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怎麼丟掉江山的

說實話的文章,今天分享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吧。

1945年抗戰結束,蔣介石作為中國戰區統帥,其國際地位和聲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對內而言,擁有龐大的軍事機器,合法的統治地位,美國人的物資支持以及從日本戰敗方接收的大量軍需物資,也讓他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其他的問題不過是都是小問題,至少在那個時刻,看不出他的統治有任何動搖的跡象。

汪精衛已經覆滅,馮玉祥已被驅逐,張少帥已被扣押,李宗仁和白崇禧就算蠢蠢欲動,但並不能逃脫他的掌控。縱有龍雲這樣貌合神離的地方軍閥,也不過隨手擒來,毫不費力。至於共產黨,兩個軍的編製而已,能翻出多大浪花來。

如果有人穿越過去,告訴當時的世人,四年後共產黨將會把蔣介石趕到島上去。我想就是最樂觀的共產黨領袖,也多半會懷疑一下,沒那麼快吧。

一把好牌,怎麼就這麼快輸的如此徹底了呢?

從事後來看,有時候你都覺得不可思議,這麼多的優勢兵力,怎麼就被一點點啃沒了,除了我們講正確說民心向背外,在戰爭指揮中,那麼多神操作都是怎麼決策出來的,國民黨就沒有懂軍事的人么?黃埔軍校能培養林彪,陳賡,怎麼就培養不出來國軍將領了?其實要說人才,國軍也不缺啊,孫立人,王耀武,胡璉,陳明仁,薛岳。怎麼就突然都不靈光了?再比如曾澤生這樣的,在國民黨根本排不上數,一直被當作雜牌軍炮灰的,結果起義之後就脫胎換骨,到了朝鮮戰場也能有很不錯的表現。

那,一切都歸咎於信仰的力量么?還是另有原因?

話說,當年李德沒有信仰么?博古沒有信仰么?為什麼他們帶軍隊就不行呢?說到底,其實還是四個字,實事求是。

今天我們回看,用事後諸葛的方式,站在上帝視角,似乎是一邊倒的戰況,但在當時,蔣介石看到的戰況,是怎樣的呢?

至少在最初的幾年,他所得到的情報和消息,是一個勝利接著另一個勝利。今天我們知道,共產黨的戰略是,不爭一城一池的得失,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通過放棄一些骨幹城市,尋求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機會。但國民黨的戰報,卻是另一個景象,前線指揮官不斷地誇大戰果,掩蓋損失,蔣介石看到的,一直都是共產黨主力被擊潰,瘋狂逃竄的消息。當然,這裡也包含不少我們諜報人員的傑作,但諜報人員最成功的偽裝是什麼呢?投其所好,讓蔣介石不斷沉迷在自己英明神武的幻覺中。所以,在相當時間內,相對於真正忠誠於老蔣的國民黨將領而言,共產黨的諜報人員更能得到那套體系的賞識和認可。

當年杜聿明提醒蔣介石,說國防部二廳廳長郭汝槐是共產黨,
杜聿明覺得郭小鬼這麼清廉也沒有姨太太肯定是是共黨,蔣說難道國民黨就沒有清廉的官員了嗎?杜的這個論證,蔣公可是半點都不信。

真正忠誠的人,只會講實話,但實話不一定讓人愛聽;而偽裝忠誠的人,則更善於投其所好,每句話都能讓領導舒舒服服。

那麼,舉個例子來說,萊蕪戰役,當時粟裕老總擺下口袋陣,準備對李仙洲軍團下手,那麼國軍這邊,戰區指揮是名將王耀武,王耀武其實不糊塗,知道前面共軍撤出臨沂,其實沒有受到什麼重大損失,一定有所圖謀,反覆偵察,並認定共產黨有所圖謀,電令李仙洲後撤,向自己靠攏。但王耀武上面是陳誠。陳誠怎麼看戰局的呢?共產黨主力在臨沂已被擊潰,瘋狂逃竄,形勢一片大好,電令李仙洲前進追擊,不要失去消滅共軍的良機。

可憐李仙洲,一會前進,一會後撤,粟老總的布置還沒妥當,也不想貿然出擊,就眼看著李仙洲一會鑽進包圍圈,一會鑽出去,一次,又一次。前前後後,四次進出包圍圈,也算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了。

王耀武急了,跑去找蔣校長評理,說陳誠再這麼瞎指揮,就會出大麻煩。蔣公信誰呢?信陳誠,為什麼呢?共產黨主力被擊潰,瘋狂逃竄,這符合他的心理預期。

結果,李仙洲就這樣兜兜轉轉又進了包圍圈,而且,即便如此,最後發現遇到共產黨埋伏的時候,王耀武電令他迅速回撤,當時仍然是有機會脫身的,此時共產黨卧底韓練成將軍突然陰了李仙洲一道,先是說軍隊走不動,要求休息,然後又玩戰場失蹤,浪費了李仙洲大量的時間,讓李仙洲失去了最後逃生的機會,導致全軍覆沒。

那麼最有意思的事情在後面。

李仙洲被擒,無話可說。

事實證明,王耀武的判斷準確,指揮無誤,連粟裕都很佩服。按照一般邏輯,蔣介石是不是應該說一句,「悔不用卿之言,致有此敗,孤之過也。」 但並沒有,蔣介石跑過去把王耀武痛罵了一頓,說他指揮不力,用人不當。哪說理去。

忠言逆耳,哪怕你是對的,也是錯的。哪怕錯誤不在你,鍋也要你背。這樣的蔣介石,焉有不敗之理。

更有意思的是,陰了李仙洲的韓練成將軍,卻「突破重重圍堵」,順利回到了南京,並參與了戰敗的研討,不但沒有遭到任何處分,而且得到了表彰和提升。繼續在隱秘戰線發揮巨大的作用。20多年後,特赦釋放的李仙洲請周恩來解惑,當年自己六萬大軍苦苦掙扎不能突圍,自己部下韓練成軍長是怎麼突圍出去的?周恩來意味深長的說,韓將軍在北京,你可以親自去問他,李仙洲瞬間恍然大悟。

當然,韓練成將軍是共產黨優秀的地下工作者,但我們想想,他之所以在成功搞垮李仙洲軍團後,還敢繼續回去而且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賞識和重用,依賴的是什麼?投其所好,推諉責任。我們沒有具體的資料說明他是怎麼重獲信任的,但根據蔣介石對王耀武的斥責內容,大概我們可以猜出來,在戰敗的研討會上,他是如何指鹿為馬的維護了領袖的聲譽和形象,並且巧妙的把所有過錯推卸給了前線指揮官。

如果你只想聽自己喜歡聽的,只想看自己喜歡看的,不肯面對與自己預期不一致的事實,你怎麼能有正確的判斷呢?

而反過來,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期間,則充分尊重事實和數據,比如孟良崮戰役,捷報傳上來後,各個部隊的殲敵和俘虜人數拿在手裡,粟老總發現數字不對,嚴令前線部隊繼續搜查,果然在一個山溝里發現了隱藏的數千名國軍士兵。這就是事實求是的成果,如果前線一陣浮誇,各種虛假戰果,那麼就很難取得這樣的效果。

浮誇,自以為是,蔣介石就是這樣丟掉江山的。而事實求是,則是勝利的法門。

真正忠誠的人,是講事實,講道理的。而那些投其所好,曲意逢迎的,往往別有用心。

我們曾經用這樣的招數對待敵人,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今天,我們身邊出現這樣的人,應該怎樣面對呢?

新中國的七十年歷史裡,我們也經歷過浮誇虛榮的教訓,也享受了實事求是精神的發展紅利。

但我們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但為什麼屢屢都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每一次,總有人以為自己可以超越歷史。

那些不讓別人說話,不讓別人講實話的,歷史上都是怎麼定位的,翻翻史書吧。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