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人,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

地产人,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

躁动不安之中,一些地产人萌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去意。
 
但不管转行还是离职,现在都不是时候。
 
 
1
 
“鼎盛时期,我们(区域)公司有近200号人,去年裁到100多点,现在剩下不到30个。”
 
在30强房企区域公司做人力的二丫说,照这个形势下去,刀子迟早会动到自己头上。
 
“工资已经拖欠2个多月了。”
 
铁柱说,公司朝不保夕,他所在的文旅项目曾经是个网红盘,现在格外惨淡。3年时间,他经历了项目两次易主。
 
二丫和铁柱,都是刚要迈向30岁的人,离大家说的“职业警戒线”35岁还有段距离。
 
入行四五年的他们总觉得地产不行了,是不是得换条轨道,也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转行要趁早。
 
还有一些更鲜的行业新人,管培生身份进场,一两年就累觉不爱,因为“没学到东西”,又要承受“996”辣手摧花。
 
他们的内心,也时常会冒出这样的声音:也许换个环境就好了。
 
换作前几年,我会赞同“年轻就是本钱”,有想法可以多折腾,当然不是瞎折腾。
 
但今年以及明年,我想劝一句:
 
稳定压倒一切。
 
 
2
 
个人之于时代,就像洪流中的一滴水。
 
认清水势才有奔涌的资本。
 
2020年行至过半,一个“难”字不足以形容。
 
当初觉得“夏天温度高会自动消失”的“新冠”仍在肆虐全球,老美任性撂担子,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重因素叠加下,未来3年,地球村经济下行基本是没跑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9%,世界银行的预测则是5.2%,会酿成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国内还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有史以来最多的高校毕业生——874万就业大军,还有农民工就业安置问题。
 
4月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69.82%。
 
读完《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你会发现,今年的关键词特别突出,就三个字:保就业。
 
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强调扩大内需同时稳外贸外资基本盘,抢抓复工复产,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为了让企业活下来,继而保住普罗大众的饭碗。
 
3天前,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前夕,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会上,总理对于中国今年的经济下半场,重点强调了两件事,一件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另一件还是“保就业”。
 
昨天,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意见》,明确表态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等。
 
最近教育部开始严查高校就业率造假,其实数据注水每年都有,为什么现在提出来说事?因为最高决策层知道形势的严峻,粉饰太平于长远是没有用的。
 
从上到下,从战略到战术上全方位重视,最近20年从未有过。连我住的小区楼下,都挂着红色的“六保”横幅。六保首位是就业。
 
在个体生存成为难题的大环境下,想转行或者盲目跳槽的地产人应该三思:
 
  • 为什么离开?
  • 要生存还是要发展?
  • 外面的世界会更精彩吗?
 
前面两个问题见仁见智,第三个问题,很多人的想法是“试试才知道”。
 
诗和远方总是那样迷人。
 
 
3
 
我搜罗了一圈身边的例子,发现没并有“那些转行的地产人又回来了”的故事可以讲。
 
无法强行反鸡汤。
 
相反,他们都没有回来。
 
跑去云南做民宿的,跳进互联网圈或者金融圈的,都没有回头。我不知道他们多数人的内心怎么想。
 
一个辞职后考公“上岸”的年轻小伙子说过:各有各的心酸。
 
“转行也不过是换一个江湖,是江湖就有剑拔弩张。”
 
不过江湖也还是有差别的,最直观的就是大和小。风雨来时,小江湖多动荡,大江湖更稳固。
 
到目前为止,地产还是一个大江湖。
 
疫情重锤下,很多行业被拍到了尘埃里,特别是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天电影院迎来开放的第一缕曙光,多少“失业”了175天的影院人喜大普奔,但受疫情及自身周期影响的电影行业,要想恢复元气路还很长。
 
而地产行业供需两端都展露出了韧劲。
 
2020年上半年,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额为2371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一二线城市甚至拍出不少地王。
 
中指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50个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在2240万㎡左右,同比下降15%左右,这是半年均值。事实上从5月份开始,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年内首次转正,6月已经略高于最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
 
价格上,中指数对100个城市的新建住宅样本调查显示,6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1546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16%。
 
这些现象至少证明一点,房地产行业树大根深,这个江湖还容得下野心。
 
多数房企走到裁员这一步,递刀子时,也远比其它行业的企业做得更加体面。
 
像二丫公司,赔偿款按N+1.5个月薪资,给得很麻溜。
 
 
4
 
有人会说,地产行业的承载力目前还行,未来呢?
 
讲真,这是杨国强和许家印们该考虑的事,搬砖的还是多想想亮仔说的“活下去”。去年底,龙湖年会上吴亚军说过一句话:
 
任何产业都有走到夕阳的那一天,但企业不会。

这句话值得那些担心“地产行业不行了”的小伙伴细品。

像龙湖有四个航道: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智慧服务、长租公寓;万科有五大BG(事业群)、八大BU(业务线),连养猪都能尝试,优秀的企业自身会不断调整升级,来适应时代变化。

地产开发会有衰退的一天,但地产延伸出去的又是一片片广阔天地。比如这一两年很火的物业管理和城市更新方向。

猎头朋友说,城市更新在大湾区炙手可热,目前人才供需严重失衡, 投拓、规划设计、项目转化、拆迁、报批报建,各个条线全面缺人。

未来,随着城镇化饱和、地产行业增量转存量,城市更新带来的行业新机遇不只在湾区,也会在全国其它一二线城市。

对多数地产人而言,该担心的不是行业走向夕阳,而是怎么靠近、抓住那些总能向着朝阳的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朴素的建议。

一是摆正心态。

年轻时换过无数工作的狗蛋悟出一个道理:从来没有理想的工作,只有理想的工作态度。

能在工作中遇到好导师是人生一大幸事,没遇到也无需诟病,职场不像象牙塔,没有人需要对我们的成长负责,那些脱颖而出的人,他们身上不只有运气好而已。

二是趁年轻用时间跑赢空间。

年轻鼓励折腾,但不是瞎折腾,花时间拼一拼,尽快提升自己去换取职场上更大的空间。

然后再用空间换时间。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他是一个不需要为“眼前的苟且”奔波的中年人。

他这辈子大概就没有苟且过,除了前阵子直播被网友怼停。

生于高知家庭,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清华读书时,同龄人的苟且是毕业后能不能分个好工作;他的苟且是,在清华学无线电以后当科学家,太耽误玩音乐。所以从清华退了学,小高又去北电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电影。

尽管后来没考上北电导演系研究生,小高也顺利混进亚洲电视艺术中心做实习编导、编导。

没有高晓松的命,别得高晓松的病。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该苟且的时候还得苟且。

5

如果觉得“道理都懂得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是想走,去摆摊或者考公。那么,这里还有一个建议:

先做套行测题试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