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與戰略縱深

 

兩個多月前,我在北京採訪溫鐵軍教授,曾問他一個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為什麼工業革命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其他國家? 

溫教授的意思是,英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採集的資源(比如礦產)實在太多了,得想辦法用機器消化這些資源,是逼出了工業革命。 

當天晚上,我在北京還見到了金燦榮教授,吃飯時也請教他同樣的問題,金教授說,是英國本土人口太少,應付不了那麼多資源,就得想辦法找機器替代人工。 

兩位前輩說的剛好是同一個意思:從殖民地搶了太多東西,多到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可家裡就這麼點人,消化不了,就琢磨着用其它方法提高效率。 

我回來後又查閱了大量資料,另外找到了一條論證,也是跟殖民地有關,當時英國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就意味着英國可以自由自在地向殖民地傾銷商品,還沒有道德約束,反正印度人又不會反抗,可以往死里坑他們,從18世紀中期開始,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大家開始想辦法改進生產技術。 

1733年英國人凱伊發明了織布的飛梭,織布效率得到了較大提升,但是紡紗機的效率跟不上,殖民地對棉紡品要求越來越多,求購價格越來越高,迫切急需改良紡紗機。 

1764年,英國蘭開郡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晚上下班回家時,不小心踢翻了堂客的紡紗機,他正要把紡紗機扶起來時,卻發現被踢倒的紡紗機還在轉,只是原先橫着的紗錠變成了直立。 

哈格里夫斯木工出身,平時就愛琢磨事,他就想如果紡錘豎立時還可以轉動,那並排使用幾個豎立的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很多根紗了? 

經過一年的試驗改進,哈格里夫斯搞定了豎直紡錘的新式紡織機,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他用女兒的名字命名為「珍妮紡織機」。 

珍妮紡織機經過不斷地改良,紡錘增加到了18個、30個、甚至到了100個,效率越來越快。 

工業革命與戰略縱深

改進後的珍妮紡織機

 1769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捲軸紡紗機,採用水力為動力,可以不用人費力了,紡出來的紗結實而有韌力,再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工業革命與戰略縱深

而當時的中國,採用的是手搖紡車,10小時才能紡出4兩紗,最熟練的織工一天也只能做出10碼左右,寬僅1尺的布匹,生產效率比別人慢,產品質量還比別人低,價格和質量都玩不過人家,註定要成為傾銷對象了。 

工業革命的另一個標誌是蒸汽機的使用,1688年法國人帕潘弄出了非常簡易的蒸汽機,但沒什麼實用價值, 1705年蘇格蘭鐵匠紐克曼搞出了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機,主要用來給礦井抽水和灌溉,但是缺點很多,又笨重又耗煤,後來多方面使用的蒸汽機是瓦特改良出來的,注意瓦特是改良,瓦特不是發明。 

大家看蒸汽機的由來,就是衝著替採礦業服務去的,殖民地有那麼多礦,才倒逼技術發展。 

總結下來就是,是殖民地的市場需求,催生了勞動效率的提高,讓英國人發明了珍妮紡織機,也是為了在殖民地快速挖礦,為了快速處理源源不斷地進入英國的原材料,才催生了英國從蒸汽找動力,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是巨量的殖民地的原材料資源,和殖民地的龐大市場,剛好觸碰到了文明的閥值數據,衝破這個閥值,就誕生了工業革命。 

正在玩《人類文明》模擬遊戲的上帝,看到人類文明的數值剛好滿槽,就輕輕摁了下鼠標,人類就此進入了新紀元。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誕生在當時富饒的中國,和第一個全球殖民國家西班牙? 

這問題如果擱1980-2010這三十年,中國的文科知識分子,就會洋洋洒洒給你寫一篇中國文明劣根論,總之就是中國文明愚昧無知,西歐文明開明聰慧造成的,《河殤》曉不曉得?你得給我跪下聽,你不跪?你不跪我就摁着你跪。 

這些人不懂得從工業鏈思考問題,被別人的生產力嚇怕了,就教你一個理:中國必須被歐美先進文明先殖民兩百年,才能進入現代社會。 

他們自己先成了洋人的奴才,也希望你成為洋人的奴才。 

現在我們就要打碎這種愚昧的認知,中國人同樣是會動腦筋,擅于思考的,以紡紗機舉例,世界上最早的水力大紡機,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中國人在元代時,早英國人400年左右,就發明了水力大紡機,這種水紡機已經具備了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機器」所必備的三個部分:發動機(水輪)、傳動機構和工具機。 

王禎在《農書》里記載了這種「水轉大紡車」,有32個紡錘,每車日產量10斤,比珍妮紡織機剛開始的8個紗錠先進多了。 

工業革命與戰略縱深

工業革命與戰略縱深這種機器曾經在中原地區推廣過,《農書》原文說「中原麻苧之鄉,凡臨流處所多置之」。 

按《中英水力紡紗機形制的比較研究》所說,英國人最後發明的水力紡紗機,是在對中國的水紡機進行吸收改制後弄出來的,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有記載《農書》里的水轉大紡車,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華帝國通志》又轉載了這項歷史,18世紀中葉前,傳教士(其實他們通常也是商業間諜)將水轉大紡車介紹到了西歐,英國人改良的水力紡紗機,從中獲取了大量創作靈感,在原基礎上增加了羅拉式棉條握挾等裝置,可以對棉纖維進行牽伸。 

就是我們元代發明的水轉大紡車,只能紡麻,後面英國人改進後,才可以紡紗。 

至於中國的水轉大紡車為什麼從明代就消失了,一直是一筆歷史懸案,現在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武漢的李斌博士提出來的,他推測是因為中國的水利條件,一切以灌溉優先,對水力器械的應用限制太多,才造成了水轉大紡車在中國的消失。(具體原因可參考論文《中國古代水轉大紡車無法引爆工業革命的原因分析》) 

工業革命的爆發本身就充滿了意外性,西歐人窮瘋了想繞過奧斯曼跟中國做生意,才有了大航海,有了大航海,才有了殖民地,有了天量的殖民地,才有了人類前所未有的資源和市場的出現,這才引爆了工業革命。 

在絕大部分國家,因為數據閥值沒到點燃工業革命的條件,屬於正常事件,我們不能因為英國人碰巧點燃了,就把英國人吹上了天,並且無條件貶低自己的文明。 

那第一個殖民大國西班牙,為什麼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呢? 

主要是因為西班牙和英法向殖民地掠奪的資源不一樣。 

我去年寫的《魏忠賢與全球化》里,詳細記錄了西班牙人跟大明做生意的數據,西班牙人不要北美要南美,是因為南美有大量的金銀礦,西班牙人挖出這些金銀直接找中國買奢侈品,爽得不要不要的,那些沒金沒銀的地,比如北美,就讓給後來者英法給佔了,英法沒金銀,靠生產工業品賣給西班牙這種暴富戶賺他們的錢,慢慢積累,苦哈哈地搞出了機器,搞出了整個工業系統,引爆了工業革命。 

若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華。 

 英國人完成工業革命的奠基後,以碾壓性優勢,向全球輸出他們的產品,大家一看這是個好東西,世界各個國家都來英國偷學他們的工業成果。 

我在《美國國運史》里有講過,美國人洛維爾1810年在英國養病時,常去參觀格拉斯哥和曼徹斯特的紡織廠,憑着超凡的記憶力,牢牢記下機器的每一個細節,回家後畫出機器設計圖,花了兩年時間將機器圖紙背在腦海里,回美國後硬生生將捲軸紡織機複製了出來。 

當然這也有特殊的歷史原因,那年代的機器還沒這麼先進,所以靠死記硬背能啃得下來,現在你站在光刻機面前看一百年也別想看出個名堂來。

 其實不只美國在偷英國的技術,是法國、德國、俄國大家都在想辦法偷英國的技術,各個國家要麼出高價請英國技術人員偷渡過去打工,要麼想辦法搞到英國機器的圖紙。 

在生存競爭面前,道德顯得毫無價值。 

英國人為了擴大紡織行業,就建了工廠,專門生產紡織機,這種工廠累積了技術,後來就開始琢磨要不再生產其他機器吧,由此完成了重工業的開端,工業國就慢慢衍生到能生產機床、汽車、飛機等等其他產業。 

漸漸形成了今天世界一個完整的工業產業鏈。 

所以紡織行業是如此重要,既能解決就業,還能向其他產業延伸,世界上哪個落後的工業國,起家時都是先發展紡織業,英國、美國、日本、韓國全部是這樣過來的。

 

 雖然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但並沒打算一直在英國定居。 

世界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就像早期中國靠着絲綢、茶葉、瓷器獨霸天下,慢慢這三樣技術都被歐洲人偷學去了,我們也不能守着老本吃一輩子。 

英國的看家本領,德國美國也學去了,並且不斷吸收精進,在第二次以電力為主導的工業革命發生時,美德兩國趕了上來,德國人發明了發電機,美國人搞定了電話、電燈、電車。 

前面我們提到,英國人最早發明珍妮紡織機的是個木工,發明蒸汽機的是個鐵匠,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許多發明,其實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還沒有真正結合,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兩者已經緊緊抱在一起,大家從科學規律中找到線索,再將它使用到生產當中,取得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牛叉更勁爆的工業成果。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獲益的德國想要制霸天下,就動了心思想要搶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要下死手揍德國,美國站得遠,假裝沒看見,說你們隨意,反正不關我事。 

歐洲就這麼一通亂打,連打兩次,美國在一旁一邊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一邊給兩邊勢力賣武器賣資源狠撈了一筆。 

結果整個歐洲被打得稀爛,人才和資金為了避險都跑美國去了,這時世界進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次革命不只靠一項了,而是分散到了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工程各領域,這次領跑的集團以美國為主、蘇聯為輔,兩邊在原子彈、航空航天、核動力武器、計算機各行業展開全面競爭。 

美國比蘇聯工業化要早起步,蘇聯的工業還是美國扶持起來的,二戰中大量資源往美國跑,美國手裡的牌比蘇聯好太多了,二戰中蘇聯跟英國很多武器都是美國生產出來送過去的,蘇聯二戰後能堅持到1991年很不容易了,當然,主要還是內部作死的,這裡就不細講了,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去看我寫的《蘇聯帝國衰亡史》。 

從二戰到二戰結束二十年里,美國的生產力,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其工業分佈之廣、工業控制之深,可以說到現在,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是2021年的中國也還比不上,那時的美國,從輪胎到航母,幾乎無所不能。 

隨便舉個例子,1945年時,美國的軍工廠全面開動,每年可以生產4.2萬架飛機,生產2.2萬輛坦克裝甲車,二戰四年,美國製造了147艘航母。(不過建造難度跟今天的航母不是一回事) 

二戰後的美國,既然已經將工業生產能力牢牢握在了自己手心,怎麼就混成今天這樣天天喊製造業迴流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特別好回答,就是美國人越來越富,覺得賺生產製造那點雞零狗碎的錢不值,還不如啟動美元系統,讓美聯儲通過加息減息規律賺錢,有金融系統可以收割全球,為什麼要流血流汗賺那點小錢? 

至於原先那些工廠里的工人,花錢把他們養起來就是,不就是錢嗎?老子有的是。 

這就造成了三種現象。 

一是美國到處都是死胖子,成人肥胖率高達40%,還是那種你在中國幾乎見不着的肥得出油的胖,因為美國政府和美國商人壓根就是把他們當豬在養,才不管他們的健康,只要他們按時納稅就行。 

二是美國給平民搞的那個公立快樂教育,就是讓這些平民繼續做快樂豬,最好加減乘除都不會,天天奶頭樂,能讓精英階層好好控制就行。 

三是原先大批白人工人階級失業了,這些人就變成了「故土的陌生人」、「鄉下人的悲歌」,我要再重複一遍我說過無數次的那句話:沒有工作就沒有尊嚴。這些失業白人失去了尊嚴,就去酗酒、吸毒、濫交,美國毒品現象愈演愈烈,養活了一大票墨西哥毒販。 

那美國這樣搞,去工業化抓金融收割,是不是變成了一個加強版的西班牙?金礦銀礦挖不盡的那種? 

並不完全一致,美國還是留了一手,保留了最最頂尖的製造業,今天依然可以發射衛星、造F35、生產疫苗、研發蘋果手機等等,美國製造業整體規模還是日本的兩倍,德國的近三倍,只是沒有以前那麼完整了。 

既然說到了美國製造業的流出,下面就要說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了,就是全球製造業的流動規律。 

 這個世界上,除了香港、澳門、新加坡、馬爾代夫、沙特這種特殊的區域,其他地方,都指望着工業化過日子。 

可以說工業化流向哪裡,哪裡就會變得富裕。 

美國全面啟動去工業化,是在1965年。 

由於人工越來越貴,自己生產的東西成本越來越高,美國如果再製造中低端產品完全划不來,沒必要吃盡工業產業鏈,還不如遷到國外,自己專心吃金融的福利,也順便配合下自己的戰略需要。 

於是全球產業鏈,開始在一個國家一個國家開始傳遞。 

大致的流向,是日韓墨à亞洲四小龍(四小虎)à中國大陸這三步曲。 

為什麼說這些產業鏈的轉移是由美國主導的呢?因為兩次轉移,都跟美國參與的戰爭有關。 

像日本二戰後的發展,本來美國想將它定位成農業國,沒想到朝鮮戰爭爆發,為了戰略物資輸送方便,美國就把中低端製造和部分軍需品放在日本生產,日本藉此機會重新爬了起來。 

日本能爬起來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人才還在,日本打二戰時,盡量不讓大學生上前線,只讓軍校畢業的人帶隊去打仗,就是到了二戰末期日本跟美國玩自殺式襲擊時,也只允許文科大學生上前線自殺衝鋒,理科生不讓。(文科生落淚) 

另一次就是越戰,同樣為了方便獲取戰略物資,美國將工業轉移到越南周邊的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八個國家和地區都受益於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起飛。 

越戰1975年結束,上面這八個國家或地區,差不多在1980年代吃完美國的紅利,有的靠自強完成升級,比如韓國,有的斷了奶就淪落,比如菲律賓。

 在這次分配產業鏈轉移過程中,美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要盡量避免有哪些國家依靠工業鏈強大到可以挑戰他,二是嚴防承接工業鏈的國家走向軍事強大。 

所以美國其實留了一手,在第一波分配工業鏈時,儘可能不讓一個國家拿到完整的產業鏈,如果誰的產業鏈強大到想篡位,美國就收拾誰。 

日本後來猥瑣發育成功,不知死活想在經濟上衝擊美國,居然寫什麼《日本可以說不》,被美國拖下鞋對準臉一頓猛抽,直接將日本經濟打得趴地上吐血,經濟停滯三十年,然後美國又把日本的DRAM業務轉手交給了韓國。

 許多文章說韓國能接手日本半導體是因為韓國玩陰謀詭計,其實韓國沒這麼大能量,一切看美國的臉色,是美國抽完日本,從日本身上扒下來的衣裳,交給韓國穿了,才有了今時今日韓國半導體的地位。 

美國一般的操作,是養肥這些依賴中低端產業鏈的發展中國家後,通過美聯儲加息周期,再將這些國家財富一波割回來。

 1998年就割得特別成功,爽得飛起,直接將泰國打垮,將韓國大企業、大銀行一把梭哈,韓國那年死得真慘啊,三星電子到現在都在替美國金融資本打工,其普通股55%在華爾街金融財團手裡,優先股89%在在美國為主的外國人手裡。

 在連續推進、收割了兩波產業鏈轉移後,美國突然一腳踢到了石頭上。

 這塊石頭,當然就是中國。

 美國應該十分後悔,不該將產業鏈轉移到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

 以前那些承接產業鏈的地區,沒有一個有完整主權,美國想弄死他們分分鐘的事情。

 怎麼就腦子進水了,非要將產業鏈轉移到中國?

 當初讓中國加入WTO,讓中國承接產業鏈,美國主要是為了解決滯漲問題,也為了稀釋日本歐盟的產業結構,尤其是推出歐元的歐盟,是美國當時的最大的勁敵。

 當然了,在檯面上,面對公共媒體的時候,美國是不會這麼說的,美國人會說我們就想給中國一口飯吃,順便希望看到他們發生體制改變。

 中國人韜光養晦,十分低調地給美國人做世界工廠,賺點辛苦錢又去買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美元綁定了世界工廠,又綁定了中東石油,在那段時間,成功阻止了歐元來犯,守住了全球貨幣的地位,不斷吸引全球精英繼續在美國搞高科技。

 但是中國既不是韓國,也不是日本,等美國打完反恐戰爭,回頭髮現中國壯大想收割時,已經割不動了。

 中國是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既有軍事主權,也有金融主權,我們迅速升級了軍隊,也搞好了金融管制,美國那邊急了,割不動新生髮展中國家,國內馬上就出事,失業白人果然捧出一個川寶,所以川寶一上來就說要搞製造業迴流,要美國「重回偉大」,可惜搞了四年毛線成績都沒看到,說要建廠的富士康到現在都沒影,天可憐見一波新冠又讓川寶倒了下去,拜登上來也說要搞製造業迴流,但我觀察他這幾個月的動靜,他應該是十分清醒的,只是喊喊,沒往心裏去,大基建和增稅才是他最想上馬的項目,但我估計也擼不動。(太複雜另外開篇寫這個吧) 

 在這篇文章結束前,說兩個事。

 一是1960年代,我們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不對付,美蘇都威脅要朝我們扔核彈,當時陳毅外長就說,一定要搞出中國的原子彈來,「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

 金庸在香港聽到這句話,就在《明報》寫社論批評大陸政府,說這句話讓他不勝憤慨,一個政府把軍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生活放在第二位,那絕不是好政府……一個人民沒有褲子穿的國家,即使勉強製造了一兩枚原子彈也是決計不會強盛的。

 二是我在《日本國運史:下》和《巴以衝突是怎麼回事》這兩篇文章,都提到了一個詞,叫「戰略縱深」。

 日本為什麼無法成為經濟與軍事雙重強國?是因為他們國土小、人口少,沒有戰略縱深。以色列為什麼這麼害怕伊朗擁有核武器?是因為他們國土更小、人口更少,更沒有戰略縱深。 

日本侵略中國時,為什麼他們只能侵略到中國地形的第三階梯就攻不下去了?是因為我們有戰略縱深。 

為什麼我們「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這是為了保住一個國家的主權,保住了主權,就是保住了在國際上的戰略縱深。 

戰略縱深,具體就是指有遼闊的國土、勤勞的人民、富饒的資源、燦爛的文明,這些東西是一個大國的根基,世界上從古至今,這麼多偉大的文明都潮起潮落,只有中華一直屹立在東方。 

希臘強盛時,我們在;羅馬興盛時,我們在;波斯巔峰時,我們在;美國到達頂峰時,我們還在。 

我們可以衰落一時,但我們一定會迅速復興,這是堅韌不拔的民族之魂,是中華兒女的戰略縱深。 

當英國人阿克萊特,從水轉大紡車的資料里學習吸收,弄出他們的水力紡紗機,開啟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歷史向中國走來,歷史對我們說: 

你們就要落後於世界了。 

但歷史還說: 

沒關係,你們還會向以前那樣,很快就會回來的。 

因為你們是中華民族,因為你們是百折不撓的中國人。 

以前有些歌詞,我聽不明白,但越了解當代工業史,越了解全球經濟史,我越是聽得心潮起伏,凝咽於心。 

那句歌詞很簡單,你我都會唱: 

歌唱我們偉大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相關閱讀:

《美國國運史》

《蘇聯帝國滅亡史》

《日本國運史》

《魏忠賢與全球化》

《從鄉下人的悲歌說起》

《巴以衝突是怎麼回事》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