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十三太保:下

觀看此文前,請先閱讀:江蘇十三太保:上
肆  經濟圈
外省人看江蘇,是按行政分級去觀察江蘇的,市就是市,縣就是縣,縣就應該服從市,鎮就應該服從縣,但真實的江蘇不是
這個樣子,下級單位常常不願跟上級單位為伍,因為江蘇真正的分類法不是行政單位,而是經濟圈。
江蘇有好幾個大的經濟圈,下面還有中型經濟圈,小型經濟圈,正是這些經濟圈的形成,使江蘇各市、縣、鎮看起來分崩離析,互相不對付。
我們先來說說最重要的一個核心經濟圈:上海。
對,我沒寫錯,是上海,做為一個外省人,我認為上海才是江蘇真正的省會,是隱藏的大BOSS。
江蘇的經濟重鎮是蘇錫常,而蘇錫常的人,大都嚮往上海。
江蘇十三太保:下
大家看地圖,上海周邊包含著江蘇南通、無錫、蘇州、浙江嘉興四個地級市,上海向這些地區不斷輸送著資金、資源、技術等等,這些城市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為核心的一個經濟圈,並且共同手牽手,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以蘇州市舉例,蘇州下面有崑山、太倉、常熟、張家港四個小弟,個個都不服他。
作為名義上的老大,蘇州是十分頭疼的。
崑山人、太倉人、常熟人、張家港人從不說自己是蘇州人,他們認為蘇州市區的才算蘇州人,他們就是崑山人、太倉人、常熟人、張家港人,這種現象全國並不多見。
本質就在經濟圈。
比如蘇州下面的縣級市崑山,他緊連著上海,從1990年開始,依靠出台優質的招商政策,吸引原本在上海的台商來崑山投資,2008年還在搞「28條惠台政策」幫助台企升級,2019年又搞「26條惠台措施」,2008年就有3300多家台商在崑山設廠,投資總額達316億美元,占江蘇利用台資總額的九分之一,2017年全江蘇2.6萬多家台企里,前100強有29家在崑山,包括著名的仁寶資訊、仁寶信息、世碩電子、緯創資通等,搞到今天,有5400家台企在崑山落戶,台灣省前100強的製造企業中,有70家在崑山投資,崑山的GDP是台北的三分之二,差不多把三分之二的台北搬到了崑山。
問題來了,為什麼台企會選擇崑山?他們最早為什麼要從上海遷過去?
我在張家港遇到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本地人,他說他年輕時在上海打工,黃浦江兩岸都是工廠,什麼自來水廠、紡織廠、五金廠、船廠、發電廠等等,後來全部遷走,變成了金融公司、企業總部、設計中心等等,這裡面的台企就隨著時代洪流遷往崑山。
定在崑山就是因為離上海太近,半小時車程就到,這些台灣人可以住在上海,工作在崑山,享受上海的生活,收穫崑山的政策紅利,一舉兩得。
本質上還是地理問題,全國最好的地理位置就是長江入海口,上海守在這裡,工業就先到上海,隨著上海不斷升級,只要高產值的企業,就把中低端企業往外遷,這些企業先到周邊的南通、無錫、蘇州、嘉興,等到這些地方飽和了,又要開始升級,不賺錢的重污染企業又開始遷往蘇北。
這就是江蘇省工業產業的梯度轉移,也是全國工業產業轉移的縮影。
據創辦崑山工業小區的宣炳龍回憶,他們那一直很窮,叫「蘇州城外半碗飯」,1984年全縣財政收入不到1億元,1988年11月為了搞工業小區,不斷地跑南京等審批,開著小麵包車足足跑了102趟,天熱得要在車廂上面鋪幾層厚報紙,不斷給報紙上澆水降溫,千辛萬苦才搞定審批,才拿到第一筆來自日本香川縣蘇旺你株式會社的150萬美元投資。
崑山人的富裕主要來自上海,所以他們對蘇州莫得感情,對讓他們跑了102趟的南京,也莫得感情。
這就是為什麼崑山人只自稱崑山人,他們從來不自稱蘇州人的原因。
他們2020年創造了4250億的GDP,主要又不是受惠於蘇州市,自然能挺起腰杆子說話。
這種情況跟我們邵陽的邵東縣一個意思,邵東縣覺得他們比市區的人富,他們就喜歡叫自己邵東人,而不喜歡叫自己邵陽人,同樣,我在佛山一處緊鄰廣州的小鎮遊玩時,那邊佛山人乾脆說自己是廣州人,連佛山戶口都不認了。
歸根結底,是經濟關係決定一切。
說完崑山,我們再說張家港。
作為一家只有150萬常住人口的縣級市,張家港2020年創造了2710億GDP,張家港也並沒有從蘇州吸取多少營養,他們是依賴自己優越的長江位置搞民營企業搞起來的。
張家港這麼小一個地方,擁有沙鋼、永鋼、國泰國際、陶氏化學、東華能源、江蘇華昌、澳洋、浦項不鏽鋼、華芳、駿馬十個大集團公司,另外還有75家重點企業,15家服務業骨幹企業,名單實在太長,我沒法全部寫完。
尤其是沙鋼集團,是一個超級巨無霸,在2019年全國500強民企里排第17位,老闆被業內喚作「鋼鐵沙皇」,工廠大到在裡面工作十幾年的人有時都會想不起路,最大的一口鍋爐,一天的產值在6000多萬。
像這樣的企業,他們是自己一步步搞起來的,先是自己搞扎花廠,接著做窗框鋼,有了點積蓄後,2000年將德國整個蒂森克虜伯在萊茵河的一家二手工廠,花了三年搬到了張家港,這樣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現在已經是世界第四至六名之間的大鋼企,一年2000多億銷售額,凈利潤在中國鋼企里排第二。
大家再仔細看張家港十大集團的排名,裡面有好幾家鋼鐵企業,這就是地理優勢造成的,長江港口能輕易改變一個省一個市的命運。
以沙鋼的成長為樣本,我們也能發現,他們是自個慢慢發展成巨無霸,並沒有受益於蘇州的經濟輻射(其實也不要需要經濟輻射),而且從張家港去無錫市區,比去蘇州近多了,自然跟蘇州感情寡淡,同時也不靠南京的行政安排,所以他們也會仰起頭來,說自己是張家港人,而不是蘇州人、江蘇人,也同樣對遙遠的南京沒什麼感覺。
2020年創造2360億GDP的常熟,跟1390億GDP的太倉,都跟崑山、張家港一個意思。
蘇州一年兩萬億的GDP,其實好多都是上海經濟的溢出效應。
蘇州市區的人無可奈何的攤了攤手,各位兄弟,你們愛誰誰。
反正我們蘇州,有創造2900億GDP的工業園區(當地人簡稱園區),2003億GDP的吳江區,市區加上吳中、虎丘、相城、姑蘇也有9000多億GDP了,who 怕 who啊。
其實蘇州這種情況還算好的,下面的小弟要麼自立門戶,要麼親近別的老大,只是無視行政老大的存在,江陰跟無錫之間,那才是真的不對付。
2021年最新全國百強縣裡,第一到五名分別是崑山、江陰、張家港、晉江、常熟,可怕的江蘇拿了四個,福建一個。
崑山GDP是4250億,江陰GDP是4100億。
雖然江陰整個市區是我在蘇錫常見到最破舊的市區,實際江陰的真實實力是超過崑山的。
畢竟崑山靠外資,都是外面的錢,而江陰是靠本地人幹起來的,外資只要遇到各種風險就會跑,江陰人自己的企業是不會跑的,會繼續留在本地創造就業,因此江陰的內家功夫更加渾厚。
江陰有做紡織的陽光集團、海瀾集團,做軟塑包裝的申達集團,做磷化工的澄星集團,做模具塑料的模塑集團,做金屬製品的法爾勝集團,造船的揚子江船業等等,個個行業大鱷,還有全國聞名的華西村,有各個行業的單打冠軍,比如瓶塞、羊絨面料、鋼絲繩、冶金、發電等等,這麼小的江陰,居然一共50家左右上市企業,整個湖南也只有67家,可見實力之強,江陰一年財政收入達到254億,放全國也只比崑山少。
江陰的書記、市長、公安局長、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都是由無錫委派,但極富裕的江陰人十分渴望能升級成地級市,跟無錫分家。
一般小弟越強,所佔比重越高,對市級單位依賴越淺,其分家的衝動就越強烈,江陰跟無錫的矛盾就在這裡,無錫捨不得放江陰走,而江陰佔到了全無錫GDP的33%,其佔比遠超崑山在蘇州的數據,江陰人覺得無錫是在依賴他,而不是他在依賴無錫,因此我遇到的每一個江陰人,都堅定的說自己是江陰人,絕不會承認自己是無錫人。
蘇南地區的矛盾還只是市縣鎮的矛盾,放到全省來看,蘇中南通地區已經發展到不怎麼買南京的賬了,他們拜了新大哥,深度依賴上海,南通的經濟圈也是圍繞著上海,其實跟蘇錫常的性質是一樣的。
長江以前阻礙了整個蘇中蘇北地區的發展,南通也吃了交通的苦,但從2006年崇啟大橋建成、2008年蘇通大橋開通後,南通開始接收上海源源不斷的經濟營養,經濟也跑進了萬億GDP,誰讓我過上好日子,我當然就認誰做老大,所以你說南通是愛上海多?還是愛南京多呢?
跟蘇南的道理一樣,南通市轄下富裕的啟東、海門也絕口不提自己是南通人,同樣只說自己是啟東人、海門人。
在蘇南沒什麼存在感的鎮江,其轄下的丹陽、句容、揚中個有個的產業,像丹陽的眼鏡就全國聞名,句容有新材料新能源,揚中有汽車零部件,鎮江也壓不住他們,個個都只說自己是丹陽人、句容人、揚中人。
這就是江蘇獨有的特點,蘇南與蘇中各個縣、鎮太強大,地級市壓不住他們,蘇北這個問題就不明顯,說白了就是優越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家鄉很強,不想跟別人擠在一塊分享利益而已。
對了,蘇錫常這些城市裡,常州有些奇怪,常州的地理位置剛好在上海和南京的中間,所以對兩邊都不依賴,常州的經濟結構也有意思,他是國企、民企、台企一起發展的,不像南京靠國企、江陰靠民企、崑山靠台企這麼極端,彷彿正中間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常州的經濟結構。
常州市區十分特別,我沒有在中國見過整個市區這麼嶄新的一片,彷彿將整座城市剷平了重建一樣,就那麼一點點老舊建築,常州和張家港市容市貌之好,跟旁邊破舊的江陰剛好形成巨大的反差。
另外簡單說一句,舊時常州府的設立和拆分,使各地的歸屬產生過變化,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蘇南的不對付,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大家知道有這回事就行,根源還是經濟圈。
江蘇這些錯綜複雜的經濟圈,總結起來,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檔的上海,第二檔的蘇州、南京、徐州,第三檔的江陰、張家港、崑山等等,他們每個構成一個大星系,下面又有中星系、小星系,衝擊到了原行政區域劃分,所以要理解江蘇各市、縣、鎮的關係,不要簡單地看他們的行政歸屬,而是要看他們的經濟鏈歸屬。
誰讓我有錢我就認誰當老大,要是我自己有錢,那就自立門戶。
在江蘇到處溜達時,還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所有市都在相互吐槽,但幾乎所有市的人都不喜歡一座城市。
相信你已經猜到了。
沒錯,是南京。
伍  南京
活在段子里的南京,被大家戲稱為「徽京」。
江蘇十三太保:下
南京這地理位置,離安徽之近,離江蘇其它重鎮之遠,感覺就是把南京市嵌進安徽省的地圖,毫無違和感,彷彿他天生就應該是安徽的一部分。
但其實各市對南京印象不好,頭一個理由,並不是他偏心安徽。
我在江蘇各市問起大家對南京的看法,幾乎都指向一個詞:官僚主義。
一位在體制內混了二十年,也在江蘇各個城市任過職的朋友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南京,就是一個「小北京」,太講政治了。
南京官僚主義泛濫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是南京是一個靠國企、央企為主的城市,也是全江蘇最依賴國企、央企的城市,使其行事風格上,跟以民企和外資企業發家的其他江蘇城市,完全格格不入。
這些著名的企業有金陵石化、揚子石化、南鋼集團、金城機械、南汽集團、南京機電、南京輕紡、南京高速齒輪集團、南京廣電、南京煉油、南京三樂、泰森化學、江蘇電網等等。
你能想到南京有什麼著名的企業不是國企?只有兩家,一是途牛,二是蘇寧。
而且這兩家民營公司,也不斷聽到吐槽官僚主義問題。
前面寫的常州、江陰、崑山這些地方,富起來都是拿命搏殺出來的,在效率和風格上講究快速有效,而國企是四平八穩的性子,凡事慢慢來,不要出錯,在蘇南人眼裡,自由競爭是分分鐘分勝負的事,慢慢來就是自殺,因此蘇南人民通常很不適應南京。
而且他們也沒從大南京那獲取到經濟支持,自然親近不起來。
官僚主義泛濫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南京(也包括安徽),需要安置許多東部戰區軍轉幹部,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但沒有在商海經歷過,凡事政治第一,而不是經濟第一,其實不太適合經濟類工作。
南京各個部門之間也成見太深,干工作先拜碼頭,凡事喜歡講級別,最後這位朋友總結說:
「南京是一座官城」。
2021年南京祿口機場不慎疫情傳播事件,至這篇文章發稿時為止,已經蔓延到全國17個省市,其實就是南京官僚主義文化下的一個側面反應,相信經歷這一波事件後,南京官場將會引發一次大地震,南京官僚文化將遭到一次沖洗。
也希望南京今此一疫後,能擺脫在其他各市心中官僚主義之城的大帽子。
除了這些外,蘇南人民還認為南京占著這麼多省會資源,守著全省那麼多好大學,GDP還玩不過蘇州,實在太不像話了。
蘇南的務實和南京的務虛天生有排斥性,那蘇北是怎麼看南京的呢?
這裡需要看一眼江蘇全省地圖,就能明白蘇北人民對南京的感情:
江蘇十三太保:下
我們可以看到,蘇北離南京實在太遠了,而且在過去,沒有高鐵,沒什麼高速,過江通道也少的情況下,南京根本不可能對揚州以北的城市提供經濟援助,鹽城、淮安、宿遷、連雲港的心早就涼透了,指望南京還不如指望徐州早點發展起來,帶著淮海區的小弟們過上好日子。
我在徐州問當地人怎麼看南京的,他們不像蘇南人民馬上就說出個道理來,半天也想不起來對南京有什麼看法,一臉茫然地看著我。
所以蘇北人民對南京的真實感情,就是莫得感情。
但是南京的旁邊挨著兩座江蘇城市,一座叫揚州,一座叫鎮江,這兩座城市對南京的看法就稍好一些,這些年,也一直在宣稱搞「寧鎮揚一體化」。
寧鎮揚一體化已經喊了十八年了,一度被認為是長三角除上海都市圈外最好的區域,是要拳打蘇錫常、腳踢大杭州的,結果搞到現在,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都跑起來了,寧鎮揚一體化都要被邊緣化了。
2014年《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里規劃的半小時國際性大都市生活圈,已經過去七年了,三座城市的機場、港口還是各自獨立發展,南京也沒有將江北地區發展到一定高度,以帶動和揚州的溝通效率,另外南京與揚州的交通也遠沒有與鎮江的便利。
南京搞寧鎮揚搞了七年,搞成現在這樣,要不,您還是先把安徽幾座城市先帶起來?
滁州、馬鞍山、宣城可都比揚州近多了。
反正離您不遠,南京市確實也有大量安徽人,大家都叫您徽京。
南京還真打算這麼幹了,現在有S4號地鐵到滁州,2022年完工,S6號地鐵到馬鞍山,2023年完工。
做為一個外省人,我倒覺得南京這個地理位置,已經決定了他輻射滁州和馬鞍山更容易,調配資源應該也更方便,寧滁馬可能比寧鎮揚跑得還快,只要先富能帶動後富,是不是江蘇省內,其實也沒什麼問題,畢竟大家都是中華兒女,都是家裡人的事。
當然南京也不是所有江蘇人說得那麼差,南京也是有他的優點的。
我第一次到南京是六年前去講課,當時遊歷中山陵、民國時的總統府、明孝陵,人文歷史資源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站在中山陵向下看時,那一片或黃或翠的闊葉林,濃郁織翠,跟我在嶺南看到的風景全然不同,更加旖旎濃郁。
南京雖然沒有給江蘇小弟們帶來好處,但也沒有吸人家的血,也沒有形成江蘇一家獨大的局面。
南京就是一個有官僚氣息,但還算守本分的省會,雖然他也知道大家不指望他,但他也不作,沒去主動招惹什麼是非,耽誤大家的發展進程。
陸  百花齊放
這篇文章寫到這裡時,已寫了1.5萬多字,但我對文化和教育問題幾乎隻字不提。
江蘇人一定很不理解,他們會跟我說這裡有江淮文化、金陵文化、吳文化、中原文化,並且說大家各種不對付是文化造成的。
作為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個人是強烈反對這種觀點的。
我多次重申過:地域文化是結果,地域文化不是原因。
拿文化做理由是思想上的惰性,文化和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本身是經濟環境鍛造的結果,而經濟環境,90%的原因又跟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係。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中國東部的人勤奮,中西部的人相對懶散,根據我多年全世界走訪和思索,我發現不是這樣,是因為東部有更多發展經濟的機會,大家願意多工作趁勢而進,而中西部因為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大家閑暇時間多,所以湊在一起打麻將吹牛的機會就多,才造成大家東勤西懶的印象。
我們說四川人喜歡打麻將擺龍門陣,日子過得悠閑,骨子裡的原因不是四川人喜歡,是經濟環境決定了四川人這麼干,如果把四川人移到廣東江浙地區,他們也會擼起袖子拚命賺錢,跟廣東江浙人不會有什麼分別。
相信我,正常人只要有掙錢的機會,就會努力得跟條瘋狗似的,人本質上是沒什麼區別的,只是機會的多少有區別。
我在深圳化妝品公司上班時,老闆是個陝西人,他說他喜歡待在深圳,因為這裡充實,每天忙得跟個陀螺一樣,一回老家,他就沒事幹了,他就覺得十分苦悶。
這就是環境鍛造人的典型案例。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各省來的人都有,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福建江西的都有,在老家各不相同,到了深圳怎麼突然就一起有「深圳精神」、「深圳文化」了?難道這些人恰好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魂魄同時被喚醒了?這不扯淡嗎?
就跟香港人喜歡吹牛說他們有「獅子山」精神一樣,有個毛線的獅子山精神,就是地理和政治環境太好,新中國2000年代前幾乎所有人錢貨都是從香港經過的,香港人躺著都賺,努力一點就是內地人的百倍收穫,當然瘋狂投入工作。
你把我們邵陽人全扔到香港那個環境下試試?我們馬上也能讓全世界見識一下「雪峰山精神」。
現在香港慢慢衰落了,你就要理解成獅子山精神不行了嗎?拿文化當借口,這就是標準的思維惰性,看不到文化背後的經濟規律。
還有教育,教育也是結果,教育不是原因。
上篇寫完後,有江蘇人留言說「江蘇真的很重視教育,70-80歲的人都基本識字的,不認字的很少,碰到有些外省的,最小的一個20歲的貴州姑娘居然只有二年級文化,不可思議!」
這也是典型的顛倒因果。
這裡有一個常識性認知需要普及:教育,是很花錢的。
江蘇教育好,是因為江蘇地理位置好,容易致富,富了後請得起好老師,全國優秀教師會自然而然流動到富裕地區,教育資源也會形成二八法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貴州則是地理位置差,普通人掙不到錢,沒有機會讀書。
其實中國每個地方的人都非常重視教育,我們邵陽伢子打小就受到家長在教育上的壓迫,小孩子考上二中全家都喜氣洋洋,覺得光宗耀祖,這輩子出人頭地了。
一個道理,廣東現在教育在全國不強,但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強,因為廣東富裕,可以花高價請名師來這定居,窮省是玩不過廣東的。
就是因為教育資源集中,還逼得河北出了衡水中學、安徽出了六安毛坦廠中學這種專門應對高考的極端現象,這種現象恰恰是教育貧窮者的瘋狂自我鞭策,是對富省教育資源聚壟的無聲反抗,是他們為了出人頭地而發生的瘋狂內卷。
我不提江蘇的文化和教育,是因為只關注這些是惰性思維,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凡是要深挖到事物的根源,還是得看經濟規律。
最後,我們拿中國最富的廣東和江蘇,放在一起比較下,來看看江蘇的未來。
可以預見的是,廣東省的珠三角地區會越來越富,深圳、廣州雙雄並立,東莞、佛山緊隨其後,其它市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地理環境決定廣東貧富差距無法解決,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廣東其實只適合在珠三角生活,最多加一個珠海。
江蘇省則是全面發展,現在南通、徐州還有很大潛力,常州、徐州、揚州、鹽城四座城市,都有望在未來十年內進入萬億GDP,南京、無錫、南通則是奔著1.5萬億的級別去的,江蘇將來有可能有八座城市過萬億GDP,成為全中國富得最均勻的省。
我個人認為,江蘇因為發展得更全面,全省的潛力比廣東要大,江蘇未來有望在總量上超越廣東,成為全國第一。
但是廣東的稅收收入是遠超江蘇的,2021年廣東稅收23789億元,江蘇是14082億元,GDP只差8千億,廣東稅收卻比江蘇多9707億元,是因為廣東有7個央企總部,多交了3100億,還有全國唯一一個海關分署,代收整個華南東南沿海地區海關關稅,多交了6千億,另外深交所印花稅也多交756億元,算上其它零零碎碎的,所以總體上,廣東稅收才遠超江蘇。
另外江蘇被人稱為「蘇打水」,就是江蘇GDP有造假成分在,這個是不是真實的呢?
這個我沒有充分的數據證明,只能說一下直觀感受,我認為蘇南地區不太可能GDP造假,因為市容建設和上市公司數量、企業生產出來的船隻、鋼鐵是實打實的,很難作假,但是我在蘇北時,跟一名企業家聊天時,說他公司去年「明明沒有一億產值,但上頭非要他填一億」,他對當地經濟數據注水感到很失望。
這名企業家並不認識我,是跟別人爭辯時,無意中對我說出這句話的,我感覺可信度很高。
所以我個人認為,蘇南GDP不太可能注水,蘇北有一定可能。
最後的最後,來對江蘇十三太保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吧。
蘇錫常地區將繼續高歌猛進,蘇州繼續發展外資,無錫發展民營,常州則是民營跟外資一起發展,總體上,這個地區受益於上海的溢出效應。
南京將帶領周邊的安徽滁州、馬鞍山,以及揚州、鎮江小步前進,但因為南京的官僚作風,不要指望速度太快。
南通將會是未來發展速度最快的江蘇地級市,他將會得到上海源源不斷的營養供應,快速狂奔。
連雲港、鹽城、宿遷、鹽城各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產業,但規模較小,蘇北的發展重點還在徐州,徐州吃肉,其他市才能喝湯。
我個人最喜歡江蘇的揚州,整座城市如同溫香軟玉一般,空氣里瀰漫著香粉氣息,是值得我再回去多看幾次的城市。
江蘇十三太保的有趣現象,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上百花齊放,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格局造成的,這其實是江蘇的大幸,因為許多許多省,因為資源和地理上的困境,已經只能躺平了。
在常州吃飯時,一桌子來自不同地方的江蘇人,爭論各市不要再爭GDP了,爭服務質量就好。
我幽幽嘆了口氣說:你們這些江蘇人,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想想其他省的人多想要GDP。
所以這十三太保,本質上是江蘇人自己在調侃,隱隱有一股炫富的味道,而外地人聽到這些,更多只有羨慕與妒忌罷了。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