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編劇們似乎跟商量好了一樣,瞅准了「中年焦慮」這個詞一頓狂轟濫炸。

從年初的《我是余歡水》到《乘風破浪的姐姐》,再到如今的《三十而已》,不管是劇集還是綜藝,都逃不掉「中年危機」的陰影籠罩。

作為一個才華橫溢,色藝雙絕的90後青年藝術家,如果不是他們天天在電視上慘兮兮的提醒我,我都沒意識到,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

一部劇,一部綜藝,從立項,劇本創作,審核,選角,招商,拍攝,後期,排檔期,整個製作流程下來,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但神奇的是,周期如此之長的事情,竟然同時被大家精準的押在2020年密集上映,你不得不佩服這些從業者的敏銳嗅覺。

剛剛踏入30歲門檻的90後們,被「焦慮製造者」們圍獵了。

01

 

《三十而已》拍的好嗎?

作為一個劇集,品質不低,我幾乎是熬夜追完的。

但是這部劇里夾帶的「私貨」太多了。

《三十而已》是一個赤裸裸的都市懸浮劇,雙腳離地,很多劇情和人物設置都是脫離現實的,但是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你內心的焦慮。

小土豪顧佳,拚命都沒能把兒子送進貴族幼兒園,但在富婆王太太那裡,只需要一封信。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顧老闆娘,平時也是個前呼後擁,保姆司機的「人上人」,為了讓更富的富婆辦事,甚至可以去給人家提鞋: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劇里的闊太太們,一個個眼睛都長在頭頂上,根據財富值甩臉色,比自己富的就卑躬屈膝,好話說盡,碰見不如自己的,就頤指氣使,趾高氣昂。

動不動連拍個合照都把你截掉: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越是想活的體面一點的姑娘,就越是倒霉,房東臨時漲房租,漲租沒幾天,就又要把房子賣了,租房的爛事兒全攤到王漫妮身上,編劇們太知道怎麼製造「悲劇」了,無非就是把一個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這樣你才焦慮嘛: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這些身家動輒幾千萬幾億的富太太們,一個個都像沒見過世面的勢利眼和幼稚鬼,顧佳只需要一個幾十萬的包就能打入富婆內部,懂點奢侈品的知識就能站到鄙視鏈上游: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片中對那些「闊太太」「貴族幼兒園」「奢侈品社交」的簡單粗暴描寫,就好像那個「皇帝也用金鋤頭」,「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的平民幻想一樣。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在劇中,有錢人就可以為所欲為,就能做「人上人」,處處都充滿了對金錢力量無所不能的崇拜描寫。

這個套路太熟悉了。

我都懷疑這幫編劇,是公眾號小編下崗再就業,這不就是大殺四方的「咪蒙體」嗎?

創造對立,激發矛盾,販賣焦慮,這些曾經被各路知識付費和成功學大師們拿來賣課帶貨,無往不利的秘訣,終於破圈,打開了「全網狂虐中年人」的潘多拉魔盒。

更滑稽的是,每當《三十而已》中談到女性的年齡焦慮時,那個贊助商金主爸爸,XX金剛俠面膜就恰到好處的彈出來。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每當我看見這一幕時,經常感慨於:長江後浪推前浪。

這可比我們這些爛寫字兒的高級多了,劇情負責渲染焦慮,廣告馬上提供解決方案,簡單直給,場景式消費,這難道就是科技的力量嗎?

買買買成為了最好的抗焦慮劑。

02

讓我覺得最魔幻的是「王漫妮的游輪行」,公司送的票,自費,還是分期付款一萬八升到行政倉,又跑去自費吃了一頓牛排配紅酒,然後就深有所思的發出了靈魂拷問:

那些下層,普通艙的普通人怎麼就想不到,上來,自費,吃一頓好的呢?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她到那兒吃的是什麼呢?

 

服務生給她倒了一杯紅酒,點了一盤牛排,還要收服務費。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說實話,大家也都喝過紅酒,再貴能有多好喝 ?

根據我有限的人生經驗,只要是酒都不如飲料好喝,5塊錢一罐的藍莓味無糖可樂口感最佳,推薦大家試一下,五塊錢買不了吃虧,也買不了上當,但是你能買一罐無糖可樂。

再說牛排,那牛排能有多好吃?

一坨肉,烤的半生不熟,無非就是口感嫩一點,我吃過一盤500的牛排,也吃過一盤2000的牛排。

有差距嗎?有。

好吃嗎?還可以。

口味差距有價格差距那麼大嗎?對不起,沒有。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奢侈消費都是一樣,口感好一點,價格差很多,但是你要跟我說「好好吃一頓」,一杯紅酒,一盤牛排,對不起,我覺得無論是按照中餐的標準,還是西餐的標準,都算不上「好好」。

還有升艙第二天的鏡頭,王漫妮從行政VIP客房醒來,清晨的陽光灑在她那張也不知道為什麼睡了一夜還化著妝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起來拉開窗,海風吹過,閉上眼睛,趴在欄杆上享受著大海和陽光。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這是劇中王漫妮,咬著牙分期付款,一個月工資不一定夠的,價值18000的「人上人」的快樂。

這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對消費主義的美化。

為什麼我的經驗就不是這樣的呢?

我也坐過郵輪,但是我睡覺認床,換個地方就失眠,對於我來說,那個鏡頭應該是翻來覆去一晚上沒睡著,陽光打在我的臉上,我罵了一句娘,「這麼貴的房子連個窗帘兒都沒有」,我擦了一下眼角的眼屎,頂著亂糟糟的頭髮和一臉的油,罵罵咧咧的起床。

推開窗戶,船在海浪上晃的我直想吐,憋著一肚子尿,在欄杆上趴一會,咸腥的海風,呼呼的往屋裡邊灌。

一會還得頂著我的中國胃,去自助餐廳吃那些麵包片、沙拉、烤肉,培根,只煎一面的雞蛋和牛奶咖啡,然後就跑到甲板上拿著信號不好的手機處理老闆和客戶們那些10086條未讀消息。

去年公費旅遊,2000一晚的希爾頓,我是三天加班,沒睡個囫圇覺,衣服都沒機會脫。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旅遊就旅遊,誰還沒出去玩過,沒必要美化的跟做夢一樣。

編劇們「花招百出」,渲染年齡焦慮,誇大租房困境,製造貧富對立、美化消費主義,方方面面都在試圖扭曲和放大生活的不快,簡直就是一個人間慘劇PRO,中年危機加強PLUS版本,製造的焦慮量大味足,絕對管飽。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03

劇中無數的情節,都在簡單粗暴地渲染財富的力量和消費主義的快樂,對有錢人的生活簡單化,浪漫化,有錢就有權利,有錢就可以當人上人,就可以騎在別人頭上拉shi,而且越有錢越快樂,越沒煩惱。

但是,我對社會的觀察不是這樣的。

我認識很多有錢人都很低調,待人謙和,賺的多的人,大多數工作更拼,要面對的問題越多,需要肩負的責任也越大。

盤子越大,日子就越不輕鬆。

而且,根據我的經驗,錢這個東西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和買東西一樣,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二分貨。

花100萬,並不會比花10萬快樂十倍,煩惱少十倍。

有錢當然好,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他並不是一切生活苦難的良藥。

但是對於製作方來說,這不重要,製造對立,渲染焦慮是內容行業的財富密碼,更容易獲得爆炸式的話題熱度,也更容易得到廣告商爸爸的青睞。

一套組合拳下來,要成交有成交,要熱度有熱度,一個大熱劇集就被創造出來了。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04

焦慮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情緒,劇中談到的問題確實也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每時每刻都在遭遇的,但是,或許一切都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更沒劇中這麼的慘烈和戲劇化。

更觸動我的是《三十而已》中,那些人在城市中流動的故事。

王漫妮,一個滬漂,來滬8年,拚命的想要往上流動,在這個城市紮根。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但是,8年,她仍舊是一個奢侈品店的一線銷售,每天擠著地鐵,一個月一萬五的工資,租著8500的房子。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很多年前,她和家裡打過這樣一個賭: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我跟家裡說過幾乎一模一樣的話,相信很多在外面飄著的人也曾經講過類似的話。

我之前在北京帶過幾個不大不小的團隊,因為招聘,每年都要面試很多人,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會有很多「基礎崗位」,這些工作幾乎沒什麼價值,也學不到什麼東西,機械,重複,純執行,就是一個赤裸的拿錢來買時間的交易。

但是,沒價值也總會有人來做。

每年,無數的畢業生湧進大城市,這些新鮮的職場補充劑,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技能,大多數人最後做的都是最基礎的崗位。

我把人一批批招進來的時候,我心裡就想,這些人5年後,90%都是留不下來的,我的經驗和觀察告訴我: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進步;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精進一門技術;

更不是所有人經驗多了之後,就能帶人,做管理;

大多數崗位的大多數人,5年之後,還是那個樣子,就像王漫妮的生活一樣。

沒有誰規定,生活必須是一直向上的。

我經常會講一個比喻,年輕人就像茶樹上剛長出來的茶葉,進入城市,就是一個被開水沖泡的過程。

城市的水泥鋼鐵之軀,擴張是很殘酷的,是以無數人的青春和生命為食的。

每一年新鮮的茶葉都會湧進這個蒸騰著的茶壺,濾走最好的那幾年時間,然後落寞的離開。

但是離開,並不是生活的終點。

05

我也曾經在很多城市中流動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那是一個永遠灰濛濛 ,永遠擁擠不堪的城市。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能吃苦的人,加班也好,睡公司也好,天天吃盒飯也好,地鐵擠死人也好,很少有什麼苦是我吃不了的,我覺得一切都能接受,不就是做個拚命三郎嘛,拼就是了。

苦沒給我留下太多回憶,北京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地鐵站,我經常會給朋友分享這個地鐵站的故事。

那是一個夏天,我離開中關村,途中需要經過一個地鐵站,那個地鐵站前面,有幾排長長的比人還要高的圍欄,它們排成一個連續的,大大的S型彎道。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見這樣的東西,但是卻莫名覺得眼熟。

地鐵的門打開,所有的人都湧進去,人快速灌滿這些S型的圍欄,所有人在清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下,流著汗,擠擠挨挨,人群散發出那種夏天特有的暖烘烘的臭味。

所有的人走著小碎步,一步一步的往前挪動,耳邊嗡嗡的響著細碎的人聲,大部分人眼睛盯著手機,表情麻木,身體跟著人潮往前涌動。

十幾米的距離,我就這樣跟著人群挪動了十幾分鐘,對我來說,那是無比漫長的十幾分鐘。

這十幾分鐘,讓我想了很多,關於排隊,關於尊嚴,關於我想要什麼,關於人該怎麼活,關於未來的很多。

後來我終於想起為什麼這個鐵柵欄讓我如此熟悉,我之前看過一個講述德國殺豬流水線的紀錄片,那個屠宰場豬仔出欄,去往屠宰流水線,接受電擊之前,通過的就是這樣一個長長的被柵欄圍起來的,很多個S彎的鐵柵欄。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它們一樣擠擠挨挨的往前走,走到盡頭,等待著電擊屠宰器的審判。

焦慮經濟學:被圍獵的「90後中年人」

S型柵欄是應對人群擁擠時段排隊的常用方案,用S彎道是為了防止隊伍過長,充分利用空間,儘可能的維持排隊秩序,總體來講,這是一個還不錯的方案。

但是我不知道是過分矯情還是怎樣,我站在裡面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失去了最後一點作為人的尊嚴。

我記得那個地鐵站是露天的,進去之後,還有很長很長的一個上坡要走,沒有電梯,只能往上爬。

進站之後的那條路,讓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只記得,再也不想回到這個地鐵站,再也不想排這樣的隊伍,再也不想看見那個比人還要高的鐵柵欄。

這是這個城市讓我傷心的一個場景。

但是好在,後來一切都好,我能遇到喜歡做的事情,能碰上很多有趣的人,過著我還算滿意的生活。

今年是2020年,第一波90後已經30歲了,按照以前的說法「三十而立」,一個漂泊的人,想要在城市裡立得住,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長大確實是個痛苦的過程,每一代年輕人都有每一代的焦慮。

成長無非就是一個夢不斷破碎和不斷接受夢破碎的過程,不必粉飾困難,也不必喪失希望,更不必被焦慮奴役。

這本就是生活的真相。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