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5G

5G時代已經到來,有關5G有多強大,以及它將如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時已經有無數的科普和宣傳,這裡不再贅述。

我們對5G時代的暢想是好的,但似乎已經遠超5G的實際功能,甚至於5G在我們眼中已經被神化了。今天我們通過領軍者的表態、5G的優勢和劣勢、運營商的困境以及用戶的心愿等方面,多角度全面了解5G,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被神化的5G

5G城市數量排名,過去一年5G進展迅速,截止今年2月底,中國已有57個城市開通5G。

5G在很多人口中已經被描述成極其強悍、華麗,甚至戰略意義堪比核武器的新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對5G實際意義發出質疑的人也不在少數,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就是任正非。你沒看錯,反對誇大的質疑者就是5G領軍者之一華為的創始人。

被神化的5G

任正非不止一次反對誇大5G。

2019年1月17日,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5G被誇大了作用,社會對5G沒這麼迫切的需要。

2019年11月6日,華為在深圳舉行了《與任正非咖啡對話》系列的第三回,任正非在對話中表示:5G被誇大了,大家把它當成原子彈了。

2019年11月18日,任正非在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表示:其實5G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是政治家誇大了它的作用。

3G時代與4G時代

3G進入中國還是在2008年,真正的普及時間更晚。

中國用戶從2G升級到3G的態度與現在從4G升級到5G有明顯不同,現在很多用戶升級5G後並沒有覺得它給自己生活帶來了多少變化,而當年從2G升3G時,很多人是為了發揮新手機的作用而主動升級網絡的。

談到這裡,就不得不說iPhone 4了,它算得上是推動中國3G普及功勞最大的一款手機。我自己也是通過它才在2010年開始用3G的,當時我把當時手上的諾基亞N82換成了蘋果iPhone 4,那種雙面玻璃的質感、視網膜級別的分辨率、相比當時其他手機而言大得多的屏幕,都給人震撼的感覺,原來手機可以是這個樣子的啊。

但在換手機之後就遇到一個新問題,當時我是移動的手機號,網速和這台具有跨世代意義的手機很不匹配,因為當時iPhone 4採用的是GSM+WCDMA網絡制式的手機,網絡制式並不支持移動的TD-SCDMA(移動3G),因此iPhone 4在插上移動手機卡的時候只能用2G網絡,於是我當時就新辦了一個聯通的號碼,終於讓iPhone 4用上了3G,這個號碼一直伴隨我到現在。

當時為了爽玩iPhone 4而轉投聯通3G的人很多,聯通為了借iPhone 4這個大爆款的勢頭吸引客戶甚至表示:iPhone插上移動卡,無疑世上一大傻。

用3G上網的感覺再一次震撼了我,我當時簡直不敢相信手機的網速居然可以和電腦沒什麼差別,2G時代要10秒才能載入的網頁用上3G之後只要1秒就出來了!在流量允許的情況下(當時流量包都比較小)看視頻也沒有壓力。

3G之後就是4G了,4G的理論速度是3G的20到30倍,提升幅度不可謂不大,但我作為一個消費者,從3G到4G帶來的變化和衝擊,遠遠比不上當年2G到3G那種感覺明顯。感觀上網速的確是快了一些,但以上網為例,這時候網頁加載和渲染速度的瓶頸可能就是手機性能和瀏覽器效率了,3G需要1秒載入的網頁到4G時代可能0.5秒出來,從省下的時間來看,當然不如2G升到3G提高的更多。

如果真的要找4G帶來的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可能就是3G網絡明顯變慢了。

現在在信號不好時看到的3G信號,幾乎就是一個不穩定的2G體驗,遠遠不如3G時代的3G網絡,當初那種良好狀態下的3G體驗非常好,幾乎能完成我們在 4G網絡下做的所有事情。

如今,在信號不差的情況下,4G已經非常快了(可達100Mbps),即使是看高清視頻也沒問題,感覺進一步提速帶來的邊際效益會變得非常有限。對於廣大用戶來說,在現有的4G基礎上,如果讓他們承受高一倍的價格去用更快的5G,我覺得大多數人會選擇留在4G。

正是因為親歷了2G-3G-4G的升級,所以我對5G並沒有抱有大多數人那樣的期待。有時候期待越高,失望可能就越大。

5G的弱點

毫無疑問,速度是5G最大的優勢,5G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4G的100倍,但5G的弱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穿透力弱,單個基站的覆蓋面太小。

被神化的5G

美國Verizon的5G網速,測試速度超過2000Mbps

5G和2G、3G、4G的最主要區別在哪裡?簡單來說就是5G的頻率更高、速度更快,但頻率越高穿透力就越弱:一個2G基站理論上可以覆蓋6-8公里、3G基站覆蓋4公里、4G基站覆蓋2公里、到了5G只能覆蓋幾百米甚至更低,考慮到成本因素,5G網絡想達到4G這樣的大範圍覆蓋範圍是不可能的。

覆蓋面太小這個問題是沒辦法用技術突破可以解決的,因為它是物理學常識。所以在發展5G的過程中,4G甚至3G都將長期存在,以提供偏遠地區的網絡服務。

被神化的5G

根據預測,2025年時美國的4G數據量仍將佔據市場的一半

不管未來有沒有6G、7G,要速度更快就要有更高的頻率,有更高的頻率就註定會導致更差的穿透性,這會使得單個基站的覆蓋面變得更小,對基站總數的需求會呈數量級地增大,經濟性也會越來越低。

有關5G之後的6G,現在能查到的信息顯示它將使用太赫茲(THz)頻段,且6G網絡的“緻密化”程度也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屆時,我們的周圍將充滿小基站。太赫茲頻段是指100GHz-10THz,是一個頻率比5G高出許多的頻段… 果然和過去幾代的發展方向類似 – 速度更快、頻率更高、但穿透力更差。

如果6G真的沿着這樣的方向發展,那麼未來單個6G基站的覆蓋範圍可能就是一棟樓甚至一間教室,它的實際功能將約等於一個高速WiFi發射器。

運營商的成本

2019年被譽為5G商用元年,中國的5G網絡建設如火如荼,但火熱的另一面是三大運營商跌跌不休的股價。

2019年初至今:

中國移動的股價從75港元跌至56港元,跌幅25%;

中國聯通的股價從8.3港元跌至4.7港元,跌幅44%;

中國電信的股價從3.9港元跌到2.4港元,跌幅38%。

被神化的5G

2019年初至今的聯通股價走勢

為什麼佔據壟斷地位的運營商股價跌得這麼慘呢?簡單來說就是5G巨額資本開支影響到了公司財務狀況,而巨額投資帶來和回報卻遙遙無期,投資者感到焦慮。

運營商有了更好的網絡基礎設施,可以給用戶更好的服務,照理說應該有新一輪的營收增長才對,可為什麼投資回報遲遲沒有到來?

因為運營商要為國家戰略服務,不僅要投資通信基礎設施,還要保持話費網費在較低水平,以儘可能地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大流量網絡、升級新一代網絡。

目前國內單個5G基站的成本約40萬,是目前同級別4G基站的3-4倍,而且單個基站的覆蓋範圍還遠小於4G基站,可見5G的投資深不見底。最近有關投資“新基建”的討論非常火,5G基站顯然就是一個可以花大錢的地方,是“新基建”的重點項目。

過去多年三大運營商憑藉壟斷地位賺了很多錢,但平心而論,這幾年來他們厚道了很多,甚至是犧牲了不少。相同體驗的數據套餐在中國的價格遠低於美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以我自己為例,目前我在中國和美國各有一個手機號,國內辦的是北京聯通39元套餐,每月包含:5GB流量 + 300分鐘電話 + 300條短信。流量用不完還可以和下月疊加,我覺得性價比特別高。被神化的5G

中國套餐

而我正在使用的美國手機套餐是AT&T最基礎的預付費套餐,每月35美元(合249人民幣),套餐包含每月1GB的4G流量(用完後還有2GB的2G/3G流量) + 無限通話 + 無限短信。由於我設置了自動扣費,所以AT&T每月給了我5美元折扣,實際開支是30美元/月。

被神化的5G

美國套餐

也就是說,我在美國每月200多人民幣的套餐給的4G流量只有中國39人民幣流量的五分之一,至於無限的通話和短信對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成了雞肋,而且美國糟糕的信號覆蓋也讓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雖說美國人賺的也是美元,但對於兩地運營商來說,搭建基礎設施的成本是一樣高的,而對我來說,中國的話費是真的很爽。可以很確定地說,中國已經告別高話費時代了。

作為用戶,我當然希望廉價話費可以持續,但也希望運營商可以堅持下去。現在5G雖好,但它不僅沒有給運營商帶來更多收入,反而是龐大的投資讓運營商不堪重負,希望5G的鋪設早日完成,畢竟運營商不計回報的投入是難以持續的。

用戶的心愿

關於5G的發展,任正非認為將來5G最主要不是提供大流量,如果只是提供超大規模流量,那5G本身就失敗了,他表示5G有很多性能適合用於工業控制,高帶寬、低時延等功能都有利於工業製造。

他說:“5G面向企業業務,這叫ToB,面向消費者是ToC,我們認為最大用處是ToB,就是給商業用戶使用,造出一些先進的東西。” 

他說的沒錯,作為一個重度手機用戶,4G的速度確實已經完全滿足了我包括辦公、視頻、遊戲、文件傳輸等各類互聯網需求。

而單個基站的覆蓋面太小,5G的基建成本將大於4G,這個費用最終也註定將由運營商和消費者買單。在5G時代,我最大的願望就是4G不要像當年3G那樣降速,不要強迫用戶轉入5G,讓用戶多一個選擇。

理性看待5G,才能讓5G有更大的發展和更好的應用。

補充:最大的成本是人的成本,美國比中國更需要5G,原因很簡單,人力的成本擺在那,宣傳口的說法,與實際應用的說法本身就是有差異。刺激消費與產業升級是設計上的需求,只是在這過程中,需要有人來買單,而你與我只是其中的買單人之一。B端的應用會先發展,再擴展到C端。基礎建設也是從人員密集區域向外擴張。三國殺的格局能再現,對消費者當然是好事,畢竟9元無限量還是很誘人的。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