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在中考就進行“1:1普職分流“的當下,

你對職業教育有什麼看法和期待呢?你能接受自己家孩子上職高嗎?

這篇長文寫透中國職業教育的利弊和這輪“雙減”背後的教育革新,推薦閱讀和收藏。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文章的結構如下:
一、我國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二、我國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應立足於中低端勞動者的培養,而不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
三、應該給資本參與職業教育更多的法律保障,引導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
四、收入分配的調節、職業教育的質量影響着“雙減”政策的成敗
五、取消中考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是減輕“雙減”阻力的當務之急
六、總結和建議

一、我國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說“雙減”,怎麼說到普本和職業教育去了?
因為K12教育的壓力源頭在升學考試,要釋緩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必須進行教育全鏈條的改革。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風口上,很多人提出了一攬子改革建言,比如8月2日熱傳全網的一篇文章《給新任教育部黨組書記懷進鵬同志的建言》,文章說的很全面,比如把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前移到小學和中學階段;比如各類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要對技校畢業生一視同仁,要取消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對技校畢業生的“提干歧視”等。
在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當下,消除普本和職教生的用工歧視一直都有人提,但沒有人把用工歧視的本質說通透,本質沒搞清,政策建言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從我國普本和職業教育的本質說起。
“消除用工歧視”當然是政治正確的話,很多人都在提,我也支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用工歧視的源頭。為什麼高工資好職位的牛逼大公司更喜歡985(雙一流)高校的學生?為什麼一些牛逼大學和公司招聘老師和員工時要“學歷查三代”,要看本科院校的層次?為什麼公務員考試錄取中更偏愛好大學的學生?
為什麼?
因為好大學的畢業生更好用,更能勝任工作,更能創造價值。
進而!因為好大學的畢業生都有一個相對較高的高考分數。
所以,各單位用工歧視,本源上歧視的不是你讀了普本還是職校,歧視的是你的高考分數。只是你的高考分數對應着不同檔次的學校而已。
三年前網上有一篇文章很出名《大數據告訴你:學歷真的能改變命運》,文章對高考的本質說得非常通透:
高考並不是一種技能測試,高考是一種素質測試,它的出發點是把更優秀的人篩選出來。讀過大學的人能清晰地認識到高考涉及的基礎知識有多簡單,以數學為例,最難只到函數的變形與應用,連微積分都鮮有涉及,要知道微積分學17世紀下半葉就被創立了,也就是說,高考所考察的數學知識僅僅是17世紀以前的研究成果而已,大學數學系一個學期學的內容,大概在知識廣度與深度上就已經數倍於全部初高中內容了。
整個高中階段,有關部門不斷地推陳出新,用更複雜、更詭秘的題目形式去強化考核的技巧性,而老師則配合地帶着高中生們,翻來覆去地熟悉那一丁點知識點,掌握它的全部變換,這一切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把那點兒可憐的基礎知識領悟透徹,因為大多數的解題技巧在現實生產中毫無價值。
高考的出發點,直白點兒說,就是看看哪些學生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我已經告訴你該幹什麼了,你能幹好嗎?”),通過這種篩選,完成社會分層。
以前知乎有一篇文章說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電子競技,仍然還會是目前上名校的這些人上名校。我很贊同這種觀點,高考只要還是素質測試(電子競技還真的是素質測試),那麼它考什麼都一樣,因為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的人,干任何事情都同樣優秀。連高考這麼簡單的測試都通不過的人也敢說自己比他人優秀?!
既然高考的本質是用分數挑選出“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的人”,那麼各單位以高考分數為準繩選人用人,沒毛病啊!
當前中國的普本教育和職業教育是以高考和中考分數為準繩簡單粗暴的分層產物。中考時,成績高的那一半學生去上普通高中,準備考大學;成績差的另一半學生去讀職高,學習職業技能為打工做準備。高考時,成績高的那一部分學生去普通大學,成績低的另一部分學生去高職院校學技能。
在中考高考的大分層中已經把青年們分開了,“更聰明、更勤奮、更自律、更有執行力的人”最後去上了普通大學;相對的,“或不太聰明、或不太勤奮、或不太自律、或不太有執行力的人”去了職業院校(我沒有歧視的意思,跟你心裡想的一樣)。我們用成績為標尺對青年分層分了幾十年了,全社會都已經認可了這個分層標尺,且認為這個分層標尺是公平公正的。
那麼,現在那麼多人又建言說,大學畢業後大家不要遵循這個分層,要工作機會和薪酬一視同仁。請問,這是製造公平,還是製造不公平?高考700分的學生和高考200分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後,進大公司進國企進體制內時完全沒有區別,一視同仁,這是公平還是不公平?人民接受還是不接受?
顯然是不公平,人民也不會接受。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獨立院校轉設職業大學被抵制不就是這個原因嗎?這些建言者沒有看清中國職業教育的本質,也不了解中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只是憑藉自己的臆想瞎說而已。
如果按照當前的分層準繩,職業教育對應的就是中考高考中成績較差的那一部分學生,而普本教育對應的就是成績較好的那一部分學生,只要入學標準是如此,那麼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永遠都會處於就業鄙視鏈的最底層。一定要明白,社會鄙視的不是職業教育,是高考成績。
如果普本學校和職業學校錄取學生時不採用成績排名的橫切法,而是採用縱切法,把中考和高考成績從高到低各分數段一定比例的學生錄取到職業院校,同時從985(雙一流)學校中分出一部分教育資源舉辦職業教育,想想看,北大清華的“職教學院“錄取了很多高考成績650以上的學生進行職業教育,這些學生會因為自己是職教生而被社會歧視嗎?肯定不會!
舉個例子吧。
2008年青海省高考理科前五名考生周浩,以660分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學。因為對生命科學專業不感興趣,周浩讀完大一後休學一年,之後從北京大學退學。2011年周浩入讀北京工業技師學院開始接受職業教育。在這所職業院校,周浩用心學習他喜歡的機械加工,因學業優秀,他參加了全國技能大賽,獲得了數控競賽的冠軍。畢業後他留校任教,4年拿下北京戶口,2018年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上,周浩一舉拿下了機械組的一等獎。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周浩的成才之路讓全網津津樂道。那麼,周浩成才的原因是什麼?肯定不是這所學校的教育,否則,這所學校辦了那麼多年,教過那麼多學生,一鳴驚人的怎麼只有周浩一個?很顯然,周浩的成才是因為他高考考了660分,這個分數代表的“更聰明、更勤奮、更自律、更有執行力”才是他成才的關鍵。
做個假設。假如把985(雙一流)學校的學生和職業院校的學生互相交換一下,老師和教學條件都不變,就是交換校舍和管理,會發生什麼情況?讀職校的原985(雙一流)學生在職校里依然會成為學霸,依然會成才,而入讀了985(雙一流)學校的職校生大多可能學習跟不上,畢不了業。
這真不是歧視誰!前文引述的《學歷真的能改變命運》一文不是說了嗎,大學數學系一個學期學的內容,大概在知識廣度與深度上就已經數倍於全部初高中內容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有幾個職校生能考及格?如果這些科目都能考及格,中高考分數不會居於末流吧?不在教育圈,不了解學生現狀的人,根本就不理解這些。
985(雙一流)學校牛,根本不是老師牛,而是學生牛,把牛校學生聚在一起,不給他們配老師,不給他們上課,只給他們教材和設備,讓他們自學,他們依然能成才。
朋友是某985大學教物理的,我看她的物理教科書和課件,真是雲里霧裡,滿篇的數學模型,幾乎所有的物理問題都是在用複雜的高等數學模型和公式在推導。我驚嘆於上大一大二的學生怎麼能聽懂這麼難的課程,怎麼能做出這麼難的習題?她說那是一群高考630分以上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學霸級的,考試卷子讓她自己在考試時間內做滿分都很困難,可就是有學生考滿分。有人考試考了98分,還哭哭啼啼來查分,聲言成績低得他沒法接受。離滿分只差2分啊!這些學霸逆天的學習能力根本就不是職教學生能望其項背的,而企業看重的恰恰就是學生攻堅克難的學習能力。
前段時間因博士論文致謝辭而爆紅的中科院博士黃國平,6月24日被他的本科母校西南大學邀請參加本科生畢業典禮,黃博士在給師弟師妹的演講中說道,上大學的4年時間裡,他很少有周末和節假日,全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僅數學建模比賽就參加了10次,做項目的代碼量超過20萬行。20萬行代碼啊!這樣自律這樣上進的學生,放在哪個學校都是人才。
以上分析是為了說明問題,不是要說職業教育學生的不是。我要明確地說,我不歧視職教生。我還要告訴讀者,很多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非常優秀,他們的短處是不愛學習理論知識,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也聰明,也上進,人品和能力沒有任何問題。
我還要告訴大家,因為大企業、體制內偏好普本生,於是很多優秀的普本生最終也就成為了“大機器”的“螺絲釘”而已。而職業教育的學生進中小民企和自己創業的比較多,是真正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的群體,在社會的鍛造下,畢業5年10年之後你會發現,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中小老闆還真不少,他們大多也是各有所成。很多時候我都想感謝這個時代,真是人人都有出路。
教育的行外人士總是喜歡把職業教育想象得脫離實際,覺得好像職業教育能化腐朽為神奇,覺得中考高考分數低的那些學生在職業院校的院子里混幾年就一定能學到過硬的職業技能,畢業後都是動手能力超強的應用型人才,遠勝不會動手的普本學生。其實這是誤解,帶着這種誤解去理解職業教育,並以此為基礎為教育建言獻策顯然是不合實際的,甚至是錯誤的。
我在《關於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頂層設計的思考》一文中批評說,我國目前把職業教育辦成了學歷教育,是“以職業教育之名,行學歷教育之實”。現狀雖然如此,但我並不否定目前職業教育的教育價值。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最根本的價值不是教授職業技能,而是用學歷教育模式完成“後進學生”的“託管”,用“教育的保姆功能”管控學生不出事,讓學生健康長大。這一點在中職中專教育中尤其明顯。
以上就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的本質。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關於職業教育的這個本質,一些建言獻策的專家不了解,但把孩子送到學校的家長很清楚。初中畢業15歲,有些孩子,家長很清楚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學什麼都不可能學進去,但家長依然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而不是讓孩子獨自去打工,為什麼?
這類家長往往會直言:“孩子學什麼無所謂,學校把孩子管理好不出事就行。”孩子年齡太小,外出打工闖蕩社會家長不放心,找個地方看護着孩子長大,是家長最樸素的願望。在當前這個晚熟的社會,高中畢業,十七八歲,獨自外出打工闖蕩社會也太小了,所以家長在不差錢的情況下,也必須要找個地方讓孩子安全地待着,靜靜地長大。成績不好還要有學上,去哪裡?職業院校!
前段時間我在“知乎網”看到一個職高學校的老師寫的一篇反映職高現狀的文章,作者說他們的校長開會,明確說了,全體教職員工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男的不死,女的不生”,我很好奇地拿這幾個字去百度搜索,發現這種說法至少在2014年就有了,而且這句話出現的地方都是跟中專、技校緊緊綁定的。
可見,在外界一直認為教授技術技能的職校里,全體老師們做着比教授技能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盡全力看護這些後進的孩子們健康成長。
看護不愛學習的群體有多鬧心?
就前兩天,網上傳着一則短視頻,男學生上課搗亂,女老師說了幾句,這學生怒砸課桌,那課桌質量也差,一砸就完全散架,學生拿着砸下來的一個長木條威脅老師,那女老師也只能弱弱地說一聲:“你還厲害了你!”
這視頻不能確定是不是職校,就算是初中的,這樣的學生將來肯定考不上普高,也就只有職校能接收。想想看,職校的管理和教學多難做啊。不是說職校的學生都這樣,一個班有這麼一兩個爺,就足以讓整個班級教學和管理秩序大亂。網上爆出那麼多校園暴力,很多都出自職校。這些孩子總得要人管,職校收留這些孩子,職校老師守護約束着這些孩子,監管着他們的成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把職業教育辦成學歷教育,真不見得是件壞事,因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絕對比學個什麼手藝更重要。目前的職業院校,無論職高、技校、中專還是高職,擔負著一半以上後進孩子成長成人的教育陪伴工作,艱難地發揮着“教育保姆功能”。可以說“教育的保姆功能”是當前幾乎全部的職業院校提供給社會的核心價值。
千萬不要小看職業院校以學歷教育的形式提供給全社會的“教育保姆功能”,職業院校為義務教育之後所有的後進孩子提供了“托底教育”,由於有這些職業院校“托”住了教育的“底”,才使得數以千萬計的後進學生有了去處,才使得這些後進孩子在看護中安全長大,而不至於放縱墮落。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教育着半數青少年,而且是被“掐尖”剩下的青少年。國家的大局應該着眼於如何把這一半後進學生教育好培養好。根據“木桶定律”,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同理,我國全體青年的人力資源能提高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後進青年”的人力資源高度,國家不用把過多的關注放在那些“更聰明、更勤奮、更自律、更有執行力”先進青年身上,前文說過,先進青年自我成才的能力很強,而真正需要外界幫助的是後進青年,數量龐大的後進青年才決定了未來國家勞動力的基本面。
所以,國家應該從這個大局這個角度安排好這一半後進青年的教育問題,職業教育只是這一半後進青年的教育選擇之一,本意其實是為了讓這部分不太愛學習理論知識的孩子學點兒多動手少動腦的技能,以便將來有點長處能勝任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
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後進學生需要職業技能來謀生,而不是中國高端製造業需要這些後進學生變成“大國工匠”來推動。誰需要誰的問題很重要,否則走着走着初心就偏了。我們不能用“職業教育”這幾個字掩蓋了後進學生教育的真相。
把當前的職業教育捧得太高不但不符合現實,而且邏輯上也不成立。我們要強攻高端製造業,我們需要掌握了尖端技能的高級技工,那麼這種“大國工匠”級別的高級技工從哪個群體中產生呢?從中考高考成績排名的前一部分群體還是後一部分群體?如果僅僅因為成績排名靠後的群體接受了所謂的職業教育,就認為“大國工匠”應該從這部分群體中產生,那麼“更聰明、更勤奮、更自律、更有執行力”的高分群體幹什麼去呢?誰應該主導未來的高端製造業?
8月4日全網熱傳着北大教授姚洋的一篇訪談《中考分流過早,建議十年義務教育》(第一財經),姚教授認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過早分流,違背了我國產業升級的路徑。未來我國產業升級都需要開數控機床,工廠要求有技術學院的大專文憑,初中畢業之後就進入職業教育,學生的知識儲備是不足的,達不到智能製造業對高級藍領的要求,應該讓所有孩子讀完普高之後再選擇走職教路線還是大學路線。
姚教授的意思很明確,未來智能製造下的數控機床要開得好,必須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就是悟性,就是智慧,至少要接受過高等教育才能有這種悟性和智慧。開數控機床的工資應該挺高,在內卷日益嚴重的當前和未來,上了普本的高分群體會把這些高端職位拱手讓給職業教育群體嗎?肯定不會。
所以,不是說“產業升級、高端智造”這塊大餅就是留給職教群體的,目前的職業教育不等於產業升級高端智造。很多建言者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在話語上把職業教育和產業升級高端智造綁定,這是明顯的邏輯錯誤。我們社會的競爭已經激烈到目前這個程度了,哪裡有肉,分食者就會雲集哪裡,“更聰明、更勤奮、更自律、更有執行力”的人永遠跑在最前面,可以肯定,產業升級高端智造最肥的肉都會被跑在最前面的這部分人分食。這種爭搶也是我國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的源泉,是應該鼓勵的。
這麼一說其實就清楚了,教育培養後進學生和產業升級智能製造其實是沒有多大關聯的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後進學生 ≠ 職業教育 ≠ 產業升級智能製造。
國家要搞產業升級智能製造,並準備以此為國之根本,那就應該把希望寄托在中考高考成績排名的前半部分青年身上,更多寄托在985、211(雙一流)大學畢業生身上,就應該在這些好大學裡加強工科教育甚至職業教育,爭取讓“更聰明、更勤奮、更自律、更有執行力”的人擔此重任。
國家要培養好後進學生就應該加大對後進學生的教育投入,並加強調查研究,從技能教育、社會適應性教育、商業服務業能力教育、勞動意識培養等多方面入手,找到適應這些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用後進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把這些“或不聰明、或不勤奮、或不自律、或沒有執行力”的青年培養好。
所以,培養後進學生、發展高端產業,這是兩個關聯度很小的事情,決不可將兩者捆綁在一起企圖同時實現,否則就是牛頭不對馬嘴的邏輯謬誤。
 
二、我國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應立足於中低端勞動者的培養,而不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
現在關於職業教育的統一話術是“為高端智造培養技能型人才”,這話當然也對,可是這一目標沒有瞄準困擾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最難最痛的點是什麼?
不是高技能人才的欠缺,而是普通勞動者的嚴重匱乏。普通勞動工人的日益匱乏已經在動搖中國製造業的根基了。
“央視財經”的《經濟信息聯播》報道:近年來,製造業工廠似乎成了就業市場被遺忘的角落,不是老闆挑工人,而是工人挑老闆。珠三角、長三角這些製造業發達的地方,招工難的現象已存在多年,如何招到工人,如何留住工人,已經成為製造企業最難解決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8年,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平均年增長率為-2.84%。新生代的農民工,大多不願意再遵循父輩的工人職業路徑。《人民日報》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有高達73%的企業都面臨招工難。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在湖南長沙藍思科技工作的學生找我給公司推薦員工,直言現在企業招工太難,他們公司的薪酬待遇相當不錯,可依然很難招到工人。而他們公司用工門檻很低,簡單說就是身體健康,稍微識點字,符合法定就業年齡就行。
製造企業用工荒越來越厲害,而我國是全世界公認的“世界工廠”,製造業是我們國家的根本,缺乏製造業工人,製造業這個“立國之本”恐怕就危在旦夕了。
顯然,普通工人匱乏帶來的“用工荒”才是當前亟需解決的緊迫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分析,在我們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明明人滿為患,為何卻又“一工難求”?工人, 尤其是年輕工人都去了哪裡?
“央視財經”說了這麼幾點:
1、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創歷史新高;
2、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餐飲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劇勞動力產業間的移動,某平台曾公布數據:疫情期間兩個月內新增騎手58萬人,其中40%來自製造業工人。
那也就是說,全社會的年輕人,一部分上大學了,有了高學歷就不想進工廠從事製造業了;而沒有上大學的,很多人選擇從事快遞、外賣等行業,不想進工廠。其實,還有另外一部分年輕人,他們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上做直播,賺個幾塊錢的打賞或廣告分成,還有像董明珠說的,開個小網店,每月賺個一兩千也覺得挺好。這些七七八八的去向,把年輕勞動力都分走了,所以沒人進工廠當工人了。
我們的職業教育既然想給製造業輸血,同時也想給接受職業教育的年輕人以職業出路,且這些年輕人又是中考、高考中成績較低的那部分人,那麼,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把這部分學生向製造業引導,把他們培養成適合當前製造業需求的普通工人,恐怕比培養成所謂的高技能人才更有利於國家。
我們一定要明白,當前製造企業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勞動者,而不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可能是未來的需求,但企業對普通勞動者是“等米下鍋”的緊急需求狀態。教育應該為國家的產業服務,勞動者教育程度的高低應該符合國家的發展現狀,超越產業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不但會造成教育的浪費,而且會讓受教育者高不成低不就,覺得自己是高技能人才,而不願意下車間。
無論普本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習慣於把自己捧得高,這就使得身份高級的畢業生與當前的產業現狀難以匹配。可實際上,無論普本生還是職教生,大多也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就算學到了一點什麼高級的技能,到社會上大多都還用不上。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力資源浪費是個普遍現象。
這種不匹配既是企業的難處,很多時候也是個人的悲劇。因為我國這個“世界工廠”所提供的大量崗位是製造業崗位,而如果大量青年不去製造業,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找不到謀生的工作,於是要麼啃老、要麼躺平、要麼做“三和大神”、要麼胡亂遊盪,甚至去做傳銷,這對青年的發展非常不利。
看到過兩則消息,無限唏噓。
2021年1月B站23歲男主播墨茶被活活餓死的消息曾成為網絡熱點事件。這個98年出生的小夥子今年才23歲,一米七八的身高,200斤左右的體重,職高沒讀完就輟學,之後就是宅在家玩電腦不願意工作。因工作問題,與母親矛盾很深,遂離家出走,在外獨自生活。去世前墨茶主要以剪輯遊戲視頻和進行直播為生,是一名B站的男遊戲主播,但直到他去世之前,他的粉絲數量大概只有二百個左右。靠直播他賺不到錢,貧病交加,為了生存,他騙過很多人的錢,常常為一日三餐發愁,最後被發現死在了出租屋中,網友認為他是餓死的。
2017年央視《心理訪談》欄目推出過一期節目《啃老十年的背後》,一個叫范成金的農村女子高職畢業後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就窩在家裡啃老,到了33歲還要靠年邁的父母養着,父母因為對女兒啃老不滿,一家三口每天吵得雞飛狗跳。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其實職校畢業後啃老不工作的情況絕非孤例,我在水木社區上就發現過這樣的帖子: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看了這些例子,讀者們應該可以理解我前面說的,普通勞動者不去製造業工作,既是製造業的不幸,可能也是某些個體的不幸。上文舉的三個例子無一例外都是職教生,當然啃老不工作,普本碩士博士都有,前幾天還看到一個復旦學霸、37歲博士回村啃老的報道。在百度輸入“博士啃老”,發現啃老的博士也是一堆一堆的。但啃老的職教生顯然更多。
上文的例子中,如果能把這三個人引入製造業,讓他們靠體力勞動賺錢,他們肯定會活得更好,可是這三個職教生接受完職業教育卻沒有去製造業。
所以,問題顯而易見,如果我國把職業教育就定位為中考高考成績靠後的這部分青年應該接受的教育,那就不應該把他們視為能擔當大國工匠的高精尖技能人才,而應該把他們視為最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接受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推動我國的產業升級和智能製造,他們接受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有工作可干。他們的工作在哪裡?主要在製造業!
但是現在,我們的職業教育在制度設計上邏輯是混亂的。我們沒有把這些數以千萬計的職教生往製造業有效引導。什麼叫有效引導?就是在學生求學期間,讓他們全部進入有規模的正規製造企業,像全職員工一樣去工作,像全職員工一樣去拿薪水。對職教學生的勞動素質養成,比技能教授更重要。制度設計者一定要明白,絕大部分製造企業所需要的勞動者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別技能,只要是個勞動力健全的人就行。
現在的職業教育,給學生技術技能沒教授多少,卻把學生內心的預期抬得很高,每個畢業生都覺得自己是高技能人才了,雖然他們大部分人學的那點所謂的高技能沒有應用場景,但他們意識不到。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所受的教育加深了他們對製造業崗位的鄙視,反正就是不願意去從事製造業。學了技能卻沒地用技能,於是,所謂的職業教育,效果歸零了。
綜上,職業教育的制度設計者應該給職業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到底要為還沒有建設好因而沒有什麼崗位的升級產業智能製造培養高精尖的工匠呢,還是為已經在我國規模巨大且虛位以待的中低端製造業培養普通勞動者?這得有一個基本定位。
考慮到現在絕大部分城鄉青年都會接受初中後教育,也就是說,普本生、職教生的總規模基本上佔去了我國所有新增勞動力的絕大部分,如果這絕大部分新增勞動力都認為自己是牛逼的高科技高技能人才,都不願意作為普通勞動者進入製造業,那麼我國製造業到底應該由誰來支撐呢?失去了製造業的根基,我們以什麼立國呢?
因此,職業教育培養普通的製造業工人已經是唯一的出路了。普通製造業工人如何培養?基本不需要太多培養!前面說過,勞動力健全就能勝任絕大部分製造業。所謂培養普通勞動者,主要是培養勞動者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當前階段,青年人的勞動意識已經很差了,那麼多青年選擇搞直播裝瘋賣傻、開小網店月入一二千、在家啃老、做三和大神等,寧可貧窮地活着,也不願意出力氣去工作,主要原因是不熱愛勞動,沒有勞動意識。為什麼?因為大部分年輕人從小到大就沒有參與過體力勞動,幹什麼都嫌累,不知道勞動為何物。
那麼,乘着他們接受教育的良好時機,打通從學校到大企業的用工路徑,用正式的工作來培養青年的勞動意識,用工作的報酬來刺激青年的獲得感,干一兩年,年輕人也就習慣了上班賺工資的生活。以後畢業了,就算他們中的很多人要選擇別的職業,這段勞動的經歷也一定是他們財富,如果他們在其他行業混不住了,至少知道,去製造業參加勞動並沒有那麼難混,算是有退路。
鑒於上職業院校的學生,是以農村孩子為主體的,讓他們去工廠勞動,每個月賺個三五千甚至六七千元,這種賺到錢的感覺,對這些從小零花錢就比較少的孩子來說,比什麼口頭的教育都更來勁。
有人可能要說,當前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措施可不就是讓學生去企業工作嗎?跟你說的有什麼區別?區別很大!
2021年7月網上爆出,湖北十堰一所中專學校的學生被學校安排到深圳實習時,17歲的男學生余某因故跳樓身亡。
下面截圖是鳳凰WEEKLY新媒體官方賬號“觀象台”關於此事的官方報道: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鳳凰WEEKLY在後續的報道中揭露,該學校此次安排學生赴深圳實習過程中,有多項違反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制定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行為,如學生沒有與實習工廠簽訂協議,學校違規與從事勞務派遣的中介機構合作,違規安排學生加班和夜班等。
可見,當前所謂的“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有多混亂,可以說湖北這個少年的死只是這種混亂的冰山一角而已。職業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給了實習學生很差的體驗,最大的問題如上面報道中所言“正常工人一小時工資26塊,頂崗實習的學生只有14塊”,其實就是把學生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在壓榨而已。這種壓榨,加深了實習學生對製造業的厭惡感,這更會導致學生畢業後逃離製造業。
主管部門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職業教育的學生是普通勞動者,職業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為核心,因此必須給學生全額發放勞動報酬,甚至為了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國家還應該給一部分補助,並免除實習期間的學費。這七七八八的利益加起來,一個上職校的學生下工廠工作一個月,能有上萬元的收入,他們能不去嗎?
對於製造業來說,數以千萬計的年輕勞動者從學校里釋放出來,普通工人的用工荒就會得到顯著緩解,製造業應該就不會有現在這麼艱難了。
 
三、應該給資本參與職業教育更多的法律保障,引導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
上文說的是職業教育的現實發展。認為職業教育重點是培養普通勞動者,要立足於養成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這是出於現實國情的一種務實考量,雖然務實,但境界太低。不管什麼事,要腳踏實地,也得仰望星空,否則會沒有前途。
國家千行百業,大部分製造業是中低端產業,需要普通的勞動者就可以了。但總還是有很多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如智能製造和互聯網行業,這些產業確實需要有較高意識、思維、情商和技能的新型勞動者,這樣的勞動者也需要這些產業中的公司來培養。
所以,向民營資本開放職業教育應該成為非常重要的國策。當然,國家已經這麼做了。正在醞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採取購買服務、助學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獎助學金等措施對民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予以扶持;對非營利性民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還可以採取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第二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聯合辦學,舉辦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
我認為,在當前K12教培領域大整頓的情況下,資本對投資教育的信心受挫,為了讓投資者心裡踏實,用法律的形式來保障資本投資教育的利益,這很好。但新法還是應該跳出以前辦職業教育的思維框架,應該在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方面有更開明的態度和更具體的規定,應該把新時代的特點加進去,應該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教育投資企業的訴求都加進去。
我注意到“澎湃新聞”2021年7月30日的報道《立法諮詢|《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文章報道了7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這次研討會。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這則短短的報道中出現了19張研討發言者的個人照片,按會場的規模看,應該所有到會人員的照片和介紹都在這則報道里了。我看了一下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全部都是政府領導、頂級大學的教授等,只有兩名來自職業院校的專家,一個是黨委書記一個是院長。沒有職業教育的一線老師,沒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業代表。我不知道這些人對職業教育了解多少,因此我也不知道這個法律最終能否解決職業教育的一些頑疾,從而為職業教育開闢新的天地。
這也是我寫這篇長文的原因,立法階段,大家還是要多建言。
其實職業教育是最應該市場化的,因為職業教育就是為市場服務的,不走進市場,不與市場結合,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就不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要創新體制機制,讓更多的實業主體加入到職業教育中來,要給參與職業教育的主體以實實在在的利益保障,要讓民營資本成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力量。
在K12教培行業因政策變動而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已經上市的教育公司和尚未上市的獨角獸教育公司都在尋找新的出路,很多公司已經開始把職業教育定為重點方向。這種情況下,國家無論從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從這麼多企業生存的角度,都應該迅速研討,在職業教育領域給這些教育公司一片新的天地,用資本的創新力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生機。
如前文所言,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實際上是對中考和考高中成績排名靠後的這一部分學生的教育,本質上是如何把數以千萬計的後進學生教育好,而不是職業技能本身。如何把數量如此龐大的後進學生教育好,是個很大的難題。學習熱情偏低自律性不強沒什麼目標沒太多想法的職教生如何成長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進而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甚至成長為勞動力市場上比普本生更受歡迎的勞動者,或許活力滿滿的民營教育公司有更多辦法。國家應該利用好這些資本。
國家目前對職業教育基本上採取大包大攬的方式,一切以政府投資為主,蓋校舍、買設備、安排師資等基本上都是以財政來支付,每個學校各自為政,各自建設實驗實訓室,這些教學場地和設備既達不到水準,又不能滿負荷使用,無效和重複建設造成了很大浪費。
如果政府放手讓資本去投資高規格的實驗實訓場地,政府採取購買服務或深層合作的方式,讓資源在各校之間共享,讓企業把最新最先進的理念、技能拿到這些共享平台上,這對提升職業教育中的技術技能和教育質量一定很有好處。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高喊着對標德國的職業教育,別的先不說,我們應該先對標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很明顯沒有好的校企合作,就不可能有好的職業教育。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中,有一條就是,德國所有企業都可以和職業學校聯辦教育,只要你聯辦(也就是說讓學生去你的公司做學徒),每培養出來一個學生,政府就補貼給你4000-6000歐元。德國有200多萬家企業,接近50萬家聯辦職業教育(比例高達近20% ),大多是西門子博士寶馬保時捷等大中型企業。
如果我們的學校與大企業聯辦職業教育,甚至國家直接賦予大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權利,並制定合適的補貼標準,相信想要賺政府補貼的企業一定會在職業教育上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收入分配的調節、職業教育的質量影響着“雙減”政策的成敗
目前正是“雙減”政策開始落地的時候,也是當局壓力最大的時候。對K12階段學科類培訓重拳出擊進行規範管理是非常正確的。
昨天跟河南某市一個開了幾所培訓學校的老師聊天,她說她很支持國家對學科類培訓的整頓,雖然這個整頓讓她自己的生意做不成了,但很明顯整頓對孩子和家長都有好處,現在孩子太累了,家長太苦了,前天還有家長交過來一千塊錢,裡面竟然還有毛票,她看了都心酸。她說如果政策真能達到預期效果,那每個人都是受益者。
那麼“雙減”政策能達到預期效果嗎?我覺得應該從教育全鏈條來看待這個問題。
如前文所言,我國目前對全體青少年用中考和高考成績進行了分層,中考高考成績排名中前一部分上了普本,後一部分上了職校。全社會的工資檔次與學歷緊緊關聯,平均而言,普本及以上學歷的工資普遍高於職業教育者的工資,而且很多行業差距非常大,尤其互聯網行業,高工資好職位基本上都被好的普本大學畢業者壟斷了,金融等多金行業也是排名靠前的普本大學畢業生的天下。這就是現實。有些高薪的公司,給前台負責來客登記的小姑娘都能開出二三十萬的年薪,你讓三班倒節假日無休還一年賺不到七八萬的製造業工人內心怎麼能平靜?
家長和孩子們參加課外輔導,陷入嚴重內卷,說到底爭的就是這些高薪職位。這些高薪職位以高考成績為標尺分配給成績高者,也有天然的合理性。如果如某些專家建議的,打亂這個分配秩序,把機會更多地給到職業教育者,那就會顛覆長久以來全社會形成的評價體系,這會是另一種不公平。
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中考高考成績高者上好大學,上好大學者得好工作拿高工資,但工資要限高,限完之後的高工資要繳重稅,最終的結果是,高薪職位的從業者到手工資並不是特別高。同時給製造業減稅,幫助製造業提高勞動者工資,提高體力勞動的貨幣價值,讓進入製造業的職業教育者最終的到手工資並不低,縮小普本生和職教生在工資待遇方面的差距。這才是減緩教育內卷落實“雙減”政策的根本。
目前我們已經建成了小康社會,下一個目標是“共同富裕”,如果不對獲得壟斷利潤、超額利潤的行業的超高薪水做出限制,不對高收入者課以重稅,而任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則由收入差距傳導給教育的極端競爭就不會減弱。為了獲得未來的高收入,在中小學階段用盡一切手段來提高考試成績的極端努力自然會是家長和學生的選擇,課外輔導將被迫由地上轉入地下,“雙減”也就不會有實際的效果。
太大的收入差距帶來的工作競爭、教育競爭讓我們全社會的競爭烈度實在太大了,大到大家普遍缺乏幸福感,大到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這直接危及到了國家發展的根本。所以我們要從收入差距上進行調整,減緩全社會的競爭烈度,當整個社會不再這麼殘酷競爭的時候,教育的競爭也會緩和。
想想看,我中考高考雖然沒有考好,雖然沒有讀到好大學,但我吃苦耐勞,我進工廠一樣不少賺,那我幹嘛要拼死拼活地拼考試拼成績呢?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為什麼到頭來就學不像呢?因為在我國,你當個製造業工人,又辛苦又沒錢,收入差了別人一大截啊。而在德國,其稅收和薪資制度決定了,無論你上不上大學,當白領還是當藍領,收入差距不會特別大,牛校畢業生和職校畢業生沒有天壤之別的人生,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靠勞動過上體面的生活。靠自己的專業技能用體力勞動掙飯吃,在社會上不會被歧視。日本也一樣,日本的藍領階層收入也不低,整個社會的整體收入差距也不大。
可見,當一個國家的社會財富分配不是被考試成績分出天壤之別的時候,這個社會在教育方面的競爭烈度就會下降。所以,我國要想減緩教育的競爭烈度,得先減小職場薪水的天壤之別。
當前看,我國的時代指針可以說已經開始從“效率”撥向“公平”了,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意志,而是多種因素的推動,最大的因素就是人口出生率的驟降。全社會收入差距太大,導致競爭烈度太大,導致年輕人極度焦慮,甚至不滿,有些年輕人選擇躺平,有些年輕人無力戀愛結婚生子,少子化老齡化社會已經洶湧而來。不扭轉這個局勢,別說將來我們會超過美國了,說不定我們會比當下的日本更慘。當人口從14億猛烈降至六七億的時候,這個過程的痛苦恐怕是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很難承受的。
其實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建成了小康社會,大家的日子普遍都好了,不至於沒錢生孩子養孩子。前幾天我在甘肅轉了一圈,在多個城市和很多人聊過,我發現農村和小城鎮生育二胎的比例非常高,這些小地方的父母沒有學區房的概念,不焦慮課外班,生活平靜,怡然自得,這難道不是好日子嗎?怎麼大城市的人佔著好資源拿着高工資,卻把自個兒逼成了活不起的樣子,只能說“人心不足” 啊!都對身外之物看淡一點兒,別老想着當人中龍鳳一覽眾山小了,活得那麼累,何必呢!
中國人啊,就是太上進了,不出人頭地不罷休,人人都活得那麼拼,導致全社會的競爭烈度太大,最終就是大家都忙着競爭去了,沒時間感受幸福,所以幸福感很差。中國人最大的幸福,可能就是在深夜數錢的時候。唉!都已經有錢了,能不能悠着點過日子?年輕人能不能別太心急?
國家要用政策和法律調節收入分配,接受職業教育的普通勞動者群體也要發憤圖強。隨着勞動力的減少,體力勞動者已經開始短缺了,建築等行業的體力勞動者的時薪已經很高了,未來只會更高,因為建築工地上已經很難看到50歲以下的農民工了。我們的職業教育應該更加切合時代的需求,教給職業教育者賺取高薪的能力。未來如果上了職校後也能賺到不錯的薪水,上課外輔導班的需求就不會有那麼強烈了。所以我說,職業教育的質量也影響着“雙減”政策的成敗。
五、取消中考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是減輕“雙減”阻力的當務之急
最近“雙減”政策一落地,比教培機構還着急的,是報培訓班的家長。狂熱的校外培訓其實是由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推動的,而參加校外培訓最多的是小學和初中的孩子。為什麼?
因為初中畢業時就要面臨人生最重大的分水嶺。初中升高中時“普職比大體相當”是當前的一項基本國策,不管各地的具體執行力度如何,孩子們上普通高中越來越難已經是不爭的現實。
北大教授姚洋在《中考分流過早,建議十年義務教育》的訪談中認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過早分流,違背了我國產業升級的路徑。
姚教授的這個觀點我在2020年5月的文章《普通高中太少,讓更多的孩子上職高,這種工業時代的思維,適合商業社會嗎?》中詳細論述過,這篇文章說出了家長們的心聲,僅在今日頭條就有2600條評論,從那些評論看,絕大部分家長是不認可利用中考進行普職分流的。希望教育主管當局能聽取民意,儘快調整。
如果初三畢業時就要“一考定終身”,那麼小學和初中的學科類課外輔導班根本就沒法管得住,哪個家長敢放手啊!現在孩子本來就生的少,很多家庭都是獨苗一根,父母雙方都是大學生,甚至985大學出身,奮鬥了幾十年,到自己孩子這裡,初三畢業就上個職高?反正我是不能接受的。雞娃的路上,我絕不敢放鬆,這是真心話。
如果這個命運大分層能推遲到孩子高中畢業時,那麼小學時我會放手,初中時我會稍稍放放手,我相信高中時孩子一定會發力,那時候孩子都懂事了,他的人生他負責,屆時如果他不努力,那也怨不得父母。可現在孩子剛上小學,他太小,什麼都不懂,家長如果現在不用勁,孩子還沒明白怎麼回事時就已經沒有機會了,這個責任家長負不起。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對母親的質問也在質問着每一個父母。
教培坍塌、職教革新:你能接受孩子上職高嗎?這位教師太敢說了
我相信初中分流的政策會很快被調整,很明顯,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出來後,促進人口增長已經成為一切政策的核心了,初中普職分流這一不合時宜且影響出生率的政策怎麼會不調整?只是希望能儘快。
有些人反對說,德國的孩子小學四年級一讀完,年僅10歲時就面臨著“普職分流”,人家父母都能接受,就中國父母崇拜學歷,接受不了初中分流。
你怎麼知道德國父母都能接受?前段時間人口學家梁建章在《應該避免過早教育分層》的文章中就說過,德國人也在反思他們職業教育的問題,過早分層帶給德國科技創新很大的弊端。日本也崇尚技術。可是德日這兩個曾經發達到極致的國家,在以半導體、互聯網為龍頭的新經濟方面嚴重落伍了,為什麼?對學生的過早分層是不是落伍的原因之一?
其實我們需要多一些制度自信和模式自信。不要言出必“學別人”,中國改開後的40年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物質文明,我們應該就回過頭來好好研究總結這40年來的成功經驗,因為誕生在自己土地上的成功經驗更適合自己,別老崇洋媚外,那容易水土不服。
首先,中國這40年的成功是製造業的成功。前30年毛時代打好了工業基礎,改開的前20年積蓄力量,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就徹底放飛自我了,幾億農民工走進工廠,只短短几年時間就把我們國家干成了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在我們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及之後的這些年中,職業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們的製造業是沒什麼文化知識的農民工干出來的。這是我們成功最基本的經驗。肯吃苦耐勞的普通勞動者對國家的貢獻是最大的。
其次,我們的基礎教育和普本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教育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充足且優秀的人才,不能對我們的教育妄自菲薄。我們窮國辦大教育,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們的高校畢業生從每年100萬出頭上升到現在的每年900多萬,人才培養的質量雖然有點水吧,但是嚴謹的基礎教育打好了基礎,粗放的高等教育釋放了活力。
國家每年發放那麼多大學生的帽子,每一頂帽子都是對一個青年的肯定和鼓勵,他們戴上這頂帽子後一個個自信心爆棚地走向了建設祖國的戰場,為了不讓頭上這頂帽子蒙羞,他們一個比一個努力,在生活中歷練,在工作中進步,最終大多數人都成長得很優秀。所以高校擴招沒什麼問題,普本生多點不是劣勢,是優勢。從我們在互聯網領域取得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質量一點兒都不差。
不要神話專業技能,不要神話動手能力,生活中用到專業技能的地方不多,你看看你的周圍,看看你每天碰到的所有人都是憑什麼生存的你就明白了。
不要倒髒水的時候把孩子倒掉。不要學別人的時候忘了自己。
六、總結和建議
顯然,在教育制度上目前我們正在“大破大立”,規範K12階段學科類培訓就是“大破”之一,“職業教育法”的修訂就是“大立”之一。打破規則容易,建設規則很難。怎麼發展好我們的教育,怎麼兼顧現實的利益和國家的未來,當局恐怕也不是成竹在胸,所以教育行業的踐行者思考者應該建言。
我提這麼幾點建議:
第一、組織實業界、理論界、教學一線的人員廣泛調研嚴密論證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
職業教育是與實業聯繫最緊密的教育,因此職業教育不應該只是教育部門的事。但當前,實業界在職業教育的決策中參與得太少了。我前文提到的7月6日在京召開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專家研討會”上列出的19名專家沒有一個企業界代表和一線教師就是明證,雖然有兩個職業院校的校領導,可是一般情況下,職業院校的校領導是不上課的。調研不下基層,這樣的調研會掌握實際情況嗎?
所以,如何給職業教育設計一套全新的制度,必須要有來自一線且具有前瞻性眼光和戰略級思維的人來共同商討,把這麼重的任務丟給教育這一個部門,由一大幫沒有實業經驗甚至沒有職業教育經驗的人來設計肯定不行,他們不知道企業的具體人才需求和學生的具體狀況。且教師群體的眼光和思維本身也有局限,而教育部門的很多領導出身教師,局限性是顯而易見。我不是說教師群體的不是,我本人就是二十多年的老教師,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每個群體都有局限性,教師不能例外。
要好好總結改開40年來我們在教育方面的成敗得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好好研究總結德國、日本、美國在教育方面的成敗得失。在國內外關於職業教育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結合國情,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制機製做一些新的設計。
第二、積極利用民營資本發展職業教育,用法律保障民營資本投資職業教育的利益。
這一點在前面說過,不再贅述。
民營資本也要有點出息,別老想着賺快錢。K12領域的學科類培訓那就是賺快錢,這些機構既不生產知識,也基本上不傳授知識,他們只是給學生教解題的套路,這個工作除了賺錢外,不產生社會價值,反而加速了教育內卷,對社會有害處。
干點職業教育領域的投資吧,想想如何把初中高中後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教育好,給他們能力和素質,這是社會需要的, 也是國家支持的,應該大有前景。
第三、儘快取消中考普及普高教育,把青少年的分層年齡推遲到18歲
取消中考普及普通高考的問題前文說過,這也是最近很多專家呼籲的,他們說的都對,這裡不再贅述。
這些專家都異口同聲地提出“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基本上是小學5年,初中+高中一起共5年。6歲上學,小學加初高中10年,16歲畢業,用高考分層。
要我說,這些專家還是太保守了,現在孩子是15歲初中畢業,面臨普職分流,你們建議往後推遲一年到16歲,莫非會有很大減負的作用?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尤其歐美髮達國家,青少年上大學的年齡基本上都在年滿18周歲以後,我國為什麼要提前到16周歲?連法律都規定年滿18周歲才擁有完全行為能力,為什麼上大學要提前到16歲?
上大學應該是一個人成年了之後的事,成年人更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成年人才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並能獨自負責自己的安全。我國人均壽命都快78歲了,退休年齡都準備推後,一生那麼長,為什麼要壓縮青少年的成長年齡呢?沒道理!
至於說國家沒錢辦12年義務教育,家長不一定要求高中就得義務教育啊,現在的公立高中收費並不高,富起來的家長完全負擔得起,只要普通高中敞開大門收學生,收取學費沒有問題。
何況,現在辦職高和中專砸出去的錢比辦普高教育多得多,職高和中專是需要大量的實驗實訓設備的,但普高基本上只需要教室,實驗實訓的投資很少。國家有錢投資職高中專,有錢給那麼多職高中專生免學費、發放獎學金,辦普高這點錢根本不是問題。
第四、高中畢業後一半學生入普本院校,一半學生接受開放型的與企業聯合的職業教育
前文說過,對未成年人而言,“教育的保姆功能”要勝過其他功能,我們需要用12年教育把每個青少年託管到18歲成年,這種託管對端正青少年品行防止青少年走上歧路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孩子上普高,能不能人人都學懂高中課本知識並沒有那麼重要,離家近、家長可監管、學校管理嚴格對未成年人才更重要。
高中畢業成年以後就無需再監管了,除了考取普本的,另一半分數低的學生就去接受職業教育,而且是開放型的職業教育,入學時間不受限,學習時長不受限。文化課可以依靠免費的MOOC(慕課)資源,當然,如果家長不放心孩子走入社會,那就可以去職業院校學習文化課。總之國家藉助MOOC(慕課)平台統一划定文化課學習和考核範疇。
文化課佔一半學分,到企業的實習工作佔一半學分。具備條件的實體企業可以向教育部申請成為職業教育聯合辦學單位,為學生提供全職的正式的工作崗位,以同工同酬的方式對待學生,學生在企業上夠規定天數的班,企業登錄系統申報,學生獲得另一半學分。國家補貼企業,補貼工資,讓學生獲得平均工資甚至平均工資以上的報酬,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意識。
教育企業再聯合實體企業開發一些有含金量的職業資格證,職業資格證和畢業證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公認的評價職教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體系。
第五、調整收入分配,減小新興行業、壟斷行業和製造業之間的工資鴻溝,減小社會競爭烈度,減小教育競爭烈度。
這個前面說過,不再贅述。
不小心寫多了,讓您讀得這麼辛苦,抱歉!
但教育的事,得慢慢聊,聊通透,大家才能有統一的共識。
教育決定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未來,我們必須要用心去做。所以,有關教育的文章我們有必要用心去寫,有必要用心去讀。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