倍,漲幅超過抗戰最嚴峻的時期!

哈佛大學經濟系高才生、財經專家宋子文先生,生生為自己造了一個遠比中共更可怕的對手:惡性通貨膨脹。從此,這個對手就一直成為懸在國民黨政府頭上的的達摩克斯之劍。48年劍鋒落下,國民黨政府轟然倒地——所謂的三大戰役的勝利不過是解放軍在國民黨政府倒地後再踏上了一隻腳。

歷史如鏡——蔣介石為什麼失去大陸(一)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