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人,現在還不是離開的時候

地產人,現在還不是離開的時候

躁動不安之中,一些地產人萌生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的去意。
 
但不管轉行還是離職,現在都不是時候。
 
 
1
 
「鼎盛時期,我們(區域)公司有近200號人,去年裁到100多點,現在剩下不到30個。」
 
在30強房企區域公司做人力的二丫說,照這個形勢下去,刀子遲早會動到自己頭上。
 
「工資已經拖欠2個多月了。」
 
鐵柱說,公司朝不保夕,他所在的文旅項目曾經是個網紅盤,現在格外慘淡。3年時間,他經歷了項目兩次易主。
 
二丫和鐵柱,都是剛要邁向30歲的人,離大家說的「職業警戒線」35歲還有段距離。
 
入行四五年的他們總覺得地產不行了,是不是得換條軌道,也不止一次聽別人說,轉行要趁早。
 
還有一些更鮮的行業新人,管培生身份進場,一兩年就累覺不愛,因為「沒學到東西」,又要承受「996」辣手摧花。
 
他們的內心,也時常會冒出這樣的聲音:也許換個環境就好了。
 
換作前幾年,我會贊同「年輕就是本錢」,有想法可以多折騰,當然不是瞎折騰。
 
但今年以及明年,我想勸一句:
 
穩定壓倒一切。
 
 
2
 
個人之於時代,就像洪流中的一滴水。
 
認清水勢才有奔涌的資本。
 
2020年行至過半,一個「難」字不足以形容。
 
當初覺得「夏天溫度高會自動消失」的「新冠」仍在肆虐全球,老美任性撂擔子,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重因素疊加下,未來3年,地球村經濟下行基本是沒跑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下降4.9%,世界銀行的預測則是5.2%,會釀成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除了這些外部因素,國內還面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有史以來最多的高校畢業生——874萬就業大軍,還有農民工就業安置問題。
 
4月份,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佈《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但求職申請人數增加69.82%。
 
讀完《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你會發現,今年的關鍵詞特別突出,就三個字:保就業。
 
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強調擴大內需同時穩外貿外資基本盤,搶抓復工復產,尋找新的增長點,這些都是為了讓企業活下來,繼而保住普羅大眾的飯碗。
 
3天前,中國經濟半年報發佈前夕,總理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會上,總理對於中國今年的經濟下半場,重點強調了兩件事,一件是「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另一件還是「保就業」。
 
昨天,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發佈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意見》,明確表態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等。
 
最近教育部開始嚴查高校就業率造假,其實數據注水每年都有,為什麼現在提出來說事?因為最高決策層知道形勢的嚴峻,粉飾太平於長遠是沒有用的。
 
從上到下,從戰略到戰術上全方位重視,最近20年從未有過。連我住的小區樓下,都掛着紅色的「六保」橫幅。六保首位是就業。
 
在個體生存成為難題的大環境下,想轉行或者盲目跳槽的地產人應該三思:
 
  • 為什麼離開?
  • 要生存還是要發展?
  • 外面的世界會更精彩嗎?
 
前面兩個問題見仁見智,第三個問題,很多人的想法是「試試才知道」。
 
詩和遠方總是那樣迷人。
 
 
3
 
我搜羅了一圈身邊的例子,發現沒並有「那些轉行的地產人又回來了」的故事可以講。
 
無法強行反雞湯。
 
相反,他們都沒有回來。
 
跑去雲南做民宿的,跳進互聯網圈或者金融圈的,都沒有回頭。我不知道他們多數人的內心怎麼想。
 
一個辭職後考公「上岸」的年輕小夥子說過:各有各的心酸。
 
「轉行也不過是換一個江湖,是江湖就有劍拔弩張。」
 
不過江湖也還是有差別的,最直觀的就是大和小。風雨來時,小江湖多動蕩,大江湖更穩固。
 
到目前為止,地產還是一個大江湖。
 
疫情重鎚下,很多行業被拍到了塵埃里,特別是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今天電影院迎來開放的第一縷曙光,多少「失業」了175天的影院人喜大普奔,但受疫情及自身周期影響的電影行業,要想恢復元氣路還很長。
 
而地產行業供需兩端都展露出了韌勁。
 
2020年上半年,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額為23716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3%。一二線城市甚至拍出不少地王。
 
中指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50個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積在2240萬㎡左右,同比下降15%左右,這是半年均值。事實上從5月份開始,50個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年內首次轉正,6月已經略高於最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
 
價格上,中指數對100個城市的新建住宅樣本調查顯示,6月,百城新建住宅均價15461元/平方米,同比上漲3.16%。
 
這些現象至少證明一點,房地產行業樹大根深,這個江湖還容得下野心。
 
多數房企走到裁員這一步,遞刀子時,也遠比其它行業的企業做得更加體面。
 
像二丫公司,賠償款按N+1.5個月薪資,給得很麻溜。
 
 
4
 
有人會說,地產行業的承載力目前還行,未來呢?
 
講真,這是楊國強和許家印們該考慮的事,搬磚的還是多想想亮仔說的「活下去」。去年底,龍湖年會上吳亞軍說過一句話:
 
任何產業都有走到夕陽的那一天,但企業不會。

這句話值得那些擔心「地產行業不行了」的小夥伴細品。

像龍湖有四個航道:地產開發、商業運營、智慧服務、長租公寓;萬科有五大BG(事業群)、八大BU(業務線),連養豬都能嘗試,優秀的企業自身會不斷調整升級,來適應時代變化。

地產開發會有衰退的一天,但地產延伸出去的又是一片片廣闊天地。比如這一兩年很火的物業管理和城市更新方向。

獵頭朋友說,城市更新在大灣區炙手可熱,目前人才供需嚴重失衡, 投拓、規劃設計、項目轉化、拆遷、報批報建,各個條線全面缺人。

未來,隨着城鎮化飽和、地產行業增量轉存量,城市更新帶來的行業新機遇不只在灣區,也會在全國其它一二線城市。

對多數地產人而言,該擔心的不是行業走向夕陽,而是怎麼靠近、抓住那些總能向著朝陽的企業。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樸素的建議。

一是擺正心態。

年輕時換過無數工作的狗蛋悟出一個道理:從來沒有理想的工作,只有理想的工作態度。

能在工作中遇到好導師是人生一大幸事,沒遇到也無需詬病,職場不像象牙塔,沒有人需要對我們的成長負責,那些脫穎而出的人,他們身上不只有運氣好而已。

二是趁年輕用時間跑贏空間。

年輕鼓勵折騰,但不是瞎折騰,花時間拼一拼,儘快提升自己去換取職場上更大的空間。

然後再用空間換時間。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時,他是一個不需要為「眼前的苟且」奔波的中年人。

他這輩子大概就沒有苟且過,除了前陣子直播被網友懟停。

生於高知家庭,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清華讀書時,同齡人的苟且是畢業後能不能分個好工作;他的苟且是,在清華學無線電以後當科學家,太耽誤玩音樂。所以從清華退了學,小高又去北電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電影。

儘管後來沒考上北電導演系研究生,小高也順利混進亞洲電視藝術中心做實習編導、編導。

沒有高曉松的命,別得高曉松的病。

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該苟且的時候還得苟且。

5

如果覺得「道理都懂得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還是想走,去擺攤或者考公。那麼,這裡還有一個建議:

先做套行測題試試。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