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島傳:上

西華德

185378日,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里率艦四艘軍艦直入江戶灣,因為軍艦通體漆着黑色柏油,蒸汽機燃燒的煤炭濃煙滾滾,江戶市民便叫這四艘軍艦為黑船

日本官員在參觀了美國軍艦後知道自己完全不是美國的對手,只能同意開放通商口岸,允許美軍船隻補給,美國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敲開了日本國門。

北方四島傳:上
 
可是很少有人想過為什麼在1853年打開日本國門的不是已經把手伸到中國口袋裡的大英帝國,也不是近在咫尺的俄羅斯帝國,而是遠隔萬里重洋的美國呢?
 
當時英國還沒有充分領教大清官僚登峰造極地推諉扯皮,總以為再努把力就能創造奇蹟。俄國虐奧斯曼土耳其一時爽,一直虐奧斯曼土耳其一直爽,日本什麼的哪裡還顧得上?
 
美國之所以會對日本感興趣,是因為國土擴張到太平洋之後有條件嘗試用太平洋航線取代傳統的大西洋航線前往中國。這才讓日本有了被欺負一下的價值——它可以為美國到中國的船隊補充淡水、糧食和煤。可以說,美國打開日本國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順路。
 
而美國之所以在1853年動手,是因為這一年西華德參議員在國會正式提出了太平洋帝國的構想。
 
西華德所說的太平洋帝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軍事帝國而是商業帝國。西華德認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和競爭者既不是在北美大陸,也不是在歐洲,更不是在加勒比、波羅的海和地中海,而是在東方那些大陸和海洋上。美國一旦控制了亞洲的市場,就一定能夠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因此,美國擴張的場所是在太平洋,而不是在大西洋。美國要建成太平洋帝國,必須堅持與中國合作
 
1853年的美國是個什麼光景呢?不僅沒掃清家門口的西班牙勢力,南方人和北方人還為了是否保留奴隸制的問題彼此問候:你瞅啥?丟你老母北方的工廠主和南方的莊園主們眼瞅着就要動手。
 
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美國在南北戰爭(1861-1865)後,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也就是說1853年的美國連個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是。在這種情況下,西華德居然惦記着亞洲和環太平洋,將戰略目標定為雄霸天下。
 
提出構想容易,說服大伙兒派幾艘軍艦去欺負一下沒見過世面的日本人也不難。但是要想讓美國統治階層普遍覺得這個太平洋帝國的構想不是隨便說說的,西華德先生,你得拿出業績來。
 
北方四島傳:上
 
以西華德在紐約州州長和參議員崗位上積累的資歷和威望,不出意外的話,他完全可以當上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可是他偏偏在最好的年華遇上了亞伯拉罕·林肯。於是只好委屈雄才大略的西華德做一個樸實無華的國務卿了。
 
南北戰爭中,英國為南軍建造的「阿拉巴馬號」巡洋艦擊沉了65艘美國商船。西華德以此為由,死皮賴臉從日不落帝國的手中索取了600萬美元的賠款。
 
林肯遇刺的當天,西華德也遭到了刺殺,但奇蹟般生還。林肯死後,再沒有人可以掩蓋西華德的光芒。繼任的約翰遜總統極為依賴西華德的才幹。
 
法蘭西第二帝國介入墨西哥內戰,扶持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大公(疑似拿破崙二世私生子)為墨西哥皇帝。西華德力主在美墨邊境陳兵五萬並發出最後通牒。結果是拿破崙三世認慫,發出了保證從墨西哥撤軍的回電。
 
西華德最出名的事當屬力排眾議從俄羅斯帝國手裡買下了阿拉斯加。當年俄皇亞歷山大二世生怕美國人不肯買,專門派人帶上厚禮到美國到處走後門、托關係。儘管美國在一名俄奸的配合下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支付黃金,而是用一張拖到猴年馬月,且並未完全兌現的支票了事。氣得俄國人在離開阿拉斯加時瘋狂捕殺海洋動物作為報復。但西華德還是因為這筆買賣受盡了輿論的嘲諷,更有段子手親切地將阿拉斯加稱之為「西華德的冰箱」。(這一段跟《瘋狂的墨西哥人》連上了)
 
西華德與大清帝國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代表美國與清政府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蒲安臣條約》他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政要,並饒有興緻地旁觀了著名的天津教案
 
晚年的西華德以旺盛的精力開始了環球旅行,並寫下了《週遊世界》一書記錄了他的真心話和大冒險。
 
1872年,西華德以71歲高齡去世。五年後,人們在阿拉斯加發現了金礦,這座儲量巨大的金礦直到2019年都還沒有挖完。
 
這樣一個牛得閃閃發光的人提出的戰略,要是得不到認真對待那才是活見鬼了。比如鼎鼎大名的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海權論》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馬漢就繼承和發展了西華德的太平洋帝國構想,並寫下了《亞洲問題及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一書。
 
後來,太平洋帝國的構想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美國亞太戰略。
 
作為美國亞(dian)太(ji)戰(zhong)略(guo)的鼻祖,威廉·亨利·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在中國的知名度簡直低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在網上想買一本他寫的或者寫他的中文著作居然都買不着。
 
諷刺之處在於,被西華德先生惦記了半輩子的中國在百年屈辱之後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太平洋帝國最有力的衝擊者。反倒是當年被西華德先生順便瞅一眼的日本成為了太平洋帝國最重要的落腳點。
 
為了穩住這個落腳點,西華德先生的繼承者們絞盡腦汁、層層布局,而其中最精妙的那個局叫做北方四島問題。
 
克里米亞
1853年發生了很多事。
 
這一年,美國海軍准將佩里率領四艘軍艦來到了日本,太平天國攻陷南京,誓師北伐,俄國皇帝尼古拉一世下令侵佔中國庫頁島,而剛剛稱帝的拿破崙三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雖然他的伯父拿破崙大帝早已在荒島上凄涼地死去,活躍着革命氣息的法國依然被聯合起來的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嚴加看管、層層封鎖。
 
拿破崙三世首先通過重申法國對埃及的放棄獲得了英國的好感,緊接着他就以聖城問題作餌,將俄羅斯帝國納入了自己的算計。
 
當時,基督教的四大聖城(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伯利恆),除了羅馬都在奧斯曼土耳其手裡。1553年,法國為了對抗牛逼閃閃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冒基督教世界之大不韙,與奧斯曼土耳其結盟,獲得了耶路撒冷、伯利恆教堂的保護權。但在1757年,奧斯曼土耳其又在俄羅斯帝國的干預下將這項權利交給了同為東正教徒的希臘人。
 
1853年,正值法國得到聖城教堂保護權三百周年之際,拿破崙三世以武力威脅土耳其將這項神聖的權利還給了法國。
 
拿破崙三世算計到了俄國不能穿過奧地利、普魯士去進攻法國本土,算計到了俄國一定會向土耳其動粗,算計到了單挑不過俄羅斯的土耳其一定會向英國求援,算計到了英國絕不會坐視俄羅斯干垮土耳其、制霸黑海,挺近地中海。
 
在一連串算計全部實現之後,拿破崙三世帶着誠意撲面而來地對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說:女王陛下,我能為您做些什麼?
 
這個連環套最精妙的地方在於,只要英法聯軍與俄國動武,無論誰勝誰負,法國都可以拆散四國同盟,再次成為歐洲大國。
 
尼古拉一世,一個因為鎮壓十二月黨人起義和涉嫌拐外抹角地謀殺了普希金而被嫌棄的皇帝。他首先派黑海艦隊將土耳其海軍摁在黑海里摩擦,然後在面對英法兩國的戰爭威脅時表示——來啊,互相傷害啊。
 
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稱帝,沙皇俄國改稱俄羅斯帝國。中文語境下經常將彼得大帝之後的皇帝稱為沙皇,這其實是不準確的。)
 
雖然俄國在軍事裝備和技術上都落後於英法,但俄軍有三大優勢:
 
1. 作為主戰場的黑海離英法的統治中心很遠,離俄國的核心地區很近。
 
2. 俄國擁有道義優勢。從宗教的角度來看,英法幫助異教徒對付基督徒的行為明顯不佔理。
 
3.奧地利帝國欠俄國兩個天大的人情。1848年,俄國幫助奧地利鎮壓了匈牙利起義,不索取任何報酬地幫哈布斯堡王朝續了命。1850年,決定把人情做到底的尼古拉一世又為奧地利撐腰,迫使普魯士向奧地利稱臣。
 
當時,奧地利皇帝正忙着迎娶歐洲第一美人——茜茜公主。俄皇甚至不需要奧皇投桃報李,只要他專心娶他的嬌妻,不來添亂就可以。
 
北方四島傳:上
 
然後自信滿滿的俄國就和英法聯軍硬剛,然後奧地利皇帝就趁火打劫,在俄奧邊境陳兵八萬,再然後俄軍就從土耳其撤退到了自家的克里米亞半島。但英法聯軍不依不饒,一路追殺,計劃用六個星期拿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於是第九次俄土戰爭的後半場就變成了俄國人在克里米亞保家衛國的戰爭,史稱克里米亞戰爭。
 
185532日,雖然塞瓦斯托波兒要塞仍在堅守,但被財大氣粗的英國吸引來的僱傭軍越來越多,後來統一意大利的薩丁王國為了巴結拿破崙三世也加入了聯軍。眼看敵人越打越多,感到大勢已去的尼古拉一世悲憤離世。1856年,俄軍英勇堅守了十一個月的塞瓦斯托波兒要塞已經陷落,俄國與英法土撒四個戰勝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俄軍在黑海的武裝被全部解除。
 
由於看起來和中國沒什麼關係,長期以來這場戰爭在我國備受冷落。但是隨着中國的崛起,我們逐漸擺脫了從中國近現代史看世界近現代史的局部視角,開始從全球視野重新審視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尤其是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促使很多人開始關注19世紀的這場歐洲大爭。結果不關注不知道,一關注嚇一跳,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簡直大得嚇人。
 
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可以用丟人現眼來形容。英國高度的城市化和男女不平等導致士兵既不會洗衣做飯也不會縫縫補補,需要隨軍家屬來照料他們的生活。
 
更令人唾棄的是英國官兵之間的嚴重不平等。由貴族壟斷軍官的大英帝國簡直不拿士兵當人。為了儀容整齊,上級不允許士兵添加衣物禦寒。可冬季的軍裝又遲遲送不來,導致士兵們成片成片地因為嚴寒而截肢。(為了禦寒,英國士兵還從土耳其人那裡學會了抽煙並在戰後將這種惡習傳播到了全世界。)
 
英國軍官們都有僕人伺候,他們或者在鋪了木地板的帳篷里頤指氣使、吆五喝六,或者拋下士兵躲到軍艦上喝茶聊天。這種令人髮指的不公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也沒有得到多少改善,極大地打擊了士兵的工作積極性。但英國在操控輿論方面實在是一等一的高手,人家反覆把南丁格爾護士拿出來說事兒,愣是把大英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種種不堪包裝出了人性的光輝。(與家喻戶曉的南丁格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創立了野戰麻醉和野戰手術系統的俄國醫生皮羅戈夫的故事湮沒無聞……
 
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展現了大革命後法蘭西民族的煥然一新。法軍沒有隨軍家屬,但配備有專業面點師和廚師。普遍出身農村的法軍士兵在享用食堂提供的法式大餐之外還可以通過捕捉青蛙等野味製作各種加餐。
 
法軍不僅吃得好,還可以任意添加禦寒衣物。着裝整齊之類的教條統統去他奶奶的。法國女廚工們的愛美之心也得到了成全,最時尚的的服裝、鞋帽源源不斷地從巴黎送來。聯軍的重要戰果基本上全部由法軍取得。戰後,束縛着法蘭西外交的枷鎖墜地,拿破崙三世的威望急劇提升。但十幾年後,由於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拿破崙三世在挑起克里米亞戰爭時展現出的卓絕智慧很少再被人提及。
 
俄羅斯雖然戰敗了,但戰敗之餘還是迫使奧斯曼土耳其這個所謂的戰勝國保證在列強的監督下改善帝國境內的基督徒待遇。所以從宗教立場來說,這也算是一場勝利。值得一提的是,在名垂青史的塞瓦斯托波兒保衛戰中,有一位嗜賭如命,弔兒郎當的青年軍官展現出了卓越的文學才華。那幾年,幾乎每一個識字的俄國人都讀過他寫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這次參戰的經歷又促使他開始醞釀一部探討戰爭與和平的小說。後來,他一邊狂嫖濫賭一邊成為了古典小說的最後一位大師。
 
宗教正義感和列夫·托爾斯泰伯爵為俄羅斯的這次戰敗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我本來想幫豬肉榮修改這句,想想算了,我從來不會使用靚麗的色彩這樣的詞組)從此克里米亞半島在俄國人心中的地位更加不一般。在戰爭中繼位的亞歷山大二世痛定思痛,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偉業。
 
至於對尼古拉一世的評價,俄羅斯人用了一百五十年才走完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經典認識過程。如今,普京總統在辦公室里掛起了尼古拉一世的畫像,以紀念這位皇帝勇於抵抗西方圍攻的精神。
 
奧地利帝國不僅永久地失去了俄羅斯帝國的好感,而且在戰勝國眼裡,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也被看做居心叵測,不可信任之人。這次忘恩負義,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行為使奧地利在德意志諸侯中的領導地位開始崩塌。在漫長的餘生中,這位皇帝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慘絕人寰的悲劇,也失去了茜茜公主對他的愛情。
 
置身事外的國家中,有一個躺着也中槍,還有三個躺贏。
 
躺槍的是大清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合作愉快的英法聯軍緊接着就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滔天罪行。西線受挫的俄羅斯帝國試圖在東線將損失彌補,以調停英法聯軍有功為借口,從大清手中割去了廣袤的國土。而被太平天國折騰得半身不遂的清王朝只能一次次認慫。
 
美利堅合眾國趁着克里米亞戰爭的機會,與大英帝國爭奪中美洲地峽的控制權。分身乏術的英國不得不向美國做出讓步。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由於普魯士國王發了瘋,由國王的弟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剛上台就任命他最倚重的人才奧托··俾斯麥為駐俄羅斯帝國大使。誠然俾斯麥是一位縱橫捭闔的外交大師,但如果沒有奧地利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對俄國的背信棄義,俾斯麥也很難讓亞歷山大二世默許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最後一個要說的躺贏國當然是日本。185527日,俄羅斯帝國與德川幕府簽訂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條約規定「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應在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擇捉全島屬於日本,得撫全島及其以北的千島群島屬於俄羅斯。至於庫頁島,日本國和俄羅斯國之間不分界,維持以往之慣例。」
 
北方四島傳:上圖片是講1945年形勢的,我找來找去就數這張圖最清晰
 
學術界關於這個條約有俄國受壓說日本受壓說也就是日本和俄羅斯到底誰在這個條約里吃虧了是說不清楚的。1855年的日本還遠遠不是列強之一,能跟俄羅斯簽一個說不清楚誰吃虧的條約,這本身就是佔便宜了。而在克里米亞戰爭後的幾年,俄國又忙着趴在大清帝國的身上割肉吸血,哪有閑工夫對骨瘦如柴的日本下手?
 
於是日本才得以躲在安靜的角落,開始了一場叫做明治維新的變革。 
接班人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個人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一個國家的命運也是如此。
 
19世紀下半葉,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薩丁統一意大利、普魯士統一德意志、中國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
 
各國都在奮鬥,但是什麼是歷史的進程?
 
這個問題可以寫無數本書,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大英帝國準備退休,而而最讓英國放心不下的就是俄國。
 
在大英帝國之前,每一位霸主都幻想着能夠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結果是每一個霸主都在衰落後凄凄慘慘地收場。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英國式的傲慢、偏見、虛偽和狡詐,但我又不得不承認,這個國家的統治階層真是太特么精了。
 
既然準備退休,那麼培養接班人就成了頭等大事。理想的接班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 能夠把這個霸主寶座長期坐下去。
 
2. 不會對英國數百年的累累罪行進行清算。
 
3. 經濟發達但尚未轉化成軍事實力,不着急搶班奪權。
 
你看,這像不像我國歷史上經典的帝王立儲的好戲?
 
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了,這個儲君就是美國。但是英美在歷史上的關係並不好。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時,英軍一把火燒掉了白宮。美國南北戰爭時,英國又給南方軍隊撐腰。
 
英美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1875年。
 
委內瑞拉和英屬圭亞那從1841年開始出現領土爭端。剛開始,雙方都願意擱置爭議。但是到了1875年,爭議地區發現了金礦,這就必須得開撕了。委內瑞拉知道自己不是大英帝國的對手,就一邊請美國政府主持公道,一邊收買美國媒體煽動反英情緒。
 
美國的很多老百姓群情激奮,但這時的美國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生意就是他們的主義。在商人的作用下,美國政府決定和英國坐下來談。
 
談判的結果是美國把這塊爭議領土劃給了英國,而英國承認了美國對美洲事務的仲裁權。從此,美國在美洲的霸權地位被確立,英美長達百年的敵對關係結束,直至今日,英美之間再未敵對。
 
你肯定會問,美國這個太子當的也太容易了吧?英美特殊關係就因為這麼一件事兒就確立了?
 
如果讓我一本正經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會給你從1812年第二次美國獨立戰爭以妥協收場講到1837年加拿大大起義時美國的嚴守中立。再從1845年英美爭奪俄勒岡的結局講到1854年英國對中美洲地峽控制權的讓步。最後再從南北戰爭後,英國接受西華德國務卿提出的600萬美元賠款接回到1875年的這次委內瑞拉危機。這一系列事件會告訴你美國是經歷了重重考驗,才讓英國相信這是一個給臉要臉,值得託付的接班人。
 
但是如果允許我用郭德綱的話來回答,那就簡單多了——完全是因為同行的襯托。
 
記性不好的朋友請翻到上面再複習一下大英帝國理想接班人的三個基本條件。
 
以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表現,不符合第一條,出局。
 
德國在俾斯麥被迫退休後提出世界政策,大力發展海軍。不符合第三條,出局。
 
英國最不能接受的選擇是俄國,因為這三個條件,俄國一個都不符合。
 
先看第一條,俄國雖然經歷了農奴制改革,工業化進展迅速。但人口年輕化的速度超過了工業化的進度。大量的年輕人聚集在城市裡找不到工作,又不願回到農村,再加上俄國官僚貴族的蠻橫和腐敗,大量年輕人加入了形形色色的革命組織……
 
第二條,俄國人的東正教傳統有一種彌賽亞(救世主)情結,在俄國人眼中,對外擴張是一種道德使命,而不是像庸俗的英國人那樣,僅僅為了追求商業利益。(俄國的工業還沒有發達到產能過剩,需要佔領海外市場傾銷商品的程度,他們佔領土地確實不是為了商業利益。)
 
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統治階層用來麻醉老百姓的工具,俄皇尼古拉二世的日記里也經常談論自己必須經受苦難,才能拯救俄國,拯救歐洲和全人類。這種意識形態和英國已經很難調和了。更何況19世紀後半葉的俄國到處都是革命的火星子。
 
第三條,俄國搶班奪權的態勢太明顯了。英國為了不讓俄國衝出黑海走向地中海,只好捏着鼻子把奧斯曼土耳其這攤爛泥往牆上扶;為了防止俄國把手伸向印度,不得不一再跳進阿富汗戰爭的泥潭;為了阻擋俄國獲得通往太平洋的終年不凍港,英國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支持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北洋水師的總教習是英國人,劉步蟾等高級軍官也都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
 
可以說,英俄之間的大博弈就是19世紀的主旋律。在英國屬意美國作接班人的1875年以後,這種大博弈變得尤為激烈。
 
1875年,中亞和高加索都已匍匐在亞歷山大二世的腳下。普法戰爭時,俄國又趁機撿漏,恢復了在黑海的武裝。下一個目標就是發動第十次俄土戰爭,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
 
1875年,沒有子嗣的同治皇帝駕崩。慈禧太后的執政心態悄然發生了變化。如果你仔細看一遍這位老佛爺的履歷,就會發現她在同治朝和光緒朝的表現有很大的反差。
 
1875年,在明治維新元老,北海道開拓使長官黑田清隆的建議下,日本派人到聖彼得堡與俄國談判,簽署了一個平等條約——《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說是平等條約,但是考慮到當時俄國的國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實際上是佔了便宜的。如果不是因為俄國的注意力都在西線,遠東的事情是不可能這麼好商量的。
 
如果說冷戰時期的一切外交關係,本質上都是與美蘇的關係。那麼19世紀下半葉,一切外交關係的本質都是與英俄的關係。 
中老年維特的煩惱
俄國在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中取得了軍事上的輝煌勝利,但在外交上迫於英國和奧匈帝國的壓力,雖經德國調解,還是把大部分已經吞下肚的勝利果實又吐了回去。
 
1881年,俄羅斯帝國史上最開明的皇帝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被革命黨人炸成了兩截。繼位的亞歷山大三世雖然看起來兇巴巴的,但他的外號叫做和平締造者。這倒不是因為亞歷山大三世多麼熱愛和平,而是因為當他在位時,不僅西線沒有什麼拓展的機會,搞了幾十年洋務運動的大清帝國看起來也不太好惹。
 
北方四島傳:上
  
三世很喜歡坐火車,在19世紀坐火車比現在坐飛機頭等艙還要拉風得多,亞歷山大三世經常帶着老婆孩子,吃着火鍋唱着歌,乘坐皇帝專列巡視他龐大的帝國。
 
直到一個西南鐵路公司的經理將皇帝陛下的雅興掃了個精光。
 
這位經理當著皇帝的面兒粗魯地說道:皇上您要是再這麼飆車,早晚得把脖子掘折。亞歷山大三世氣哼哼地走了。這位經理也因此被領導和同事們劃清界限、側目而視。
 
兩個月後,皇帝的專列因為超速行駛翻了車。亞歷山大三世憑藉他健壯的體格護住了一家老小,但在這次車禍中所受的傷還是在兩年後結束了他的生命。
 
在生命中的最後兩年,亞歷山大三世做出了這輩子最英明的一個決定:提拔了那個耿直的經理——謝爾蓋·維特。
 
北方四島傳:上
 
當維特得知自己要被提拔為帝國鐵路事務局局長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嫌當局長的工資不夠花(年薪8000盧布),請求皇帝允許他繼續當他的經理(年薪50000盧布)。直到亞歷山大三世提出用私房錢貼補維特的收入,維特才答應走馬上任。
 
俄羅斯帝國只有貴族才能身居要職的體制必然不能人盡其才。於是就出現了外交大臣對遠東的了解不比小學生多,交通大臣視察鐵路時只知道檢查廁所干不幹凈的尷尬局面。
 
維特原本也是個不務正業,沉迷女色的公子哥。直到父親投資失敗,家道中落,才刺激他拚命學習,勵志做一名數學教授。經過幾年的學習,維特已經具備了當數學教授的水準。但母親和舅舅告訴他一個貴族去當教授是不合適的。然後維特就去鐵路系統謀了一份差事。
 
亞歷山大三世很快就發現了維特在數學方面的專長,將他從鐵路局長、交通大臣提拔到財政大臣的位置上。維特名義上是財政大臣,實際上乾的是宰相的活兒。除了需要大筆財政支出的軍事和政治問題需要和他商量,維特領導下的財政部還實際控制了工商業、陸海交通、勞工、工農業信貸和教育等領域的部分事物,並且他還握有一隻邊防軍和一支海關海防艦隊的指揮權,在任命大臣的人事問題上也發揮着很大的影響。如果有一天,你有錢有閑,請一定去俄羅斯體驗一下夢幻般的世界最長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欣賞無敵雪景。這條鐵路正是在維特的努力下動工的。
 
亞歷山大三世之所以如此信任維特,第一是因為他卓越的才幹,第二是因為自己對維特有知遇之恩,第三是因為維特的第二次婚姻。
 
維特喪偶一年後,與一位有夫之婦相戀,很快這位女士就改嫁給了維特。這樣的婚姻在當時的俄羅斯上流社會是很不體面的。維特不想讓皇帝蒙羞,也不願放棄自己的愛人,於是他的選擇是——辭職。
 
從未擁有過權力和擁有過權力再失去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像維特這麼不貪權的大臣,亞歷山大三世到哪裡去找?
 
1894年,和平締造者亞歷山大三世駕崩。俄國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登場。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在清政府已經在《馬關條約》里答應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的情況下,俄、法、德三國逼迫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在這場三國干涉還遼的事件里,法國和德國其實只是俄國的幫腔。而力勸尼古拉二世去辦這件事情的正是財政大臣維特。
 
1896年,為了表達對俄羅斯帝國的感激,李鴻章來到聖彼得堡參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維特與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中俄兩國彼此承諾,一旦有一方遭到日本侵略,另一方當以全部海、陸軍相援。這實際上是俄國承諾向清政府提供保護。作為回報,清政府同意西伯利亞大鐵路穿過中國境內,直達海參崴(即中東鐵路)。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該鐵路運送兵員、糧食和軍械。(三十多年後,有一個人試圖從俄國手中收復這條中東鐵路,他的名字叫做張學良。)
 
1897年德國以兩名神父被殺為借口,霸佔了山東半島上的膠州灣。俄國趁機以防備德國為借口強行租借了遼東半島上的旅順和大連灣。為了平衡列強的利益,在維特的建議下,大連被設置為一座國際自由港。
 
維特的思路是與中國結盟以防備日本,與法國和德國聯合以對抗崛起中的美國。盡量避免戰爭,專心發展工業,儘快完成西伯利亞大鐵路。
 
以當時法國和德國之間的深仇大恨,俄國想聯合他們那是千難萬難。但是與中國結盟防備日本,只要俄國這邊兒別出什麼妖蛾子還是可以做到的。
 
可妖蛾子終究還是出現了。維特在財政大臣的位置上幹了十年,這十年俄國最重要的幾件大事兒都是他辦的,而且都辦得非常漂亮。但是他忽視了一個問題:如果哪天俄羅斯帝國變成俄羅斯共和國,最有可能被推舉為總統的人不就是他嗎?為了壓制維特,尼古拉二世一點點撤掉與維特關係融洽的大臣,扶植了一個與維特作對的集團。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維特主張維護與中國的盟友關係,尼古拉二世派兵侵佔了中國的東北。
 
當日本準備吞併朝鮮,維特主張向日本妥協。尼古拉二世把維特明升暗降成了大臣委員會主席並對日本採取強硬姿態。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宣布中立。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等人暗中相助日本。當時還是一名土匪的張作霖也加入了給日本人打工的隊伍。
 
日俄戰爭的結果是俄國陸軍戰敗,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全殲。(詳情見《日本國運史:上》)
 
1905年,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斡旋下,日俄兩國代表於美國新罕布爾什州的朴茨茅斯展開談判。俄方代表正是臨危受命的大臣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維特。
 
日俄戰爭中,日本背後的金主正是英美。日俄談判之前,美國輿論也充斥着反俄情緒。維特在回憶錄里記下了他對美國的種種不滿——美國總統連桌布都不鋪就吃飯,而且吃的那都是什麼玩意兒啊?美國人怎麼連女士優先都不懂啊?總能看到孤男寡女鑽小樹林,這個國家的人還要不要體面了?
 
但是這一切,維特都沒有表現出來。他親切友好,平易近人地對待每一個人,以至於就連被俄羅斯迫害才逃到美國的猶太人都被他感動得熱淚盈眶。維特第一次到美國就認識到了媒體在這個國家的影響,而在美國留學多年的日本代表小村壽太郎卻沒有重視這一點。維特主動向記者透露談判的進展,而日方總是神神秘秘、閃爍其詞。
 
於是美國媒體開始拿白種人和基督徒這兩點大做文章。輿論影響了總統,總統影響了談判。談判的結果是俄國將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交日本。日本得到中東鐵路的南半部分以及庫頁島的南半部分。
 
當時庫頁島整個都已經被日本人攻佔,談判的結果卻是日本人把北邊的一半還給了俄國。更讓日本人接受不了的是俄國一個盧布的戰爭賠款都沒給。小村壽太郎回國之後被日本人罵作賣國賊。
 
維特的表現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尼古拉二世不情不願地晉封他為薩哈林(庫頁島)伯爵。由於薩哈林島剛剛割讓了一半給日本,維特的政敵就揶揄他是半個薩哈林伯爵維特說自己體會到了李鴻章當年的心情。
 
回到俄國之後,維特勸說皇帝許諾給人民一些政治權利,同資產階級的代表進行入閣的談判。尼古拉二世正需要利用維特的個人威望從法國籌集貸款,只好發表了維特起草的《十月十七日宣言》,這是俄國第一部憲法的前身。
 
1906年,維特從法國籌集到22.5億法郎的貸款,將俄羅斯帝國從財政危機中挽救出來。尼古拉二世將這次貸款稱之為維特畢生活動中最光輝的一頁(這等於把他之前的豐功偉績都矮化了)。拿到貸款之後僅僅過了幾天,尼古拉二世就將維特大臣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免去。 
 
維特退休後的第二年,一個叫做拉斯普京的神秘主義者被請進了冬宮。如果採用評書史觀的話,打從拉斯普京進入冬宮的這一刻起,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帝國就進入了倒計時。(限於篇幅,本文不介紹這位妖僧的傳奇故事,這哥們的妖魅故事可以單獨出一篇傳記,非常非常精彩。)
 
1915年,謝爾蓋·尤利耶維奇·維特去世。尼古拉二世立即派人翻遍了他的宅邸。但維特生前早已將《維特伯爵回憶錄》以別人的名義存放在了一家法國銀行的保險柜里。
 
維特去世之後兩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滅亡。
 
維特去世之後三年,尼古拉二世一家被革命者槍殺。 
 
四島
 
在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出於太平洋帝國的戰略構想,拆散英日同盟,逼迫日本將巴黎和會上攫取的的山東還給中國,實際上是把山東變成列強共享的勢力範圍。1941年,日本海軍從擇捉島(北方四島中最大的一個)的單冠灣出發,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引爆了太平洋戰爭。1945年2月,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進行之時,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就齊聚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研究討論戰後的國際安排問題。羅斯福和斯大林就蘇聯提出的對日作戰條件進行了討論。達成秘密協議後邀請丘吉爾共同在協定上簽字。
 
《雅爾塔協定》規定,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到三個月內,蘇聯對日宣戰。條件是英美同意蘇聯提出的要求:
 
1.維持外蒙古現狀。
 
2.恢復俄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失去的權益。
 
3.千島群島讓與蘇聯。
 
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後加入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之後蘇軍佔領了日本在北海道以北的全部島嶼。
 
斯大林犯下了兩個錯誤:
 
第一,《雅爾塔協定》里沒有給千島群島劃定範圍。
 
1875年《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里劃定的千島群島並不包括擇捉、國後、色丹和齒舞這四個島。但是因為七十年來,這四個島和千島群島都屬於日本領土,日本人也就沒有必要專門給這四個島另外起一個合稱。久而久之,在一些日本人的觀念里,這四個島也就成了千島群島的一部分,但也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認為。於是千島群島到底包括哪些個島就說不清楚了。
 
第二、蘇聯沒有把《雅爾塔協定》里涉及日本的內容放到《波茨坦公告》里。對於日本投降後的領土範圍,《波茨坦公告》里說的是日本主權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這個「盟國指定的島嶼」可就有的是掰扯的餘地了。
 
如果你以為美國人只會抓住斯大林的漏洞幫日本爭取利益,那你就把他們想得太簡單了。自從二戰結束,美國的高官們一會兒說齒舞群島是日本的,一會兒說色丹島和齒舞群島是日本的,一會兒又說《雅爾塔協定》無效,擇捉、國後、色丹、齒舞、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都是日本的……
 
當日本人做出一些授人以柄的事情,比如出版了將這四個島都標為蘇聯國土的地圖,比如在《舊金山和約》的對蘇聯條款上只提了色丹和齒舞,美國人也不予阻攔。
 
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一時間,「太平洋帝國」的黑手就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民主思想和民族主義深入人心的時代,領土爭議再也不是幾位大佬找一間環境優秀、閑人免進的屋子就能解決的了。帝國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段,同時算計了日本和蘇聯。幾十年過去了,雙方付出的機會成本何止百倍於這幾個荒島?
 
然而現實才是最精彩的戲劇。當年,在偶爾說髒話的吉田首相任期里,北方四島成為了一個世紀難題。明年,在滿口髒話的今井秘書官推動下,北方四島很可能會降級成一個不再重要的問題……
 
 
這篇文章豬肉榮寫了一個月時間,寫得十分辛苦。
 
相關閱讀:
《日本國運史:上》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