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是如何弄虛作假的?

談幾個行業現象的話題,包括銷售額、品牌宣廣、招聘等,文章較長。

周末的時候,和龍頭房企的某大佬在喝茶的時候,聊到如今房地產行業風氣的問題。

大佬說,他的企業以前沒有審計監察部,後來才增設的。因為發現公司的很多利潤,都被少數不良職業經理人撈走了,還不能處罰,都是跟了十幾年的弟兄。

有次,在開總裁會,大佬暗示各位職業經理人收斂些,當時說了這麼一句話:你們在座的也都跟了我十幾年了,有時該收斂些,誰收入沒有兩三億的,舉手,我補足你到兩三億。

結果,一個舉手的都沒有。

綠地京津冀事業部的營銷負責人被女主張雨婷爆說有9000萬身家的時候,很多圈外人士紛紛表示不可能,太多了。

但圈內人士大多非常淡定,即使女主說的是真的,那這個金額也只能算常規操作。石榴置業發的公告中,一個項目,涉案金額就高達5000多萬了。(又一家50強房企反腐,金額數千萬,集團營銷總經理被處理

但更多房企為了公司的品牌、聲譽,若是遇到貪腐等違規違紀的事,大多都是內部處理,甚至沒處理、不追究。變相縱容違規違紀。

去年和今年,大量的房企在招審計監察崗負責人,這個微小的現象,也折射出房企正從粗放型往集約型、精耕細作轉化。

周末的晚上,一家中型房企的人力負責人,留言問了一位候選人的情況。

很不巧,那位候選人之前是另一家中型房企的集團營銷負責人,撈了一億多,後來吐出來大半,保住了自己,南下兩廣。

結果,被獵頭推薦給這家中型房企了。這類人員還能繼續在行業里混,還有市場。很多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把鍋甩給獵頭。

其實也不全是獵頭的責任,他們最多就是背調沒了解清楚,因為,房企沒公告處理這位貪腐的職業經理人,外界哪能知曉具體詳情?

身處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行業中的房企,在資本驅動時代,早已不像七八年前那般公開透明了,有點負面信息,恨不得掩得密不透風,無人知曉。

行業大多這般做法,但風水輪流轉,誰也不知道,哪天你家招的職業經理人,具體是個什麼德性、品行。

說到招聘,一些房企說候選人的簡歷造假,這個鍋應該均分。因為問題的根源,出在房企的身上。

房企是怎麼包裝自己的?

銷售額注水造假、誇大自身實力、需要時招你來,榨乾價值後揮手讓你滾蛋,你能做的,就是永遠讓自己對企業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很難。

比如一些房企,搞什麼智能、農業、汽車等等,其實說透了,首先就是用來勾地的,其次,就是為了弄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等,可以拿到稅收優惠。

勾地的成本很便宜,本來這類型的地塊,應該是產業為主,住宅為輔,結果現在,本末倒置。房企地勾下來了以後,住宅先開發賣掉,然後產業隨意糊弄糊弄。

要勾地,就設置新部門或新公司,然後想方設法從內部調配公司邊緣人物過去、從外部招一些明星職業經理人作站台的。

地塊大量勾下來後,為了節省成本,就開始裁員,各種手段方式。當然了,房企好面子,叫優化。優化不是裁員,和孔乙己一樣。

很多區域大批量裁員,至於裁員方式,有間接冷暴力、區域合併、人員跨區域調動、人員跨公司調動等等。

先前招進來的那些房地產從業者,有的到崗才兩三個月,還沒轉正或剛轉正不久,就失業了,他(她)要不要把這段履歷寫到簡歷中?

不寫?你簡歷造假。寫?你跳槽太頻繁,不穩定,我們不考慮。

對了,不是985、211的,不招;不是全日制本科的、不要;超過35歲(40、45),不要……

行業這樣的市場大環境,逼着求職者粉飾自己的履歷,粉飾過度,就成了履歷造假。個人建議履歷可以適度美化,但學歷千萬不要作假,履歷不要編造。

入職前,談好年薪XX萬;入職後,工資發下來一看,低了好幾倍,一問,變成了底薪+績效+獎金。一年過完再一看,績效按低的給,獎金也不發了。

入職前,什麼都好說好談,求你入職跟動物世界裏的雄性求偶一樣;入職後,蜜月期早早結束,各種吐槽,各種嫌你丑。

這點上,很多房企不誠信,坑了很多從業者,不展開了,不然萬字長文都說不完。

供需雙方都坦誠相待,才能緩解或解決這個矛盾。

你被坑了,還不能說。

無論你是員工,還是業主。反正只能說公司好的,不能說差的。

因為你一說不好的,輕則網絡公關刪帖,知乎、頭條等平台,一大片一大片地刪。

重則讓你找不到下家,不配合?背調的時候,說你負面的。各種行業黑名單,也成了房企威脅離職員工的利器。

至於業主,反饋建築質量渣等負面的,私下小打小鬧可以,不要捅到媒體等平台上去,不然就是刪。

實在刪不動的怎麼辦,會有某某辦的有關部門天天給你打電話,直到你刪。

所以該龍頭房企品牌部,養了一大堆水軍,天天在網絡上巡邏、刪帖,但凡是他家的信息,能刪則刪,刪不動的就拉一群水軍在評論區唱讚歌,那些言論,看了很反胃,着實讓人忍俊不禁。

養了水軍自然是需要費用的,此外,四處往媒體投放宣廣,讓媒體刪帖,是一家連人民網都能公關刪文的房企,一年品牌費六千多萬到一億多。

一副錢多的樣子,其實窮得快典當內褲了。

有人會問,是哪家房企?錢這麼多,印出來的嗎?或許吧,反正不是我家印出來的。

資本控制輿論。就這樣,房企通過控制發聲渠道,粉飾外在品牌,掩蓋內在真實的問題。

房企銷售額弄虛作假的問題。

首先,外在的,就是買榜,出錢定製位置,需要的話甚至可以做到並列。比如20-50名是買榜最熱門的位置,價格300-800萬不等,具體看榜單機構。

一些房企,榜單上的銷售額和集團內部報給董事長的真實銷售額,差了一倍多。比如某閩系房企,2019年真實銷售額不到320億,榜單上報680多億(另一榜單報700多億);某浙系房企,集團內部報的真實銷售額660多億,榜單上報1000多億;某冀系房企,真實銷售額800億,榜單上報1200多億。

除了買榜,集團內部報的真實銷售額也存在很大水分。

比如某十強房企,3000多億的銷售額,去年12月的銷售額,一個月漲了八九百億,遠超平時其他月份的平均銷售額。

一般來說,除了售樓部正常賣房外,沖業績,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工抵房之類的,常規操作,讓工程方等合作單位,用未結清的款項,做房子的首付款或定金。比如一套房子定金3萬,300萬工程款未結清,工抵房就可以有100套,每套總價100萬,這樣只需300萬就可以上報完成一億銷售額。

第二種,讓分銷、包銷機構,下訂金,一套少則五六千到一萬,多則幾萬,在年底沖業績的時候,全部訂走,慢慢賣,或等一月可以退,因為又到了新的一年。比如一套房子一萬訂金,每套總價100萬,只需要100萬,就可以完成1億銷售額。

第三種,讓員工等內部預訂,訂金5000元到幾萬元,到期可退可更名。這也是常規操作。一套房總價100萬,100個員工,只需50萬訂金,可以上報1億元銷售額。

再說到今年的線上賣房和直播賣房,其實也是一樣,大部分是員工自己掏腰包訂了,都是有指標的。一套房總價100萬,幾千就能預訂,上報完成100萬的銷售額,那麼幾萬名員工,完成上報幾百億銷售額根本不是問題。有的員工甚至身背好幾套的指標。

線上活動或線上賣房,只是用來作假銷售額的一個形式和途徑。

隨着房地產行業跨入資本時代,越來越金融化,也越來越假大空。史學家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無論如何,這幾年的「房住不炒」確實是個好政策,因為一個行業要發展好、發展長久,最終還是要回歸本質,平穩健康。(止步於此,不深入了,防和諧)

這個行業,也終有一天,會擺脫務虛的形式主義,務實不務虛。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