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最近英國皇室的重量級新聞,就是全世界最尊貴的皇室駙馬爺,英國女王的老公菲利普親王去世了,享年99歲。

英國人的反應是非常悲痛的,BBC一台,二台和新聞頻道,瞬間停播了所有節目,當天開始連續播放緬懷駙馬爺的各種紀錄片。 

而英國境內幾乎所有電視台的主持人都穿上了黑衣,滿臉悲傷的播放這個悲痛人心的消息。一般情況下,英國電視台主持人報道什麼新聞都是比較平淡的,可是這場死訊的播報,可以堪比北朝鮮主持人的情深意切,各位女主播都是哽咽含淚的一把好手。 

各位見證一下,BBC花旦Martine Croxall熱淚盈眶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ITV新聞名角Mary Nightingale眼眶紅腫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這是演戲嗎?誰也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主播展示的是許多英國觀眾都會深刻共情的一種情緒表達。因為英國皇室的核心成員在民眾心中是極其充滿分量的,而駙馬爺的死的確讓很多人悲從中來。 

這裡有對駙馬爺本身的尊崇緬懷,也懷着對女王失去愛人的悲切同情總之,儘管駙馬爺去世之時英國還沒有解封,還是有很多人來到白金漢宮門口,送上鮮花沉重致哀。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那麼,駙馬爺到底對女王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個角色到底在皇室意味着什麼? 

對於我們中國人的認知而言,菲利普就是女王的老公嘛,但其實他的官方稱謂是「Queen’s Consort」(女王的伴侶/男妃) 

consort這個詞有很多不同的翻譯,也可以把它翻譯成配偶這樣一個更靠近老公的意思。但是在上下文里,必須要意譯,因為這是有官方解釋的一個詞,所謂女王的伴侶,就是要全方位支持女王的人因此,更接近本質的翻譯應該是男妃 

大家仔細品一下,這裏面其實是不平等的,如果只是正常人的老公,是需要和妻子相互支持的,但是在和伊麗莎白二世的的婚姻里,菲利普是需要全方位支持女王的,所以這更是一個以女王為主的服從性陪伴角色。 

說完了定義,我才能更好解讀這到底對皇室意味着什麼。既然他的主要角色是服從女王,那看他做得好不好的標準,就是他有沒有為女王盡職盡責了。總得而言,他做得還不錯,這也是民眾對他口碑較好的原因。 

他的不錯體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他為女王開枝散葉。女王當年對他一見鍾情就是因為他帥得慘絕人寰,大白話就是看上了他基因,要跟他生娃。在和女王一起的日子裏,他勤懇播種,成功讓女王誕下了三子一女,完成的很好。 

二是他為女王照料後宮。女王前朝事務繁忙,跟孩子一起的時間未必很多。而菲利普親王着實是個不錯的爸爸,也是個不錯的外公/爺爺,據說還挺會做飯,非常願意在家庭生活上投入精力,這點大家可以從他不同後輩的評價里看出來。 

威廉王子在戴妃死後,和自己的父親不算很親,那時他在伊頓讀書,每逢假期回家,和女王的談話都是學習如何做好接班人,但和菲利普爺爺就是喝茶閑聊,頗為放鬆。 

他還一直記得,在他去聖安德魯大學讀書,非常想家的時候,經常和他聊天訴衷腸的也是菲利普爺爺。所以,在紀錄片「Our Queen at Ninety」(我們90歲的女王)里,他們的孫女尤金妮公主說「he’s a rock, for all of us」(爺爺是我們所有人的基石),委實不假! 

三是他為女王爭光,為英國效忠。大家都知道菲利普其實是個希臘王族後裔,想要進入英國皇室,那肯定是需要對英國效忠的,在這點上他的表現可圈可點。 

且不說他是八百多個慈善組織的贊助人這些冠冕堂皇的虛職了,海軍出身的他,婚前曾為英國上過二戰戰場,在軍隊表現出眾。婚後也沒有離開軍隊,勤懇敬業,一度做到英國皇家海軍的少校軍銜,這些可以說都是靠自己實力掙來的,所以很為女王掙臉。 

四是他沒有讓女王丟臉,這點很關鍵很重要! 

我看到很多八卦博主都會把他的各種過往情史一一解讀,歷述他的各路紅顏知己,甚至是私生子 

他有沒有情人這個事兒,皇宮官方肯定是否定的,當然,八卦新聞說得經常有頭有臉。尤其那個私生子的事兒,主要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倫敦出名的夜總會歌舞演員,也是BBC一檔節目“cafe continental”(大陸咖啡館)的美女主持人Helene Cordet菲利普親王是她兒子的God Father(教父,類似我們的乾爹),據說還給人家孩子交學費。 

Helene雖極力否定自己兒子的生父是菲利普,但也從不公開孩子生父的身份,所以大家的猜測都落到了菲利普頭上。至於到底是不是,你們自己判斷吧,這是她和自己兒子的照片。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但是!這麼多閑言碎語,這麼多紅粉佳人,你看真的影響和女王和的關係嗎?沒有。這就是上流人士多情的體面表現,和那個把事情鬧大而引起巨大非議的戴妃有很大不同。 

女王會不會像個平常妻子一樣,十分在意自己男人和別的女人卿卿我我?這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是,菲利普親王從來沒有後院起火,也就不會傷了女王的面子,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而隔壁的鄰居,荷蘭前女王朱麗安娜的日子就很不好過,因為她老公貝恩哈德親王就處處幹着讓自己女王老婆丟人的事兒,導致自己提早退位。 

貝恩哈德親王一方面在外面處處留情,爆出了至少2個有名有姓的私生女,一方面還捲入了洛克西德賄賂案,導致所有軍銜被剝奪。最終為了平息眾怒,朱麗安娜只能在71提前把皇位內禪給自己女兒,從此退居幕後,直到200494歲逝世。 

對比一下,菲利普親王是不是很懂分寸?他是一個不讓女王丟臉的男妃,所以也沒讓英國皇室在全世界面前丟臉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英國各路媒體各種高贊菲利普,就是因為他這麼多年侍奉君王,的確表現的十分到位,而媒體對他的蓋棺定論也都是「the longest-serving Consort to her Majesty the Queen」(為女王殿下效力最長時間的伴侶/男妃)。 

大家看到了吧?這段關係的實質,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是一個女君王和男妃子的關係,裏面自然也有平常夫妻的感情,但更多的是男妃子為女君王各種掙臉和排憂的服務到位,很多人過分想像裏面的浪漫元素,是有點天真的。 

事實上,英國皇室歷來都出賢惠懂事的男妃,有一位比菲利普親王還要厲害,那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他勤勉一生,把女王從床上到床下都伺候的體貼到位,最後心力交瘁42歲就猝死了。 

我並沒有嘩眾取寵,這個定論是2008ITV的紀錄片「Queen Victoria’s Men」(維多利亞女王的男人們)里說的,反正看完這個紀錄片後,我也是心情激動了很久,因為裏面各種關於維多利亞的情愛史料真的讓人三觀震撼。 

這部紀錄片里詳細考證和描述了阿爾伯特親王這位賢妃的具體體現 

第一要務仍然是帥,因為維多利亞女王和伊麗莎白二世一樣,都是顏控。她對阿爾伯特一見鍾情,當天寫的日記對他的描述簡單直接,說「Albert is beautiful」(阿爾伯特美呆了)。 

在職女王要結婚,必須要主動求婚,所以在對阿爾伯特一見鍾情的四天以後,這位大英帝國榮光時期最有權力的女王,就把阿爾伯特招到了自己房間,要求和他結婚,阿爾伯特親王自然是無法拒絕的。 

這部紀錄片里很多史學家都用「erotic」(性慾強盛)來形容維多利亞,從側面也告知了大家,在這方面阿爾伯特很認真很努力。 

維多利亞女王喜歡對丈夫各種幻想,比如有次她在海德公園閱兵,看到裏面有阿爾伯特親王,她回家就記下了I just saw my dearest Albert in his white cashmere breeches, with nothing on underneath」(我只看見我親愛的阿爾伯特套着白馬褲,裏面啥也沒有穿的樣子)。 

而阿爾伯特也從未讓女王失望,維多利亞女王對新婚之夜的描述是,「it was a gratifying and bewildering experience」(這真是讓人無限滿足又意亂情迷的經歷)。

 善於播種的阿爾伯特親王,讓女王新婚六個星期後就懷孕了,可是女王本人對這件事非常不開心,覺得這會影響自己的閨房生活,感到這件事令她「furious」(十分暴怒)。 

不過,溫柔體貼的阿爾伯特親王各種安慰伺候做的十分到位,所以平息了女王的怒火,她總體只需享受即可。女王的慾望和阿爾伯特的閨房努力,具體的體現就是,在他們19年的婚姻里,一共生了9個娃,兩位要麼正在造人,要麼就在造人的路上。 

維多利亞女王還是一個比較厭煩帶娃的人,所以阿爾伯特親王就全權承擔了帶娃的全部任務,還一度讓家教老師都感嘆他帶娃之認真程度。著名的紀錄片製片人Denys Blakeway對阿爾伯特親王帶娃的評價是,「he was a new type of father, with a hand-on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他是一種新派的父親,在養育孩子上很願意親力親為)。 

同時維多利亞女王也是個脾氣暴躁的女人,貌似她的精神病是從叔叔那裡繼承來的,總之醫生再三囑咐親王不要隨意惹怒女王。所以,順從的阿爾伯特親王為了不惹怒女王,每每發現她心情躁鬱時,都會手寫紙條從房間門下傳遞給女王,可謂小心翼翼。 

最重要的是,女王一直在懷孕,很難親自參與公務,於是逐漸把很多國家大事都交給了親王,親王每天還要認真處理國事。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策划了1851年的Great Exhibition(大展會),這是被泰晤士報評為世界上第一個設計製造業的巨大展示會,聚集了大英帝國最強盛時期的各種高精尖發明創造(比如蒸汽機),吸引了六百多萬人來參觀,讓英國很是漏了一把臉!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此外,阿爾伯特還是女王的政治顧問,幫助經營好皇室政治中立的形象,為女王在強大的普魯士和崛起的美國之間協調關係出謀劃策。 

歷史學家Helen Rappaport評價阿爾伯特親王是「king without the title」(沒有稱謂的實質國王),可謂十分客觀。不過阿爾伯特本人對自己的定位卻是,「I am only the husband, not the master in the house」(我只是一個丈夫而已,而不是家裡的主人)。 

你們看一下,阿爾伯特親王是不是一個賢良淑德,有才有貌,把女王從床上到床下都伺候得很好的男妃?據說女王一度甚至要把他從「Prince Albert」(親王阿爾伯特)提升到「King Albert」(國王阿爾伯特),雖然被議會回絕了,不過可以從側面看出,女王當時有多麼依賴阿爾伯特。 

可惜,這位賢惠的男妃體質不算很,在42歲的時候就壽終正寢了史學家認為他致死的原因,包括科隆氏症(貌似是一種腸胃炎),腎衰竭,和胃癌,每一項都指向他在家事,床事,和國事上的操勞,果真是一位鞠躬盡瘁的偉大男妃 

說完駙馬爺在皇室的角色含義,咱們再來談談,英國人民對皇室是個什麼看法說實話,英國人,或者更嚴謹的說,英格蘭的大多數子民,一定是愛戴英國皇室的,原因無他,因為這是英國在全世界最高逼格的存在,是大英帝國最後榮光的活化石。 

這不是在這裡胡編亂造的,是《英國憲法》的作者Walter Bagehot說的這位商人經濟學家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信奉者,很明確的提出,二戰之後大英帝國日漸衰落,面對美國超越自己成為世界第一,全世界各處殖民地逐漸失去,英國人心情複雜,國民情緒發生很大轉變,他們強烈需要一種超越領土和財富的高貴感,於是,People yield a deference to what we may call the theatrical show of society」(人們開始推崇所謂的社會戲劇秀),「The climax of the play is the Queen」(而這場戲的高潮就是女王)。 

英國學究講話充滿莎士比亞風格,所以有點難以理解,翻譯成人話就是:變窮了,地沒了,世界第一不見了,咋辦?何以解憂?唯有裝逼!何以裝逼?唯有皇室,唯有女王! 

於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二戰之後財政緊張的英國政府,居然斥巨資辦了一個盛況空前華麗無比的登基典禮給伊麗莎白二世,皇冠上的珠寶恨不得閃瞎大家的雙眼。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這其實是政府的一場豪賭,因為此時的英國正在實行「food rationing」(食物配給制度),很多人還吃不飽飯,納稅人的錢花在一場虛華的典禮上,這真的是民之所向嗎? 

答案是,YES!大多數當時的民眾還真的是接受的。 

這也不是我瞎編的,社會學家Michael Young and Ed Shils還專門去貧民居多的東倫敦調查過,發現儘管有些人的確覺得加冕典禮鋪張浪費,但是大多數人是欣然接受的,而人們在街頭為此狂歡的情景也的確有種普天同慶的感覺。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連食不果腹的窮人都接受這樣的鋪張皇室秀,背後到底反映了英國人民心靈深處是怎樣的呢?坦白說,就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日不落帝國身份認同感在二戰之後不復存在了,老百姓需要一場皇室秀來撫慰帝國衰落帶來的落寞感。 

儘管也是二戰戰勝國,英國人其實並沒有因為這點而自豪,因為大家心知肚明,最終勝利是因為借了美國大兒子的東風,人家才是當時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而自己已不再是那個日不落帝國了。 

英國人素來務實,這麼多年江湖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靠的就是拎得清,所以他們接受這個事實。 

但是,沐浴過維多利亞榮光時代的英國人心裏還是很難接受的,畢竟老大做久了被小弟超越,還是之前殖民小弟超越,誰能真的舒服呢?(現在英國人對美國人的複雜感情依然沒多大變化,一方面不得不忌憚美國的強大,英國首相幾乎都會跪舔美國總統;一方面英國人但凡講起老美,談吐之間總是覺得他們是沒品位的暴發戶 

在二戰之後英國人尤其想不通的是,怎麼所謂不斷進步的民主議會制度反而讓自己落後了呢?於是大家決定回歸傳統來振奮民族感情當然,皇權回歸是沒有可能了,但搞個皇室秀還是可以的。 

老子在現實里是被打敗了不要緊,造一個戲劇舞台,繼續演我的榮光年代。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實事求是自欺欺人,需要很厚的臉皮才能做到的,一般人還真不行。 

但是,英國人上下一心做到了,從伊麗莎白二世浮華的登基典禮開始持續至今。

 英國皇室一直以來也非常拎得清,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就是做好這場秀,讓不再能通過硬實力獨佔世界鰲頭的英國人心中依然有我非凡人的優越感,所以努力把榮光時代的這場戲,演得美輪美奐,演出世界級的高逼格,演到讓全世界頂禮膜拜。 

那麼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其中最關鍵的,是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小報那裡刷存在感。 

對!一些和民眾鏈接最緊密的小報,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政經報刊,因為這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設建立平台,他們比誰都更知道,演出平民需要的那個榮光投射,才是自己存在的根本基石。 

如果大家認真看前段時間梅根和哈利的訪談,會注意到有個細節,哈利曾經用一個詞來揭示他們無比憤恨的小報和皇室的關係,那就是「invisible contact」(看不見的接觸)。

 這話怎麼理解呢?具體的定義,我採用Insider上的一句話來給大家說明To simplify it, it’s a case of if you as a family member are willing to wine, dine, and give full access to these reporters, then you will get better press」(簡而言之,如果你是皇室成員,如果你願意跟小報記者吃飯喝酒還讓他們能自由的採訪你,你就能得到更正面的報道)。 

是不是聽起來像一場交易?而事實就是這樣。英國的各路小報在過去40年裡,建立了一個所謂的“royal rota”(皇室輪班)系統,大家輪流得到皇室新聞的獨家採訪權,傳播各種皇室密辛。 

這包括了哪些報紙呢?The Daily Express, The Daily Mail, The Daily Mirror, The Evening Standard, The Telegraph, The Times, and The Sun 

我來給大家說說這些報紙的背景,這幾個「daily”開頭的,什麼每日郵報,每日快報,每日鏡報,是群眾的八卦來源,英國人一天不看就吃不下飯的那種(也是),而太陽報,除了提供八卦,還因為經典的三版女郎(性感半裸女模照),成為藍領階層男性的最愛,也是全英銷量最大的報紙。 

但是懂英語的一定會說,這不是也混進去了幾個大報嗎?比如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這些的的確稍微懂點行的都知道,這些大報都是比較偏右的保守派刊物,所以傳統皇室最愛把它們作為官宣平台,不太涉及八卦。 

那麼,誰被拋棄了呢?衛報,這個懟天懟地的左派憤青報,幾乎每天都要質疑一下皇室存在的必要性,所以皇室已經放棄和他們示好了。 

皇室成員為了和這些小報保持好關係,得到更正面的曝光,除了給他們獨家採訪權之外,還會積極出席這些報刊舉辦的各種盛大宴會,為他們站台。比如凱特威廉和哈利曾經參加過2011年太陽報舉辦的軍隊群體頒獎禮。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2006年,查爾斯王子和卡米拉曾為太陽報舉辦的年輕攝影師大獎賽頒獎。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總的來說,在這些小報之中,皇室成員賣太陽報的面子最多,原因無他,誰讓人家傳播量最大呢。表面看這是英國最低俗的報紙,但是皇室里有繼承權的核心成員卻樂此不疲為其站台擺拍,圖啥呢?就是希望這些受眾最廣,最接觸下沉群體的報紙,能給他們多加正面宣傳。 

此可見,看起來高大上的皇室,恐怕最在意的反而是底層的民意,因為他們深知,他們上演的這場皇室秀,真正滿足的,是底層人的民族優越感。 

英國皇室見證過集體被槍殺的俄羅斯末代沙皇,也眼見過那個被殘忍絞死的路易十六,他們知道革命的血腥來自底層,而如果不照顧好這些人的情緒,自己也會悲慘收場。所以,在讓底層人充滿民族自信這點上,他們矜矜業業,認真表演不敢怠慢半分。 

而最愛皇室的,往往也確實來自於底層,比如英國超級出名的皇室頭號粉絲,是一個叫Terry Hut的木匠,如今80多了,因為身體不好早早退休,從此專職做皇粉,很多報紙電視都採訪過他,把他稱為「the world’s biggest royal family fan」(全世界頭號皇粉),據說他見過女王的次數比任何平民都多。 

他總是穿着英國米字國旗的夾克,積极參加無數的皇室活動,為他們搖旗吶喊,家裡也是各種皇室紀念品。 

從駙馬爺之死談起

他最自豪的事,就是連女王都記他,還稱他是「Union Jack man」(米字旗夾克衫先生),可見他刷臉頻率之高。 

而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因為做皇粉有功,80歲生日那天,收到了凱特和威廉送給他的蛋糕這件事當時得到了廣泛的報道,他無比激動的表情好似授勛加爵一樣 

當然,如果嚴謹一點,我以上說的這些應該是英格蘭子民對英國皇室的推崇因為英國其他幾個區域的人民,對皇室的感情是複雜的。 

例如北愛爾蘭。的本科是在北愛讀的,所以對這塊地域還算是有所了解。

 最近大家看到一則北愛的暴動新聞,貌似北愛要鬧獨立,其實完全反了,故事的實質,是北愛保皇派的那部分人不滿脫歐協議里的「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北愛協議),覺得自己被英國其他三島孤立了,所以心生不悅,組團鬧事。 

這個故事要從梅姨時代的脫歐談判講起。大家如果對短命女首相梅姨還有印象的話,一定記得她當年大選輸得很難看,保守黨議席不夠不能單獨執政,要借北愛的DUP(民主統一黨)的席位組成聯合政府,才能合法執政。 

這個DUP的前世今生我就不多贅述了,大家估計也興趣不大,總之,這就是一個保皇派黨派,信奉新教/基督教,以歸屬英格蘭,做女王的臣民為最大訴求。 

他們的對手就是新芬黨,是一個獨立派黨派,這個黨派是愛爾蘭共和軍的政治組織,他們在八九十年代各種恐怖爆炸,一度差點炸死撒切爾夫人,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實現南北愛統一獨立為最大訴求,非常不願意附屬女王陛下。 

因為梅姨需要北愛保皇派的席位,所以在脫歐談判時遇到了一個死結,那就是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邊界關口問題。 

南北愛雖然分屬兩個國家,但地理上是完全接在一起的,當英國還在歐盟時,這裡是沒有關口的。英國脫歐後要在這裡設關口,那南愛(愛爾蘭共和國)是肯定不幹的,歐盟也堅決不同意。 

可是,保皇派」DUP卻非常希望在南北愛之間設立關口,這樣可以更清晰的把自己和南愛分開,和英格蘭更屬一體,更好的做女王的子民 

為了這個事兒,歐盟和DUP都給了梅姨很大的壓力,反正次次都談崩,梅姨最後只能含淚敗走唐寧街。 

但是猛男鮑里斯來了,他可不是一般人,競選中各種操猛如虎,硬生生策反了好多個英格蘭工黨票倉,最後大比分領先,以絕對多數議席入駐了唐寧街。 

因為他當選沒有依靠其他任何黨派的議席,所以基本可以隨心所欲談自己的脫歐協議,而他的這份協議關於南北愛的部分,可謂非常具有腐國精神。 

鮑里斯脫歐協議的「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北愛協議),對於南北愛邊境問題是這麼規定的,那就是南北愛之間不設立關口,一切照舊,關卡設在北愛和其他英倫三島之間,也就是北愛爾蘭和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之間,才是歐盟和英國的邊境關口。 

好笑?關口不設立在國界處,反而把自己國家的一部分給了出去,在自己國家領土內部設立關口,把一部分(北愛)硬生生給給了愛爾蘭?這簡直是用自宮的手段和歐盟談邊境關口問題,是不是腐國? 

大家都說英國人是攪屎棍,喜歡在別的國家搞分裂,的確不假,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自己的歷史,其實他們對自己下手更狠,攪外面的屎不含糊,自己內部搞起分裂來也絕不手軟,關鍵時刻還敢自宮,所以你服不服? 

這樣的北愛協議肯定讓北愛相當一部分保皇派子民深感寒心的,於是他們怒上街頭。 

他們造反的理由,是新芬黨的一位共和軍大佬在疫情期間去世了,死後共和軍卻給他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嚴重違反疫情期間不能群聚的規定。 

但是,北愛警察卻不抓捕他們,所以保皇派認為警察助紂為虐,要實施正義,因為他們認為,這件事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警察里混進了獨立派的壞蛋,幫腔這些共和軍。 

事實上,北愛警察是相對中立的,也一直在努力做到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在人數能夠平衡,沒有抓這些違反疫情規定大辦喪禮的人,也是出於無奈。因為每次共和軍死大佬,共和軍葬禮上都會自帶武裝嚴格保衛,如果警察貿然行事,容易發生流血衝突,這種事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因此,這次葬禮上的違規操作警察們也只能無奈睜隻眼閉隻眼。 

沒想到卻激怒了保皇派,他們本來就因為北愛協議被唐寧街切割深感不滿,於是鬧上了街頭,開始對警察大打出手,至今造成88位警察受傷。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Brandon Lewis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意味深長地表示「while the reasons behind it wer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the 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 had been a factor」(儘管暴亂產生的原因是複雜多面的,但北愛條約絕對是其中一個因素)。 

而北愛的工黨議員Louise Haigh講話就簡單粗暴多了,直接指責鮑里斯背叛了北愛人民的信任,因為他居然在愛爾蘭海峽把北愛和英倫三島隔開了,言語之間憤恨不已。 

很顯然,這份帶有自宮性質的北愛條約讓一心想做女王子民的北愛保皇派人怨念頗深。他們的暴亂就是一種歇斯底里求關注行為,因為和南愛並在一起,會嚴重影響他們作為女王子民的身份認同感,這是萬萬不的,所以要起來造反。 

寫到這裡,大家對英國皇室到底對英國子民意味着什麼應該有一個大致了解了,尤其在錯綜複雜的北愛爾蘭地域,這裡交織着複雜的民族情緒。 

其實,不論是勤懇伺候女王的駙馬爺,還是認真討好民眾的皇位繼承人,他們嚴格意義上也是為了求生存,然後進行各種角色扮演的打工人 

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他們也有自己人性里的貪嗔痴,酒色財氣下,也會有各種控制不住控制得住的慾望。 

而皇室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對英國人有着身份認同的意義。尤其在跟隨美國才能發展的今天,皇室的存在,給英國人提供了仍然高人一等的驕傲感。畢竟,英國女王名義上可是50多個英聯邦國家的元首呢,這依然是(名義上)非常高貴的榮耀。 

而英國皇室繼承人的職責,就是演好皇室秀,用各種形式進行包裝(比如複雜的傳統禮儀),在全世界範圍內輸出,最終實現了開篇Walter Bagehot說的超越領土和財富的高貴感,簡稱逼格 

英國人的套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實力不夠,逼格來湊,逼格哪裡來?皇室演起來! 

看到這裡,就想來一個靈魂拷問,你還高看英國皇室?你還會英國人的高逼格買單嗎?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