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火,照亮了一个衰败的台湾

1010日,台湾省高雄市盐埕区的夜空,被2万发绚丽的烟花照亮。

 

仅仅4天后,14日凌晨254,高雄市的夜空再次被照亮。

 

只是,这次照亮的夜空,是一座“城中城”大楼上的熊熊烈火。

 

大火酿成4641,创下了台湾单体建筑火灾死亡数量的第二记录,上一次有这么惨烈的伤亡,还是1995年的台中卫尔康西餐厅大火的6411伤。

 

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一场普通火灾。

 

错了,这座“城中城”大楼,不是一般的大楼,这场大火,也大有玄机。

 

 

这座失火的“城中城”大楼,曾是台湾繁荣的象征。

 

1981年,“城中城”大楼建成,由于地处黄金位置,很快成为高雄最繁华的地标性建筑,就连高雄市政府,都只能屈居它的旁边。

 

在那个黄金时代,大楼上有商场、高档餐厅、电影院以及“娱乐场所”,天天人流如织,灯红酒绿,这在80年代的大陆,是不敢想象的繁华。

 

可是,很快好景不再,2000年后,台湾传统加工产业没落,汇聚了台湾200万传统产业工人的高雄不断衰落,沦为了台湾的“铁锈区”。

 

曾经的“城中城”大楼,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到如今,这座大楼只剩一楼几间便利店营业,2楼到6楼早已闲置,堆满了杂物。7楼到11楼被打上隔断成了200间群租房(21平)对外出租,每间租金1000台币(250人民币左右)。

 

由于租价便宜,租客鱼龙混杂,楼道弥漫尿臭味、蟑螂成群,甚至还有人悄悄死在这里,直到尸臭味扩散才被人发现处理,这座楼在高雄成了有名的“第一鬼楼”。

 

租户多为穷人和独居老人,火灾发生后,老人行动不便,很多都葬身火海,所以遇难者平均年龄高达62岁。他们就像韩剧《鱿鱼游戏》中的人一样,蜗居在繁华都市的阴暗角落,一个火星,都能让无数人丧身火海。

 

 

高雄“城中城”的大火,只是台湾衰败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台湾从“钱淹脚目”的年代,衰败到到如今“又老又穷”的疲态,仅仅用了二三十年。

 

台湾经济的腾飞,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台湾利用劳动力丰富廉价、航运便利等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的产业,从七十年代到2000年,台湾省GDP年均增长 8.8%,经济规模增长近27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而且傲视大陆。2000年,台湾省GDP2900多亿美元,而大陆仅为1.3万亿美元,台湾排全国各省第一。

 

但是从2001年开始,台湾经济发展开始大幅度放缓,到了2015年,台湾GDP只增长了0.8%,而同期的韩国是2.8%,新加坡2.2%,香港2.4%

 

从此,台湾经济一直在“四小龙”中垫底。到了2019年,台湾连邻居福建都比不过了,不说增长率,就连GDP都被福建超越。

 

经济的疲敝带来的是社会发展的停滞,基建长期得不到更新,大量房屋已经年久失修,政府又无力推动棚改,所以像“城中城”大楼这样的旧房非常多,几乎达到了建筑物的一半,哪怕经济最发达的台北信维地区,也存在不少这样的危房。

 

台湾文化上的衰落更明显。

 

翻翻微博超话你就会发现,排在上面的明星,都是来自河南、海南、四川、浙江、湖北、重庆、湖南等等,除了20年前成名的周杰伦,就没来自台湾的了。

 

就连作为台湾电影辉煌时代象征的金马奖,都成了大陆人的舞台。从2014年到20185年时间,大陆电影就拿了3次最佳电影奖,而大陆男明星更是连续5年都荣获了影帝称号。

 

无数台湾明星为了生存,只能来大陆发展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有42个台湾艺人通过微博发声、在央视晚会献唱等形式为祖国庆生,可是等到台湾的“双十节”的时候,这些艺人都噤声了,惹得绿媒气急败坏。

 

而台湾的年轻一代则上升无望,据台数据统计,台湾工资已经停滞近20年。2019年台湾新毕业的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为新台币22,也就是人民币5000

残酷的现实是,20年前台湾大学生平均工资也是这个水平,20年没涨工资。

 

工资停滞的原因很简单,台现有产业受限于岛内市场规模,只能勉强维持,在低利润的困境下,也不易为员工加薪,薪资不就停滞了。

 

明明经济一团糟,但台湾当局仍然吹捧经济奇迹,无非是靠电子产业在强撑。但电子产业链条短,受惠于电子产业的人口少,电子产业成了少数巨富的游戏。

 

台积电看似能赚很多钱,但大部分都是给外国人赚的,目前台积电前十大股东中半数以上是外国机构和外国个人,累计持股占比高达79.67%

 

也就是说,台湾电子产业就算再赚钱,也无法带动底层人民富裕。

 

再加上资本驱动台积电代工厂推行自动化生产,电子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导致台湾失业率大幅增加,年轻人只能窝在“井里”,根本看不到希望。

 

台湾年轻人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来大陆发展,小米、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能够提供比台湾高三四倍乃至十倍的薪资。目前,台湾2300万人口,有200万都在大陆工作和生活,这200万都是台湾的精英,是劳动大军的主力。

 

另一条,留在台湾,被民进党洗脑仇视大陆,天天在“皿煮自由”的光环下自我陶醉,在境外媒体上以黑大陆为业,再在政府的默许下开始搞电信诈骗,目前台湾近10万人靠电话诈骗为生。

 

一个这样的台湾,怎么可能会有未来?

 

 

台湾为何会沦落到现在这个样子?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台湾作死结果。

 

台湾当年为什么会崛起?一是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台湾受到了自美国和日本的产业扶持,优先发展低端劳动型产业,并以此实现了工业化。二是赶上了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80年代美日半导体争端如火如荼,美国全力扶持自己的新小弟,给了台湾大量技术和产业转移,才让台湾的电子产业在这个时期适时崛起。

 

所以,台湾之所以崛起,是因为赶上了风口,而不是自己真的有多厉害。

 

然而,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2000年后,台湾的劳动力优势和地缘优势逐渐消失,但台湾浑然不觉,依然陶醉在昔日“经济霸主”的荣光里,仍以老眼光来看待世界,所以才会闹出“茶叶蛋”“吃田鼠”等笑话。

 

可随着大陆先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然后迅速白菜价占领全球市场,台湾赫然发现,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纺织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产业已经彻底被大陆所碾压,就连富士康都跑到大陆设厂去了,就算台积电坚持把最核心的加工业务放在台湾,但又能吸纳多少劳动力?

 

所以目前在台湾,除了台积电,已经基本没什么大型企业了,而新兴产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台湾几乎很难看到。

 

不是没人看到台湾的危机,马英九时期就推动了几大政策,一是自由行,让大陆游客到台湾,拉动台湾旅游经济。二是水果入大陆,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菠萝和莲雾,就是那个时代大陆和台湾签下的协议。三就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服贸协议。

 

服贸协议通俗地来说,是一份相互开放服务业市场的协议,两岸市场开放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金融等众多服务行业。

 

在这份协议中,大陆给足了诚意,比如大陆向台湾开放服务业子行业80个,这可比当年大陆加入WTO时承诺开放的还要多,特别是在关系经济命脉的金融领域,大陆都承诺对台湾开放保险业1项、银行业6项、证券期货业8项,这为利差极小的台湾金融业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市场。

 

而台湾仅向大陆开放64个子行业,远远低于台湾加入WTO时的承诺。

 

如果台湾真的搭上服贸协议这个末班车,那么台湾经济还有救,可以依靠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拿着远超日韩的优惠政策,享尽充足红利。

 

民进党深知,服贸协议会让两岸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所以编造了“大陆劳工来台抢饭碗,影响台湾500万就业人口”“签署协议将导致美容、出版、旅游等行业出现倒闭潮”、“大陆国有银行将攻陷台湾金融业”等谎言,煽动台湾年轻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阳花”反服贸运动,最终马英九黯然下台,服贸协议也不了了之。

 

就这样,民进党亲手毁掉了台湾的未来。

 

 

台湾还有救吗?有,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大陆。

 

我们都还记得,蔡英文上台后,搞出了个“新南向政策”,简单来说,就是觉得经济太依赖大陆,对自己搞独立不利,所以想和大陆“脱钩”。

但台湾地狭人稠,只能搞外向型经济,商品不卖给大陆卖给谁呢?台湾就盯上了东盟、印度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8国。

 

为了这个“新南向政策”,台湾当局不但限制台湾企业投资大陆,鼓励台湾企业到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设厂,还在贸易、旅游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让步和补贴。

 

但这种为政治目的服务、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搞了几年,台湾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却产生了“越补贴,越衰退”的情况,2020年台湾对“新南向”18国出口成长率仅为0.3%,还不如马英九时代的4.8%。

 

向外投资的产业更是损失惨重,2014年,大批台湾在越南的企业被越南民众打砸,2021年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德尔塔疫情爆发,一大批台资企业更是关停的关停,倒闭的倒闭,一直到现在还处在停工状态。

 

所以台湾回过头来看看,政治稳定、基础设施完备、防疫成效好、适合投资建厂的地方,除了大陆,没有第二家!

 

大陆不但基础条件好,优惠措施也足够。2018年和2019年,大陆分别实施了“31条惠台措施”和“26条惠台措施”。其中,12项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19项涉及逐步为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很多人对惠台政策有微词,认为这是在让台独势力“赚买武器拒统”的钱,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辩证来看。民进党当局想要什么?他们希望的是“新南向政策”,两岸不交流、不往来,和大陆脱钩。让两岸经济联为一体,是民进党当局不愿看到的,也正是我们要积极做的。

 

惠台政策是个阳谋,民进党当局能看明白,但无法破解。比如民进党的脱钩脱了几年,2020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却增长到了1514.52亿美元,创历年新高,同比增长14.6%,占台湾总出口额的43.9%,随着台湾的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比重越来高,就算台湾当局想与大陆脱钩,尝到了惠台政策甜头的台湾民众也是很难再由奢入俭的。

 

更何况,鼓励台湾产业进入大陆同样是个双赢的买卖。上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产业是以制鞋、纺织服装、雨伞、石板材、自行车、体育用品、文化用品为主,到了90年代,这些产业迅速向江浙、福建、广东转移,最终成就了中国小商品市场的繁荣,直到如今,义乌小商品的供货商如果追溯源头的话,大多都能追溯到台资上。

 

在那个年代,台湾企业经验丰富、善于开拓国际市场。而大陆的土地、水电、运输、人力等生产要素便宜,再加上大陆市场广阔,消费能力迅速增长,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都是个成功的模式。

 

当然,现在大陆已经看不上这些产业,台湾企业在这些行业也不再有优势,但在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上,大陆和台湾仍有着巨大的合作前景,如果台湾能抓住机遇继续进行高端产业的转移,再次复制一次90年代的辉煌也不是梦想。

 

台湾不想转移咋办?其实这已经不是台湾想不想转移的问题了,而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了。

 

2020年,中国加入了东盟发起的自贸区RCEP,涉及东盟十国,邀请中日韩三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六个对话伙伴国参加,这些国家都与台湾的主要经贸伙伴高度重合,占台湾贸易总量的59%。

 

可RCEP偏偏把台湾关到了门外。在RCEP里,大家互免大部分关税,但是台湾向RCEP成员国出口却要缴纳巨额关税,如果台湾不把产业转移到大陆,那么未来不但要面临巨大竞争冲击,还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就算台湾抱着台积电这个王牌苟延残喘,其实好日子也过不太久了。

 

别看现在台湾代工业在全球占到了63%,但这已经引发了美国的觊觎。先是逼台积电在美国投资400亿美元设5nm生产线,然后又逼台积电交出商业机密数据。目的,就是想把高端芯片制造业引回美国,或者直接吃掉台积电,借此来实现控制全球芯片供应链的目的。

 

显然,在美国超发货币的当下,美元光靠石油稳定已经不够了,最值钱的芯片就成了最佳选择,只要芯片和美元挂钩,美元就能实现保值。

 

到那个时候,美资控股的台积电走了,台湾怎么办?

 

普天之下,除了大陆,还有谁能救台湾?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